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荷花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荷花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荷花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荷花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荷花澱讀後感1

讀罷孫犁的《荷花澱》,就彷彿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樸鼻而來,一幅幅淡雅、幽靜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樸實的品質。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銀白的澱,使畫面淡雅,寫輕紗般的霧,又使畫面靜中有動,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這是作者通過周圍的景物抒寫了自己美好的感情、願望和理想。不僅如此,這幅畫還隱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卻不平靜。夜這麼深了,丈夫還沒回來,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見水生夫婦的篤深情意和恩愛,這與後面描寫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美好的生活,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後決定參加抗日鬥爭的思想基礎。這一段的景物描寫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隨風飄來的樂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樂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

這夜景的描寫作者抓住了“靜”,文中對中午的描寫卻抓住了“動”。“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隻船,水象無邊跳蕩的水銀。”廖廖幾筆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澱動態中的靜美,襯托出荷花澱的明朗。景物描寫的明快節奏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羣年輕婦女裝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躍騰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這羣婦女樂觀的精神。

  荷花澱讀後感2

《荷花澱》這篇文章,不長,細細地品讀下來,也就花了10分鐘的樣子。但是讀完後,給我帶來的震撼,卻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澱地區人民羣衆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爲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羣像。這些婦女勤勞、樸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愛自己的丈夫,作爲一個女人,這可能是她的全部,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愛自己的祖國,這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全部,這是無私的。白洋澱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幹、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

讀完這篇文章,彷彿感覺一陣陣的荷花香撲面而來。水生的陽剛,水生嫂的賢惠與開朗,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當我讀到水生堅定地對水生嫂說到的一句:“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時,我的精神爲之一振,一種叫感動的東西蔓延我的全身。我從水生這句話中讀出了中華民族的堅強,讀書的“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豪邁氣概。水生嫂流淚了,我想,她的腦海或許浮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她也曾猶豫,也曾不捨,但是爲了和平,爲了幸福的生活,犧牲小我,又算得了什麼?

水生終於還是和水生嫂告別了,沒有情誼綿綿的不捨,也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開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話語,卻讓人回味無窮!國難當頭,有多少兒女私情被置之腦後,在涓涓細流之下,卻是暗濤洶涌。這種寧靜祥和的生活即將被殘酷粉碎,作爲炎黃子孫,又怎麼能坐視不理?

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鄉中的人民既熱愛自己的家鄉,又熱愛自己的家庭。我們難以想象二者的分離,此地一別,或許來日就永遠也無法再相見。然而如果人物只顧個人的纏綿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我們會報以鄙夷;如果人物爲國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於不顧,我們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遺憾。作者將兩種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份真摯和諧溫馨美麗的人情。這羣熱愛生活的人們生活在荷花澱,荷花澱因爲他們的存在而更加美麗迷人,他們也因爲荷花澱的映襯而更加美麗可愛。一幅幅美麗溫馨的畫面爲我們詮釋了美的真諦,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靈

讀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絲遺憾——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見過戰火硝煙,也就無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轉念一想,只要我們去熱愛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荷花澱。

  荷花澱讀後感3

我合上這本薄薄的小書——《孫犁傳》,腕上的表已指向凌晨一點零五分,窗外有風呼一呼地在巷中奔跑,掀一開窗簾一角,風裏裹一着雪花,今冬的第一場雪羞答答地夾在風裏飄。這樣的夜晚讀孫犁,心裏有雪一般的晶瑩。

記得十二年前的'冬天,雪已經下了尺把厚,還在下。我從學校回家取衣物,走過一段亂葬崗,遠遠地看見村子裏星星點點的燈光了,不知是怕,還是累,後背溼一漉一漉的。跨進家門,家中只有年邁的奶奶在,父母在蕩裏還沒回來。幫奶奶喂好一窩小豬,我就站在河碼頭上等。風在吹,雪在下,頭上的雪撣了好幾次,終於聽到河裏傳來拖水篙的嚓嚓聲,伴着河口冰塊破裂的咔咔聲,一船的蘆葦沒過了父母的頭頂,只看到船尾不時冒上來的兩支篙頂。爲了供讀兩個中專生,父母承包了幾十畝的水蕩,從此,冰裏走雪裏行成了家常便飯。

在《荷花澱》裏,那一幅月夜編席圖讓我十二年前的記憶復甦,思緒翩飛:“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繞着柔一滑修長的葦眉子。不久在她的身一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

這讓我想起嚐遍世間辛苦的雙親,想起沉靜內斂的故鄉,想起我的蘆葦蕩!我在孫犁作品裏尋找心靈迴響。

就在《荷花澱》使孫犁一舉成名的時候,他謙虛地將原因歸結爲“同志們長年在西北高原工作,習慣了那裏的大風沙,忽然見到關於白洋澱水鄉的描寫,刮來的是帶有荷花香味的風,於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鮮吧”。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一直站在時代的前列,一手拿一槍一,一手拿筆,談笑間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

孫犁文章的動人,不僅在於有堅實的生活基礎,還在於作者的平易和坦誠,《丈夫》、《蒿兒樑》、《麥收》、《邢蘭》,還有作者自己最喜歡的《光榮》,無不如此。人品的高下往往關係着文品的高下。孫犁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十年動亂中,生性內向的作家以沉默作抗爭的武器:面對稿紙,半天寫不出檢查,造反派把馬蹄表放他眼前逼他也無濟於事;抄手站立不答外調人員的問題,以致手被抓破。十年狂風,沒有撼動一位作家的良心。

文革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文壇日益活躍,孫犁也重新煥發光彩。有人提出以孫犁爲代表的文學派別爲“荷花澱派”,對此孫犁婉拒,他主張文人宜散不宜聚。至於有關方面組織召開“孫犁作品座談會”,又遭他勸阻。孫犁說,他是個只留心耕耘的深淺、粗細,而不對收穫大小長吁短嘆的人。

這樣的言行,不僅是豁達,更需要睿智。循着他的思想軌跡,體會他哲人般的話語,我浮躁的心迎進一絲清涼。曾經在理想與現實間搖擺不定,我終於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裏,看到了成功的方向。只有在讀書作文時,我的內心纔是平和怡悅的。這一年書沒讀幾本,文章呢,也是越寫越少,辜負了關心我的師長和朋友。夜讀孫犁,徜徉在荷花澱裏的感覺真好,老人從容地告訴我,生活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定準了方向,堅定不移地走過去,人生就會如春草夏荷,生機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