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懺悔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關於懺悔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懺悔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懺悔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懺悔錄讀後感1

《懺悔錄》這本書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聽別人說,這本書多少人看不懂,就連作家齊宏偉也在他的書中道:“要是有誰說他完全看懂了《懺悔錄》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說謊,就像有人說讀完了奧古斯丁所有作品,這人就是在吹牛一樣。”而且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證實了這一點,這本書真的很難懂。雖說前面幾卷作者是在寫自傳,但前面的自傳當中,不乏靈性生命的昇華,他的懺悔,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重點看了後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當然我不敢說我看懂了,但我敢說我看了。從前面的“自傳篇”,停在了作者母親的去世,而接下來的四卷書,完全圍繞摩西五經中的《創世記》第一章來寫,當然最後他也稍帶了第二章開頭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從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懺悔自己從出生,從嬰孩時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懺悔錄到底是如何來寫的,是以一種寫日記的形式來寫呢,還是在他母親其實的那段時間,他纔開始動筆。在書中的那些事蹟當中可以明確的看出來作者對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對那個事蹟的記錄方式。就像作者講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時,他並沒有提到當時他們的言語,因爲這是他的記憶,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後將梨餵豬,而不是自己當時所說的話。而在作者講到自己的三個朋友都去修道院時,他將他們的言語,還有他們當時的一些舉止都說了出來。說明他就是在那個時候將這些記錄下來的,也或許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他記得比較清楚。

這是我在看“自傳篇”時想到的。但其實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間,也有令人看不懂的。這本書並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後纔開始深奧的,其實在第七卷的時候,當作者在講善惡的時候,我便開始犯迷糊了。我知道歸正學堂有一個作業,就是寫奧古斯丁的“罪觀”和“惡觀”的區別。我聽了之後,我也試着找出這些。我們知道,通常我們只會講“最惡觀”,我在此之前從未想過有這樣的區別。然後我發現,當作者再講惡的時候,他並不會將惡和罪並稱。我又發現,書中的“惡”的對立是“善”,而“罪”的對立是“義”,這是一個區別。我自己也是這思考這些,我想,惡和罪的關係,我們既然會將這兩個放在一起,是因爲它們關係密切。首先講惡,惡是罪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罪行;而將到罪,其實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爲惡。我看到的這一點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書中探求各種,非常龐大的事物的來源,他探求惡的來源,探求上帝的來源,探求空虛混沌的來源……但我們知道,人是有限的,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們也會犯錯誤,作者也在書中道:“我探求惡的來源時,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沒有看出惡。”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會有很多誤解,在之前,我以爲奧古斯丁和彌爾頓一樣都是持有者“間隔論”,但並不是。雖然他認爲《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當中的“地是空虛混沌”這句話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並不是像間隔論那樣,相信是在我們之前有一個物質世界,猶如天圓地方,並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實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個空虛混沌。他也以我們的靈魂來作證明:“我們在靈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們曾經離開你、我們的光明、我們的生命,我們‘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說:“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猶如深淵,和你迥異,及至你用你的言語把它領回到同一言語之中,照耀它使它脫離幽暗,隨則不能和你同樣光明,至少能彷彿你的肖像,這有什麼權利呢?”或許我們人類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這一道理吧。

有時我會想,作者會不會想象得太過了,是不是不應該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奧祕。但其實作者在書中是批評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講過自己曾經在摩尼教時,隨便妄想神,他也曾爲此而悔改。他對於那些以一種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評論:“有些人讀到或聽到這些話,設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個具有無比威力的龐然大物,意念所致,剎那間在身外、在遠處,創造兩個巨大的東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萬象森列於其中。他們聽到:‘天主說:有什麼!便說什麼’,便設想一句有始有終、隨起隨滅的話,一語才畢,立即出現了所命令出現的東西。可能還有其它解釋,但都是庸俗的臆測。”他稱這些人爲“見解幼稚的嬰孩”,但並不是完全否定,因爲這些人這樣也仍舊能夠樹立起有關他們生死的信仰。

奧古斯丁,被譽爲基督教神學的大師,僅這一本書,便闡釋了上帝的無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種屬性。他的生平也同樣的激勵人心,讓我們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憐憫的曙光,讓我們知道,深陷罪中時,上帝不一定已經將我們完全拋棄,因爲神要揀選誰就是誰最後高升。而以上的這些文字,就是一個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個深陷罪中的作家的懺悔與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懺悔錄》,不是奧古斯丁的,不是盧梭的,而是我們自己對於上帝的,直接的一個對話,禱告,懺悔。每個罪人的懺悔,都將會擺在上帝面前。而這本《懺悔錄》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個罪人的`懺悔。

