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苔絲》讀後感

《苔絲》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2K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苔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苔絲》讀後感

《苔絲》讀後感1

《苔絲》是哈代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部小說以主人公苔絲的遭遇爲主線,描述了美麗的詩化形象與周圍的陰暗現實的衝突,具體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社會侵入英國農村之後,小農經濟的解體以及農民走向貧困和破產的痛苦過程,小說通過一個純潔的女子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的雙重迫害的描寫,通過對一個女性豐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宗教、倫理、道德和婚姻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實質等作出了大膽而無情的揭露與控訴。

主人公苔絲這一形象也是詩化的形象,她有着詩一般的優美,清新的氣韻,也有着詩一般的激情。她本身就是一首非人工的抒情詩,被大自然所創造,被人類文明所扼殺,她本人就是美的化身,被大自然所賦予,被社會習俗所毀滅。小說中尤其是通過安琪·克萊爾與亞雷克·德伯維爾來突出展現了她詩般的美麗特徵,展現了他的火熱的愛與強烈的恨,並且通過男性主人公與她交往來集中豐富完善這一形象。

安琪·克萊爾與亞雷克·德伯維爾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與苔絲性格典型化的過程中,在苔絲奇異的性格和詩歌力度的認識中發生了作用。而我,從此篇小說中悲劇的發生告訴我,凡是有小鳥歡唱的地方,總是有毒蛇在嘶嘶叫:當她精神上康復了,動身去塔爾勃塞時,可以在每一隻鳥兒的叫聲中,聽出她對生命的渴望,但鳥兒快樂的音符卻很少出現。

《苔絲》讀後感2

今日重看《苔絲》爲什麼仍會被她感動?仍感嘆其坎坷悲慘的命運?仍會覺得靈魂深處的共鳴?

我個人認爲全文的轉折點出現在孩子去世時,苔絲年輕的生命中閃耀着一種母性光輝:無論我或我的孩子被別人打上什麼標籤,無論生命的外在表現多麼弱小無力,生命本身是平等的,是珍貴的,是值得尊重的。

她只抱怨過一次,就是從亞雷家回來後對她母親說了“你想我怎會知道那些事兒?我四個月以前出這個門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哪!你爲什麼不告訴我,男人都不安好心?你爲什麼不先警告我?大戶人家的女人,都知道得提防什麼…….我多會兒有過機會,能在那方面學到東西?你又不幫助我!”全書中,苔絲只有過這一次抱怨,從此以後,命運對其再不公,她都勇敢面對,默默承受。她的身體裏有一種叫骨氣的東西,雖不是貴族,但勝過本書中提過的那些貴族。

苔絲與安璣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是知音相遇,靈魂的契合。這段感情開始的時候還加入了安璣彈豎琴,苔絲隔遠遠地偷聽的段兒,真是讓人莞爾,高山流水會知音呀。可見人生難得一知已。無論黃皮膚還是白皮膚,吃烤麪包的還是白米飯的對美好的追尋都是一致的。但那時候他們倆都太年輕了,尚不得擺脫自幼家庭帶來的思考習慣,而且一個是家中長姐,一個是家中叛逆的幺子。

苔絲的父母親雖然非常不靠譜,但他們給了苔絲實實在在的愛,苔絲的母親雖然嫁了一個酒鬼,但她順服且樂在其中。所以苔絲對安璣說,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我仍然愛你。她渴望得到的愛是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但她不懂得老把“主義”掛在嘴邊的男人對生活的要求過於理想化,她的污點會被放大。她把安璣看作“天神”,她希望安璣對她的愛能夠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不過安璣畢竟是人不是神。她經歷安璣的夢遊後知道安璣仍愛她,但她沒有求同情、沒有乞憐、哭鬧,她將選擇權交回給安璣,默默承受了這一切鉅變。你彷彿看到命運的巨浪襲來,她的脊樑仍然是挺直的。

