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格桑花》有感大綱

讀《格桑花》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2K 次

讀《格桑花》有感1

當啓明星帶來黎明,帶來朝霞滿天飛舞的時候,也帶來了嶄新的希望。當格桑花盛開的時候,各種無名花也開遍了原野,有了爭奇鬥妍的美好景色。於是我有了這最恰當的比喻:天上的啓明星,地上的格桑花!

讀《格桑花》有感

今天課堂上的學子,明天祖國的棟樑。昨日的小燕,明天的驕子!那時,他們的答卷不再是一方小小的紙張,不再是小小的課桌,而是祖國遼闊的大地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於是我有了最恰當的比喻:格桑花,辛勤的園丁!

當阿爸和阿媽把自己的孩子送出草原,送出大漠的時候。他們叮囑孩子的只有一句話:“孩子,你無論走到世界的那個角落,都不要忘了家鄉的格桑花。”於是我有了最恰當的比喻:格桑花,心中的花。

原野上的草,綠了又黃,黃又綠。只有格桑花常開不謝,她送走的孩子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望着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出黃土高坡的背影,她甜甜的笑了。山峁峁,山溝溝,到處都能看到她的笑臉。於是我有了最恰當的.比喻:格桑花,把自己的芳香送給別人的花。

在我們的想象當中,許多年以後,孩子們回來了!他們沒有了從前的身影,沒有了往日的貧窮。他們體壯如山,他們知識如海。看望了阿爸,看望了阿媽。當他們看望格桑花的時候,深深的敬禮!這是當地最大的禮節。於是我有了最恰當的比喻:格桑花,如父母。

許多年以後,當人們打開記憶的閘門,唯有格桑花還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動人。那晶瑩如滴的花葉上,沒有歲月留下的塵土,沒有時光留下的污痕。人們珍藏的是那樣的完美,那樣的小心翼翼。於是,我有了最恰當的比喻:格桑花,流芳百世的花。

讀《格桑花》有感2

我去過草原,我到過大漠,也去過西部廣茅的原野,可是,我沒有見過格桑花。也許,她不開在大地上,而是開在人們的心中。

當擠奶的阿媽拉着孩子徘徊在氈房的周圍,孩子用乞求的目光說;“阿媽,我要上學”。阿媽捏着空空的錢袋,無奈的望着遠方。這時,格桑花開了!送來了無限的希望,讓那孩子走進了學堂。阿媽笑了。臉上的無奈,隨着草原上空的雲飄走了。孩子笑了,在草地上翻着斤頭。

大雪紛飛的季節,阿爸帶着孩子倦縮在冰冷的氈房,沒有棉衣,沒燒得紅紅的火搪。只有陣陣寒風抽打在阿爸的心頭上。阿爸默默的低語:“孩子,沒有棉衣,你怎樣去那不遠不近的學堂”。這時,格桑花開了!送來了厚厚的棉衣,送來了大堆的木碳。阿爸笑了,暖暖的碳火,撫平了他臉上的縐紋。孩子笑了,在學堂的門前堆起了雪人。

學堂的房子破了,不遮風,不擋雨。先生的愁容如同連綿起伏的沙丘。先生長長的嘆息:“唉!這樣的房子,讓孩子怎樣的唸書”。這時的格桑花開了!送來了木料,送來了水泥,送來了白灰。先生笑了,臉上的愁容,隨着抹在牆上的白灰,盡情的舒展。孩子笑了,嫩嫩的小手,擦着窗上明亮的玻璃。

課本舊了,知識要更新了,阿爸和阿媽用企求的目光望着先生,先生用無助的眼神望着孩子,孩子用渴望的眼睛望着課桌上那陳舊的課本。這無邊的壓抑瀰漫在學堂的上空。這時,格桑花開了!送來了嶄新的課本,送來了嶄新的知識。阿爸笑了,阿媽笑了,先生笑了,孩子們笑了!!!這開懷的笑聲在藍藍的天上久久的迴盪。

在這宗教的聖地,我沒有看到人們對心中偶像的頂禮。卻看到了人們對格桑花的無比愛戴。當人們把格桑花當做神靈供奉的時候,也燃起了我無比的敬意。格桑花!人們心中的格桑花

讀《格桑花》有感3

偶然遇見陝西人黨益民著作的《一路格桑花》,其動人的故事,鮮明的性格,白描的寫作手法吸引着我連夜讀完,這本書以幾位女性爲主,大學生安寧帶着對未婚夫的思念,帶着主編原野的任務去西藏完婚,一路浪漫,一路使命,一路見聞,一路的感動。以輕鬆的語調,明快的筆觸寫出了修築西藏公路的危險與可怕,隨時可遇的塌方、雪崩、泥石流,各種各樣的生與死的故事,都在激動着一顆顆女性的心,我也身陷其中,隨着情節與人物的發展而心潮澎湃。

都市白領郭紅此次之行是離婚,一年三百六十天,夫妻相距僅僅一個月,思念、牽掛、無助、孤獨都時刻吞食着軍嫂那脆弱的心理,再加上缺乏理解,溝通有限使得原本美好的婚姻面臨危急。隨着劇情的不斷展現,大隊長鄧剛是個“冷臉子”,非常實幹,搶險塌方的公路,處理部隊的問題,隱瞞自己的病情,還要面對妻子的誤會。巨大的壓力依然沒有奪走善良的內心,鄧剛還處處爲妻子考慮,不讓聲張。

另一位軍嫂餘季蘭家在農村,出門打工,她抱着對亡夫王力的真摯感情,獨自帶着女兒小雪生活了十年,各種幻想各種猜測,使得她總覺着丈夫沒有死,可能在某個地方活着,興許那一天就來尋找孃兒倆,這種力量支持着她走完了艱辛的十年,直到有一天,王力的弟弟王波說:嫂子,咱們組成個家吧!餘季蘭帶着小雪來尋找丈夫。

還有二中隊指導員周明,他是“聾啞村”藏族孩子的課外輔導員,三個藏族少年的學費承擔者,一個未出世孩子的父親,因爲塌方而亡。妻子沈萍堅持要生下孩子,她說這個孩子不能打掉,她也不會一個人承擔,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因爲這是周明唯一留下來的。那種故事那種心酸那種人世間的悲傷在作者的筆下都是一種明快的基調,給人一種希望,一種憧憬,一種力量。

還有安靜和李青格,在電視劇中是重要人物,書中也有大量的描寫,但對我而言,都不若前幾位的印象深刻。其中還穿插着普通士兵的事故,穿插着青藏高原上路遇的事件。最開始讀時我不相信有那樣的艱險,那樣奉獻的士兵,那種爲愛而堅守的愛情。後來我相信了,因爲作者前後入藏四十餘次,他非常熟悉那片土地,那裏的士兵,那裏的人民。最主要的是青藏高原上有夢想,有飛越的願望,有一羣爲此而奉獻着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