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終結拖延症》一書有感

讀《終結拖延症》一書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導語:作者是一個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專家,擁有超過30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其專精領域爲現代都市人羣各種負面心理的引導與治療。

讀《終結拖延症》一書有感

  【一】

在人文氣息濃厚、文藝青年出沒的網絡社區中,拖延青年們突破5萬大關,本不是件情理之外的事情。國外學者們曾經總結了拖延的常見誘因:僵硬完美主義者有之,逃避成功者有之,時間觀念缺失者有之,內心糾結反抗者有之,生理多動者有之,早期家庭或教育環境促成惡習者有之……甚至連身在異國的文化差異,都可能讓你罹患這種我們戲稱的“拖延症”。

再看看我們這個時代,消費主義、一元價值觀所引發的“身份的焦慮”,本已經讓我們深陷洪流,讓工作帶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望之慾逃的失敗恐懼,這種恐懼常常是引發拖延的元兇;而網頁、短信、微博、遊戲和其他各種信息源,也都在爭搶我們的眼球,把我們並不寬裕的注意力,切割成一種七零八落的碎片化格局,我們原本只適應單任務處理的大腦也備受壓榨。全球變暖似乎還沒有到達突然紊亂的臨界點,但在信息生存環境中,我們像是提前進入了氣候劇變的時代,從四季如春進入了寒暑無常。寒暑無常自然容易感冒,不信你可以問問美國災難片《後天》裏的人物。所以我們常說的“拖延是信息時代的新感冒”,可能暗示着我們在某些方面,已經步入了“後天”。

“戰拖(戰勝拖延)”無疑是困難的:各種“拖延症”在具體表現上可以千差萬別,但看起來都頑固而容易反覆。許多人戲稱它爲“絕症”。尤其是跟ADHD(注意力缺失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相關的生理性拖延,每每捲土重來,更是讓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我們同它對抗的難度。如果我們可以不太嚴格地把拖延稱爲一種“症”(這個中文詞目前還不是個嚴肅的醫學名詞),那麼它更接近於一個症狀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詞。由於這種根源和具體表現上的差異,幾乎不存在一種通用於各種“拖延症”的萬能靈藥。在我們的社區中,直到現在,也經常看到關公戰秦瓊的現象:大家圍繞某一種方法“有用還是沒用”爭論到面紅耳赤,最後卻發現針對的根本不是同一個問題。這也爲我們的探索之路徒增了無謂的內耗。

目前社區裏常用的戰拖方法,依我個人淺見,大體可以劃分爲兩類,一類注重內心成長和價值觀梳理,一類注重任務解決和時間管理。當然,像針對ADHD等生理誘因的藥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第一類方法,強調挖掘拖延行爲的根源,加強對自身各個方面的覺察,倡導從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負性情緒、調整不合理認知、強化行爲的改變,從而不僅實現拖延行爲的改善,更是謀求對自己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接納;第二類方法則強調聚焦於任務本身,挖掘、組織並利用自身的積極資源和社會支持系統,力求在短時間內克服障礙、實現目標。從效果來看,第一類似乎更徹底,也更有利於預防反覆,但改變週期漫長,似乎可以稱爲“長期戰拖”;而第二類短小靈活,常用於對已發生的拖延的解決,或許可以稱爲“短期戰拖”。是“釜底抽薪”重要,還是“揚湯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謂各有千秋,相信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無論是“釜底抽薪”還是“揚湯止沸”,容易的是“紙上談兵”,共同的難點都在於如何操作和執行。對拖延根源挖掘最徹底的人,可能會成爲拖延心理學家,但這本身並不足以保證知行合一,在行動中實踐那些覺察到的知識;而短期戰拖當中的主要內容,如時間管理等,最適用的人羣卻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這些方法在設計時通常就沒有充分考慮到拖延的干擾,而是假設人的理性決策能力已經足夠強大。事實上,我們理性的一面也許需要事先訓練和養成習慣(就像在這本書裏一樣),才能足夠強大。