以上是一個盼望上帝赦免的罪人所作。

  懺悔錄讀後感2

盧梭這本《懺悔錄》,真的無愧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本奇書,它確實配得上這樣的評價。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把真實的自己,不做任何的刪減,完全的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直面自己的內心,是對是非,任由讀者去評判。這是多麼偉大並且讓人敬佩的一個舉措,在盧梭之前以及之後,都沒有人再這麼做過,沒有人寫的再像他這麼真誠。因爲一般人寫回憶錄,大都是懲惡揚善,文過飾非,只要是不好的地方,只是一筆帶過。唯有盧梭,做到了真誠。

這本書也算是一本回憶錄,盧梭通過回憶自己的生活以及種種不幸,把當時的社會的現狀描繪在公衆面前。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對當時法國啓蒙運動時期的歷史有一定的瞭解,也可以瞭解到盧梭之外其他歷史人物的一些事蹟,豐富一定的知識量。但是,如果你只是收穫到了這些,這說明你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書中更爲讓我收穫的,是盧梭面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他特立獨行行事風格,我可以從盧梭身上學習到很多的能夠豐富自己的思想的內在東西,以及爲人處世的原則,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

盧梭讓我深刻體會到的第一點,就是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要一直不停的學習,或許你學習的東西,現在並派不上用場,但是這並不等於這樣的學習就沒有益處。盧梭從小家庭困難,又十二歲的時候,年紀輕輕就離開父親自己出去闖蕩,從此開始居無定所的生活。即使是出名後,還是被人迫害。不得不逃離自己的祖國,真可謂一生都是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但是即使如此,盧梭從小就一直對書籍有着強大的好奇心,並且這種好奇心保持到老年。即使盧梭生活困難,它依舊想方設法的去買到或者借到各種書來看,什麼書都看,所以這才導致了他一直都有些小聰明和辯論知識,正是這些小聰明和辯論知識,讓他能夠得到貴人青睞,從而獲取貴人們的欣賞和幫助。可以說,盧梭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是他從來沒有停止閱讀,也正是閱讀,才讓他學富五車,最後寫出那篇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厚積薄發,一舉成名。

其次,我們不但應該一直堅持讀書,我們更應該多學習幾門技能,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前面已經說過,盧梭對於學習,一直抱有非常大的熱情。但是,他並沒有就此限制住自己,比如只閱讀文學和哲學類書面知識。他還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能,比如音樂和話劇等。中年的他決定到巴黎去闖蕩的時候,也是由於在音樂方面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記譜方法,顧想申請專利,纔想着去巴黎闖出一番天地的。雖然他這個發明,被當時那些自大的教授們否定,沒有取得認可和成功。但是最開始讓他開始真正憑藉自己的本事出現在上流社會中的原因,還是因爲他最終寫出來了一部美妙的音樂劇,並且由此名聲大噪的。雖然盧梭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文學上,但是他在音樂方面,也是建樹頗深,他還花了十幾年斷斷續續的寫了《音樂辭典》這部著作。所以可見,人在沒有確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多學習幾門技能。並且不要毫無目的的浪費着自己的時間,沒有可能說學習什麼東西是沒有用的。因爲這些技能,總會在適合的時候,爲了你人生助力一番。

然後就是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盧梭在寫出那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歲了,我已經有些記不清了。但是再此之前,他一直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小輩。可以說,盧梭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但是即使他早期一直寄人籬下,到處爲了生活了奔波,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期望,並一直在堅持學習。也正是因爲他這種不服輸、不苟且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恆的學習輸入,纔會有最後厚積薄發、才華如同泉水一般奔涌而出的時候。所以,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請不要那麼悲觀。要相信,你不會是世界上最難的那個人,總有人比你難。即使那些你看起來過得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定也有着許多的煩惱,只是沒有在你的面前表現出來罷了。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生活總是會有未來的。樂觀的面對生活,活着才能翻盤,死了就一無所有。所以面對生活的困難,不要自暴自棄。並且即使生活不順,也要堅持一直學習輸入,豐富自己的羽翼,這樣纔會有展翅飛翔的一天。

