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四世同堂》讀後感15篇大綱

《四世同堂》讀後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讀後感15篇

《四世同堂》讀後感1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爲有句俗話說:“有根纔有家。”可是有一羣人,他們卻爲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說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爲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爲。

可是,想着想着,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爲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着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說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說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說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爲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世同堂》讀後感2

閱讀一本書籍,就像是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口中留存着淡淡的幽香;閱讀一本書籍,就像是聽一首音樂,曲調歌詞,依舊在耳邊縈繞;閱讀一本書籍,就像是看一副美畫,雖然只是短暫的瞬間,卻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永恆的美麗。一本好的書籍,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滋潤我們的心靈

前段時間我在空閒的時間閱讀了老舍的《四世同堂》這本書籍,這本書籍很長,從最初看時到最後看完將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一直沉浸在老舍爲我塑造的那個世界,彷彿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旁觀了世界的滄海桑田、變化多端,與書中的人物共同歷經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當閱讀完書籍中的最後一句話,故事戛然而止,心中卻依舊縈繞着衆多的感嘆。

《四世同堂》這本書分爲三部分,分別是《惶惑》、《偷生》和《饑荒》,主要講述了在北平淪陷的八年中,在日本的侵略下,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和小羊圈衚衕中各色人物的遭遇。通過一個個人物的故事,作者真實的爲我們表露了在戰爭期間中國的社會現狀,再現了那段滿目瘡痍的歷史。

閱讀這本書籍時其中的漢奸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那個前途一片黑暗、黑白顛倒的世界,很多人物在權勢的誘惑下選擇了背叛自己的祖國,爲日本人做事,例如曾經拳打漢奸的金三爺,最後卻因爲日本人帶來的生意好轉而對他們心生感激,甚至還出賣了錢默吟先生,這前後之間的轉變,令人唏噓感慨,在利益面前,似乎一切都是脆弱的。然而我認爲總有一些東西比生命還重要,那就是祖國,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不能喪失自己的氣節、不能背棄自己的祖國,因爲國家就是我們的避風港,有國纔有家,國家強大,我們才能和平幸福。

結局的一句“起風了”,雖然故事戛然而止,然而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時間永遠不會停止,我們的國家也終於一步步歷經了那些坎坷挫折,從沉睡中甦醒,變得繁榮富強。歷經風雨才能見彩虹,風雨之後便是晴天,黑暗之後將是黎明,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滿懷希望,相信正義和光明總會到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3

四世同堂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小羊圈衚衕百姓那些家長裏短的事,保守固執善良的祁老太爺、隱忍睿智的瑞宣、錚錚鐵骨的錢先生、漢奸冠曉荷大赤包夫婦日常生活,隨着抗戰的到來,各自反應不同,性格特點越發鮮活起來。

如果讓我們在漢奸與革命者中選一種人去做,毫不猶豫我們會選擇革命者。但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把人們爲什麼會投身於革命寫的淋漓盡致,投身於革命事業的原因基本上有三個原因,一是有憂國憂民意識,例如瑞宣,瑞全;二是無法受日本人統治壓迫而改變原有思想的人們,例如:祁老先生,韻梅;三是遭遇挫折,有更高精神層次的人,例如:錢老先生。從中我要細說第二種人,這種人經過了原有思想的蛻變,經過了多次思想鬥爭,擺脫了老思想的枷鎖,投身於革命中。然而其中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回味,從保小家舍大家,追求和平的老思想再到保大家舍小家的奉獻精神。

每次看到漢奸們巴結日本人的嘴臉,心裏很是憤怒,之後是悲涼,這些人不是愚昧無知,是爲了個人利益、權錢利益,丟掉了愛國之心或者是糊塗的被人利用。日本人打着“親善”的旗號欺壓中國人,漢奸們幫助日本人宣傳,這些人不知道亡國的後果,不知道當亡國奴的下場,他們做事就沒有什麼後果可言,只顧眼前但沒有考慮未來。

在那個特定環境下如何掙脫日本人枷鎖,不讓他們的花言巧語與精神誘惑控制自己,不讓自己成爲日本人的棋子?第一要端正自我態度,不迷戀任何東西,以防抓住把柄。第二不要太空虛,讓自己的心靈生活飽滿,想得開。第三是處事要得體,不與日本人斤斤計較,爲抗戰出謀劃策,羣衆們一定要正確意識形勢,不要太消極,不要傳播反動言論。第四是要對未來抱有希望而不是幻想。所以對於那些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人們,這也許是好建議!

