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8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精選8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1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書共四部,長達一百五十萬字。比《戰爭與和平》還要長。我個人覺得是最長的一部名著了。而且這部小說以記敘爲主,沒有多少議論。這一點很像中國的古典小說。情節緊湊,人物衆多。這樣複雜的小說,是特別難寫的。既耗費人的精力,又很難構思。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以作者的生命來寫的。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步小說,讀得特別仔細。小說的情節給我很深的印象與震撼。

一、感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葛利高裏執着的愛着,已爲人夫的婀克西妮亞。爲此他們兩次私奔。第二次時,他們乘着滿天雲霞上路了,還沒走幾步,婀克西妮亞就被子的彈擊中了。血從她的嘴裏無情的流出來,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脫下來,枕在心愛的人頭底下,趕忙查看她的傷口,然後把自己的內衣撕下一塊,塞進還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頭悲痛欲絕的喊:“你倒是說句話啊!”曾不顧一切和他私奔,雖不是妻子卻愛他勝過妻子的心愛的人,沒有再說一句話,就此撇下一生的摯愛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幾點,他用雙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愛人。雖是畸戀卻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種不顧一切的愛,纔會如此的打動我們的心。

二、描寫戰爭。全書除了開頭二百頁描寫平和的農村生活,其餘全部是描寫戰爭的。這在世界名著裏是少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哥薩克的三、四次暴動。小說雖然長,而且都是描寫單一的戰爭,但是小說不枯燥。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分不開的。小說在描寫戰爭的同時,還描寫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小說有點像《紅樓夢》,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現的舞臺。這樣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戰爭場面的描寫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騎兵作戰、小隊人馬相遇戰、對待戰俘等等,寫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三、描寫頓河兩岸的生活。頓河兩岸的農村,人們生活質樸,勤勞勇敢。作者將農村的生活寫的是淋漓盡致。中國的善於寫農村生活,但是與《靜靜的頓河》比都要稍遜一籌。可以說這部小說將農村的生活寫“盡”了。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農村的一草一木,農村的房屋、田地,農村的人們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寫了出來。小說開頭二百頁都是描寫頓河兩岸的農村的生活的。可以說這二百頁是全書最精彩的二百頁。

最後,請大家記住偉大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書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完美,心靈更純潔,能夠喚起對人的愛,喚起人們積極地爲人道主義和人類的進步理想而鬥爭。如果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就是幸福的了。 試着理解這位偉人的用心良苦,把握好有限的光陰,和正悄悄從我們指尖滑過的機遇。記住,成功者,往往只是抓住了這被常人所忽視了的寶貴機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2

第一次接觸《靜靜的頓河》時候,我在讀高中,當時我們學校竭力創辦着屬於我們自己的期刊《青蘋果》,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同學投稿。但畢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沒有多少人去投稿了。但是怎麼辦呢?難道說讓辛辛苦苦纔好不容易辦起來的一期刊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產嗎?最後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大量的餓版面來連載肖霍洛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沒想到的是,着小說一上期刊,就立刻爲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我們大家都開始看起我們學校自己辦的期刊來。

但畢竟時間有限,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不可能將那麼大的一本書全部都載到期刊上。我們也就只看了那麼一小小 的部分。現在上了大學了,時間也多了起來,偶爾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發現了四本《靜靜 的頓河》:是一整套素。我高興的差一點就跳了起來。不見多時,現在終於有和它 見面了,我心理別提有多高高興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學校一次只能借一本小說,我這個心裏的鬱悶啊!

