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國風讀後感

國風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9K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風讀後感

國風讀後感1

很久以前,對於歷史,我一向比較喜歡古代史,尤其喜歡漢朝前期和隋唐年間的那段歷史,後來,受一個三國迷的朋友影響,對三國年間的那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之後由於電視劇的影響,又開始喜歡清朝年間的歷史,但是至始至終,對於民國時期的那段歷史卻始終無法深入。

可是在漸漸接觸到民國的那些歷史書籍之後,心中的那個柔軟的角落裏開始有了它的一席之地。民國,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動盪不安的年代,這個年代,軍閥混戰,人們流離失所,各種思想的火花不斷地碰撞着,屬於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有人將這個年代稱之爲能與先秦“百家爭鳴”相媲美的年代,只因這是一個充滿不安定因素和迅速變化的時代。

我對於民國的前後時間段是比較模糊的,只是覺得也許從國人們紛紛開始剪去辮子,學習西洋文化開始,或許就已步入民國時代。在這個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海外歸來的學子,沉浸於中國千年文化的學者,各種思想的辯論或是融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局面,再加上各種軍閥混戰,軍人的思想不同於文人的思想,於是,形成了歷史上的民國輝煌。

《民國的風度》,所寫的是那些在民國時代具有影響的一部分人,對於這些人的`描述,不僅僅是通過他們的光明一面,而更側重於客觀地描述,每個人物的人生經歷中總有那麼一段時光是輝煌的,也有那麼一段時光是晦暗的,這些在民國時代能領一方風騷的人物雖然早已消逝在時間的洪流中,可是歷史卻真實地記錄下了他們生平的種種事蹟。作者對於這些人的把握恰到好處,不是長篇大論般地深入描寫,而是每個人千字的精簡描述,旨在表現這個年代這些人物的各種風骨,獨屬於這民國時期的人文風貌。

歷史,在時間的潮流中彌散着濃郁的香味,其實無論是那一段歷史,都有這獨特的人文風貌,有着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深刻故事,只是,當我們沉湎於那些宏大的歷史故事之中時,是否還有餘力來發現其餘歷史背後的真實故事。民國時期,對於國人來說是一個國難當頭的痛苦時期,可正因爲那樣一個混亂的時光,才造就了那些獨具魅力的思想火花,潛心下來,讀一讀這份民國檔案,品一品那段崢嶸歲月。

國風讀後感2

龐統,是唯一一個可以與諸葛孔明相媲美的人,他的號叫做鳳雛,當初,蔡瑁想殺劉備,結果劉備起着“的盧”馬越過了數丈寬的檀溪,正準備回新野,誰知卻迷路了,只得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家住下了,當司馬徽與劉備談到自己手下人的時候,司馬徽搖了頭,說:“關、張、趙雖然英勇,但是孫乾、糜竺、糜芳都是白面書生,不可獨當大事。”當劉備問起人什麼人可用的時候,司馬徽說:“天下有龐統、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來劉備先後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但因在攻取西川的時候受伏,龐統竟被亂箭射死了。

龐統的才能的確令人讚歎,當時魯肅把龐統介紹到劉備那裏,劉備見他相貌醜陋,便有幾分不喜歡,但又見他語言衝撞,當時並不知道他就是鳳雛,所以就派他耒陽當縣令,上任百日,卻天天飲酒,整天醉醺醺的,喝的不省人事,這可惱了張飛,於是他就上耒陽縣去喝問龐統,當時,龐統已經醉了,正在睡覺,於是張飛便把龐統給揪了出來,龐統卻說:“小小耒陽縣,能有多少公事,我半日即可搞定。”於是他拿起筆來,疾書如飛不到半日就搞定了,張飛讚歎道:“先生真乃奇人也,百日之事,半日即可完畢。”龐統說:“連曹操、孫權我都不放在眼裏,小小耒陽縣算什麼。”於是張飛回報給劉備,劉備說:“天下竟有這等奇人也。”於是立刻去迎接龐統,龐統這纔拿出魯肅的`薦書劉備這才知道他就是鳳雛先生。

鳳雛這個人,相貌怪異,不拘小節,所以說,行爲也怪異,但是才能卻是常人不能比的,但是我卻覺得他思想也怪異,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他將要幹什麼,在落鳳坡的時候,龐統身中數箭,但卻還有一口氣,於是便寫了一封遺書,極力推薦,射死自己的主謀:黃權。所以我實在是搞不懂,龐統爲何要做這件事。所以我覺得他思想也怪異,正因爲他的怪異,他不會按照正常人的思路來思考,所以除了諸葛亮沒有人理解它,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鳳雛先生龐統雖然得到了劉備的重用,但是好多人在質疑他,真是可惜呀。

國風讀後感3

辛亥革命百年,民衆各種慶祝方式,有的提筆書胸臆,有的潑墨展風采,有的歡歌唱豪情。在我看來,踏實的坐下來,點亮檯燈,捧起一本講述民國那些年發生的故事,也不失爲一種慶賀的模式,一種緬懷的方法。

《民國風度》,79個民國時期的歷史人物,79篇民國時代的經典傳奇,來自《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金牌專欄“鉤沉”,“史與詩、學與識、才與情、新與舊的融會貫通”很好的.總結了這本精華集的特點,欄目的定位本來爲記錄故去的學人點滴,卻在編輯的筆下,慢慢延展,成爲對一個時代的緬懷。“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樣地想着,那樣地活着。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距甚遠。讀着他們,我們感到恍然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