同時我也想了個問題,如果生活中遇到像大赤包這樣的人與你做搭檔(工作所需,無法調動,你與她要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後,老闆發獎金時她與你發生爭執,她硬說你的貢獻比她少,而老闆又舉棋不定,這時你會怎麼辦,是與她爭執還是握手求和還是讓她三分?

最後我想說:人活着,必然要有尊嚴。敵人就像一個彈簧,你軟他就壓着你,你硬他就被你壓,迎難而上,活出更高的尊嚴,更高的境界。

《四世同堂》讀後感4

老舍先生寫了一本《四世同堂》,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故事裏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講的卻是真實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這個家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潭蘭村居住,那裏綿延幾百裏羣山環繞,山青水綠。這個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門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節,當油菜花開得最燦爛的時候,家族的幾代人就天南海北從祖國的各個地方趕回老宅團聚,這是一個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經快90歲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雖然當時的廣西不像北平那麼戰火喧囂,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經歷過最嚴重的饑荒,這些好像已經深深刻在她的骨子裏,她會經常拉着後輩講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經常會告誡後輩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年代,要熱愛生活,節約糧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時的廣西由於偏遠並沒有及早開發,非常落後和貧窮,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難,他們經常是一邊幫家裏幹農活一邊刻苦的學習,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走出大山,能夠改變家族貧窮的命運。其中一位真的以當時廣西前幾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學,成爲毛南族第一位大學生。

第三代的.年齡懸殊比較大,從80後到零零後,地域跨度也很大,有還留在廣西農村成家立業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讀的。這一代生活在物質條件很豐富的年代,從小沒有愁過吃愁過穿,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並一如既往的教育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堅持,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們有的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有的還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他們眼裏滿是好奇,他們被家族的所有人關愛。

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長幼有序,但又總是其樂融融,他們每個人都會身體力行的告訴身邊人,如何關愛家人,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學習,如何廣交朋友……而這所有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組合起來就是生活。只要你樂意去做,樂意多做,你就會熱愛生活。

這就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教會我的,因爲我從小就在這個大家族裏成長,這裏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讀後感5

女兒放寒假回家第二天就去圖書館借了三本書,分別是《四世同堂》《小二黑結婚》《子夜》。這是他們的寒假作業中的一部分,要讀這些作品。我閒來無事,就先讀了《子夜》。

《子夜》的作者是矛盾,中國文壇的泰斗,上學的時候讀過他的《白楊禮讚》《風景談》,兩篇散文感情酣暢淋漓,充滿昂揚向上的精神。帶着這樣的印象讀他的長篇小說《子夜》,讀了十幾頁就讀不下去了,對人物的諷刺太毒辣了,感覺不真實,也許是帶着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恨,對這些人物就不手下留情了,正真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點過渡都沒有。我放棄不讀了,覺得難以理解,轉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被譽爲“人民的藝術家”,更是一位語言大師。他在《四世同堂》裏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太逼真了,語言動作神態都呼之欲出,就是從書本里走出來的老北京普通人。祁老爺膽小怕事,但要維護家長的形象,瑞宣有文化有思想又軟弱隱忍,其他形象也描摹的栩栩如生。這些形象通過語言體現出來,語言是地道的北京話,讀起來饒有趣味。比如北京那些小商小販吆喝賣東西的話,鄰里鄉親嘮家常的話,文化人之間交流的話,都符合每一個人的身份,總之很真實很有趣。讀完感覺出作者對這些生活在底層人的同情。