安璣不懂得他自以爲妥當的安排其實非常不妥當,他讓苔絲守活寡,卻沒有想到寡婦門前是非多,而且苔絲是個多麼漂亮的“寡婦”而且已經在這上面吃過虧。這段等待太長了,讓苔絲不得不被生活逼迫得走向她最不願意走的路。

總之,雖然不是每個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得過“公主病”,但一定都做過“公主夢”,當年,我在做着“公主夢”時,《苔絲》擊碎了那不切事際的一切,沒有再想着要當“公主”,再不看重形象,從此走偏了好多年。

《苔絲》讀後感3

苔絲的悲劇也與她的性格有關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着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僞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徹底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

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當她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準來靜觀自己認爲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她老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擡頭見人”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苔絲正是這樣用一張自己織成的道德羅網把自己束縛起來。其實她的自我束縛意識有其深刻的歷史基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苔絲作爲一定歷史時期的個人必然會形成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她的思想和行動也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制約。

所以苔絲的悲劇既有社會的因素也與她的性格有關但這些因素都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有着直接的聯繫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反映。苔絲的一生註定是一個悲劇。

《苔絲》讀後感4

英國著名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說,看完整本書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苔絲的美麗與善良。雖然故事沒有非常精彩的情節,沒有耐人尋味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那種寧靜、純潔的氛圍與點滴卻讓人讀來舒服。

就故事來說,不管對於誰來說都是一個悲劇,美麗善良的苔絲走上了斷頭臺,父親去世,母親流離,兄弟姐妹漂泊,愛人安其爾悔恨悲痛,隨着苔絲的死去,一切都失去了它的光彩與歡樂,這是苔絲的悲劇,也是不公平的社會的悲劇,不知道這是否會引起人們的深思。

《苔絲》讀後感5

苔絲被執行了死刑,這個美麗的女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書的副標題就:一個純潔的女人,是的,她質樸、她善良、她吃苦耐勞、她對愛人忠誠不渝,她對家人傾盡所有。她的一生只爲了別人而活,而並未有幸福的回報。

當牧師告訴了傑克。德北他們家的族譜時,苔絲就被寄予厚望,因爲這是傑克。德北當時唯一拿得出手的。僅憑女孩子的敏感,苔絲多次表明自己不願去德伯家認親的心理。“我心裏橫豎覺得不該去,”“我想我不必告訴你爲什麼,媽。說實在的,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等苔絲出發去德伯家以後,她的媽媽才說:“俺也說不上來到底那是怎麼回事,”“俺是在這兒想,也許苔絲不去更好些。”然而苔絲的的確確是因爲家裏的原因纔去的。我想是不是人類天生有對危險及不幸有預先的感知。我們的好姑娘,在德伯家負責照顧雞羣,德伯的糾纏她都一概拒絕,用現在的話講一位多金、未婚的富二代,對一位貧窮的女孩感興趣時,大多數的女子,是覺得大好時機吧。苔絲堅持自己的感覺,雖貧窮雖卑微,但純潔無暇;苔絲和喝醉的結伴人吵架後,德伯及時出現,她上了德伯的馬,這一夜,她的人生悲劇開幕。

安璣只算了苔絲一個人生活的費用,而沒有看到她背後的家庭。大大小小的孩子,無所作爲的父母。苔絲給了她家大筆原本屬於她的生活費,致使她不得不繼續去做苦工。苔絲處處聽他的,有困難也沒有去找安璣的父母,這是我最不能原諒安璣的地方。苔絲之所以沒有去求助安璣的爸媽,一方面跟苔絲自己的內心脆弱有關,最根本的是安璣並沒有把她託付給他的父母。她做苦力,她堅持;她受到僱主不公正的對待,她隱忍;但安璣走了後遙無音信纔是她最大的痛苦,如果,她得知安璣的情況,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等他的希望。

當傑克。德北死了後,他們家不得不流落街頭,此時,德伯的糾纏產生了影響。如果是你,你會看着一家老小生無着落嗎?苔絲把自己賣了。不是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因爲家人。我想,如果安璣不再出現,苔絲就成了德伯太太,過生豐衣足食的生活,就像很多女子所選擇的有保障的生活。就是因爲她太愛安璣,當安璣一出現,她看到了命運的殘酷玩笑,此時,她只是死心,德伯的死只是因爲他總是拿安璣來挖苦苔絲,而不是他毀了她。如果德伯隻字不提安璣,或許他能一生擁有他想得到的女人。

