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1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過程中我覺得書的每一頁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視,不能隨意丟下一個字符。看這本書,我除了在書上做一些筆記,我還把其中與我產生共鳴的句子進行了摘記,我想通過讀與寫來牢記書中的經典之句。因爲這些話太有意義了,解開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學困惑。我越讀越被蘇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闢而又通俗的論述所吸引,我越讀越能從中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恆的愛。

本書中,每句話都是經典,記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學著作,都是讀了一個章節或是讀完整本書再寫讀後感,可現在我就書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教師”。我就能寫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也常常會有這種想法。當我的學生某些知識點不會時,我會想起自己讀書時不理解某些知識點的場景,這時我會想辦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擔憂,希望他能相信自己,並給他講我自己的學習經歷。慢慢地我發現,這個方法很有效。而且還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實再想想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師”有相似之處。我的感受就是我們老師平時要用心觀察身邊的每個孩子,多和孩子親近,與孩子成爲朋友,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慢慢讓自己擁有一顆童心。一個具有“童心”的老師才能通過童心教育達到心與心的接觸,情與情的相融,從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2

手捧蘇霍姆裏姆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越讀越喜歡,它具有濃烈的詩情、畫意、樂韻,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爲一曲曲的教育樂章,描繪着學生的成長曆程,越讀我心中越明朗。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如果兒童懂得爲別人的幸福和歡樂而付出勞動併爲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繭,那麼他的心地就會變得善良、,敏感、溫柔;只有通過勞動,一個人纔會以熱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經歷過勞動的孩子比起沒有勞動過的孩子,在對待周圍人的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勞動首先用於培養“善良心地”這一奠基性品質。

讀着這段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班的一個孩子,他高高的個子,白皙的皮膚,一個英俊的男孩,只可惜父母離異,他跟着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學習無人問津,所以成績有些差。他特別愛勞動,班級的衛生他搶着幹,而且幹得十分仔細、到位,掃地片甲不留,拖地一塵不染,黑板槽他用小毛刷子刮的乾乾淨淨,去年加蓋餐廳,學生吃配餐時,他每天中午帶上從家裏帶來的塑膠手套和我一起給同學分盒飯,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聽他親媽說,他在家也很愛勞動。我真心覺得這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也曾被他的善良感動。可是,時間長了,我更多得是盯上了他學習不好,漸漸地內心對他有些反感,當然他對我也生分了許多,在我面前顯得手足無措。

那天,當我讀到《育人三部曲》的這部分時,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還有什麼比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更重要的呢?我的內心愧疚起來,於是我來到他身邊耐心的輔導他,心平氣和的給他交流,交給他抄寫的方法,那節課他竟出奇地快,改完了所有的錯題。

臨近複習,我想對自己說,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一定要尋找孩子內心的真善美,給他讚賞,讓我們共同度過每一天!

感謝《育人三部曲》,讓我在美麗的季節遇見了它,它促我反思,使我成長!

  育人三部曲經典片段讀後感3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着作,它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着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二是《公民的誕生》;三是《給兒子的信》。在此書中,我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恆的愛。他對孩子的愛,不僅是一種教育藝術,或一種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人性芬芳。

蘇霍姆林斯基對我影響較大的教育觀點是“集體的愛撫和善良情感,集體的良好意願是一股多麼巨大的力量。它猶如洶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動情的人也觸動了。”

書中提到曾有一位波蘭學者參觀了巴甫雷什中學後說“我在這所學校發現一個祕密,那就是這個學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長的!無論蘇霍姆林斯基出現在校園的什麼地方,總會有一羣孩子圍上去,而這個時候,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會呈現一種孩子般純真的笑臉”。而在我們所熟悉的校園中,最常見到的是學生們畢恭畢敬的向老師們問好,老師佈置的作業會很認真的完成,但是孩子們生活的並不快樂,他們沒有機會和老師推心置腹的交談,老師們不瞭解孩子們內心真實的感受,老師們只是按照自己對孩子的理解實施自己的班級管理,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是一種桎梏。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跟孩子沒有精神上的經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滲透,就不能想象會有情感與教育修養血肉相連的修養” ,他認爲教育者是孩子們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僅就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些體會。

第一,老師換位思考,架起橋樑

通過轉換視角和地位來思考問題,凡事先問一下如果我是學生會怎麼樣,體驗一下學生的感受,領悟對方的思想與情感。教師與學生說話不能居高臨下,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只要我們在與學生溝通與交往時多點設身處地,多點體驗對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們的思想、感情,產生更多的共鳴。

第二,全面瞭解學生,縮短距離

在與家長接觸中可詢問其子女在家裏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家庭教育情況等,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爲順利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準備。教師與學生交往無論是個體還是羣體都要全神貫注,耐心聽取學生話語的意義,分享他們的感受和體驗。教師會不會聽,能不能聽,直接決定着對學生的瞭解程度,決定着學生對老師的反應。實踐證明,教師只有認真傾聽,準確把握學生話語的意義,才能適時並能針對性地進行反饋,從而促進師生間互動和意義的生成。

第三,學會欣賞表達,增進感情

欣賞表達是溝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只有與學生對準了音調,他們纔會與你溝通,教育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是通過表達來實現的。在與學生表達交流時要充滿真情實感,教師可藉助“形體語言”,如一個鼓勵性的點頭,一個讚許的微笑,翹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頭表示對學生的愛,這些都能優化交往的氛圍,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溝通和交往。會欣賞學生,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設計交往話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縛。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溝通時還要提高自身的反饋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集體都是由幾十個性格不同的孩子組成,每個學生都存在各自的缺點,尤其是班中的後進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時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對老師的當面批評或指責,會產生逆反心理或厭煩情緒。他們也有上進求好的願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爲教師要善於運用集體這一強大的教育力量,用集體的力量去影響和教育個體,既尊重個性發展,又注重集體教育,寓個性發展於集體教育之中,用個體的健康發展帶動集體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