一個作家的寫作語言太重要了,它直接關係到能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如果讀了三頁就讀不下去的話,只能說作者和讀者無緣了,就像我無法讀矛盾的《子夜》一樣,我與矛盾無緣了。可能讀者與作者也是有某種聯繫的,比如老舍出生在北京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生活在貧窮中,我出生在農村,生活也貧窮,這種關聯導致我讀起來毫不費力,尤其是老舍對貧窮的描寫,真的是入木三分。相反,矛盾的《子夜》描述的是資本家的事,離我的生活很遠,所以讀不下去,不過我還是感覺語言沒有吸引力,題材方面是次要原因。我覺得老舍比矛盾在語言上厲害多了,當然也許各具特色,沒有可比性,可是我就是讀不下去哦!

《四世同堂》讀後感6

書是夢開始的地方,初次接觸老舍作品總是容易進入夢鄉,被我稱之爲“催眠劑”,而四世同堂這本書又顯得尤爲突出,三部曲“嚼了”許久,中間放下又拿起,可謂波轉九折,今天總算給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會心態,再現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於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爲什麼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口衆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與看客。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爲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爲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爲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7

最近正在閱讀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一本極具時代意義,又富有深刻內涵的長篇小說。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得不對老舍先生高超寫作能力表示敬佩。

小說以盧溝橋事件爆發,北平陷落爲時代背景,將這個時代的歷史特點濃縮到一條小衚衕裏,通過祈老人一家和衚衕里老百姓的生死沉浮反映出這個時代的主題。書中給人影響深刻的人物頗多,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爲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爲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這些命運交織在一起的人們,代表了革命時代的各色各類的人羣,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命運找找到那個時代的線索。

在那個戰火紛飛,被日本侮辱的時代,每個人的生活充滿了未知之數,惶惶恐恐,擔心哪一天一個炸彈從空中投下來,生命就成了炮灰了。可是在艱難的時代,總會產生偉大的精神的,而愛國救國當然也就成爲了當時人們心目中最深切的願望。“老三!在國旗下吃糞比在太陽下吃肉強!”這是瑞宣對老三瑞全說的,發人深省的一句話。

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兄弟沒有屈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拯救者自己的國家。相反的,冠曉荷和大赤包卻在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討好日本人,想着如何在日本人的庇護下謀得生存。讓人咬牙切齒的是他們竟然誣陷柔弱的詩人錢默吟,種種惡劣行徑和他們的醜惡嘴臉把漢奸這一角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恨之入骨。還有本性善良的招第,在媽媽大赤包和日本的影響下,心靈開始腐化,爲享樂,爲金錢,爲名利,變得麻木不仁,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這樣深刻的人物對比,把每個人物的性格赤裸裸的擺在了讀者的面前,讓人深思,讓人過目不忘。

儘管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可是作品留下來的是對人性的思考,是對歷史的反省。一個人如何在艱難的時刻,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依然保持自我,依然擁有一顆理性純潔的心呢?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人太容易迷失在利益中,唯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態度,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方可在這條愈加物質化的社會道路上走的踏實,走得光明。

另一方面,面對那一段不堪的歷史,我們要更多的反省,如何讓我們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如何在國際社會中樹立更好的形象,是我們青年必須肩負起的重大責任。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爲自己的未來,爲民族,爲國家的未來奮鬥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8

對有現在人來說,“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閒自在;小孩子輕鬆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於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說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爲五斗米折腰。作爲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隻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後,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後,連東西都看不清,嘴裏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後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後,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着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裏冒出一陣鑽心的痛。對於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我們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於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羣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爲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爲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鬥爭着,拯救着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着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裏,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爲這樣,纔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爲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裏,作爲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鬥,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纔會有尊嚴,我們纔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羣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爲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後感9

