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流浪的星星讀後感大綱

流浪的星星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2K 次

  流浪的星星讀後感(一)

流浪的星星讀後感

當我們翻開小說,紙張筆墨滿是流浪、祈禱、希望和失望的意象。對應的是,書中主角艾斯苔爾暱稱小星星。星星作爲一個意象,一半是熹微的光明,一半是不息的流浪。如書名一般,小說主題是祈禱着希望之光,是漫長無盡頭的流浪生活。

在艾斯苔爾的流浪生活中,經常有燭光次第亮起來,隨之而來的是低低的虔誠祈禱聲。每當心靈迷亂,喪失自信於光明搖曳迷離時候,就習慣性地向冥冥中的上蒼求助,一番禱告訴說完畢,以爲上帝聽聞信徒的心聲,將會伸出援助之手,儀式也就此結束。接下來的仍是流浪,向着流動着豐美水草和牛奶蜜汁的地方,向着光明之城——耶路撒冷,即使前路再艱辛,總是有一個方向,向東,向東,那裏太陽照耀在每個人的身上。

作爲猶太人,艾斯苔爾一直在生存着、流浪着。從法國陷落後的尼斯到意大利人管轄下的聖馬丁威蘇比亞,到逃避德軍的費西奧那,再到奧爾良、巴黎。終於,得聞以色列建國,途徑阿隆港,最終到達宗教神聖所在耶路撒冷。無時無刻不在浪跡的猶太人能夠在萬水千山的等待流浪中以燭光低語裏的祈禱而使散漫的意志再次凝聚。儘管無助中尋求宗教是美好的自我欺騙,但它可以給人以希望,讓我們在地獄中不失卻仰望天堂的渴求。西方人在文藝復興後力量的源泉一方面來自理性之光,另一方面則是傳統的宗教力量。流浪的人們就是在遵照耶和華的指示,如幾千年前從埃及出發一般,前往聖地,他們是在步着摩西的痕跡。

所以,經受起流浪的民族必然有着一種特質。吉普賽人流落他鄉,陷入其他民族的風俗人情裏,最終迷失了原來的自我。猶太人不是,他們流浪天涯依然有着本民族的強烈認同,有着宗教在支撐。正是因着這一認同和支持,在這個流浪的民族建國之時,在有了自己的一方土地時,能夠迅速的強大起來。所以,如猶太人的羣體性的流浪,實際上並不算流浪,因爲有和你一樣的千千萬萬的人,有着羣體的熱情煽動,有着共同的目的。吉卜賽人是個人性的流浪,所以只好如浮萍一樣忍受風吹雨打了。

可是在我們扯掉猶太人羣體的標籤,具體而微到個人時候流浪效應就凸顯出來了。

《流浪的星星》,個體希望的是一個簡單的安居。在流浪中,艾斯苔爾想,我情願一輩子呆在一個地方,看日子流過,看雲,看鳥,然後做夢。有一個安定的家多好啊,哪怕在阿隆港的山洞獨身一夜也是美妙無比。在安定的居所,艾斯苔爾可以看四時的景緻,可以聽馬里奧的胡哨聲,可以看到兩條蛇恩愛纏綿,可以讓特里斯當靠在滾動着水珠的胸前讓他聽自己心跳的急速。她可以整日裏聽母親喊着艾斯苔爾,而不是愛蓮娜,可以感受母親的關愛,可以不再看到她孩子般的無奈哭泣。她還可以再次看到父親,穿過齊膝的高草,抱起女兒,不用再總是翻山越嶺,穿越日日夜夜。她想着,拉歇爾可以於意大利軍官相愛,也不必擔心戰爭結束後要遭際女人的嫉恨,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要受侮辱,要剃光頭,被路人白眼。戰爭,給予了我們太多的無奈,太多的傷恨別離。雅克可以從前線回來,看着新生的孩子,聽着清脆嘹亮卻口齒不清的爸爸的喊叫。可以不會再有難民營,可以見到萘瑪,只是交換彼此姓名和眼神的阿拉伯女孩,卻有着共同遭際的人。她可以守候着跳躍的燭光,安靜的祈禱,靜靜的吟唱《聖經》的段落……沒有戰爭,沒有流浪,艾斯苔爾可以享受更多的美好時光,更多的猶太人可以不必以他鄉爲故鄉。個人的流浪,羣體的流浪,何時才能停止?這是作者用筆傳達着微小卻又深遠的對和平安寧的無限期待。