《終結拖延症》給我們的驚喜也正在於此:這本小書篇幅不大,頁數不多,甚至個別詞句讀起來還有點莫名其妙(也許是我們譯者的能力所限),但它提供的這套認知、情緒和行爲的三叉戟,卻包含了不少適合實際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練習,甚至可以在實戰當中直接模仿複製。如果說“長期戰拖”和“短期戰拖”的強大在於助攻能力,那麼《終結拖延症》裏這套基於理性情緒行爲療法的戰拖力,倒很像是對抗拖延的正面軍。畢竟,能夠兼通長期戰拖和短期戰拖,並且取長補短的人總是少數,這項能力的學習成本更是高昂;而《終結拖延症》裏提供的策略,在結構化方面要出色得多,有些甚至接近於一種標準操作流程(SOP),按照作者的說法,熟練使用習慣之後,可以有效預防反覆,威力強大。

  【二】

一向以爲分類在成功學下的書,巧言令色,毫無作用。關於GTD,關於時間管理等等,從一開始接觸時的興奮,後來也慢慢變成無動於衷。但看到這本《終結拖延症》,對於我這樣一個嚴重拖延正症患者來說,還是有點怦然心動。不是不瞭解自己拖延的原因,但是要治病,知道病竈在那裏,只是治好疾病的“行千里路,半九十而已。”

我希望這本書能伴我走完之後的九十,目前看下來,雖然不能說已經完全克服了拖延。懶惰是多麼美好的感情,執行和操作又是讓人多麼痛苦的事情,但這本書至少給了我簡單易行的方法,走出去,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是看得到結果的未來,就像每一步都有路燈指引的話,就算再黑暗的迷途也終有出口,不是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更多教授方法的書目各種煽情或者試圖以“咆哮體”來喚起受教人對自己本身的情感認知來說,這本書非常的理性,甚至有點讓聽慣了各種賭咒發誓,動輒被動之以情的.我來說有點,怎麼說,第一感覺力度不夠,就像武當劍法,太過中規中矩,無法讓人頓時下定比如“從今天起每天寫稿300頁,從今天起過午不食絕對要在10天減掉20斤”之類的豪情壯志誓言。但是隨着一本書的看完,從之前的懷疑,讓人最終卻給予了信任。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或許這樣最認真而中規中矩的做法,最後纔是真正達到它所說的“利用這些弱點,從認知上到行爲上徹底終結拖延症”的終南捷徑。

  【三】

收到此書的時候我正在牀上輾轉反側就是起不來,快遞的門鈴聲打破了最後一絲僥倖,只好順勢解決掉早午餐再爬回桌前翻開書頁。好巧不巧又遇上社區停電,是上天讓我的閱讀拖延得不到發揮,在注意力缺乏的干擾下仍艱難的讀完了它。

如果你是一個填空愛好者,那一定會樂於迅速的閱讀完此書,然後興致勃勃地填寫那些章節最後的計劃表格,最終讓它們變成曾列出過但沒有實行的計劃中的一小部分。無法開始行動是我的拖延歷程中頻繁又無可奈何的情境,只存在於紙上或電腦裏的計劃已經堆到了數十年以後,就等着一個個打上失敗的標籤。“果斷行動”是本書的第五章,而事實比這句口號複雜得多。是什麼在阻礙我的行動——有時是對未知結果的膽怯,有時是無從下手的焦慮,更多時候我無法判斷,在此之前只能簡單的歸結爲“懶”。當我逐一對照書中列出的問題起因,那些模糊的理由都有了答案。找到病因方可開始治療,這本書就給你提供了許多看起來行之有效的方法(“看起來”是因爲我還沒有一一實踐)。必然有人懷疑,寥寥兩百頁的書內容有限,並非每一個人都適用。如果你曾經看過別的類似書籍並將它們變成了書架上再也沒有打開過的那一本,那麼也不要指望這本能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了。它僅僅是教你擺脫拖延症,可不會挽救沒有決心的青年。

當拖延成了習慣,沒事找事,轉移注意力,沉迷遊戲,截止日前通宵,事後惱怒……這些在書中顯得可笑幼稚的行爲就像爲我量身打造,能在每一個描述裏點頭稱是。曾經,當拖延發生的時候心情煩躁,以爲沒人能解決你的問題;現在你可以看到自己並不特別,有相同症狀與苦惱的人簡直不能更多。沒人想和拖延周而復始地戰鬥,通過本書踏出作別的第一步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