冠家算是小羊圈裏生活水平數一數二的家庭:家主冠曉荷有兩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紅過一時的名伶;使喚幾個像樣子的僕人;出入都乘人力車;在夏天安着搭涼蓆的棚子;有着小羊圈裏唯一的電燈,一到晚上,就與結交的權貴們打幾圈牌;有着兩個花枝招展的女兒,她們經常在北海遊玩。這麼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應該是當時的模範,應當人人效仿,只不過在這極光鮮的外表下,卻藏着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國最卑劣的幾縷靈魂。

在冠曉荷眼中,可以說,只有他的這個家,而沒有他的這個國。在國家淪陷後,他仍只顧着享受這個家,甚至爲了他的家而將國扔得遠遠的。

冠曉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會這個官的好壞。爲了這個官,他能在天安門前擠開人羣向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官深鞠一躬;他能將愛國志士錢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監獄、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於在被日本人抄家後還堅持認爲自己對日本人不薄,不會是日本人做的。論無聊及無恥,可能只有他的異性兄弟—祁瑞豐與藍東陽可以與其比一比了。

冠曉荷是聰明的,他能在太平時期結交一羣元老將軍與元帥,足以證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強。可惜他在與日本人交流的時候,渾身軟軟的沒有一點骨頭,也意識不到——他眼前坐着的這個人殘害了他這個站着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像冠曉荷這種不知道有個國而只顧着自己的小家的人,本來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爲了家殘害了不知多少爲了國的人,在他抓捕錢默吟老先生的時候,他就註定不能被正直的愛國志士所原諒。

所以從冠曉荷這個人物上我們應該得到些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還有一個國。其次,無論什麼事情,都要有好壞黑白之分。最後,作爲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骨頭,也就是尊嚴。

《四世同堂》讀後感10

“一朵花,長在樹上,纔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裏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佔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着我,引領着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鉅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國這株文化古樹上鮮亮的花,家丁興旺、和平和順,就像今年的花謝了明年還要開,一代一代安安穩穩傳下去。老舍先生把這株古樹栽植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華大地飽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雖然北平城裏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可始終籠罩着被欺辱、被踐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裏,這株古樹的兒女在這種環境下掙扎,它卻無法保護,枝枝葉葉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爲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城樓,美麗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別人的玩物。

然而,被壓迫百多年的中國產生了這批青年,他們要從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中衝出去,成個自由的人。他們要打碎民族國家的銬鐐,成個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公民。到國家呼救得時候,沒有任何障礙能夠攔阻的住他應聲而至;像個羽毛已成的小鳥,他會毫無棧戀的離巢飛去。錢默吟老人是一位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詩人,在和平時期,他以花草、詩詞和酒爲伴,過着隱士一般的日子,可當國難當頭,他挺起詩人並不健壯的胸膛,昂起頭毫不畏懼的應戰,“他須把血肉之軀擲給敵人,用勇敢和正義結束了這個身軀。”當他在獄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拴在一起,他告訴自己,“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給國家”,錢詩人就這樣寧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時節,又吞嚥下去。愛和平的人沒有勇敢,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成偷生。他從此忘記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戰鬥中,用抵抗來爲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國的古書,厚重、正直、莊嚴,他所表現的不只是一點點報私仇的決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證據。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是會帶着他的詩歌、禮儀、圖畫、道德,爲一個信念而殺身成仁的。從錢詩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中國文化的力量。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國這艘巨輪被狂風吹走。

讀《四世同堂》,我被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淪陷,這朵民族之花就會變成木頭,爲了讓這株文化古樹長青,它的枝枝葉葉、它的每一條根,哪怕只是細細的一小條,都拼命的抗爭,雖然這株古樹歷盡摧殘,但是終於沒有枯萎,多少炎黃子孫用生命之血澆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爲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中華民族的子孫要牢記這恥辱,決不讓祖國在受他人欺凌!

