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那年那信》讀後感大綱

《那年那信》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在《那年那信》中,作者通過“信中信”的方式來講故事,30篇文章中濃縮了1700封家書,充滿了生活細節,生動地勾勒出隨着不同年代而變遷的世間圖景。以下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那年那信》讀後感,歡迎閱讀。

《那年那信》讀後感

  《那年那信》讀後感1

敬一丹在這本新書裏,把敬家培養人才的祕訣獻給天下父母;把戰勝困難、健康成長的經驗和哲理告訴青年。一個人的正確道路需要有明白人“點撥”。

“在同樣的時間、空間裏,在同樣的角色關係中……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來自不同的心和腦。”

人要有“偶像”。男性偶像是《春苗》裏的方醫生:“舉止文雅,目光柔和,表情含蓄,聲音悅耳,眉眼清秀。”這“淑男”,讓我聯想起了《關雎》中的“淑女”。

文章的字裏行間,不加思索,錯認爲平平淡淡。仔細玩味則發覺意味深長。

1968年11月25日那天,真的天灰、下清雪?小學生“變”中學生就在那一天?抄她家也在那一天?是藝術加工。

讀者可從中學到寫作方法,把不同時間的事集中到一天。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小學停課,隨着年齡的增長,小學生“變”成中學生,而不是“升”。

文章,創造了多個富有哲理的警句,如:“記憶是功能;記錄是自覺。”“不忘是爲了不再。”詞語清新、簡捷,多處有排比句。條理分明,節奏和諧,感情洋溢,氣勢強烈,描寫細膩,形象生動。有男性的豪爽,女性的縝密。

這書,是夜裏的明燈,是登高的階梯。當受到挫折,看看那信;當榮華富貴,看看那年。《那年那信》的讀者將與日俱增。今天感動中國,明天感動世界。

  《那年那信》讀後感2

一個週末偶然的機會和兒子到中央大街書店,看看有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書,剛轉了幾分鐘敬一丹大姐寫的這本《那年那信》,就映入了我的眼簾,整本書讀下來,深受感動的是敬一丹父母相互扶持,相親相愛的一生,還有對子輩兒,孫輩兒的.正面教育和愛的鼓勵。

敬一丹父母的這個大家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前30年敬一丹父母爲兒女做榜樣,後30年兒女給敬一丹父母爭光。

書中讓人感動的還有敬一丹媽媽非常時期,不能回家,家裏的親人紛紛送來溫暖,敬一丹寫給媽媽的信裏,敬一丹都會和媽媽談到親人們對這個家的幫助,也是爲了讓媽媽放心,體現了敬一丹那時是多麼懂事的孩子以及親人最真摯的愛。

還有一個畫面就是敬一丹13歲給年幼的弟弟們縫補衣裳,一不小心右手食指被縫紉機的針頭扎通,媽媽過來的時候沒有一把把她抱過來心疼她,而是叫來兩個弟弟“你們倆,記住,你二姐給你們補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歲,她替媽媽爸爸照顧你們,你們長大要是不對你二姐好,你們就喪良心了!”他們時刻都在教育孩子要做一個知道感恩的人。

還有就是敬一丹講到的小弟大孝,小弟要給爸媽買洗衣機、空調,換大電視,這三件事,當初都受到父母的反對,甚至是極力反對嚴詞拒絕,聲稱你若自作主張去買來,不要怪我當場給你扔出去。這位大孝的小弟,和顏悅色地用一些巧妙方法,一次次辦成了父母本來反對的事。而且這事由他母親寫出來,沒有怪罪他的意思?真不容易。

在這本書裏,把敬家培養人才的祕訣獻給天下父母;把戰勝困難、健康成長的經驗和哲理告訴青年。一個人的正確道路需要有明白人“點撥”。

讀完這本書我就反思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是不是也要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面的表達出來呢,而不是平時在微信裏一句兩句的叮囑。

讀完這本書我就開始和我遠在國外的女兒,和包頭上學的侄女以及甘肅上學的老侄兒開始書信交流,這樣既能把我對他們的關心表達出來,又能鼓勵他們學習,要向着自己的目標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