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通用5篇)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通用5篇)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1

常聽說人生有四種情緒新怒哀樂,然則非也,應再加一種平靜,平靜的更高境界是心如止水。在書中沒有找到黃金屋,亦尋不到顏如玉,卻是讓心靈生生的多處了一份平靜。靜下心來方可看書,亦只有看書方可獲得心靈的平靜。

讀完《因爲懂得所以慈悲》。粗覽了張愛玲的整個人生。腦中留下的印象是她是一個有才華卻寂寞的女子。

出身在一個富裕家庭,給了她較好的經濟基礎,然而家道中落,父母感情的不和諧卻是帶給了她心靈的創傷,父親的不聞不問,父親對她的粗暴,我想應該也是影響了她日後情感道路發展的重要因素吧。

出生的一個富裕的家庭,書香門第,給這樣一個遺世而獨立的女子創造較好的先天基礎,先天的基礎配上先天的才情外加後天的生活起伏造就了她。沉沉浮浮,生活的重擔亦逼得她不得不拿起筆桿子,奮力拼搏。看到她早年和萬年的著作的簡答介紹,不得不感慨,她是一個孤獨寂寞渴望愛的女子,卻也是一個非常勤奮和努力的女子。沒有她的才情,那麼就應當學習她的努力。不是麼?她的人生或許是缺了些東西的,但無疑也是精彩的。做不到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的氣魄,卻可以寧靜的去一點點努力。不是麼?

這樣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人,在早點亦是寧靜的,不然應該也說不出因爲懂得,所以慈悲這樣的話語。然而縱觀她的一生,不得不說,非常的悲劇。同是她年輕時的那個年紀,卻是無法認同她的人生,準確的說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她的人生一樣。24歲的她遇到38歲的有家室的胡蘭成。但是一個青春的文藝小青年如何與一位正式高手情場浪子共度一生,經歷的不平等,人生目標的不一致,註定了後來的悲劇。30來歲遇到了65歲的某外國人,共同生活11年,後也落得個孤獨終老。是啊,畢竟人鬥不過天。人的壽命是有限的。40多歲以後便開始顧影自憐,過着躲躲藏藏的日子。看着都覺得心酸,覺得心痛。讓人覺得這是一個有着一定的戀父情結的渴望父愛的女子。或許她也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吧。感情經歷讓她很受傷吧?所以纔會有後來的對世界的躲避。

她的人生並不值得羨慕,至少感情生活是,或許是那時的她從未看透吧。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她的經歷讓人更能看透自己的需要,自己希望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然她對生活的態度確實值得人學習的。努力、不放棄生活、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有自己的愛好,有對生活的一種激情。她的激情是她的文字,那麼我呢?值得去思考。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2

若不是讀白落梅的《因爲懂得所以慈悲》還不瞭解張愛玲,還不知曉張愛玲,更不知張愛玲的神祕,雖然讀了,也只是張愛玲清晰的三個字背後如一層厚厚的紗一樣。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的女子,有着風華絕代的才華,在屬於她的小說中,找到屬於她的身影。生活如她,命運如她。本爲富家小姐,卻受世間萬千磨難。不問前因,不問後果。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世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也許正如白落梅所說,我們都該持有一顆良善的心,把今生當做最後一世,守候在緣分必經的路口,尊重每一段來之不易的感情。確實於千萬人之中能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緣分。我們沒有預見未來,逆轉過去的能力,我們只能好好珍惜和勇敢地活下去,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

也許世人會爲張愛玲所不值,結識胡蘭成以後,張愛玲曾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胡蘭成爲她調製一杯毒酒,她含笑舉杯,一飲而盡。胡蘭成辜負了張愛玲,也辜負了天下人。也許我們應該站在胡蘭成的角度裏,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誰還在乎什麼呢?能夠存活也許纔是真的。胡蘭成若沒有過人之處,怎能讓汪精衛重用,怎能讓日本人也爲他指路,怎能讓風靡上海的絕代女子傾倒。只是讓一個無辜的女子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讓她受了太多的委屈。後來她做到仁至義盡,卻還是讓她徹底不屑。但是她沒有後悔過,因爲懂她的,只有胡蘭成,理解她的,亦唯獨胡蘭成。