《四世同堂》讀後感11

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態人生,亦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段厚重的歷史。正如老舍先生在開篇所寫“他們生,他們死,他們興旺,他們衰落”在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奮勇向前。 在書中,老舍先生用一個個形象的詞彙生動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這些詞彙不僅能描繪出不同人物頗具特點的相貌,更能準確的勾勒出他們爲人處世的態度。面帶笑紋,老成持重的祁老人;圓臉重眉,一團和氣的祁天佑;深居簡出,謙恭和氣的錢默吟;盡職盡責,樂於助人的李四爺當然也有賣國求榮的冠曉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說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麼小羊圈衚衕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樹木間,有相互依存,也有獨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雜枝殘葉。老舍先生用他略帶調侃的京腔京韻,寫活了抗戰時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態人生。

小羊圈衚衕,似乎與外界相隔離,它有着自己和諧溫馨的小環境,鄰里和睦,相互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當日軍攻城,北平淪陷,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全都被打破。每個人都帶着些震驚,惶恐與不安,但也有一些爲此興奮並蠢蠢欲動的人。不用說小羊圈衚衕,單是從祁老人的家中,就會因年齡閱歷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親日,有人抗爭單從這一個家庭,一條衚衕的對待戰爭的理解與行動,便能映射出整個北平,乃至全中國人在日軍鐵蹄下,亡國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寫活了那段沉重的歷史,用他飽含深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着那段歷史中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細節。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日軍暴行和叛國求榮者的譴責與批判,可以看到他對敢於奮勇抗爭的志士們的敬佩與讚許,也可以看到他對被迫成爲亡國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結尾寫下“起風了”三個字,必是希望每一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明白,無論狂風暴雨,總會有陽光衝破雲層,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風仍會拂過,生活仍在繼續。

《四世同堂》讀後感12

在炎熱的夏天,利用一週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小說洋洋灑灑50萬字,描述了從七七事變到日本戰敗投降8年之間,北平一個普通衚衕小羊圈裏的人生百態。

作爲一個老北京,老舍對民國到抗戰時期的北平日常生活深得其味。在老舍的筆下,在日本鬼子進入北平之前,北平老百姓的生活是安靜之中不乏熱鬧,生活的趣味體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對北平特色生活的描寫刻畫細緻入微,讓人感覺身臨其境,在閱讀的時候就好像能夠感觸到地道的京腔京味。

戰爭在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普通人,讀後感《《四世同堂》讀後感》。戰爭從來都不僅僅是軍人、政治家們的獨角戲。不管願意不願意,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會捲入其中,而往往老百姓在戰爭中遭受的影響和迫害是最大的。四世同堂的祁家老爺子自認爲只要儲備三個月的糧食鹹菜,關上門就與世隔絕與世無爭,儘可渡過難關。但隨着兒子的投水自盡,二孫子夫婦蛻變離婚、死亡等等,一系列身不由己的事情讓老爺子明哲保身的希望破滅。無辜的小崔,被日本人拉去砍頭頂罪,曝屍荒野,頭懸城門,正是許許多多普通老百姓深受戰爭之害的真實寫照。

戰爭拷問着人性良知。在日本人佔領北平之後。有的人如冠曉荷夫婦之流,想方設法投靠日本人,爭做日本人奴役中國人的幫兇,其節操反不如妓女出身的尤桐芳之流,在奴顏婢膝中被自己的主子拋棄,尤其是大赤包所長,對日本人忠心耿耿,甚至在監獄中還爲日本主子唱讚歌,幻想着有朝一日捲土重來爲虎作倀,最後反而死在日本人的監獄之中,可謂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反倒是拉洋車的小崔,唱戲的小文夫婦,以放唱片爲生的小程等小百姓在日本人的統治面前,沒有做對不起中國人的事情,表現出了普通中國人的硬骨頭,可真是難得。

小說中的一個亮點是對一個遊歷世界各國,具有正義感和國際視野的一個日本的女人的刻畫。她雖是個日本人,卻反對日本人發動的侵華戰爭。

戰爭是野蠻的,殘酷的。正因爲其野蠻殘酷,所以我們纔要儘量避免戰爭。避免戰爭就要好好發展,建立強大的國防實力,讓想覬覦我們發展果實的潛在敵人望而卻步。落後就要捱打,叢林法則在當下仍讓大行其道。

