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祝福》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祝福》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是魯迅第二部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本文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祝福》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祝福》的讀後感範文

  《祝福》的讀後感範文篇一: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祝福》的女主人公,她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農村。在封建統治的勢力之下,祥林嫂,受着封建的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四大繩索的緊緊的束縛。夫權要她守節,族權不讓她守節,神權又要懲罰她的“不守節”。她就在這嚴密的羅網中掙扎着,偶爾閃爍出幾絲反抗的火花,然而幾經挫折,成了一個木刻似的“活物”,終於在痛苦的掙扎中懷着對地獄的恐懼和戰慄,走向了死亡。

有人說,祥林嫂太軟弱了,她只知逆來順受,不敢與命運抗爭,才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是軟弱的性格殺害了她。

祥林嫂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嗎?難道她沒有抗爭過嗎?當初她無法忍受婆婆的虐待,帶着對舊生活的痛恨,對新生活的嚮往,毅然衝出。當她被婆婆硬逼着嫁給賀老六時,她“一路上只是嚎、罵,擡到賀家,喉嚨已經全啞了”,她“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她,年輕的祥林嫂,甚至曾經用生命抗爭過,可是到死的'時候還是處於那種由封建社會層層包裹的毒繭之中,那個毒繭束縛着她,侵蝕着她,使她本已很微弱的力量磨損殆盡,她又怎麼可能再繼續抗爭?又怎麼可能衝出重圍?等待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無盡的折磨與痛苦。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她的性格,而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禮教,這不是性格悲劇,而恰恰是社會悲劇,一個沉重的社會悲劇!

通過祥林嫂,我可以真正地感悟到,當時封建社會下的中國婦女是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心靈受到怎樣的侵蝕。回想現在,殘酷的封建統治已成爲過去,。祥林嫂的悲劇還能發生嗎?

  《祝福》的讀後感範文篇二:

魯迅筆下的悲劇,事隔多年,如今卻仍在上演着。

無論是祥林嫂,這個由社會鑄造出的底層人,還是夏瑜,這個在封建社會被迫害的革命人。他們的身上總是有着共通之處,他們的周圍總是有着一羣冰冷的看熱鬧的人。

那些人如果沒有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假裝聽他那段悲慘的故事,在他們眼裏,他只不過是逗樂他們的笑料,是增添生活趣味的調味劑,是充實空虛精神世界的食糧罷了。沒有同情,沒有理解,有的只是鄙夷的目光,辛辣的嘲諷,虛僞的淚水,這些的一切不由得把她推進了萬丈深淵,在孤獨中走向絕望。

是那個時代斷送了祥林嫂,而如今又有多少個祥林嫂被這個時代毀滅。

前不久,有一個小女孩就親身經歷了一個生命在她旁邊悄悄流逝的痛。一個身材魁梧的人在她面前倒下,而她因爲身體瘦小搬不動他,周圍迅速迎來一羣圍觀的看客,只是圍觀,小女孩不停呼救,沒有人理睬。於是她感受到了一個人的體溫慢慢下降,下降,而自己卻無能爲力。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嘛,我們不經審問自己,爲什麼這些人類本該有的善性,在這些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卻顯得脆弱不堪呢,以前常聽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爲什麼真有這事時我們寧願當一個看客,選擇明哲保身,而不是出手相助呢,如果當我們把這些路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時,我們還會選擇看熱鬧嘛,我們問什麼不能換位思考一下呢,如果像當時被槍殺的人們,看熱鬧的人一起齊心,那麼革命黨人會不會勝利呢,如果把一個困難同時擠壓在幾個人身上,那麼他們必死無疑,而把這些風險大家一起承擔,那麼後果也許就不是我們看到的那般。

所以,古往今來,無論社會在怎樣的發展,科技有多麼的先進,對於我們們來說,都是冰冷的。只有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人們之間不再那麼冷漠,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