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4K 次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篇1

教育孩子其實是自我成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會存在情緒管理和說教等情況,孩子會出現問題,首先檢查自己平常對待孩子的態度上,不要以爲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我們要用愛、耐心、尊重來給予孩子,言傳身教而不是說教。

今天要推薦的一本書是《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學會傾聽孩子的感愛,而不要把自己覺得怎樣,來強加給孩子。

孩子的今天就是父母的昨天。

不要企圖改變孩子,而要用你的行動去感化他們,所以改變自己很重要,自我提升也很重要。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樣的教育理念,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但真正做起來就無從下手了,這本書就提供了很多的技巧和方法。

爲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那就從自我學習開始吧!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篇2

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着以下四種關係:

教育、愛、修、智慧。

父母的思想、言行、生活態度、情緒控制以及與自己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健康、事業、婚姻和人際關係等。本書闡釋的是爲人父母的系統理念,能改善與提升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增強家族能量,使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快樂地成長。

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心是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爲的收穫;播上行爲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可以說,父母的言行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

父母性格開朗,那孩子就會積極向上;父母尊卑有序,那孩子就會尊老愛幼;父母善良友愛,那孩子就會愛心十足;父母勤勞勇敢,那孩子就會勇往直前;父母相親相愛,那孩子就會內心強大,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孩子時刻都會把父母作爲自己的榜樣,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一定要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給孩子以指正和建議,父母的舉手投足始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身教重於言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作爲父母,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夠真正成爲孩子的表率,培養出孩子的好品德,奠定孩子美好未來的基礎。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讓作爲“原件”的自己更美好一點,我們的“複印件”才能更加璀璨和優秀!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篇3

教育孩子是我們人生中最爲重要的事業,這並不比任何自然界的問題簡單。面對孩子所出現的問題,我們不僅要用理性的邏輯去思考原因,更要用真誠的內心來感受孩子的心靈。同樣,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是由心而發的。作爲父母,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都體現着我們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愛孩子的態度,盲目地使用培養孩子的方法,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改變自己的思想與行爲,往往會適得其反。

劉女士是某公司的行政主管,自從有孩子後就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教育,絕不允許自己因爲工作而耽誤孩子。爲了好好培養孩子,她讓孩子從小聽音樂以陶冶情操,背誦唐詩宋詞培養文化底蘊。在待人接物上,孩子也按她的要求做到了禮貌問好,謙讓有序。孩子的聰明和乖巧,深得周圍人喜愛。然而,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孩子時而脾氣暴躁,時而懦弱膽小,完全不見了小時候的聰慧與懂事。這讓劉女士非常難過,她不知道孩子到底怎麼了?爲什麼自己精心培養的孩子會變成這樣?

其實,孩子的表現是在提醒父母反思自己。在與劉女士溝通的過程中我瞭解到,劉女士把自己工作中的角色帶入了對孩子的教育中,她把孩子當作了自己的管理對象,把教育孩子取得的成果當成了自己的目標,爲了取得好的成效,她付出了很多心血與努力。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卻並沒有跟孩子溝通,沒有徵得孩子的認同,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須這麼做或者必須那麼做。每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有的個性。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追求自由與平等,自然就會從內在來反抗劉女士的管理,也就造成了之前的狀況。聽了我的解釋,劉女士恍然大悟:“看來問題全在我身上啊!”最終,劉女士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

你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同樣,我的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人與人有着很多差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的能量源泉和成長道路,所以我們需要彼此尊重。這些年來我深有體會: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時都是很快樂的,都帶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卻在父母親的教育下變得不快樂了;孩子本來學得很好,覺得學習是件很簡單、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往往卻在父母的教導下覺得學習是件很困難的事……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父母也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用錯了方法。

父母過多地管理孩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作爲父母,我們應該適度地給孩子自由,在制定規矩或做決定之前與孩子好好地溝通,讓孩子從內心真正地認同。要知道,隨着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越來越強。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決定——特別是在發現孩子的不當行爲時,只有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幫助孩子樹立一個積極良好的心態,使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的錯誤,虛心接受父母的指正和建議。否則,就可能刺激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得不償失。