他們逃亡的路上達到了身心靈的統一,可是,這短暫的時光是對苔絲一生所受苦難的補償嗎?我以前看這本書覺得安璣不配得到苔絲的妹妹,這一次的閱讀,我理解了苔絲對安璣的愛,補償的愛,讓安璣得到一個無論身體還是靈魂都純潔無暇的美人兒;還有就是對妹妹的愛,妹妹的美麗有可能是她以後困難的原因,就想曾經的她一樣。她的愛始終爲了別人。苔絲,一個純潔無私的女人。

《苔絲》讀後感6

前一段日子,讀完了《苔絲》——流着眼淚讀完的。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說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說是第一次,或者說是一次多一點點。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才只是一個小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閱讀,我不敢說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瞭解。

《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出了他悲觀的宿命論,主人公苔絲陷入悲慘境地,但她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濟於事,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與戲弄,最後走上絕路。但她走上絕路,絕不像某些低俗小說那樣一味追求情節曲折而硬讓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故事的開端,當苔絲的父親約翰·德比被告知自己這樣一個貧窮小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個十分高貴顯要的家庭的後裔後,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錢的德伯太太家攀親戚,她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不同意去,但後來,她由於擔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親半夜外出送蜂密進城會出現意外,才與弟弟一起替父親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卻出現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趕車的馬被軋死了,失去一匹馬對他們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來說就是失去了用以維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這匹衰老枯瘦的馬時,幾個孩子們都放聲大哭,苔絲沒有,他臉色蒼白,沒有表情,似乎認爲她自己是謀殺者,書中是這樣描寫的。然後她帶着一種負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現了危機,和她對父母的孝順,對弟弟妹妹們的關愛,以及她強烈的責任感——必須使家庭擺脫困境的責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親戚,也導致了她被亞歷克·德伯玷污,給她日後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堅持要讓這個不清白的小小的欲的產物受洗禮,也是強烈的責任感趨使她這樣做的。如此說來,苔絲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責任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並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吉爾一樣,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說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吉爾,書裏這樣寫道:她說得很輕,但很堅決。苔絲把這件事告訴了安吉爾,而不願意隱瞞事實,致使安吉爾承受不住打擊而與她分居,也正是源於她那責任心,不是嗎?現在看整篇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絲殺了亞歷克後追上安吉爾的時候:克萊爾停住腳步,以詢問的目光望着苔絲。‘安吉爾’,苔絲說,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們停步時克萊爾會這樣看着她,‘你知道我爲什麼要追你嗎?我要告訴你我把他殺了!’她這麼說的時候臉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你能想象一個人在殺了人後所露出的這種表情嗎?如她自己所說的我殺了他——也不知道是怎麼把他殺死的。不過,安吉爾,爲了你,也爲了我自己,我非這麼做不可。顯然,苔絲把殺死亞歷克看成是她應盡的責任,是她必須完成的任務,爲她自己,也爲她丈夫。亞歷克是籠罩在她心頭的陰影,亞歷剋死了,她只覺得如釋重負,只覺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務,所以她急着要告訴她丈夫,這大概也就是她臉上會露出微笑,而不是殺過人後的慌亂、驚恐無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後五天——與安吉爾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過的生活是恬靜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靜的,她對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來,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還一個也沒有起步。‘我準備好了’,她平靜地說。我想,苔絲或許是帶着幸福,甚至是帶着滿足感死去的,因爲她覺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見安吉爾會看不起她了。這從她被逮捕前所說的話中是可以看出來的。

至此爲止,我所說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吉爾爲什麼會接受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併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並不是高尚的嗎?那麼,我要說,他是因爲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徵,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於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着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遊,抱着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說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直重複說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爲,正是因爲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於亞歷克,我不想多說,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爲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只有情慾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並沒有因爲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麼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麼美麗。