桑弧如張愛玲的一匆匆過客,過眼雲煙。張愛玲愛桑弧,桑弧亦是愛張愛玲,也許是時機不對,註定要擦肩而過。也許張愛玲願意爲胡蘭成就此萎謝。也許桑弧給不了張愛玲想要的那份依靠。就如張愛玲當時的《小團圓》一樣,九莉是張愛玲的化身,一切的一切在不言中又言語了一切。因爲懂得,所以沉默。

也許我們感受張愛玲未曾愛過賴雅,但是我們要尊重這位已逝的穿越民國的女作家,尊重她的選擇。亦正如她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你會理解現在的我。又或許是在餘生需要有愛來安撫自己的心靈。亦或許,若是有緣,千山暮雪,萬里層雲,終會相逢。若是無緣,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難相會。有時候一轉生就是一輩子。

在張愛玲的寫作生涯中,也算是無人能及的。在她的小說裏,到處都能找到張愛玲的影子。小說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小說的源泉。多年以前,我印象深刻的張愛玲之作《十八春》,後來改名叫《半生緣》,是傾城後的華麗轉身。這部作品的結局讓人痛心。就如張愛玲,如她走過的歲月,只是前塵往事,誰又能回頭呢。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3

白落梅的《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帶我走進民國才女——張愛玲。對於張愛玲,悲是生活的主色調,但我還是喜歡張愛玲,喜歡她年少時的孤芳自賞,喜歡她遭遇愛情後的癡心不悔,亦喜歡她人生遲暮的離羣索居。在閱讀時,只覺得她是憂傷的雙生花,是一個我難以企及的前世。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張家公館,祖父張佩綸,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廷重,母親黃素瓊,亦是名門千金。但張愛玲出生時,祖上的榮光逐漸暗淡,一去不復返。雕樑畫棟,寶馬香車,妻妾成羣,這些只能留在這個小女孩驚鴻一瞥的兒時記憶裏。沒落的封建大家族裏,她的早慧使她在小小的年紀便有練達的文筆與成熟的思想,更使人吃驚的是,她文字流露出的滄桑感,如沉暮之音。少年時的父親的遺少形象與受“五四新風”影響的母親在爭吵後,只留下母親默默離國遠遊,父親枯坐在煙榻上一聲不吭的畫面。這樣的家庭,給張愛玲後來的性格埋下了巨大的伏筆。“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是因爲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張愛玲的悲傷時細碎的,卻又是綿長的。

離家的張愛玲,最終選定走文學路,不僅是因爲她的天才夢,也是她在塵世賴以生存的方式。這個一夜成名的女子是靈性的,她的文字似乎通曉世事,實則她的經歷卻很薄淺。她的才情是與生俱來的,她不想成爲傳奇,可是她本身就已是傳奇。但可憐的是張愛玲嫁了胡蘭成,就像林黛玉嫁了賈寶玉。原本歡天喜地的以爲找到了那心心相印的知己愛人,誰知這感情不過是現實生活裏的鏡花水月,經不起一點點風吹草動。原本以爲他是可以給她依靠的小小角落,在離亂裏唯一有些平安溫暖的落腳處,誰知風雨襲來時,反倒是他把她推出去爲自己遮風擋雨。他只能和她風花雪月,不能同舟共濟。她的願望原本只是和他平淡長久地相濡以沫,如同世間幾萬年癡心平凡的女子。然而不能,一再地退讓忍耐都不能實現這小小願望,那個她傾心所選的男子,根本擔當不起她哪怕卑微的願望和真摯的`感情。於是她只得猝然地放手,決絕地離開,孤單地承受他帶給她的多桀命運。

張愛玲的晚年生活是離羣索居的,她要做的就是徹底的丟下身外之物。她似乎什麼都可以丟下,感情、名利、世事,唯獨不肯丟棄的是她的文字。這個孤苦無依的老人,爲了躲避世事紛繁,過得實在太辛苦了。她本該過上風輕雲淡的日子,過着安穩平靜的生活,一杯茶,幾本書,三五知己偶聚。無關風月,只淡淡地講述一些過往的風雲舊事。可是她沒有,她選擇遺忘所有的人,也期待被人遺忘。

世間曾有張愛玲,世間唯有張愛玲。我們會永遠記住,這個有着曠世奇才的女子,這個留有衆多美文的靈魂。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4

