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導語:《最苦與最樂》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啓超,文章從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人人都要有責任。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一、《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這篇課文從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責任。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爲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本課的作者是梁啓超,他的著作有《飲冰室合集》。作者在課文裏寫道:“人生最苦的事,莫過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的確是這樣。誰也無法預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啓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一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麼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付的苦痛日子。其實,我認爲在人的一生中並沒有苦日子。貧、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但這些絕對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是就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是,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會體會到人們常說的“苦”。實際上,這所謂的“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正如作者所說的:“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其實,快樂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責任,你就會擁有屬於你的快樂。着快樂也是對你辛苦勞作的最好的回報。

每日,我們爲學習、爲工作、爲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想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任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務。因爲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儘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二、《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作者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確,人的一生中最苦的事莫過於身上肩負的未來的責任。誰也無法預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啓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一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麼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付的苦痛日子。

其實,我認爲在人的一生中並沒有苦日子。貧、老、並死,乃人生難免的事,但這些絕對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事就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那時,你會受到良心的責備,會體會到人們常說的“苦”。實際上,這所謂的“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正如作者說:“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說起“快樂”,我不禁想起了一個尋找快樂的事實。一羣年輕人到處找快樂,到老師蘇格拉底處請教,問他快樂在哪裏。蘇格拉底讓他們先造一條船,等過了四十九天後,船造好了,年輕人和蘇格拉底都坐在船上,邊欣賞邊唱歌。這時,蘇格拉底問年輕人,他們快不快樂,他們都回答快樂。

其實,快樂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全身心投入的爲着一個明確的目標忙得無暇顧及其它的時候,快樂就突然來訪。只要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責任,你就會擁有屬於你的快樂。這快樂也是對你辛苦勞作的最好的回報。

  三、《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梁啓超先生我前幾年就聽說過,據說他的一篇文章橫掃半個中國,是一名大學者。聞得大名也有仰慕之心。我還買了一本他寫的關於佛教方面的書,看了一些,但學術性很強,也沒覺得如何有意思。幾天前我的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篇梁啓超的文章《最苦與最樂》,內容大概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爲什麼呢?因爲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但是他日日在那裏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裏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等等。內容非常好,很有感觸,也引起了很多回憶。

我平日裏工作很忙、壓力大、責任也重大,學習的擔子也不小。一天天忙碌着,這幾年我都不知道時間是怎麼過的,特別是到了瀋陽工作以後,一晃六七年過去了。正所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是呀!掐指一數,我都三十多歲了。

回想,一直到今天忙了這麼多年,跟隨師父東奔西走,作了很多事。窮以爲,爲了恩師的弘法事業盡了責任,承受了很多壓力和經歷了許多坎坷。但是總的來說過得很快樂。每個人都有一些願望和成就事業之心,就如梁啓超在文章裏所說的:“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他還說“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

我那,早已把師父的榮辱和成績視爲我的苦樂了。他老人家二十幾歲開始就擔起了弘法利生的事業。我一直在他的身邊忙活着。他時常給我們講課,並且開示我們“一切違緣使爲修行道用”。師父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和磨難,但總是能轉嗔爲喜、轉禍爲福、轉敗爲勝,把坎坷和磨難都轉爲成功階梯,更上一層樓。這些年來師父的弘法事業漸漸有了成績,特別是師父如此年輕事業做的就這麼好,這麼殊勝。每每瞻仰師父的成績和功德時,我欣慰!我歡喜!我高興!甚至神清氣爽,消除煩悶,心潮震盪,法喜充滿。乃至對上師的信心也越來越強。這也許是其文章裏所說的;“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如釋重負、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也似乎是責任帶來的吧?

但我從小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爲一切煩惱和痛苦來自執着。對我的執着、對法的執着(一切萬物)。執着與責任、痛苦和快樂的關係比較複雜。作者也是學佛之人,斷然不會馬虎。我暫且沒有理順好他的理論性。

然文章裏提到得“快樂之權,操之在己”的說法我很贊成。如佛經有曰;“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衆苦,非將所證遷於他,示法性諦令解脫”。不管是世間的快樂,還是出世間的快樂,誰都不能賜給我們,的確如此!

他的全篇文章的內容闡述的動機,是引導讀者要有責任心,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要有責任感,以大義爲快樂之本的思想。我再次隨喜之。

  四、《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讀罷梁啓超的《最苦與最樂》一文,知道揹負責任之苦,盡到責任之樂,感慨頗深,竟不由得與作者產生共鳴。“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細數往事,歷歷在目,慨嘆萬千之時,也深深體味到“負責最苦,盡責最樂”之真意。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於父母,日益長大成人,便於內心最深處,思成家立業,感恩圖報。於是,便有了對父母的責任。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何況生之爲人?然人各有志,四海爲家,雖有感恩之心,無奈千里之外,終不能膝前盡孝。日夜縈繞,思念故鄉,牽掛父母。待鴻圖大展之時,父母亦時日無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盡兒女之責,遺憾終生。

建立家庭,結爲夫妻,生育後代,撫養子女。身爲丈夫,照顧妻子,身爲妻子,體貼丈夫,身爲父母,撫育兒女。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和諧,傷及夫妻感情,影響子女成長。未能對家庭盡責,愧爲丈夫,愧爲妻子,愧爲父母。

踏入校門,老師教導,同學互助,增長學識,鍛鍊品行,對父母付出盡責,對師生幫教盡責。整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不學無術,浪費父母金錢,愧對師長教導。學無所成,艱難度日。未能盡學生之責,無顏見父母師長。

走進単位,工作着落,同事關照,上司帶領,當應盡責協作,努力創新。慵慵懶懶,碌碌無爲,不敢擔當,推諉拖拉,一無所成,領導查問,惶恐不安。凡事不適時而爲,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日裏夜裏,於良心上受自我譴責,寢食不安。未盡員工之責,愧領企業薪金,枉費領導栽培。

未能盡兒女之責,未能盡丈夫妻子之責,未能盡父母之責,未能盡學生之責,未能盡員工之責,如坐鍼氈,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食不能安,苦不堪言!

由此可見,未盡到責任,揹負責任之苦。若盡到責任,一身輕鬆,何苦之有?

要苦中得樂,須時時盡責,處處盡責。盡責之前,必要負責。重擔在肩,謹小慎微,忍辱負重,鞠躬盡瘁,不懈奮鬥,負責之苦可想而知。“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忠義不能兩全,負大責者承受大苦盡大責,得大快樂,故負大責盡大責之聖賢豪傑少有。負小責者承受小苦盡小責,得小快樂,故負小責盡小責之平凡人多見。

因此,負責最苦。但,苦盡甘來,無論盡大責或盡小責後,或大或小的快樂,亦爲最樂。也因此,盡責最樂。

爲求心安理得,不枉生而爲人,仍要負責,更要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