於是我憑着以前有過看它的經歷,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結局的那一本。我整天愛不釋手的那着我心愛的書。就這樣終於有了感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俄過人葛利高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先後加入哥薩克和布爾什維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發生的餓一件又一件令他傷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戰死,然後自己的結髮妻子因爲不願意給他生孩子而自己墮胎是失血過多而死。自己也因爲沒有文化而被別人瞧不起,最後不得不有師長降爲了一個小小的連長。因不滿哥薩克們的戰爭無目的,後來他有投身紅軍。將自己對那些高高在上的沒有實際作戰的能力的將軍的餓怨恨全都發泄到了戰場上。

作者通過對他們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細緻描寫,真實的餓反映了生活在戰爭年代的人們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爲力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3

我成長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戰爭,戰爭對我來說,僅僅存在於小說中或環球新聞報道中,但靜靜的頓河看完,我覺得自己隨主人公格里高利一起走過槍林彈雨,冒着炮火向着未來邁進,多麼沉重的一段旅程!心靈和身體都疲憊不堪,再也沒有什麼比戰爭更能考驗人性的了。

主人公第一次在戰場上殺第一個敵人的場景讓我永生難忘。他本是個善良的小夥子,心裏還懷着純潔火熱的愛情,可是他在自己也搞不清楚爲什麼而戰的情況下,稀裏糊塗的殺人了。一旦戰爭的巨輪往前滾動,誰也不會有空或有膽去想爲什麼而戰,只是本能地讓自己避開死亡。主人公沒有文化,沒有見識,一心只想打完仗回家跟心愛的女人廝守,爲此他麻醉自己的心靈,儘量不去想那一張張死去的臉孔和他們身後的父母妻兒,他不得不這麼做,求生的.本能驅使着他前進,在戰場上心軟的人就是死神最愛光顧的人。

戰爭把他的心揉碎了,掰開,慢慢又長合,長合之後又撕開,扯壞,再長合的心就完全變形,很硬很空了,隨便一敲就支離破碎,再也拾不起了。他失去了兩個最愛他的女人——妻子和情人,尤其是他深愛着的情人,勇敢無畏的跟着他逃難的阿克西妮亞,他親眼看着她中槍死去,連最後的道別都沒有機會說。

埋藏完情人,就像埋藏了他自己的一生。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女兒相繼死去,在這世界上的唯一牽持就是幼子,他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的抓住了這個信念,勇敢的面對了自己一直在逃避的現實。戰爭中,個人的命運是如此的渺小,在歷史的洪流中有很多像主人公這樣被迫前進分不清該如何選擇立場的人,他們只能依着本能隨大流前進,而他們的本能往往和歷史背道而馳,悲劇就此而生,對此我們毫無辦法。

雖然不能挽救格里高利的悲慘人生,卻能深刻認識到戰爭的可怕,從而更珍惜現在擁有的安寧生活,我要竭力看清自己的命運,在需要抉擇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

永別了,靜靜的頓河,我不忍看第二遍了。誰也不想經歷兩次戰爭,看着美好的東西再次被毀滅,看着善良純樸的人再次被戰爭摧殘,看着不計其數的無辜生命再次消失,這真是最最殘忍的事了。我再也承受不起。

戰爭的時候,上帝不存在。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4

在秋天的下午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擡眼都能望到陽臺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己化身爲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着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里,開出千里沃野的是戰馬鐵蹄,千里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這是讀者閱讀的造化,也是小說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夠與作者面對面,那麼在兩個人的對視裏必定都是會意的微笑。

頓河之美在於肖洛霍夫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的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樣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泄。基於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着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展,你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別的樣子的。

哥薩克既是士兵又是農民,士兵在歷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鎮壓者的角色,農民則永遠處於被壓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薩克人身上,這二者融合的是那麼自然。馬,酒,槍……這些元素反覆出現在小說中,成爲哥薩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頓河畫卷中的點綴色,有時候又成爲小說的主旋律。只有粗獷的民族才於這些詞彙連接在一起,當這些詞彙成爲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時,讀者就會感知到這個民族的成長之路是從血與火中走來的。這些人物和事物從開篇起,就像山巔初融的雪水,每個哥薩克都是一顆微小的水滴,組合爲一體時就迸發出巨大的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會被這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着,盡情體會哥薩克的粗魯野蠻、單純幽默,保守和卑微,會認識一羣奴隸的後裔,一羣不屈的戰士,一羣小農意識支配下的農民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些人性的魅力貫穿全篇,使得小說成爲和諧統一的整體。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就是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肖霍洛夫年”。