在讀了白落梅的《因爲懂得所以慈悲》之後,我更加的瞭解了張愛玲。我也慶幸我愛的是張愛玲。

在我看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生在了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缺少了愛、溫暖,剩下來的只是痛苦和無奈。但張愛玲並沒有逆來順受,他有反抗,並且是那麼的強烈。她是那麼的迫切地想要自由,當她自由的同時另一個魔鬼又找上了她,可張愛玲並沒有後悔,他寧願這樣的活着,也不要幸福的苦着。張愛玲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這名字是她母親取的,真是人如其名。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張愛玲考上了大學,可還沒有等到畢業他就輟學了,因爲沒有學費,一個連生計都成問題的人怎可能去奢求上學,即便他是多麼的渴望,從此她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因爲他找不到母親同時被父親的拋棄。貧窮沒錯,可貧窮卻在無形中成了恥辱。他找了一份翻譯的工作,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像她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張愛玲開始了寫作,當第一部小說得到大家的追捧時,張愛玲成了作家,一個名副其實的女作家。她喜歡寫小說,她覺得裏面每一個人都很像她亦或不像她。張愛玲說過這樣一句話:“總之,生命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縮小的、怯怯的願望,我總覺得無限的慘傷。”

正是這樣,張愛玲開始了她的慘傷——情傷。她的成名讓一些人開始關注她並追捧她和追求她,那麼胡蘭成就是最明顯的那一個,在胡蘭成給她送去了一張紙條後,張愛玲便對胡蘭成有了一點想要見上一面的想法。當在一次長談過後,張愛玲此時已經對胡蘭成有了些許想法,但是在那次長談後胡蘭成卻對張愛玲失去了追求的願望,也許胡蘭成愛着的不是那人而是愛玲的才華。也許胡蘭成自己都不清楚,亦或他清楚了也要留她在身邊。張愛玲愛上了那句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這樣張愛玲的愛情,來的不動聲色。張愛玲是這樣一個理性和聰明的人,卻偏偏地愛上了胡蘭成這樣一個多情的、且只愛自己的漢奸,也許是胡蘭成懂得她,也許是她糊塗了。胡蘭成一開始就沒有愛上張愛玲,她只是被他這樣欣賞着,然後就淡了,他們之間的話開始很多、很多。有時是一個人說另一個人聽着,有時又是都說,說不完。他們沉浸於此,但胡蘭成從來沒有說過愛她,胡蘭成只說過她是他的膩友,只是膩友而已。要不是妻子全慧文提出與他離婚,他是不會與張愛玲結婚的。她是開心的,他是無奈的。後來的婚姻生活他們還是那樣只是說話,而因時間的漫長,讓胡蘭成感覺到了煩惱,他覺得這樣的生活讓他很乏味,確實是這樣,與一個不愛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乏了、累了就開始怨起來了。對於一個平凡的人來說一定會的,更何況是一個花心的男人,胡蘭成有髮妻玉鳳,妻子全慧文,情人英娣,後妻張愛玲,又有武漢小周和秀美,張愛玲只是其中的一個。此時只覺得胡蘭成是如此的混蛋,張愛玲以爲可以挽救這段她看重的愛情,所以她從上海去了溫州,當她到溫州看到的一切和聽到胡蘭成說的一切時,他就知道自己來錯了,可她不死心,還是後着臉皮問了胡蘭成是否愛自己,可張愛玲再一次錯了。愛上了一個不愛她的人,張愛玲只好離開了溫州,此次來她足足呆了20天,可她還是走得那麼不情願,她還是不捨胡蘭成,即便胡蘭成不愛他。張愛玲不是自願走的,而是被胡蘭成趕走的,胡蘭成容不下她,秀美也容不下她,所以她走了。胡蘭成說:“此心已回到瞭如天地之不仁!”可張愛玲還是不捨得,數日後她從上海來信說——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撐傘在船旋邊,對着滔滔黃浪,佇啼泣久之。張愛玲結束了一段婚姻,是那麼的令她痛心,她真不該,不該遇上胡蘭成,也許這就是宿命雖然她不信這些迷信,但是她卻說,有一隻烏鴉站在她的窗戶上,她不在乎,但當烏鴉飛走時,她又是那麼的開心。原來她也那麼普通和平凡,對於愛情也只是凡夫俗子一個。