上文也就是我對《苔絲》的一點感想,寫好後,一陣輕鬆,這些話,一直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想要說的,在這裏一吐爲快,真是爽心。

《苔絲》讀後感7

按照教授的推薦,看了英國作家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浮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在英國鄉下的自然環境下生長的清純少女——苔絲。她有着鄉村姑娘的純樸自然,又因世襲着德伯世家的學統,骨子裏有一種樸實無華的高貴堅韌的品格。姣好的面容,挺拔的身材以及天性*中的自然情態。她不是驚豔的美,可是你越接近他,就會越愛她。她雖然不是一個純正的信教者,卻也有自己單純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原則。這樣的一個女孩,沒有人懷疑她應該得到幸福。

苔絲作爲家中的長女,和這個家中唯一體面的人,必須承擔起振興家業的責任來。同時,她又因爲強烈的責任心,非要扛起償還的義務。於是,她的一生由此改變。小說中的德伯是一位莊園主的兒子,沾染上一些壞習氣,行爲放蕩,言語輕浮但是本質上並不是個壞人。他對苔絲的渴望,雖然是出於一種佔有的欲|望,卻也不能說其中沒有愛情。一個正當年的青年,處於生命中最亢奮的時期,對一個異性*的渴求是很正常的,只是德伯採取了非正當的方式。雖然苔絲對德伯的誘惑和接近一直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可是她寄人籬下,並不能再強硬一點,一方面你也不能否認一個青年男人對一個少女的或多或少的吸引。德伯長得不賴,這一點得承認。在一次舞會過後,德伯帶着受驚的苔絲,來到一片小樹林裏,德伯故意製造了這個機會以便和苔絲進一步的接觸。不知是當時的英國世風對於這類事情的避諱,還是中文譯者的某種考慮,關於德伯佔有苔絲的這一段,寫得極爲隱諱,不看下一章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苔絲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如果她當時拼面反抗的話,德伯也不會得逞,苔絲是在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下與德伯發生了關係,所以,說德伯誘拐了苔絲可能更確切一些。

再看這兩個人在事後的態度,德伯願意爲自己的行爲承擔部分責任,他要帶着苔絲回農莊眷養起來,雖然他沒有向苔絲許諾正當的婚姻,至少說明德伯只是一個浪蕩公子,而不是本質上的醜陋,要不然,當苔絲被克萊拋棄後,他怎麼會鍥而不捨的追求苔絲呢?至少,他對苔絲是有好感的。而苔絲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情,在德伯的狂轟爛炸下,苔絲或許會有接受德伯的一天,至少也有感動的一天。可是,事情發生了,苔絲天性*裏的自尊不容許自己對傷害妥協,即使在她嫉妒沮喪之時,她也沒有想要抓住命運的稻草,而是選擇了獨自承擔後果,實在今人讚歎。這樣一個樸實的姑娘,竟有這樣的勇氣來承擔鄰人的白眼,世俗的壓力和註定的生活。直至後來,孩子的出生,夭折,生活的壓力,都沒有迫使她向德伯開過口,她實在是個倔強的女子,她把一切都扛下來了。

她終於選擇了逃離,到外鄉去做擠牛奶的女工,既是對過去環境的逃避,也是對新生活的追求。她不敢再談愛情,可又渴望愛情,她才21歲,什麼也不能剝削她擁有幸福的權利。在又可以自由呼吸的草地上,她遇見了安璣克萊,熱忱,渴望自然,充滿理想,智慧的化身,他就是苔絲的白馬王子,是少女時代一個未做完的夢。而苔絲之於他,也正是他執著理想的一部分,是他理想的化身,她無拘無束地成長與自然的環境之下,吸取大地的精華和芳草的養分,克萊要的就是一個純潔無暇的女子,他對生活的理解,要在他的伴侶身上體現出來。這樣的兩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必然碰出愛情的火花。可是,他們的戀愛過程,卻充滿了曲折和艱辛——因爲苔絲的心結。這樣一個心地純潔的女子受了世俗的影響,認爲她不純潔的身體,是不配嫁給克萊的。她一直在徘徊,忍受着理智和情感的壓迫,如果說克萊在追求苔絲的過程中,一直苦於得不到目前的回答,這個痛苦,卻遠不及苔絲內心的掙扎,她不能告訴自己的愛人,怕失去他;她也無法放棄到手的幸福,做違心的拒絕。書中關於這段時期苔絲的內心描寫,是相當精彩的。這種兩難的處境,正是悲情產生的根由。沒有人不同情苔絲,沒有人不希望她獲得幸福,最終她終於做出了讓讀者滿意的選擇,她做對了。