其實,現實中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就在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所採取的不當態度和方法。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不使用讓孩子心悅誠服的辦法,而是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當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期望,而又沒有和孩子及時有效地平等溝通時,就可能導致孩子對父母滋生仇恨的情緒。

我認識一對本來幸福快樂的母女,因爲母親對女兒的要求近乎苛刻,導致了孩子對母親的敵視,甚至是仇恨。母親對女兒懷有深切的愛,每天早起晚歸只爲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日成才。爲了培養女兒,母親主動承擔了家裏的一切勞動,只要求女兒用功讀書。爲了讓女兒更快地提高學習成績,母親拼命地給女兒增加作業量,女兒每天都學習到很晚。在寒暑假或者週末更是如此,堆積如山的作業壓得女兒喘不過氣來,連休息和出去玩耍的時間也被剝奪了。由此,女兒逐漸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漸漸地和母親疏遠,當作業繁重的時候,女兒竟然產生了害死母親的可怕想法。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母女之間缺乏真誠、平等、有效的溝通,母親完全沒有考慮到女兒的感受。其實學習不應該成爲孩子生活的全部,一個花季少女應該享受玩耍和遊戲的快樂,充分體會生活的樂趣。

父母對孩子“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的希望能否實現,取決於父母能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採用了錯誤的態度和言行。

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稍有下降,父母就劈頭蓋臉地訓斥、陰陽怪氣地嘲諷,甚至對孩子執行所謂的家法:實行各種體罰或拳腳相加。這些行爲都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給孩子留下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即使父母事後對孩子表示關心和鼓勵,亦不能使孩子痊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發產生叛逆的心理,對父母抱有牴觸情緒,這樣又怎麼能夠如父母所願,獲得進步與成功呢?

我們總是熱衷於改變孩子,卻從未想過改變自己;我們總是想着去矯正孩子,卻不去想孩子的問題到底是怎麼出現的;我們總是認爲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纔是孩子性格、品質塑造的最直接的老師。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就應該先成爲什麼樣的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更是家族的未來和民族興旺富強的希望。作爲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思想,才能去影響孩子。作爲家長,我們不僅要努力地去爲生活和工作忙碌,更重要的是要在回家後正確地面對自己活潑、好問、好動的孩子,記住:一定要時刻打起精神做好孩子的表率,用愛心、行動去影響孩子,切不可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態度對待他們,更不要有什麼功利心,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自由、寬鬆、平等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只要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我們平日裏身體力行的,那麼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們的孩子自然就會成爲我們所希望成爲的人。正如古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讀後感範文篇4

通常,大多數讀這本書的人已經是名義上的父母或者將會成爲父母。但是,您是真正的父母嗎?也許,您會說:“這毋庸置疑啊!我的孩子已經……”其實,我要說的是,無論您的孩子多高,不管您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說明您已經是完整意義上的“父母”。因爲爲人父母並不是簡單的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義上的養育孩子!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從小生長在上海的猶太姑娘,在與丈夫結婚後生育了三個孩子。後來丈夫離她而去,她就獨自帶着三個孩子生活,並在孩子稍大後帶着三個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以色列。

剛到以色列的時候,由於語言不通又不懂當地的優惠政策,這位母親一邊辛苦勞作,靠賣春捲維持日常生活,一邊又秉承着中國“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照料着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孩子們也理所當然地接受母親爲自己準備的一切。

這種教育理念與猶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們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鄰居們的責難。