衆所周知,盧梭在文學上的成就最大。但是,也正是因爲文學,才導致盧梭背背叛和迫害,讓他最終不得不逃離祖國,漂流異鄉。《愛彌兒》是盧梭在世時(《懺悔錄》因爲涉及了很多人的隱私,所以是在盧梭死後才發表的)最優秀的作品,也是其僅此於《懺悔錄》的文學作品,但是,正是因爲這部作品的出版,盧梭才被人設計迫害,導致這本書一出版就在巴黎被禁,然後盧梭成爲了整個法國的罪人。法國雖大,最終卻沒有一處他的容身之地,最終逃亡他國。可以說,盧梭的名聲,其實是在他死後,才被人正視並敬仰的。生前的盧梭,在祖國人的眼裏,不過是個狂妄的罪人罷了。但是即使如此,盧梭還是一生都堅持自己心裏最純粹的東西,他永遠只寫自己認爲正確的東西,不受到他人以及權力等影響。他的作品的成功,源於他的心中的思想和日常冥想的結果。爲了保護這份純粹,他甚至拒絕了法國皇帝給的年金,即使這筆年紀能讓他一輩子什麼都不幹就能過得奢侈。但是因爲他不願意他的創作因此受到了桎梏,不能寫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所以,他拒絕了年金,拒絕了向權力逢迎。也正是因此,他才能保持內心的純粹,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我們應該也像路盧梭一樣,爲了自己的內心去寫作,爲了金錢而去寫作的作家,永遠寫不出好的作品的,即使那部作品很賺錢。

盧梭寫文章,從來都不是一整天坐在書桌前,一邊思考一邊下筆,這樣他反而會寫不下去。反而,他作品的思想和情節,都是在一個人在漫無目的的散步的時候,一邊走路一邊冥想,然後思考出來的。他的作品《新愛洛伊斯》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創作出來的。所以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用於思考、反思和冥想,這樣,我們才能成爲自己有思想深度的人,纔不會成爲一個思想極度膚淺的人。現在我們的社會,很多人永遠都停不下,要麼就忙於社交,與異性交往玩遊戲。要麼就一個人忙於手機短視頻、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看起來好像過得很充實,但這其實都是無效和沒有意義的充實。短暫的刺激和反饋創造的快感過後,留下的只是心靈的空虛,已經時間的浪費。這樣的人生,是永遠不會活出深度的。這樣的人,也是沒有追求的人。我們應該每天花一些時間,在工作和學習之後,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好好總結自己的生活。記下自己每天的收穫與過錯,並不斷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改善。這樣,我們的生活,纔會不斷地步步高昇,纔會不留遺憾。

最後,記得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雖然說盧梭招到了一些無恥的朋友的迫害,但是,盧梭並沒有因此就對友誼失去信心。反而,在他落難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朋友,給他提供幫助,提供住所,以及保護他免受逮捕等。可見,有一些好朋友是多麼的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社交。反而,對於盧梭來說,他其實是極度不喜歡社交的,他極度珍惜獨處的時間,用來進行思考和寫作。面對一些無聊的所謂朋友的來訪,他甚至說:“這些人不知道怎麼浪費自己的時間,於是肆無忌憚的浪費別人的時間。”可以說,盧梭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就註定了他是一個不合羣的人。他不喜歡去逢迎那些他不喜歡的上流社會的聚會,但是,他卻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談和思考。也正是這些好朋友,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了他很多幫助。而那些社交場上的所謂的朋友,卻是在他落魄的時候,落井下石。可見,提高朋友的數量不如提高朋友的質量。我們應該提高自己朋友圈的質量,並且不要隨意爲了所謂的在別人心裏的好形象,就花時間去浪費在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活動和社交上。永遠記得,只去合自己適合的羣。

最後一點感受就是,盧梭之所以受到迫害,是因爲某些所謂朋友對他成功的嫉妒,他們不喜歡盧梭在其他的方面比他們成功,所以就去迫害他,想讓他身敗名裂。正如盧梭自己所說的,在他籍籍無名,一無是處的時候,他沒有一個仇人。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永遠不要成爲一個嫉妒朋友的人。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的人,嫉妒身邊的人的成功,總看不慣別人比他做得更好,比他成功。所以,就一邊對別人的成功表示着不屑,冷言嘲諷。並說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如此而已。然後,又一邊在背後抹黑別人,敗壞別人的名聲。以達到自己比別人優秀的虛榮心,這種人,真的是無恥的小人。爲什麼,承認別人優秀就有那麼的困難?我覺得,這其實都是嫉妒心在作怪,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人,所以纔不能忍受別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優秀,比我們特別。所以,我們纔會一邊裝着不屑,然後一邊進行抹黑。但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永遠不會有什麼進步的。我們應該,承認並接受別人比有我們優秀的事實,並且承認,其實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只是一個平常的人,保持這樣平常的心態去和人交往,然後看到別人的優點,並且向別人的優點學習。我們以友爲鏡,端正自身,長善救失,才能進步。這看起來像是雞湯,是講大道理,是老生常談。但是,捫心自問,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懺悔錄讀後感3