張愛玲說過,像這一類(甜言蜜語)的假話,在一個女人聽來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沒一個女人能例外。既然沒有一個女人能例外,那麼張愛玲也不是例外。這就解釋了張愛玲爲什麼愛上胡蘭成這類男人的必然性——女人的輕信和多情,張愛玲也是一個輕信和多情的女人。張愛玲離開了胡蘭成,可之後胡蘭成卻還是給她寫了信。當張愛玲寫了一封決絕信給胡蘭成之後,大意爲不要再給我寫信了,即便寫了我也不會看一眼的。而後胡蘭成也就當真沒有再寫過信給她,而是給她的好友炎櫻寫過一封信,也正如他預想的那樣沒有得到回覆,慢慢也就斷了聯繫。張愛玲離開了胡蘭成,那麼像她這樣有原則的人也會離開那個傷心地,即便他說過任何一個地方她都不想去,她就愛上海,她懂得中國。張愛玲先離開上海,然後又出境去了香港,當胡蘭成回到上海準備去找張愛玲的時候已是人去樓空了。胡蘭成說過,“愛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樣,有她在世上就好了。”

胡蘭成絕情的拋棄了張愛玲,可之後還是去找了她,胡蘭成是出於怎樣的心裏,我不得而知,或許他不習慣找不着人說話,少了一個膩友。張愛玲去了香港後又移民到了美國,他在美國只有兩個認識的人,一個還說不上認識,因爲他們都還沒有見過面,那就是胡適。還有一個朋友就是炎櫻,離開香港上船的時候她又哭了,不知爲何哭得那麼悲慘,就像上一次離開溫州那樣,現在張愛玲十分缺乏安全感,他不再像1943-1945年那樣的自信和堅強,她變得焦慮不安起來。她說過,“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從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單調已經不復存在了。但她依然那麼才華橫溢,以至影響中外,初到美國的張愛玲住在簡陋的貧房裏,大家都覺得住在這裏是可恥的,可張愛玲卻不這麼認爲,她覺得那只是一個過度,熬過去就好了。後來她搬進了文化營,終於來到了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並遇到了一個愛她的人——賴雅。並且她也愛着他,可是張愛玲並沒有感到安定,因爲她意識到自己既寂寞又像這片無根之萍,儘管已搬到彼得堡來了,但這種居無定處,事無定職的漂泊感卻依舊如故,她爲自己朦朧的未來心中無數而感到焦慮,像她這樣知道連父母都無法依靠的人,又怎會去依靠一個外國男人。張愛玲再一次漂泊。可後來他們還是相愛了並結婚,可是好景不長,賴雅中風生病,並且是接二連三,而家中的一切花銷全都是愛玲在支撐着,雖然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張愛玲卻還是覺得很幸福。但張愛玲終究是不幸的,她還是走了她媽媽的路,像她媽媽那樣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我突然想問一句這個也可以遺傳嗎?開始不懂了。但這並不是遺傳,只是影響,上代的影響而已,更或者只是一個巧合,僅此而已,沒有其它。而在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這對張愛玲是一種解脫,她丟掉了一個包袱可更多的是失去了心愛的人的痛心,在後面的幾年裏,張愛玲勞累於各種疾痛。他開始煩了,可她又是那種不贊成自殺的人,她朋友對她說三毛自殺了,她是那麼的不以爲然,可在後來,張愛玲安靜的死去了,沒有什麼痛苦的表情,在她那不大的房間了。死之前他把一些證件都放進了他的包裏,可見她已經明顯的知道自己將離開人世,把後事都準備好了。張愛玲寫過這樣的警句:生命就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真如她所說她趕上了,真與蝨子相遭遇。而且也是擺脫不掉的煩惱。最後張愛玲死於心血管病,張愛玲的遺囑寫到:死後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遺體,不舉行任何葬儀式,骨灰灑向空無人處。遺物全部寄給宋淇先生,最後,張愛玲的骨灰撒向空曠的太平洋。這是一個空曠無垠的地方。張愛玲就這樣隕落了,在那個月圓之夜,消失在人羣中。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5

讀完《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這本小說的作者是白落梅。該書主要講述了才女張愛玲的一生,有絢麗驚世的成名過往,有癡心不悔的愛情經歷,有十里洋場的上海故事,有華美悲涼的香港情緣,還有離羣索居的人生遲暮。

胡蘭成說,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無需經歷多少世事,這個時代的一切自會與她來交涉。她不美麗,卻能夠以任何一種姿態傾城。這個傳奇女子,她的故事卻永遠不會結束。

也許我們都該持有一顆善良的心,把今生當做最後一世,守候在緣分必經的路口。

要知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緣分!

時光無涯,聚散有時。因爲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