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背影》後有感悟

讀《背影》後有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朱自清的《背影》是平中見奇、樸中見巧的散文藝術精品。它的篇幅不過1500字,寫的是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給兒子買水果這樣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讀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現的那種父親對兒子至親至愛的感情所深深打動。它爲什麼能這樣感人?它那催人淚下的力量從何而來?就來自作品感情的誠摯真切,來自它那既精雕細刻而又返璞歸真的藝術功力。本文擬就這方面作點具體說明。考慮到有關介紹《背影》的文章已經不少,這裏沒有必要再作系統分析,所以就來個“瑣談”。

讀《背影》後有感悟

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記敘父母對子女的愛,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背影》作者的父親關心、愛護兒子的事實就比寫出來的要多得多。作者介紹他寫《背影》的情況時曾經談到:“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答〈文藝知識〉編者關於散文寫作的八問》,見《朱自清先生年譜》)作者把其他的事實都捨棄了,只寫了背影這一回,尤其是突出了可見性特別強的父親的那個背影,把父親“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摯愛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裏。這個背影,以小見大,一以當十,從中傳達出父子間的多少深情!這一點很像著名的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一樣,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複雜微妙的感情全都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寫了背影,就可見父子感情於一斑,其他事情便不必再寫了。由於寫得集中,感情也就更爲濃烈。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背影》寫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給兒子買橘子這類平凡小事就很有代表性;通過這些小事寫出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春雨般的愛,更具有普遍意義,很能調動讀者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對朱自清散文了解最深的葉老說過:“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他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的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見《文藝報》1982年第5期)。葉老的話很謙虛,但有力地說明了朱自清的散文極易引起讀者共鳴的這一特點。讀了《背影》,你不會不聯想到父母平日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構思精巧

《背影》無論記人、敘事、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當中蘊藏着極爲精巧的構思。

父親的那個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爲了寫好這個背影,文章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緻的描寫外,還以背影爲中心,前後安排了許多巧妙的襯托與鋪墊。

文章開頭寫父子一同回家奔喪,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爲了交代事情的`開端,和背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其實不然,這個開頭爲整個作品設置了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父親的背影就是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中出現的,這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與父親對兒子滿腔的溫情形成對照,顯示出父愛的崇高。父親當時正處於奔喪、失業、典賣、借錢這樣“禍不單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並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愛護着自己的兒子,爲兒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樣的事情呢?有的並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勝任的,如爬過鐵道去買橘子。但在父親的心目中,這些事都是非他親自去做不可,都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做便於心不安。他一一竭盡全力去做了,做得那麼認真、自然,又那樣甘之如飴。比如過鐵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麼吃力艱難,然而做完之後,他“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爲了照顧好兒子,什麼災禍、勞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親在這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爲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貴多少倍。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父親的背影便不同於隨處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意的背影。

父親送兒子上車站一段,從父子兩方面着筆。父親這一面,考慮再三,覺得非親自送兒子不可,兒子那一面呢,卻不盡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對父親的送行並不怎麼在意,並沒有懂得父親的心思。所以,父親和腳伕講價錢,兒子“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父親囑託車上的茶房,兒子又暗笑他的“迂”。父親飽經世故,不會不比兒子更清楚“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真是白託”,但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正是愛子心切的緣故。然而兒子卻認爲父親的舉動討嫌,以致腹有所非。這自然並非兒子不愛父親,而是做兒子的畢竟不理解父親。後來背影出現,兒子清楚地看到父親竟爲自己做着力不勝任的工作時,終於完全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那顆仁愛的心,以致流下淚來。這是交織着感激、悔恨、慚愧的淚。父子在這個過程中內心感情的差異及變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顯示出父親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親買好橘子,終於離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接下去又寫了一段,寫父親近年老境頹唐的苦況。這一段可以說是對背影描寫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開頭的氣氛、情調相呼應的作用,反映出父親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當時社會的陰冷,另一方面繼續加強背影的形象。父親晚年,境況不好,待兒子有時不如往日,年老體衰,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爲兒子奔走操勞,但他那顆疼愛、關心兒子的心並沒有變,“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如果說父親以前爲兒子做到了“鞠躬盡瘁”,現在到了晚年,則做到了“死而後已”。兒子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兒子這時意念中的背影,並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而且還包含着老年父親的影子,這個背影,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

語言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惟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枝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火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文質兼美

有一種意見認爲,《背影》在藝術上無疑是高超的,但它所表現的不過是親子之愛,雖然真摯,然而格調不高,思想性不強,沒有多大意義。這種意見值得商榷。應該說,《背影》是文質兼美的。

首先,它所寫的是怎樣的父親對兒子的愛呢?從作品中看,這個父親是知識分子,少年出外謀生,奔波了大半輩子,道路坎坷,難免失業,家境清貧,辦個喪事也要變賣典質、借錢還債。寫這樣的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抒發兒子對這樣的父親的感激之情,怎能說是“格調不高”?而且從父親的遭遇當中,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陰冷,這更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性。

其次,父母愛護子女,子女尊敬父母是家庭生活也是社會生活中值得提倡的道德情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背影》正描寫了這種道德情操的美。在現實生活中,不尊老愛幼、甚至虐待父母或子女的惡劣行爲還遠遠沒有絕跡,《背影》在今天依然可以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文學作品同樣要靠社會實踐來檢驗,《背影》發表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這是對它的思想內容最有力的評價。當然,歷史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具有了新的社會內容,這是不消多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