聽說,在俄羅斯的維申斯克,朝着南方繼續前進,可以找到頓河邊的韃靼村,河岸上矗立着一組雕塑:阿克西尼婭挑着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裏騎在馬上攔着去路。

我未來的願望之一是,一定要去那個地方看看。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5

《靜靜的頓河》作者肖洛霍夫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願我的作品有助於每個人變得完美,心靈變得更純潔,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獷豪放,同時又細膩流暢,充滿柔情。讀《靜靜的頓河》彷彿能使你變身書中的一個人物,你也許叫布察金,也許叫肖霍夫。你跟隨着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裏乘着月色,騎着用布包裹在馬蹄上的快馬去偷襲敵營,你也許是一個叫不上名字的農夫,正懶洋洋地躺在剛剛收割完麥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調情……

至今爲止沒有哪一部作品能讓如此感動,惟有《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用一種超現實的寫實手法爲我們展開了一幅戰亂中的世外桃源,他筆下的頓河兩岸並沒有正因戰爭而失去顏色,那片廣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靜靜流淌的頓河,那煙霧蒙朧的村莊,那潑辣風騷的村婦,還有春天裏那野花淡淡的香氣,都那麼清晰自然真實地呈此刻你的眼前。雖然是一部描述戰爭的史詩鉅著,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述自然景色,風土人情,和感情人性上,力求表現和平,安寧和大自然的壯美。使人讀後欲罷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6

毋庸置疑,《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經得起時代的驗的文學經典。然則值得注意的是,這部長篇小說是蘇聯主流文學中一個極爲特殊的文學現象。這部作品居然被蘇聯官方接受和認可,並且還竟然一度被官方視爲主潮文學中的一部“紅色經典”,顯然是有一定的不爲人知的歷史背景。關於這部作品問世過程中的蹊蹺已有許多考證文章進行了論證。

讓人驚訝的是,該小說無論從哪種角度去看,都是對斯大林時期蘇聯主流文學中的烏托邦情愫的顛覆,其反烏托邦情感是異常明顯的。將這部史詩性鉅著當做“紅色經典”去閱讀着實是許多年來蘇聯和中國讀者的“荒謬邏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在“文革”期間,當肖洛霍夫在中國“反修防修”運動中“不幸”淪爲“最反動的作家”,他的《靜靜的頓河》也隨之成爲最大的“毒草”時,中國人才陰差陽錯、歪打正着地看出了這部作品對蘇聯30年代主潮思想的顛覆。

這部史詩般的鉅著真實地表現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他們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對土地的眷戀、蠻性與善良相交織的質樸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葛利高裏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婭、娜達莉婭身上體現出來。他們的痛苦與悲哀,歡樂與幸福均來自他們真實的人性。而小說主人公葛利高裏·麥列霍夫在紅軍與白軍之間的猶豫選擇和最後的迷茫,隱含着社會的悲劇和歷史的荒誕性。小說一方面出色地描繪了哥薩克人本真的生活。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沃土上,勞動、戀愛、繁衍,純樸而煥發着生命的激情。葛利高裏與他的情婦阿克西妮婭之間的情愛,正體現了他們生命力的旺盛與衝動。另一方面,小說刻畫了布爾什維克們的殘酷與冷漠。小說中對布爾什維克黨員彭楚克和柯謝沃依的描寫,突顯了他們身上的殘酷無情。他們在作家筆下成了革命的機器,成了政治原則的化身,他們的自覺性與葛利高裏的本真性成了鮮明的對照。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將革命風暴帶到了寧靜的頓河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哥薩克農民們被迫迎來了歷史的變動。葛利高裏在這場殘酷的動盪中必須做出人生的選擇。