讀完整篇文章,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們要對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況感到知足,同時要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尊嚴,要懂事。

  流浪的星星讀後感(二)

《流浪的星星》中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意大利投降後,在法國的猶太人(包括主人公艾斯苔爾)要逃離德國人的鐵蹄,去找尋他們最終歸宿靈魂庇護的故事。可以說這本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讓我知道了一些歷史知識,宗教的概念。可實際上,它帶給我的遠不止這些。

就像書名一樣,主人公艾斯苔爾、伊麗莎白、萘瑪,她們在流浪、在逃避戰爭、在躲避災難。但她們又只是星星,只是如廣袤銀河系般茫茫逃亡人羣中的幾顆塵埃罷了。所以這部作品滲透出的縷縷絕望和絲絲憂傷我們不難感受得到,因爲二戰給主人公們帶去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讓她們失去的是安詳平和的愜意。

但是,是否可以這樣說?正是在這死生契闊的背景下,才更激發了她們內心的渴望——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因爲她們嚮往着耶路撒冷,相信那裏有如天堂般的家園;因爲她們享受着親情、友情、愛情,得以驅散心中無盡的陰霾;她們見證了新生命的誕生,激起好似初生太陽般耀眼強烈的生的信心。

所以,我更願意這樣理解書名——流浪是爲了追尋心中的聖地,星星代表着閃閃發光的希望,流浪的星星則讓我們帶着希望前進。

我在讀書之前特意沒有去看書評,爲的是能夠獨立思考,我不知對於內容的理解與主流見解有無異同。但我堅信此書傳達着一種光芒——像隱藏着的太陽,即使僅有些許光線能穿越雲層被大地上的生命感受到,太陽本身一直釋放着無限大的能量;即使僅有少部分人能苟且存活,堅強的人們內心一直燃燒着不滅的生的勇氣。我想作者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於戰爭的.思考,包括世界應如何追求和平、如何對於飢餓貧窮的人們給予更多幫助。更多地,是我們應如何用流浪的精神去做一顆熠熠發光的星星。因爲對於能夠讀到這本書的我們來說,書中描寫的世界似乎很遙遠,我們至少能吃飽穿暖。但是現實生活不是烏托邦,所以,我想說:盡情地愛你的生活吧!努力尋找生命中的精神支撐物——一個信仰、一個夢想,或是親情、或是友情,和星星一起流浪!

  流浪的星星讀後感(三)

《流浪的星星》是一部稱得上平淡的小說,但是勒克萊奇奧簡練的文字中彷彿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繼續往下讀,直至把這部小說讀完,全篇採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以及兩個主人公交錯的寫法,角度頗多。

個人認爲寫得最好的部分是作者採用通過一個少女的視角來看戰前和戰時以及戰後的周圍的一切,從各種各樣的景物到各種各樣的人們。自然地,作者給出的敘述和描寫便也是通過一個少女之角度,其中包括了對戰爭的理解以及各種的景物。文中也頻頻將各種東西看作是棺材,抑或是把儀式看作是葬禮之類的事物。也許是作者爲後文埋下的伏筆吧。也許是因爲我生長在一個還比較和平的年代,所以對戰爭沒有太切身的體會,也許有些深層的情感還難以理解。

和其他許多小說以及人類現在所最看重的主旨一樣,愛,這一主旨貫穿其中,在這樣一個物質化的時代,這樣虛幻的、抽象的東西也更加被需要,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都是作爲一個人,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