《四世同堂》讀後感13

暑假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懂得了許多道理,增長了不少見識。回憶假期裏讀過的本本著作,在我腦海裏刻下深深印跡的,就是老舍先生所寫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了日軍侵略中國時,小羊圈裏的居民,以及北平其他一些人,面對日本侵略做出的不同反應和對策。他們之中,有的拼盡全力、英勇無畏地去殺鬼子,爲抗日做出了一些貢獻,如錢家老二錢仲石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幾十個鬼子的性命,王排長寧死也不投降等。同時,文中也不乏那些願意幫助日本鬼子的漢奸,比如祁家的祁瑞豐、冠家的冠曉明、大赤包……他們爲了自己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不惜賣國求榮!

合上書本,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看到,祁瑞全從戰爭一打響,便計劃從軍,獻身救國的身影;錢家老二錢仲石雖然沒有從軍,但也英勇地和鬼子鬥爭,最後帶着一車鬼子衝下懸崖,光榮犧牲的壯舉;還有如錢老一般,哪怕自己已無力戰鬥,也願盡生命中最後一口氣來勸說大家抗日的執着!這一個個可以稱得上英雄的人物,他們抗日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樣,那就是不惜以生命保衛祖國,捍衛和平,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祁瑞全。他那股執着的勁、衛國的心,以及他那遠大的理想,都讓我不得不一次次爲他豎起大拇指,爲他熱淚盈眶!他同千千萬萬與他有着相同信念的人一起,懷着一股正氣和滿腔熱血,通過不懈努力拼搏,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就沒有我們如今的高科技,就沒有我們現在的豐衣足食!我敢說,要是那時人人都像祁瑞全一樣,一心爲國,那麼中國就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侵略!

想到這裏,我不禁反思,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這樣的英勇無畏、這樣的視國爲家呢?出行總是車接車送,偶爾一次乘坐公交就覺得自己吃了好多苦;遇到不會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誰可以幫助我,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對爺爺奶奶呼來喝去,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這樣的我們,今後又怎樣去建設祖國、保衛國家,怎樣讓祖國以我們爲驕傲呢?

《四世同堂》讀後感14

有些人看了那些帶點愛國主義的東西總覺得彷彿是一種口號與宣傳,總覺得很假很空洞。生在這個時代,你不能怪他們。但是我相信老舍在1944年寫下這本書時他是真誠的,對北平,對國家,對未來,對中國人他是飽含着感情和希冀的。

理想也好,愛國也好,傳統的教養和流傳下來的美德在今天看來似乎都不值一哂。小羊圈衚衕現在在哪兒呢,大概在推土機的轟鳴下變成了一地瓦礫廢墟,然後變成了一座四方的高樓,賣十萬一平。那裏有沒有祁瑞豐李四爺,有沒有冠曉荷大赤包?我不知道。似乎有又似乎沒有。但是我隱約覺得祁瑞豐看到冠曉荷可能會很親熱地打招呼,大赤包和李四也說不定在業主微信羣裏很聊得來。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再固守那些迂腐老舊的東西好像有點不合時宜了。畢竟我們要發現人性中好的東西發揚正能量,何必搞得嫉惡如仇勢利短見盯着那點短處不放呢。大家一團和氣說不定什麼時候還能幫上忙呢不是,畢竟都是住在十萬一平房子裏的人。

祁瑞豐幸而能吃上英國飯而不用吃日本飯得以保全清白,錢默吟也幸而沒有餓死也沒有被抓得以保證他脊樑的挺直。盡忠盡孝兩難之愁百轉千回,剛烈貞節的話說出來錚錚有聲。我佩服他們。但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多幸運。小崔有什麼千愁萬緒我們不知道,就糊里糊塗地被砍了頭,孫七還沒來得及說點豪言壯語就給一腳踹進活埋坑裏了。日本人那,殘暴極了。國破城亡,就爲了這你們二位先上路吧。

大赤包李空山高亦陀,是人人唾棄的漢奸。大赤包瘋死在獄中,另外兩位不知去向,如果老舍有餘力顧及到他們想必下場不會很好。今天的大赤包,憑着她這心狠手辣不要臉不要皮和交際場上的如魚得水飯局麻將桌上的巧舌如簧,即使也下了獄可能也是在秦城。至於李空山高亦陀我毫不懷疑他們會坐在某個上市公司的老闆桌後面繼續着那一套把戲。日本子確實可惡!

