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經驗的疆界》讀後感範文

《經驗的疆界》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驗的疆界》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驗的疆界》讀後感範文

  《經驗的疆界》讀後感1

長期置身於危險之中但一直安然無恙,人們就會淡忘曾經讓自己非常憂心的危險,因此,經驗具有雙面性,一方面讓人們泰然處之,另一方面讓人們麻痹大意。

如讀文獻一般把它讀完,滿是學術語言和專業名詞,還有大量的引用,再看參考文獻足有全書的1/4左右。此書像是杯濃縮咖啡,短小精悍,味道有點濃,但又欲罷不能。濃縮到似乎書中每一句都得細細咀嚼。1小時肯定能看完,但得花上好幾個1小時才能看明白。讀一般的書就像讀一行行的代碼,但是讀這本書就像在讀一個個函數,還得多一層函數展開的過程,所以寫心得的時候也沒都搞明白,但是似乎也沒必要一時都懂了。

作者馬奇在決策制定和組織領域有傑出貢獻,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和書。有人說他排在傑克韋爾奇之後,排第二。相比前者的名氣,這算是非常搞的評價了。《經驗的疆界》是教授如何從經驗中學習的書,特別是什麼樣的經驗可以學,什麼樣的經驗不能學。此書的核心觀點是:經驗並非是一個完美的老師。英文書名《The Ambiguities of Experience》的Ambiguities,應該就是模棱兩可的意思,說的就是經驗。

經驗有用,但不完美。經驗也許是好老師,但卻又不是特別好的老師。個人和組織儘管渴望從經驗中獲取智慧,但是在這種渴望之下從經驗當中做出的推斷往往具有誤導性。大部分組織生活會提供生動的、令人震撼的經驗,個人和組織會懷着很大的信心從這些經驗中學習,但是獲得的啓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證的或者虛構的`。作者把經驗比作框架,過去的經驗都在框架內,對應的行爲具有循環性。雖然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發明中學習且增長智慧,但都是內循環,這樣容易增加混淆的可能性,並且增加對已有信念不一致信息的牴觸。人類將自己框架化,很難看到框架外的東西,隨着時間發展,這種程度也會越來越明顯,這也就意味着我們都是固步自封的。組織期待經驗,但大量事實又表明經驗很多時候成爲了皇帝的新衣,是用作說服的。勇敢的揭開僞裝就挺了不起。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可以學習借鑑的,能夠避免在不可能學習的經驗上浪費時間,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

但經驗值得期待。人類是在不斷試錯中進步的,因此經驗是未來發展的完美借鑑。很多情況下,經驗雖然不能爲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但是卻是我們試錯的結果,爲未來打下一定的基礎。組織經常會面對一種選擇,一是老做法,缺點不少,但是用順手了,另一種是新做法,優點多,但不大會用。面對這兩種選項,組織極大可能選擇前者,因爲這事最保險的。經驗雖然不是一位完美的老師,從經驗中學習極有可能導致次優選擇,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層因果結構。然而,經驗卻有促成共識、營造理解感、肯定人類智慧的重要作用。

創新很難。後來讓世界大大改變認識的新想法,一般最初都是遭人誹謗的。新事物、新想法最初都是不被社會制度或者大衆想法所接受的。由於人類是容易形成習慣和做法的,所以我們常常對新事物產生敵意。新事物、新想法往往伴隨着高風險和期間的低效率,我們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通過複製過去經驗而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更加劇了我們對新事物的反感。對於新加入的同事,我通常會告訴他們要假設現在組織裏業務處理方式都是不正確的,一定不要先入爲主認爲存在的就一定都是對的。特別對於年輕人,應當有改造世界的主觀能動和勇氣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經驗不如無經驗。

  《經驗的疆界》讀後感2

無論是人類的發展,組織的進步,還是個體的成長,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經驗無疑是人類智慧的一個寶庫。但馬奇先生提醒我們,經驗是一個有用的老師,尤其是聚合經驗,但並不是一個足夠好的老師;經驗可能幫我們做出決策,但往往不是最佳選擇。因此,我們對經驗應保有一定的警惕性。

經驗的鮮活性、啓示的模糊性和詮釋的靈活性,限制了人類從經驗中學習的效果。然而,很不幸,人類智慧又往往依賴於從經驗中學習。因此註定了,人類追求智慧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組織追求智慧,但過程艱難曲折。智慧一般包括兩個相互聯繫但有所不同的要素,有效地適應環境和優雅的詮釋經驗。體驗式學習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比較重要的形式,是人類提高行動與環境匹配度的一種比較重要的形式。從經驗中獲取智慧的模式可以分爲兩種,低智學習和高智學習,即複製成功(試誤、模仿、天擇)和邏輯思考(故事和模型)。由於歷史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複製成功具有不可預測性(在侷限的領域中可能取得不錯的結果,但在因果關係複雜、練習機會較少的領域,可能難以取得滿意的結果)。

故事和模型響應了組織生活和組織研究當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迫切要求,即描述經驗的因果基礎。但是故事和模型往往簡化複雜的因果關係,以便讓觀點更好理解,更具說服力。因此,經驗故事和模型是希望被社會證實爲真相的虛構。與此同時,經驗故事和模型的真理價值正義價值和美學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應爲準確表徵超語言真理而具有真理價值,因爲創建社會次序而具有正義價值,因爲提供審美樂趣二具有美學價值)。

同時,關於經驗的適應理論對已有方案的闡釋做得相當好,但卻成了新事物的敵人。組織產生新事物的環境可能在滿足以下條件時產生,即組織寬裕、管理者狂妄自大和對新想法過於樂觀。因此,當經驗成爲創新的敵人時,組織的寬裕和樂觀以及管理者的無心插柳可能讓新事物鑽了空子。

因此,從經驗中學習是組織發展的重要途徑,但並不是完美的真相發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