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1

讀完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寫字》一篇後,我受益匪淺,感受深刻。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

從古至今,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字的用處也特別大。所以,寫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毛筆是十分通用的一種書寫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寫藝術——軟筆書法。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毛筆的身影了。正如這篇文章所說:“自來水筆代替了傳統的毛筆,寫字一道,漸漸地要變成‘國粹’了。”

仔細一想,文章說的沒錯,隨着社會節奏地加快,毛筆已經慢慢的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毛筆雖然無法跟上社會發展,但它畢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與智慧的結晶啊!我們不能失去這麼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相對鋼筆、水筆等等,毛筆有更多的書寫藝術,也有許許多多的形體。可以說,毛筆是我國書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丟下毛筆去用水筆。從中,我們等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2

讀罷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中的《寫字》一篇後,我受益匪淺,感受深刻。

從古到今,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字的用處也特別大。因此,寫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毛筆是十分通用的一種書寫工具,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寫藝術——軟筆書法。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毛筆的身影了。正如這篇文章所說:“自來水筆代替了傳統的毛筆,寫字一道,漸漸地要變成‘國粹’了。”

仔細一想,文章說的沒錯,隨着社會節奏地加快,毛筆已經漸漸的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毛筆雖然無法跟上社會發展,但它畢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與智慧的結晶啊!我們不能失去這麼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相對鋼筆、水筆等等,毛筆有更多的書寫藝術,也有許許多多的形體。可以說,毛筆是我國書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丟下毛筆去用水筆。從中,我們等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3

假期,作業真少,整天無所事事,好不無聊。看書吧!先拿起的不是《雅舍小品》,而是《妞妞》,含淚沒兩天讀完。好雖好,提起筆來卻發現無從寫起。我實在佩服周國平啊,面對自己親女兒的死,竟狠得下心來將那段辛痠痛苦的血淚史記錄成書。若換做是我,恐怕唯寫的幾個字,不一會兒便都被淚水侵得模糊難辨了。或許這就是作家們難以理解的自我折磨的心態吧。倒不是爲自己開脫,我只是想說我辦不到!作爲一個毫不相干的外人,我都無法容忍我自己在這裏對妞妞說三道四!於是,我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爲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於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誇,也沒有爲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於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這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裏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於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彙的堆積羅列譁衆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

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課的第二講是細緻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後,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緻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一羣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之後,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細緻地觀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於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現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

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着,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這節課的第三講是博學博覽。這也是我最佩服梁實秋的一點,動輒給你來一段什麼《熙朝樂事》、《山海經》、《淮南子》,讓你輕則連連點頭,重則不知所云,而他卻信手拈來,如同家常便飯。哎,真是慚愧!我肚子裏的那點墨水,底都蓋不上啊!我想或許不管什麼不知所云的觀點,來一句“古人云”,或是“某某經、某某大典錄”都會變得非同凡響,書卷氣十足,何況《雅舍小品》裏滿篇皆是,個個觀點又都是依理。還有梁實秋不僅中國古典一拿一串,腹中西方古典也是“收藏頗豐”,什麼英文德文法文經典,比比皆是。關於了生死的意境,他說:“波斯詩人峨謨伽耶姆的四行詩恰好說出了我們的感覺。”關於幸災樂禍的洋譯,他說:“德文裏有一個字,schadenfreud,尚且妥切,schaden,是災禍,freud,是樂。”這份博學博覽是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博學博覽”四字誰都知道,可做起來真不容易,說要精讀“四書五經”“孔子孟子”,又是談何容易啊!這可不是說說就能有的,需要日積月累,真狠下功夫。到時寫作文或是與人交談,來上一句兩句,豈不神氣十足?

合上《雅舍小品》,咂咂嘴,意猶未盡吶!經過這次精神上的洗禮,我堅信現在的我,絕不是我剛拿起這本書時,可以比得了的。或許《雅舍小品》,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本書”的範疇。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4

正如此書封面語,它裏面是滿滿一本談話的藝術。

初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注意到時間的白駒過隙,以及作業還有很多。他操着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鬆筆吻,向我娓娓敘說着一樁樁一件件同樣無足輕重,低頭不見擡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幾杯小酒和一個熟絡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痰盂還是蘿蔔湯,是吃相還是頭髮,是狗肉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散開來,憑藉他八十年的閱歷,舉足輕重地作出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脫口而出已是渾然天成。這麼一個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這麼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着嘴,兩眼彎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麼平易近人,那麼有感染力,彷彿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彷彿流雲也停滯不前;他罵,我也罵,不帶一絲煙火氣的冷嘲熱諷、嬉笑怒罵,像凜冽的冬風,奔流的江河,柔軟卻蝕物無聲。