我願意老舍不朽,繼續說着老北京的故事,讓我看到還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然而老舍死了,像天佑一樣自溺在了太平湖,太平湖也找不到了。站在車水馬龍,霓虹耀眼的大街上,北京已經不是那個北京,中國還是那個中國。

《四世同堂》讀後感15

觀衆生百態:或諂媚、或堅毅、或悲觀消極、或樂觀活力,各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品人間百味:或淒涼、或溫暖、或反目、或和解,箇中滋味自己體會;感昔日往事:或瑣碎、或重要、或冗雜、或簡單,追憶逝水流年。

這便是讀完老舍先生名著《四世同堂》後發出的第一聲感慨。

小說的背景是八年抗戰時期的北平,這是我最不熟悉也最反感的屈辱史。北平在那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羊圈衚衕便顯露出了這一點。

原本安靜的小羊圈衚衕因爲鬼子進城而開始了變化。冠家人居然爲了得到日本人的信任而出賣了鄰居,導致錢先生受盡了酷刑。隨着冠家和瑞豐夫婦的“四處活動”,終於謀得一官半職的他們每天都笑聲如故,而瑞全這時逃出了北平。鄰居們一個一個地被日本人無辜殺害,祁家四世同堂的局面差點兒失去。大家被逼着吃“共和麪”,買布還必須買一雙鞋天無絕人之路,日本投降!慘絕人寰的日本人終於失去了往日的氣焰,但他們又給北平這幾朝古都留下多少傷害呢?日本人恐怕自己也不知道。

一個衚衕是整個北平的縮影,是那時北平人的寫照。一本書便是整個世界的縮影,人心的寫照。人心的醜惡和善良的差別居然如此之大。

看看這些想要巴結日本人的可伶人吧!他們一時貪圖紙醉金迷,忘了自己是中國人。他們爲了權和錢,爲了謀得一官半職,爲了體面地生活出賣了尊嚴,他們簡直是一隻只走狗。最諷刺的是藍東陽,病重時說的胡語居然是“萬歲!”。再來看看大赤包、冠曉荷和瑞豐、菊子。大赤包斂財,要權,可她最後呢?在獄中瘋了。冠曉荷和瑞豐一心巴結日本人,日本人給如此“忠心”的人可是“大好處”——“消毒”。他們的“親善”的日本朋友送了他們殘忍的禮物——活埋。他們如此一生,得到了什麼呢?

而大多數的北平人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弱點。他們懦弱,恪守千百年來傳下的禮儀,他們的信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保命要緊”,即使他們怒了也不敢言。反思日本侵略的原因,不只因爲廣褒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還因爲中國人的懦弱,欺軟怕硬。

所幸有錢先生這樣令人尊敬的老人家和瑞全這樣的熱血青年。可敬的錢先生歷盡滄桑,受盡酷刑,日本人鞭打着他的軀體,卻未想到他的心靈也就此昇華。他從與世無爭到積極宣傳抗日是個多大的跨越,是戰爭,是屈辱使他明白了這些道理。所以他的眼神不再和平,充滿笑意,而是充滿了仇恨、憤怒之光。

也有這樣樸實可愛的北平人。李四爺和李四媽的慷慨熱心和白巡長的善解人意卻使我相信世界上真的還有真善美,老天也給了他們回報。

出賣靈魂和尊嚴的人一定不會有好下場。我堅信這個道理。因爲沒有了靈魂,這個人不再是人,他的生命已經結束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