書中所涉及之人物,無論是蔡公時、蔣百里這樣的民族豪傑,梅貽琦、傅斯年這樣的一校之長,還是胡政之、邵飄萍這樣的鐵膽文人,羅念生、施蟄存這樣的風流名士,亦或是張申府、、吳興華這樣的英雄烈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風骨”,名士的風骨是其核心,一種風骨沒了,“風趣會降調。風雅會流俗”。昨日和友人吃飯,還在談論爲何當今值得稱頌敬仰的文人名士越來越少,而頗多所謂“專家”的言論被世人不屑,我想在那個風骨猶存的時代,學術大家們追求的是真,而現如今追求的是名。“學術腐敗”這個詞,幾年前成爲熱門詞彙,各大高校都打出旗號,嚴格遏制學術腐敗,還一片純淨學術天空,可到底是什麼構成學術腐敗的溫牀呢?我覺得無論是政府、學術機構,都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話題有些扯遠了,迴歸到這本書上。本書是暢銷書《民國那些人》的修訂版(典藏本),在序言部分增加了著名的人文學者錢理羣在北大的演講《談談“民國那些人”》,我覺得這個序言值得仔細閱讀,“民國那些人”的承擔、獨立、自由和創造的精神,而這也應該是新一代大學生所追尋的大學精神。

國風讀後感4

《漢帝國風雲錄》中的那些人物着實令人着難以摸透。

全書描繪了漢代時期將相的各種故事,將這些歷史人物的特點、事蹟都列舉了出來。人物經歷的那些故事,更是能吸引人的眼球。

我最先讀的是飛將軍李廣的傳記。書中詳細記錄了李廣將軍的一生事蹟。逃脫敵人的那一段將李廣作爲飛將軍的矯健突顯了出來,可朝廷卻要將李廣斬首,要不是李廣花錢贖罪,估計早就命喪黃泉了。

原本以爲李廣會不拘小節,饒恕莽撞之人。可是當他再次得意時卻將這個縣令叫到軍營裏殺了,這使得他在我心裏的形象一落千丈。

越往後讀,越感覺李廣是個小人:殺死投降的戰俘、急功近利打了敗仗

人無完人,李廣,也是如此。

讀完李廣的傳記,便接着讀衛青、霍去病的:將軍墓如山。

剛開始讀衛青的片段,覺得他的身世可憐,但劇情又忽然急轉,他的姐姐得到皇上的寵幸,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青的生活,也就一下從最最底層,一下竄到皇上身邊混。

但是大長公主對他姐姐產生了妒忌之心,想加害於衛青。於是將他囚禁起來想殺害他。

一讀到這,我就很氣憤,憑什麼無罪就加害於人?

但是劇情又發生了反轉,公叔敖劫獄,將衛青帶走了,但奇怪的是,皇帝知道後,不僅沒有對衛青幹什麼,甚至公叔敖都沒動,這真奇怪。

不過自此之後,衛青的.地位直線上升,早早就封了侯。

而霍去病,就更幸運了。

從小就有衛青這個強大的靠山,初戰就封侯,人生當中,一直都是:加封,加封,再加封。

對比我們可憐的李廣將軍,那可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精銳部隊都給了他,遇上敵軍的也是他

越讀到後面,霍去病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就越多,這個霍去病私殺李廣之子,部下餓着,他卻喝着美酒,吃着美食,吃不完就倒掉。衛青倒確實是個心胸寬廣而且靠着自己的實力才獲得權位的,就算是如此高貴了,也不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待人。

想要真正地瞭解一個人,真不容易!

國風讀後感5

近兩星期,我讀了張嘉驊叔叔的作品《少年讀史記》,他是1963年生的,屈指一算,已是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了。他爲什麼要寫這套書呢?原因就在他想讓更多的少年兒童深入地讀《史記》。

這本書從制定朝儀的叔孫通,到號稱“飛將軍”的李廣,從衛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到隱居在朝廷裏的狂人—東方朔的故事,張叔叔都一一地把這些事像看電影一樣地擺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盡情地去觀賞,去體會。

在我們現在的文化裏,經常“遇得到”一些漢代人。討論司法的公正性,我們會舉張釋之執法的例子;描述一個人的勇猛,我們可以說他像“李廣射虎”;形容一個人時運不濟,會說他“李廣難封”;見到一對恩愛的夫妻,則會將他們喻爲“文君司馬”。至於張騫通西域的壯舉,如今已是學生們課堂上繞不開講的歷史了。這些遙遠的漢代人,他們的.事蹟沒有隨着兩千多年的時間流轉而消失;相反,透過史記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他們都一如當年那般活着,甚至活出各類“生命的典型”。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採用“紀傳體”,以生動的敘事呈現了歷史人物在每個時代的事蹟。這是一種形塑,目的在於藉由形象的塑造,挖掘歷史人物的內在精神,對他們的作爲賦予意義和價值,從而給後人以借鑑。張釋之執法剛正不阿,自我期許爲天下的一把尺。文帝認爲該判重罪的,他依法只判罰金;文帝認爲該誅三族的,他依法只判死刑。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與樑王經過皇宮外門而不下車行禮,張釋之依法彈劾,因此與景帝、樑王結下怨。景帝繼位後,張釋之終究因當年得罪景帝而被降調。太史公對景帝的一些作爲有些微詞,這不僅見於張釋之被降調的事,也見於晁錯被殺的事。漢初大封同姓爲王,致使藩國坐大。到了景帝時,爲了鞏固皇權而削弱藩國,引起了吳、楚等七國反叛。

太史公用畢生的經歷撰寫《史記》,通過他的書寫,那些漢代人的事蹟提供了一連串的“生命典型”,他們的精神至今還活在我們的文化裏。

那些漢代人真的離我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