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安靜有感

讀安靜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我之所以喜歡並推薦周國平的這本《安靜》,是因爲我自己不僅非常喜歡“安靜”這個書名,而且十分豔羨“安靜”這樣的境界,《安靜》讀後感。看看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往往高於一切,物質的誘惑遠高於精神的愉悅。連學界這樣一片本應成爲淨土的地方也嘰嘰喳喳地成了名利場——一年裏人爲地製造一兩個看似熱鬧的話題,話題不斷在變,不變的是不同學科的這家那家、這“腕”那“腕”們在同一時期彷彿全在研究着相同的話題,或者是某些貌似學者的人在某一階段煞有介事地用同一話語解釋着根本不同的社會文化現象。在這樣一種日趨喧囂與躁動的社會氛圍裏,安靜、寧靜就會顯出多麼的珍貴;守住一份寧靜又是多麼的不易。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

讀安靜有感

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可如果我們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裏還會有貪官污吏得勢的道理?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

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爲自己預留的位置?對於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麼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於俗世,迷失了自我。智者的沉默——《安靜》的誕生,於我幾乎是一個驚喜。它是周國平繼《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後的第三本散文集。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安靜似乎來得更爲純碎和徹底。

我喜歡《安靜》,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這個不正也是周國平說道來的安靜嗎?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爲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也正是因爲如此,註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關於“安靜”,周國平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面空無一物’”。現在想來,真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