他選擇的標準其實很樸素: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軍,只要誰能使他自由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想吃什麼就種什麼,想愛哪個姑娘就去追求,無拘無束地過日子,那麼他就跟誰。葛利高裏是個自由純樸的哥薩克,他在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徘徊正是出於這種樸素簡單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此簡單的要求,在那個殘酷的年代裏,也無法實現。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軍,都無法滿足葛利高裏這一最基本的生活願望。最後,他也只能抱着冤死的阿克西妮婭的屍體,緩緩走向沒有出路的未來。

革命究竟給普通的哥薩克農民帶來了什麼?從小說悲劇性的結尾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某種暗示。小說對蘇聯國家烏托邦主義的顛覆是相當明顯的。也正因爲這部小說所具有的鮮明的反烏托邦性,使得它在蘇聯斯大林時期的主流文學中顯得十分特殊。然而,應該說,這部身份可疑的主流文學作品,在客觀上爲斯大林時期並不景氣的蘇聯主流文學寫下了最精彩的一筆。

小說對哥薩克人生活的真實到位的描寫,對他們情感世界的準確深入的展示,對歷史悲劇性的深刻把握,均顯示出作者第一流的筆法。這對於年僅20多歲的作者來說,更顯得難能可貴。而肖洛霍夫在他以後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再也沒有了如此出色的藝術概括才能。的確,將60年代那個頤指氣使的揮舞意識形態大棒的文壇政客肖洛霍夫與《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聯繫在一起,着實也容易引起人們的疑惑。這也許成了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這部鉅著的作者權產生爭論的重要誘因吧。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7

《靜靜的頓河》是一本這樣的書,他囊括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幾段歷史的歷史與一個人的歷史,但它不是一本歷史小說,不是我們所以爲的下里巴人——雖然作者從頭到尾都是用最通俗的話寫作,但它是一本厚重的書——我相信,形式永遠只是裝飾。

作者肖洛霍夫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經歷了俄羅斯最有史性的三個年代,經歷了一個民族從生到死再到生的過程,經歷了史家所謂之亂世,經歷瞭如筆下主人公葛利高裏般矛盾的自我鬥爭。

可以這麼講,沒有哪部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文學作品是不具有哲性的。如這本書,從哲學上的時間(一個人、一羣人的由生到死再而生)進而演進成爲空間上之繁複的過程。我相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金人譯出的這四卷本《靜靜的頓河》會帶給每一個靈性的人以震撼。

金人的譯本流傳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準確地說,那是我們的祖國和這本書的故事交叉的集合,一個集合包容了多少相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能帶給故事裏的人以什麼?翻譯永遠都是再創作,他是拿着肖洛霍夫的筆,寫他的事而孕育着自己國土上河流的波濤。

主人公葛利高裏不是英雄,他也沒有辦法成爲英雄。他懦弱,他簡單,他空虛,他孤陋寡聞,他鬱鬱寡歡,他擁有一個平凡人所有的一切弱點,然而永遠是平凡人寫就歷史,作者也許不太想告訴我們這一切,而葛利高裏卻一直在講給我們聽。

歷史是站在高層建築上的人玩弄的把戲。每一個偶像(或更細緻的稱爲“寄託”)的矛頭指向何方,無數平凡的人便衝向何處。死亡是一個人的歷史,歷史是一羣人的死亡。這樣的一羣人總以爲在矛頭指向的那個地方有着希望,然而希望總爲我們所知的那樣“那有着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在那裏守衛……”

歷史造就了一羣人,也毀滅了一羣人;政治解放了一羣人,而拋棄了更多的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在近一百年還有什麼更加現實意義的話,那麼只在於它予作品以肯定,而肯定的那些作品必然是政治娼妓後每一個“受難者”的產物。《靜靜的頓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不敢於明言,因爲他所在的那個國家、那個時代、那段歷史給每個平凡人以希望,而希望是牢籠,是政治的寵兒,斯大林絕對明白這一點,可他是玩弄把戲的那個人,同許多政治家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干係),誰不想讓馬戲團裏的動物僅且僅僅只作爲娛樂的“寵物”?諾貝爾獎在那個時代是囚籠裏的一粒珍珠,而《靜靜的頓河》把它向籠子的邊緣推近了一步。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想起了餘華所謂的“活着只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論斷,我不信了他,因爲更高層次的“活着”同樣存在:你不可以吃不飽,而你吃飽了,你就不能像沒吃飽的人那樣無休止地希冀食物的存在。所以人生而爲之的意義與價值,是在抗爭的希冀中得來,是在失望的絕望中得來,是在深思的頓悟中得來,但丁在他的地獄的門口放置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話語:“進入這個門,你就要放下一切希望”