他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啓發。首先是文章中頻出生僻字和成語,更加準確,更加精煉,能用一個字拎清,不用兩個字磨嘰,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對事例的引用,在我書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從5000年前的堯舜禹湯,到昨天打的領帶,一篇雜文可以引用七八個恰到好處的事例。再者,與當今社會的`浮華風正反,他的文風非常平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豹窺一斑,在我的同學們焦慮的思考如何給讀後感取一個華麗的主題目來譁衆取寵給文章加分時,“讀後感”三個字已經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還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這是一本好書,我願意在空閒時想起他,願意吃撐時站着閱讀他健胃消食,願意在出遠門第一個想起他,願意向朋友推薦他,願意在作文山窮水盡時翻翻他,這也許就是對他最大的崇敬。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5

“在塵世煙火中安享屬於自己的閒適人生。”是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依舊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在這個寒假我也有幸讀了散文家梁實秋所寫的《雅舍小品》,書中以散文的形式,講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回顧着自己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過北平的街道,回顧着街上一個個商店,雖然街道不寬廣,也並不繁華,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卻十分風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說樸素到有些寒酸,每當走到這裏,都會有人抱怨。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街道與北平一樣都在改變,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北平的市容,在進步,也在退步。進步的是物質建築,諸如馬路行人道的拓寬與鋪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調與氣氛逐漸消失褪色了。隨着時代的發展,一切都躲不過改變。

這一點我也有着深刻的體會,模模糊糊記着小的時候在鄉下,街上並沒有什麼裝修的很好的店鋪,大家都是推着推車在在街上買賣東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種簡單的感覺,但隨着科技的發展,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各式各樣裝修精美的店鋪,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在走進去,已經彷彿沒有曾經那種清爽的感覺。還記得曾經的房子可以說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房頂上鋪滿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經很少見到了,現在都是各種五顏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畫,淡雅樸素但卻依舊令人喜愛,從而回味無窮。曾經春天打開門,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着各種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而如今再打開門,已經沒有了油菜花,曾經的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曾經的春意盎然也被鋼精水泥所替代。

現在更多人想回到簡單的地方,更願意去到那些寂靜無人的地方,這也是對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華的都是,都有曾經美好的回憶,而我們可以去尋找最古樸的印記,即使找不到,我們也可以將曾經的回憶留在心裏。

天下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哪裏都不例外。但我們依舊可以於尋常瑣碎中發現妙趣,在世間萬象中感悟人生,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雅舍小品》這本書中,感受平凡卻帶有美好的事,同時去回顧點點滴滴的美好。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6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爲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於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瞭解之深。

我讀《雅舍》並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後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並不全面,是着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髒!”。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於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麼歌劇,古典音樂會後,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纔會這樣。我呢,沒有什麼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麼,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繫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着,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於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乾風波”爲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瞭解寫了出來。至於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於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7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髮》、《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出感嘆: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於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容後,卻令人感到別具風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麼豐富的內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蘊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於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8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爲《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爲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遊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後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嚐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昇華;學成歸國後,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捲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裏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爲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着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範。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9

我最近剛閱讀了《雅舍小品》。這本書是梁實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當時,劉英士在重慶辦《星期評論》,邀請作者寫稿,作者用筆名一連寫了10篇,即名爲“雅舍小品”。刊物停辦後,他又寫了10篇。戰事結束後,作者又應張純明之邀,繼續以“雅舍小品”的名義在《世紀評論》上陸續發表了14篇小品文。本書全部收錄了這些文章。

“雅舍”雖然是一棟陋居,但在梁實秋先生的筆下寫來,卻是如此的美麗而優雅。一個人有許多方面可以表現他的才華。畫家拉斐爾不是也寫過詩嗎?詩人但丁不是也想畫嗎?“雅舍小品”不過是梁實秋先生的一面。許多人喜歡他這一面,雖然這並不是他的全貌。梁實秋先生還是中國迄今爲止唯一一個獨立完成莎劇莎詩漢譯工程的翻譯家。

從《雅舍小品》中,我讀到了梁實秋先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