在新婚之夜,克萊向苔絲將了一件青年時代的沉淪往事,並請求她的原諒。天真的苔絲反而很欣慰,以爲可以換來自己的被赦,於是,她向克萊一五一十地交代了過去。克萊愣了,他不能接受,他對苔絲的愛是建立在純潔之塔上的空中花園,一旦底座抽掉,他的愛就會坍塌跨掉,陷入一片虛無。他的愛太脆弱,不堪一擊。苔絲的苦苦哀求,也挽不回克萊的心,於是,他走了,離開了,拋棄了苔絲。苔絲沒有錯,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錯,錯的只是克萊,愛一個人,爲何不能容忍她的過去?那樣的愛只怕是爲了自己那一點點狹隘的人生理想吧!

克萊走了,走得遠遠的,再沒有回來,再沒有一封信,他將苔絲孤零零地丟在了這個世上。如果說以前,苔絲都在爲自己的人生作正確的選擇,那麼這一次,她錯了。也許還有人將苔絲看作監守愛情的勇士,可是,爲一個不愛你的人,是否值得?你將自己丑化,向愛人苦苦哀求甚至甘願作他的僕人,苔絲等待克萊的八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隱忍。一個女人,追求美的權利都被主動放棄,自尊也放棄了,她還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嗎?正在此時,苔絲邂逅了最初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德伯。德伯受了一番洗禮,開始爲過去道歉,並向苔絲正式求愛。當克萊終於想通了哪個愚蠢的貞潔問題,回到故鄉時,苔絲已經是德伯的妻子了。兩人相逢,似有萬語千言,卻也無限惆悵。終於,高|潮在最後上演,苔絲殺死了德伯,追隨了克萊,苔絲的這一行爲,被看作英勇的選擇,爲了愛她不顧一切。可是,苔絲殺人,只是爲了斬除自己心中的那一個死結,也報復自己爲此付出的代價,她無法向克萊報復,德伯的行爲,使她一生都無法解脫,可是,傷害她的,除了德伯,還有克萊,後者更甚。要說恨,單單恨一個人是不對的,這兩個男人,都不同程度地使苔絲屈辱地生活。要說愛,德伯與克萊,也沒有高下之分,德伯的愛,攙雜了太多個人的慾望;克萊的愛,攙雜了太多虛幻的理想,只有當他在現實生活中碰得頭破血流時,他才能理解愛的意義。可是,苔絲已經爲他的這個領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青春的時光,以及無限的傷害,無可挽回。克萊永遠無法補償。

《苔絲》讀後感8

看久了卡通連環畫,我想換換口味。於是在書架上拿了一本《德伯家的苔絲》看了起來。

暖人的友情!

喜歡哈代的抒情詩,其中不乏情節生動,語句雋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着名的長篇小說之一。這是個美麗淒涼的愛情故事。當我合上書,苔絲對克萊爾忠貞的愛情故事確實令我感動,但令我溫暖的是和苔絲一起擠牛奶的3個可愛少女伊絲、瑪麗安與雷蒂。她們也同苔絲一樣深深愛着那個英俊少年克萊爾,但也深知克萊爾只愛苔絲,於是就把愛戀深深地埋在心裏,而把祝福送給他們。我喜歡她們三個的純潔的友誼和坦率的言行。就是在克萊爾無情地拋棄苔絲時,善良的伊絲也沒落井下石,與克萊爾有過一段話:

“你非常非常愛我,伊絲?”克萊爾問到。

“是的我非常愛你,我一直都愛着你!”

