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讀後感範文大綱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03K 次

最開始聽到這本書是在讀書交流會上聽人推薦的,然後又在羣裏看到再次有人安利。他談到旅行的方法,真正去了解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別人旅行的支點似乎是著名的景點,而他則是以書店爲出發點,聽同學說他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讀書,買書。我就想,這不是在燒錢嗎?不過到實地去領略另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當地人溝通交流,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的方式。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讀後感範文

作者說到,一個國家的成就不該是他的人民生產了多少物質,而是他的人民是否感到幸福。是否呼吸乾淨的空氣,是否能保持昔日的傳統。高中我喜歡去閱覽室看《中國國家地理》,裏面有一期提到了人民感到最幸福的國家,那就是不丹。他們雖然沒有過高的GDP,但他們可以保持自己的傳統,保護自己如詩如畫的美麗的大自然環境,保持自己的信仰,生活節奏不快,人們不會感到過高的壓力,精神世界滿足。這便是一片淨土。不過現在也逐漸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逐漸改變。

讀這本書,感覺作者真的是用心去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特點,會主動和當地人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人聊天,購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書籍,邊讀書,邊旅行,邊思考。這樣的人生不讓人羨慕嗎?我們在努力追求物質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滿足。作者說在我們的教育、媒體、公共談話中,我們很少試圖去了解外部世界,即使對我們最崇拜與耿耿於懷的美國瞭解得也非常粗淺。同時,我們也不瞭解中國,除去下意識背出口號,我們找不到別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國家。我們似乎陷入頭腦和心靈的癱瘓,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能力。我們全部的能量,集中在一些本能性的行動上。我們生產,我們消費,我們娛樂,我們喧譁,但我們不傾聽、不感受、不思考,也不追問……

我想起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連自己的國家都沒有弄清楚,就想着去環遊世界。我們很多人都已經快忘記這個國家的根本,傳統文化漸行漸遠,西方化色彩越來越濃厚,現在閱讀一些社會學方面的書籍,越發感覺我們已經不是自我了。我們也不再靜心思考,整天忙忙碌碌,但內心越發空虛,不知道自己奮鬥是爲了什麼。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可是精神上卻貧瘠,不知所措。而我們說的去國外看看,也只是瘋狂購物,或者看一些景色,拍一些照片,對於這個國家,卻一無所知。我們需要一些聲音來給我們做引導,讓我們向內自省,多思考。

當讀完以後這本書後更加羨慕作者的生活,停停走走,領略不同國度的風土人情。但是他並不是純粹去遊山玩水,他是帶着自己的靈魂去感受感知這個世界,走到哪,他的思維就在哪。我感覺我們大部分人,包括我,如果去某一個地方旅行,只是人到那兒去了,可心卻不在那兒。因爲我們沒有把自己當做本地人去生活,沒有思考所見所聞,只是一個軀殼在外界遊蕩罷了。

第二次花大片時間閱讀這本書的內容是他在歐洲,非洲的'遊記和思考。當他到德國旅行,我有一種熟悉感,雖然沒有去過德國,但是心嚮往之。可能是因爲大一大二學習德語的原因,對德國有一定的瞭解,聽老師介紹或者是課本介紹。感覺德國就是一個很嚴謹的國家,那兒的學術很嚴謹,我們學習的法律很多來源於德國法,德國還出很多名人,特別是哲學家,例如康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點就是因爲幾個出名的人物或是人民一向堅守的信念和習慣而體現出來的吧。

最後一章作者寫的是在劍橋的經歷。我突然想起柴靜做過一個紀錄片就是介紹劍橋大學。通過電視,雖然沒有去過那裏,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優美的環境,康河,康橋,小船,綠草地,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這個學校雖然仍保留着宗教的傳統,比如吃飯前還需要禱告,但是學術研究又十分現代化,成果超前。一般人會認爲我們被現代化所同化,生活模式就會變得隨意,失去自己的傳統和信仰,接受他人的思想,可是劍橋,這樣包容萬千,傳統與現代化,和諧相處。我想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應該就此被現代化所埋沒,雖然它有不好的地方,但是那些精華,精髓仍需要我們傳承下去。比如孝道,比如修身養性,比如和他人和諧共處,以和爲貴,講究誠信,這些內容並不與我們現代化的生活模式相違背,那爲何不好好保存和發揚光大呢?

這本書末頁寫着這樣一段話:我對內心的更徹底的追問尚未開始,我對於世界的理解,仍停留在知識層面,即是這層面也淺薄不堪。至於偶見的內心追問,也更多是暫時的情緒,而非深沉的情感。我還生活在生活的表層,連接靈魂深處的根還沒有生長,它需要真正的恐懼與愛。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我是誰,向內心發問,就是開始了思考人生,逐漸獲得大智慧。因爲最難讀懂的是人心,最難懂的也不是他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