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青銅葵花讀後感[必備]

青銅葵花讀後感[必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青銅葵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銅葵花讀後感[必備]

我以前認爲兒童文學就是讓兒童快樂的文學;是那種王子與公主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文學;是那種無憂無慮、天真爛漫,與淚水隔絕,與悲傷無緣的文學。直到閱讀《小王子》,閱讀曹文軒老師的作品,才深感自己對兒童文學的瞭解是如此狹隘膚淺。原來兒童文學也可以寫盡苦難,也可以把苦難寫得如此蕩氣迴腸——《青銅葵花》就是這樣的作品:

男孩叫青銅,女孩叫葵花;男孩是個啞巴,女孩是個從大城市來到大麥地村的“不速之客”。由於機緣巧合,葵花成了青銅的妹妹,由此,展開了一段情深意長、感人肺腑的兄妹故事。

看這樣的一部作品,流淚是必然的。爲融進骨血的苦難流淚;爲深入靈魂的大愛流淚;爲兩小無猜的兄妹情誼流淚;爲充滿人道主義的大麥地村流淚……

我們的兒童,太需要這種淚水了。

在如今這個被電子科技全面覆蓋、物質水平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身邊在“愛”中成長的兒童,有多少人明白什麼叫苦,什麼叫難?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苦難背後所蘊藏的巨大力量,所積澱的人性光輝?——青銅,這個因無錢治病而變成啞巴的男孩,把家中唯一能承擔的上學機會留給了葵花,沒錢買油燈,他便給葵花做螢火蟲燈;沒錢去照相館照相,他便冒着風雪在寒風凜冽中賣蘆花鞋。而來到大麥地村、地地道道的城市女孩葵花,爲了省錢買紙筆教哥哥寫字,從不要求新衣服新頭繩;吃不慣野菜糙米,卻從不抱怨。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電視正在播着那些關於戰爭的消息,一些因戰亂而無家可歸,被貧窮和飢餓折磨得骨瘦如柴的兒童,茫然地對着鏡頭……坐在沙發裏看電視的家長對着自己正在哭鬧的孩子說:看,這些孩子多可憐啊,飯都吃不飽,再哭就把你送到那裏去!孩子揚起一張天真的臉,在盯着電視屏幕兩秒之後,繼續哭鬧。怒火中燒的家長除了生悶氣,卻也無可奈何。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中出現過。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在看到這些“花濺淚,鳥驚心”的畫面時會立刻給予一種積極的、符合我們期待的反饋;我們甚至總拿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希望這種“善意的比較”能激發他們內在的同情與羞愧,繼而變成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是,我們忽略的是——他們是兒童,是在溫暖居室裏成長、衣食無憂的兒童,他們未曾體會苦澀,未曾經歷苦難,他們不是青銅,不是葵花。

那些定格在畫面裏的苦難,對很多成年人來說尚且只是石子投向水面時泛起的微波微瀾,又何以震撼一個如此幼小、尚不知生活艱辛的的心靈

讓兒童到貧瘠的地方去吧!讓他們赤腳去感受泥土的溫度!讓他們去握一握那一雙雙髒黑的手!讓他們去體驗糧食從秧苗到滿粒金黃的過程!唯有親身體驗,兒童纔會真正成長。等到他們長大了,成熟了,他們就會懂得:有些苦,必須吃;有些淚,必須流;有些路,必須走。那些父母、親人持傘擋過的風雨,會在日後沒有傘的某一天突然降臨,原以爲“幸運”躲過的苦難,只是“遲到”了而已。

苦澀,終究要自己去品嚐。

沒有苦澀的滋潤,何來悲憫之心!沒有悲憫之心,又何以理解青銅與葵花之間毫無血緣的親情?何以理解大麥地村貧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善良的人們?

兒童本該有兒童的模樣。

他們應該爛漫可愛,童言無忌,他們的眼中應有純真,笑中應有陽光,話中應有溫暖,心中應有憐憫。如果這些漸漸在兒童身上失去,如果他們視所得的一切爲理所當然,如果他們不能同情他人苦難,不具備面對苦難時所擁有的抵抗力量,我們的兒童又怎能勇敢無畏,懷揣着美好健康成長?如果富足的生活只是培養出驕奢淫逸、咄咄逼人、自私自利的兒童,那在金錢光芒之下,我們究竟是該歡呼還是該痛苦?比起電子產品所帶來的刺激新鮮,比起鋪天蓋地的“以愛之名”的噱頭,我們的兒童——太需要這種淚水的教化與滋養了。

讓我們的兒童好好地流一場淚吧!

當某一天,我們不再刻意渲染苦難,不再刻意爲了讓兒童體驗苦難而去創造苦難,而是在當下優渥富足的生活中培養一個個如同青銅葵花一樣閃着金子般光輝的靈魂;當我們不再感嘆“回不去了”,而是把苦難的精神厚植於當前枕穩衾溫的日子裏。那麼,那些爲寫盡苦難與美好的兒童文學而灑下的一滴滴淚水終將匯聚成海,滋潤着無數匆忙的靈魂,變成無數個青銅,無數個葵花。  “今天的孩子,用不着爲自己的苦難大驚小怪,更不要以爲只是從你們這裏開始纔有苦難與痛苦的……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的那種處變不驚的優雅風度。”

爲了這種優雅風度,請讓兒童在風雨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