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與父輩的讀後感大綱

我與父輩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看到書名時,我有些猶豫,擔心這本書也會如回憶錄般寫了無數生離死別的故事而成爲一本懺悔錄。翻過目錄,書中的兩行字吸引了我:“終於就在某一瞬間裏,明白了父輩們在他們的一生裏,所有的辛勞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溫暖,原來都是爲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與油鹽,生老與病死”,正是這文字後透出質樸與真誠使我決定讀讀這些有關柴米油鹽故事裏生老病死。

我與父輩的讀後感

和一個朋友談起我的困惑:讀書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讀或者不讀、多讀抑或少讀,似乎沒什麼差別,忙碌時我也曾這麼功利的想過。然而朋友平淡的敘述裏卻道出讀書最貼切的感受:“讀書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讀它會有什麼用,可到你遇見問題、愁腸百結時,那些讀過的書、看過的故事、甚至書中的人物便如海水般潮你用來,爲你答疑解惑、使你心明澄澈”。我相信讀過的書便也如經過的事那般,雖已過去,卻仍會在某個起風的日子,在你的心頭縈繞徘徊。便是這樣一些原因,作者有關生死、有關長輩對晚輩生命的庇護的描述,一次次浮現在腦海,再拿起這本書……

1.清欠——自我反省“惡”之所在

雖有能力讓父親看那十元一場的電影卻在那時退步縮手;違背父親意願,執拗地服役開始逃離土地;甚至某個瞬間裏的一絲惡念。作者開始剖析自己,也開始剖析人性:“人總是這樣,在來不及的時候才明白,在不需要的時候纔會大方和無私,在一片推讓中才會無私和慷慨”。他毫無保留地坦誠內心自私想法,袒露自己捶胸頓足的悔恨,這些內心獨白椎心泣血,終於使人明白要把我們十個指頭中的二十八節指骨分出一節來,讓他們使用和撫摸,好讓他們清楚地感覺到,他們這一生是生養過兒女的、是有着兒女的。

2.有關死亡

在《後事》《面向死亡》中,大伯的死讓作者對大伯產生了敬重。大伯並非知識分子,他既沒對死亡昇華到學理的境界又不知曉生死轉換的輪迴,可就是他那死是去了另一個地方、另一個開始的簡單而又模糊的`想法,使得他可以平靜的面對死亡。

3.故事和語言

對這本書語言的喜歡程度超過對書中故事的關注,特別是作者在《牆裏牆外》中深入淺出得把祖輩對後輩生死的庇佑寫的那樣真切:父親的離世在家族完整的圍牆打了缺口,從那口中吹來的風不斷帶走剩下的生命,家族的牆便倒下了一面,從那兒望去,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死亡了。

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只有日復一日的苦難;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有淺吟低唱的述說;沒有感天動地的故事,只有純潔質樸的情感。藉助巧妙的比喻,用平實的語言和真誠的記敘,作者講述着父輩那代人活着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