《靜靜的頓河》講述的每一個人都是羅丹的那個思想者,那個坐在地獄門前赤身裸體的人,他的絕望與希冀只停留於哪一瞬間,他向人赤裸的證明活着的價值:不在於過去,不在於未來,而在於現在。

所有人都是迷茫的,在這本書裏,在這本熱烈的、沉鬱的書裏,他們的絕望與希望如他們所熱愛的河流一般飛騰在他們的土地上。

這種希望與絕望是一種逃避,是對於政治的迷茫,他們關心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而是個人的生活——這是多麼質樸與誠實呵!然而沙礫註定要順河流而去,靜靜的頓河刷去了幾千年平凡人的生活的印記,伴隨着人類的絕望與希望繼續流淌,直到不再擁有絕望與希望——他永遠都是如此安靜。

在我的這篇讀後裏並沒有大段的講述這部大書的內容,因爲那是投機者的行爲,我認爲,內容永遠都是類同的,如果只爲了拼湊字數,我可以選擇遠離那些嚴肅的書籍。我沒有把這部作品當作一本小說來讀,更懶於像某些“專家”那樣字斟句酌的“死”讀。我可能某一天會忘記這本書的內容,甚至現在我竟然忘去了這本書的主人公到底叫什麼名字,但我拋下這一切想法僅僅虔誠的閱讀後,我想到我們的國家,我畢竟是一粒沙,融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大河中,同樣的希望與絕望讓人在百年內生而死死而生的國家,我躊躇滿志。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篇8

假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作家,被人們稱爲哥薩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普通哥薩克的故事,反映的卻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至國內戰爭時期這十年間頓河流域政治風雲變幻和頓河全體哥薩克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命運。

全文以普通哥薩克人葛利高裏的生活經歷爲明線,以他的情感經歷爲暗線,記敘了他坎坷而又充滿激情和迷惘的一生,並由點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頓河人民在面對社會歷史重大選擇的緊要關頭所經歷的痛苦的思想鬥爭和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討了個人命運同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表現出作者獨有的悲劇意識和深廣的人道主義關懷。

讀完全書後,我不得不對這位偉大作家感到信服,1965年他所榮獲的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對他而言,真是當之無愧。

葛利高裏就是文中的英勇而不屈於命運的青年,拋下妻子娜塔麗婭——這個富商的女兒,而選擇真正至愛的,地位低微的阿克西妮婭;他那足夠的魄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刻應徵入伍;在表現出色,屢立戰功的光輝之時,對戰爭的血腥和殘酷深感困惑而使精神上異常痛苦;因不滿自己所在的紅軍施下的暴行而一氣之下加入叛軍且當上師長;在白軍被消滅後,再有勇氣帶着贖罪之心參加布瓊尼騎兵團,並能奮勇殺敵,戰功赫赫;因懼怕在肅反運動中遭迫害而冒險參加弗明匪幫;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帶上阿克西妮婭遠走高飛;在阿克西妮婭被追兵槍擊,悲慘死去後,萬念俱灰的獨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三天三夜。

小說的最後一幕,凡是讀過的人都會有極深的印象,葛利高裏抱着自己同他那在屈辱中度過了一生的妻子娜塔麗婭所生的兒子站在自家的門前,面對着疲憊而廣闊的大地,不無淒涼地感到自己和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繫便是小兒子米沙特……

如果沒有這些註定悲劇的恐怖因素,世間本可以是多麼的祥和而溫暖,人類自認爲正確的進步方式反而抑制了我們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