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行知教育論着百篇》讀後感

《行知教育論着百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行知教育論着百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行知教育論着百篇》讀後感

厲秀清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

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靈的溝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

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除了“愛的教育”,“教學做合一”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 “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爲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爲中心進行教學,爲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爲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陶老先生說過:教學要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授人於魚不如授人於漁!”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爲了不教之目的。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應重視教給學生許多學習方法,放寬解題的思路,促進空間想像,訓練求異思維等能力。

平時,我也一直以這些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不斷摸索,不斷學習,不斷錘鍊。而且信息時代,新經濟,學習化社會是21世紀的標誌性特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當代國際社會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競爭的着眼點。在“終身學習”這一思想觀念指導下,教育方式,學習方式正在經歷着一次深刻的變革,那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將成爲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中,明確提出要“着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而要培養學生“學會終身學習”的人。

我們教師應深深懂得陶老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廣泛地開展閱讀活動,睜開眼睛看看課堂之外的“風景”。新課程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瞭解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心中裝有一堆的教學情境及其相關的引導經驗。以上這些知識的獲得,一要靠孜孜不倦地探索,二要靠虛心刻苦地學習,學習以往從未接觸過的新東西。

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