“比苔絲更愛我嗎?”

“不!”伊絲搖搖頭低聲說,“不如她愛你!”

“這話怎麼說呢?”

“沒有人比苔絲更愛你了。”

“因爲她可以爲你去死,而我無法做的。”

讀到這裏我心中一陣激動,我彷彿看到一個高尚的靈魂,左右了她那質樸敦厚的天性,這真是一個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動。在苔絲回到孃家又身無分文時,因爲失戀而酗酒的瑪麗安又幫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絲的生活又有了一絲光亮。在那些陰霾的日子中,溫暖着苔絲冰冷的心的依然是這份暖人的友情……

苔絲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爲了所謂的家庭榮耀,而讓她去攀親,而毀了自己。她最愛的人又無情地拋棄她,而她又是幸運的,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在她遭遇愛情拋棄時,不離不棄的是那份溫暖的友情。

爲這份友情喝彩!

《苔絲》讀後感9

一個原本安靜的生命旅程,不料,偏偏遇上了一個撒旦和一個天使,就這樣,生命中出現了漩渦,出現了彩虹和閃電。就這樣本該安靜生活的苔絲就這樣走上了不平凡的命運。

“我希望我的胸脯將變成你的眠牀,讓你安睡”在莎士比亞的苔絲戲劇中這樣陳述。苔絲她的愛,是那樣的感天動地,但又深深的印進悲劇的色彩。最後,在某個晴空下,慢慢走上絞刑架,雖然最後是死亡的命運但她在生命的最後又得到了屬於她的愛情,雖然看似圓滿但她本身所帶有的悲劇色彩又是那麼的濃烈。

《苔絲》這本書主要記述了一個平窮的家庭的女兒的感情的經歷,但這個家庭又是一個沒落貴族,所以,因爲要爲了維護那個可笑的面子問題,苔絲的父母只能把苔絲交給那個沒落的家族,讓她去討好,讓她去爲了自己的家庭做出最大的犧牲,不惜讓她去嫁給阿里克·杜伯維爾,然而,杜伯維爾是一個感情的騙子,在一個夜晚,侮辱了苔絲,就這樣,懷着屈辱回到那個平困的家,後來竟發現自己懷孕了,生下了那個有着黑色回憶的孩子,但是上天並不喜歡這個孩子,最終讓這個孩子在一個夜晚死掉了。於是苔絲選擇了逃離去了另一個牧場,這時他又遇到了她的天使,安琪兒·克萊爾。兩人經歷一段曲折後,最終結婚,但苔絲不想隱瞞戀人自己曾經失身的經歷,所以就說了,但結果是丈夫接受不了,所以兩人的愛情就這樣暫時的結束了。苔絲回到家,只有羞辱和絕望。在以後她去了另一家農場,迫於生計,她四處打工,卻沒有逃過命運的捉弄,碰上了杜伯維爾,在他的誘惑下成立她的情婦。再後來,克萊爾想通後回來尋找苔絲,但一切都是那麼的晚了,苔絲與他想面對而立,卻再也回不到最初,在克萊爾轉身離去的一剎那,苔絲原諒了他。回到房間,苔絲不能容忍杜波菲爾對克萊爾的侮辱,殺死了他。就這樣,她轉身去找了克萊爾,最後兩人和好了,雖然在三天後,警察帶走了苔絲,但苔絲卻微笑着面對。

太陽升起了,這座城市沉寂了。

苔絲是偉大的,因爲她的愛情,但又是可憐的,以爲世俗的約束,因爲在那個年代,男人們對自己的放縱覺得理所當然,而對於自己的妻子卻是專屬自己,他們眼裏容不進沙子,如果當初,克萊爾能夠理解自己的妻子,那麼,一切都不會失去。

美麗的苔絲,也許因爲自己的美麗才讓自己陷進這場紛爭。但美麗又怎能成爲苔絲的錯呢。

這點應該值得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