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陽關雪的讀後感

陽關雪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1K 次

陽關雪一文選自《文化苦旅》。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陽關雪的讀後感,歡迎大家瀏覽。

陽關雪的讀後感

  陽關雪的讀後感【1】

提及陽關,頗爲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別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然而,又有誰來到這通向西域的關卡。餘秋雨先生告別了莫高窟至此,送走的不是故人,而是陽關廢墟,是中華之文化。這位“漂泊者”,是那麼深愛着中華文化的廢墟。大雪飄然,大漠茫茫中艱難地行進奔赴陽關,就爲了看那幾個土墩?不,絕不是。他所觀看的是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着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一個懷着悲哀無言的關卡,默默地告訴人們中華還有一個籬落的陽關,文化的陽關,永遠存在着的只是多了些清淡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冷血地。這兒有着無數個墳堆,在冷風中孤獨地哀吟,卻被歷史長河衝得一乾二淨。

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餘秋雨先生不禁慨嘆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悽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餘秋雨先生無奈地嘆息。陽關不再是陽關,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華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歷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裏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土煙,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鉅製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着,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文化不僅是簡單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國是什麼的標誌。

文化的陽關寂寞着。勁颳着刺骨的北風,飛揚着漫天的狂沙,飄搖着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餘秋雨先生漫步長嘆,繼續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也許是文化廢墟,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留存於世的不要只是靜靜的兵馬俑,蜿蜒的長城與幾個石窟,它應該是不計其數,可千萬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我們的中華文化,快醒一醒吧……

  陽關雪的讀後感【2】

我是西海的一粒沙,更是西海的一抹淚花。

我自洪荒亙古而來,風雲是我的霓裳。歲月洗濯了我的色彩,我變的枯黃。羌笛是我的呢喃,胡笳是我的.吶喊;我的聲音穿過大漠,從胡楊掙扎着的軀幹,衝向東方的吳語綿綿。姑蘇幽夢,多少年,也曾繚繞在西北的荒原。

所以我時常留意着江南的來客,注目着中原的士卒。我看見商人的白紗,我看見將軍的盔甲,我看見飛將軍長嘶的白馬。

更看見了蒼穹下,鮮血映襯着晚霞。

霞如血,血如霞。

你們現在體會的,不過是擁堵的旅遊景點,然而我當年爲之折服的,確實英雄好漢破釜沉舟一去西北不回頭的壯烈!金戈鐵馬,鼓角齊鳴,狼煙貫日,朔風刺骨。錦帽貂裘,鉤戟長鎩,烏騅駐足,赤兔嗟呀。商旅聆聽着駝鈴飄向渺遠,將軍眺望着箭雨飛向紅霞。

這裏是陽關,我的家,千萬遊魂徘徊的異域啊!

土狼歃血,蒼鷹盤旋;一天天地,那些土堆似乎又活轉——狼煙又起,魂魄不眠。

那不死的意志託夢於長安,憤慨了青年的熱血。

狼居胥的山頭又將烙上誰的名字?大沙漠的盡頭又將埋葬誰的身軀?

史書用十餘字的簡述,一筆帶過西北的荒涼,一筆帶過古戰場的悽慘,一筆帶過好漢子的不屈的眼神。

但是大漠記得,我記得,我千千萬萬的弟兄記得。

記得他們離開陽關時撂下的擲地有聲的話語。

不破樓蘭誓不還!

後來西域建起了都護府,絲綢和胡椒在這裏交換了主人,穿着錦緞的人和裹着頭巾的人拉着手,喝着酒。

但是大漠深處的墳堆卻依然怒目圓睜。

多少年,漢亡了。西涼的鐵騎,換了一代又一代主人。又有多少年,又一個留着漢的血液的王朝,派出了親善的使者。

只是這一次,西域卻沒有等他。

誰也不知道爲什麼,即使是沙漠上的我。一夜之間,風沙漫天。沙漠怒了,沙海沸騰了,一剎那的繁華終於歸於永恆的沉寂。

就像我知道我腳下的,是西域的明珠,是中亞的璀璨。

沙之未殤,國已先亡。

沙之將殤,國,不復輝煌。

現在我累了,我多麼想回到過往,回到鼎沸的人聲中,回到大漢和樓蘭的友誼裏。

哪怕是回到匈奴鐵騎的懷抱,回到西涼精兵的家巢。

那裏有人,哪怕是你們當時乃至現在所說的壞人。

但無論如何,他們總歸是愛護着這裏的。他們渴望着這裏, 迷戀着我和我千千萬萬的兄弟。他們驅狼煙而逐落日,他們吹戰角而逆秋風。他們或非生於斯,但終歸亡於斯,將生命中最爲絢爛的時刻,埋藏在沙漠的心中。

他們是沙漠的兒子,更是沙漠其本身。

你們在這裏留下了你們的足跡,他們卻在這裏書寫了他們的生命。

他們用生命,讓沙漠更加的深邃,更加的沉重,讓你們今天睜開迷離的眼睛,感受千軍萬馬的奔騰,感受楊柳春風的溫暖。

陽關其永生,源於漢人和胡人的獻生。

現在我要去了,卻追尋他們的身影,將靈魂祭奠於沙漠的精髓。落日如故,沙漠如故,沙漠上建起了新的池城,卻永遠懷戀這往昔的關隘。

畢竟比起綿綿細雨,朔方咆哮的是凜冽的西風。

那是隻有戰士,無論是驅戰車的軍戎,還是深荒漠的商旅,才配得上享有的光華。

沙殤,既亡。陽關又見暮雪,依稀里,似乎瞧見了他們鐵骨錚錚的脊樑......

  陽關雪的讀後感【3】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私人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可以陶醉於個人的世界。而把無數個相似的精神世界串聯在一起就成了民族的世界,這世界的疆域無邊無際,每個其中的人都會發現與自己世界相似的地方,那麼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便有了存在感。

現實的陽光是那樣的殘破,遠未有夢境那樣的美好,就因王維的一句千古名句,卻紛至沓來,即便沒有風景,也要來這裏,爲了不虛此行。

古詩中的美景,在我們千古傳誦中,自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這解讀就是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當祖先們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信仰和追求融入到景物中,我們也會認同,也就成爲我們的信仰和心靈的支柱。爲了滿足自己的信仰,那麼走到古詩中的地方也就值得一來了。

暑假期間,我去了一次湖北,我理所應當地應去遊覽黃鶴樓。以前,我早已對《黃鶴樓》背的滾瓜爛熟。那“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景,讓我聯想到長江邊,無邊的波濤拍打的兩岸,江水翻滾着浪花;江上的鶴盤旋在長江上;在兩岸的綠茵中,長江中的江洲在薄霧中若隱若現,觀景的詩人注視着無盡的江水,吟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帶着意境的我登上了黃鶴樓,遠沒有詩中的意境。從樓上眺望,蛇山上的黃鶴樓正對面是龜山上的電視塔,在往下看是黃色的、渾濁的長江以及橫貫在江面上無聲的長江大橋,四周高低不一的樓房,遠眺,只有濃霧,沒有沙洲,只有黃鶴樓,仍注視着歷史的滄桑鉅變。

濤濤江水可曾帶走的,是歷史的推移和朝代的變更,不曾帶走的是我們心中的信仰與融入民族中的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