看着三個孩子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地等待母親照顧,一位鄰居訓斥她家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着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隨後又轉過頭來訓斥這位母親說:“別以爲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別以爲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這句話乍聽起來很傷人,細想之下卻發人深省,它在警醒我們重新認知“父母”這兩個字。說實話,我們現在這些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是以爲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級成爲父母了?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生了孩子只是證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卻並不代表你已經具備了養育孩子的能力,而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養育才是至關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認,我們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來愛孩子。然而,我們的這種愛卻往往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又怎麼能夠說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呢?後來這位猶太人母親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該做的事情,三個孩子主動勤工儉學,在幫助家庭的過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業天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兩個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這只是一種物質上的聯繫,並不能夠說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種智慧,是與孩子的精神鏈接,是懂得並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更是傳承祖先基因和創造家族興旺的責任。

父母是傳承家族能量的通道。只有父母真正成爲通道,才能夠通過自己把家族的能量傳遞給孩子。透過自己的精神歸屬來傳承家族精神能量,讓家族延續,這是人類最爲淳樸和基本的傳承方式。讓家族中的每一代,至少讓你的下一代傳承、延續、擴展上一代的能量,使自己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帶着這種家族能量過更好的生活,家族興旺的火種才能夠生生世世相傳。

也就是說,爲人父母對於孩子不止是一種教育、一種藝術,更是人生中最爲重要的一項事業!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項事業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現問題,甚至無可挽回才幡然醒悟,後悔不已。

在“爲人父母”課堂上有一對精明能幹的夫妻,一心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來就交給爺爺奶奶帶。經過多年的打拼後,這對夫妻終於如願以償地擁有了自己的企業,成爲名副其實的企業家。然而,就當他們以爲自己已經獲得人生成功的時候,兒子卻找不到了。幾經周折,他們纔在一個網吧裏找到了幾天未曾回家的兒子。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對他們的話充耳不聞,完全沒有耐心理會他們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網吧爲家。

兒子的狀況讓他們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會淚流不止,甚至許願說:“只要兒子能回來,我們願意花掉所有的資產與積蓄。”顯然,這對父母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職,寧願用所有的財產來換回兒子的回頭。然而,這世間有很多東西是很難用金錢交換的,就像孩子的品行與健康一樣。

這些年來,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父母——在外人看來很成功,自己卻覺得很失敗,原因就是孩子出了問題。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終醒悟到:人生最大的事業不是公司,不是業績,不是資產,而是孩子。可惜,很多人卻在孩子還能被用心“經營”的時候全然投身到所謂的“事業”中,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直接扔給了學校、老人或保姆,總是以自己很忙爲藉口,忽略與孩子的溝通,甚至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傷害,在孩子心裏種下分離、恐懼、擔憂、害怕等情緒的“種子”。而這些種植在孩子心靈中的情緒“種子”,當環境適合的時候,就會再次爆發產生負面效力,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問大家有誰從小被父母打過,很多人舉手;我再問有誰打過自己的孩子,大多數人還都高舉着手。而且,人們往往會發現,當初父母是怎麼打他的,他也會用類似的動作、方式打孩子。這就是細胞記憶,這就是潛意識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改變,那麼孩子以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培養孩子需要從改變父母的思想和行爲開始。

人的命運來自行爲,行爲來自思想,而思想是由意識和潛意識共同作用形成的。意識是我們知道的部分,潛意識是我們做到的部分。人生很大程度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

對於孩子來說,衣服可以換,幼兒園可以換,學校可以換,老師可以換……唯獨父母是永遠不能換的。一個孩子將來會成長爲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孩子在幼年時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總會以忙碌作爲藉口迴避與孩子的相處。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們去彌補,只要我們稍有忽略,就可能會造成我們和孩子一生的缺憾。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爲重要的事業,這項事業的成敗決定着我們40歲以後的成就感與幸福感。不管之前掙了多少錢,不管創造了多少的資產,如果沒把孩子教育好,人生就是失敗的。

爲人父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父母代表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培養,一種引領,一種傳承……真正的父母之愛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內心,懂得塑造孩子的價值,懂得給予孩子自由和能量……愛孩子不是戶口本上你有幾個孩子,而是一種境界,一種知道,一種做到,一種無怨無悔的陪伴,一種全心全意的付出……做父母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的事情,我們必須從頭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