最近,我捧讀一本《懺悔錄》,書中既有權力在握的“一把手”,又有分管具體工作的責任官;既有黨政部門的領導,又有事業單位的領導;既有快到“點”的幹部,又有年富力強的幹部;既有一般崗位的幹部,又有管錢管物的幹部;既有認識和聽說過的幹部,又有感受得到的幹部;等等。讀完此書,我的收穫與受到的啓示都很大。

啓示與收穫之一:權姓公。如果權不姓公了,改姓私,那麼站着的人就會變爲倒下的人。變成階下囚的那些人,大凡都是利用手中的權,爲己爲他謀利益,結果是自食苦果。我體會到,有權受人尊重,心術不正的人尊重的是“權”,而不是你這個“人”本身。當“權”與“利”同時出現,有人爲了“利”來攻這個“權”。如果掌“權”偏了,利益者就會以不正當的方式“奪權”,使掌權者變爲操盤手,叫你怎麼轉就怎麼轉,牽着鼻子把你帶到坑裏去。事實也如此,權亂人心亂,權歪身子邪。同時,權力是把“雙刃劍”,如果你不尊重它,它就不尊重你;如果不用好權,權力就會向你“刺”來,剝奪你本該有東西,讓你一敗塗地。所以,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要好好想怎麼用權,不能當權力反面人物的“俘虜兵”。反之,權力姓公太重要了。要不然,權力不公則私,或又公又私,或公私不明,就會在人生路上當亂爬的“糊塗蟲”,說栽倒就栽倒。

啓示與收穫之二:立正身。我們一定要立正身,用自己的腳踩實,站得穩穩當當的,不管是哪一個年齡階段,在什麼職位上,在哪種環境下,都要“不倒樁”,站如鬆,坐如鐘,做“不倒翁”。我常講:扛得住風險,頂得住風浪。一位臨到退休的階下囚寫道:“工作幾十年一直是嚴於律己的,不管在校長位置上,還是在局長位置上,那時還能守得住底線。但臨到退休時,犯這麼嚴重的錯誤,這也印證了‘59綜合症’的說法,自己也屬於‘59綜合症’的表現。”還有一位階下囚寫道:“已進天命入歧途,心中淌血眼模糊;世上唯無後悔藥,離家別妻望中愁。”這些沒頂住,用百姓的話講,天白了窩趴尿在牀上。所以,立正身是做人當幹部的準則,昨天要立正身,今天也要立正身,繃緊,明天更要立正身。要永恆性,用毅力去抗住侵蝕,潔身一世。我已50有餘,反面教材啓迪我六個大字:立正、站穩、不倒。

啓示與收穫之三:蹦緊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偏,路走歪。階下囚在訴說變化的過程中,都是從一個“潰爛點”開始的。這個點,有的是自己思想先變,有的是從不敢收禮到收禮,有的是外部環境影響而致等。不管哪一種,都是慢慢蛻變的,思想上的這根廉政弦鬆了,甚至斷了,結果是追悔莫及,於己於子女於父母都留下了一個痛心的傷疤。一位階下囚寫道:“我的行爲,給女兒純潔的心靈,未來美好的憧憬蒙上了陰影,留下遺憾,我罪該萬死!我的行爲,讓我年邁的父親慚愧,我沒有完整地按照他老人家的意願潔白履人生,給我的家族,給他老人家丟了臉,恥辱至極!”可憐啊,那有爲何不早知道!特別是看了“認識人”的懺悔,對自己心靈是一個很好的洗理和預防。認識人的懺悔,又成像成影永久地留在腦海裏,常常“放映”。回首一醒,傳遞給自己一個強烈的信號:思想上那根“廉政弦”鬆不得。鬆了,會像脫繮的馬,迷失方向後就不知會跑哪裏去。爲此,時時繃緊廉政這根弦刻在我腦中,也將成爲我人生道路上不可少更不可缺的“邊緣線”。

所想、所思、所感還將延續、持久地發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