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紅與黑》讀後感3篇大綱

《紅與黑》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與黑》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紅與黑》讀後感3篇

  篇一:《紅與黑》讀後感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現實主義作者,在我讀的書中,有一本叫《紅與黑》的書,正是一本現實主義作品。

《紅與黑》算是一個悲劇,主人公於連是一個不甘平庸,野心勃勃,自尊心極強的人,他既激情又冷靜,既要獨自作主,又要表示服從。他的性格,他所在的時代,註定了他將是一個悲劇。於連不是一個偉人,但確實是當時一類人的代表,他有着對未來的嚮往,努力躋身於上層社會,擺脫貧困。

在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一個人出身對其的影響力,於連出身平民,備受當時社會的歧視,在長期的壓迫下,改變了於連,使其對社會充滿不滿,心裏扭曲,在激發於連奮鬥上進的同時也導致他走上了一條動盪的人生之路。

在看完《紅與黑》,我體會到了人生的真諦,我更加喜歡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就像故事的結尾,於連最終失敗,最後在監獄中,於連淡化了成功,在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迴歸自身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的無數抉擇,讓他痛苦,但是一旦選擇了,他就堅持到底,他選擇了有自尊地活着,也選擇了有自尊地死去,而面對死亡,他泰然處之,他那一句我一點也不缺乏勇氣,因爲明瞭,所以無畏。

一切都是命運的戲弄,一滴水匯入大海,根本翻不起浪,他選擇了藉助狂風,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高潮,但是風氣潮涌畢竟只是一時,當狂風消去時,一切都將落幕,唯有浩氣蕩乾坤。

  篇二:《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這部小說很有影響力,它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

小說主人公名叫於連,他的經歷和遭遇使我們明白了很多事情。

於連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爲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爲居然得到院長的青睞和寵幸。

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僞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爲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篇三:《紅與黑》讀後感

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憑着聰明才智,與市長夫人有了一段溫情,事情敗露後被迫離開,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祕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迫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死刑,上了斷頭臺。

這本書是我在很久以前讀過的,這本書一直給了我很深的觸動,給我觸動的不僅僅是他的內容,而是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一個小業主的兒子,雖然天資聰穎但是他也只能做一名教師,因爲當時對上帝的迷信,迫使這樣一位有才華的人成了一位犯人,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爲什麼,一位貴族出身的普通子弟,都可以當上神學院的重要職位,但是一個天資聰穎,勤奮刻苦的人卻當不上一位主教祕書,也許就象於連所說,我的罪行是什麼?我自己十分的清楚,我的罪行就是辱罵了天主教,我相信在臺上的每一位法官都不可能是一位和我一樣的人,都是一些貴族,在審判席上,我沒有看到一位富裕的農民,我的罪行就是想讓自己不受歧視,而這一切都是我的罪行。

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複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誠實,既老練又天真,既複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特徵,使於連成爲一個特殊的典型。

我有些時候會有些不明白,爲何於連拒絕辯護上訴,主動赴死。實際上,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

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

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這樣,於連就必須挺身赴死。

於連選擇了死亡。正是對於死的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司湯達所塑造的這個叛逆性格的完整性。從表面上看,於連蔑視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切道德規範。但他所踐踏的,卻是在那個社會中,人們僅僅掛在口頭上、誰也沒有意願真正遵守的虛僞的道德信條。於連是一個大膽的誠信家,但這是因爲欺騙和謊言已經成爲那個社會中人人藉以謀生的手段。那些高官顯貴們正是在爲社會服務,爲公衆獻身的招牌下,爲自己及家族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所以,作爲一個大膽的誠信家,於連慘遭厄運。

是的,這就是王朝的弊端,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而因爲自己想用自己的努力躋身於上流社會就引來了殺身之禍,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爲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爲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爲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亂石林立的社會裏孤軍奮戰,卻得不到上帝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

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的眼中一直也只是一個問題:何時纔可以成功、勝利。是的,他做到了,至少,上帝會與他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