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巨人三傳》讀後感

《巨人三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巨人三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巨人三傳》讀後感

《巨人三傳》讀後感1

《巨人三傳》是羅曼羅蘭寫的關於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的人物生平和生活,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貝多芬是德國音樂家、樂聖、交響樂之王,代表作是《命運交響曲》;米開朗琪羅是意大利雕塑家,意大利文藝復後三傑之一,代表作《創世紀》、《大衛》;托爾斯泰是俄國大作家,列寧評價他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代表作是《戰爭與和平》、《復活》。

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命運是坎坷的,身爲音樂家的他耳朵聾了,聽不見任何的聲音,他的精神是與命運鬥爭,蘇軾曾經說過:“吉之立大事者,非惟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也”,雖然貝多芬是不幸的,但是他還和命運做鬥爭,何況年級輕輕的我們呢?

媽媽說:“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人生永遠不可能只有歡樂,可不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人生,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向貝多芬學習,不要因爲一點點的挫折就輕言放棄,一定要堅持不懈,不向命運低頭,只有經過不斷地努力,一定能獲得成功!

《巨人三傳》讀後感2

以思想和力量來勝過別人的人,我並不稱他們爲英雄,只有以心靈使自己更偉大的人們,我才稱之爲英雄。

―――題記(選自法 羅曼·羅蘭《貝多芬轉》)

巨人三傳,是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組成。被稱爲世界“三英雄傳”!作者是法國的青年作家羅曼·羅蘭所創作,其內容曲折動人,撥人心絃。

貝多芬,是大家都很熟悉,也是我個人很敬佩的一位音樂家。他雖雙面失明,兩耳失聰,卻從不放棄生的希望和對音樂的追求。身體上的殘缺,並不影響他對夢想的不斷奮鬥和努力。這讓常人無法忍受的殘缺和無法被理解的強大的堅實不移的決心,使貝多芬註定走向成功。“扼住命運的咽喉”,是貝多芬的精神上的巨大支柱。他,偉大的貝多芬,給後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以反抗苦難作爲其生存方式的“貝多芬精神”,更重要的,他教給我們,生命不會永遠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那掀起的巨浪和狂風暴雨也是必須經歷的,挫折和憂患,是需要我們堅強面對的“人生課題”。

《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是三傳中的另外兩個傳記。這兩位偉人雖職業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但他們都擁有了同樣的優良品質―――尋求正義和光明。雖然他們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將他們的正義與真理抒發的淋漓盡致。他們告訴我們,人生的征途中,所以必須具有的堅忍不拔。

正如題記寫的一樣,英雄的定義,在我們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發現,我身邊的許多的平凡的英雄,沒有名氣,但,他們都像三英雄那樣,平凡而偉大。

《巨人三傳》讀後感3

一段緊張的期末考試結束了,寒假開始了,我們夢寐以求的大閱讀也開始了,一本《巨人三傳》擺在了我的面前,翻開並欣賞着這部偉大的傳記。

作者講述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三個人,他們一個是音樂人,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面對苦難他們不曾放棄,他們相信-----堅持就是勝利!

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創作了很多優美的音樂,卻不幸雙耳失聰,他的耳朵日夜作響,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折磨,聽覺是越來越衰弱,在好幾年中,他隱瞞着家人,連他最心愛的朋友也沒說,他避免與人見面,使他的殘廢不至於被他人發現,他獨自守着這可怕的祕密。

在戲院裏,他得坐在接近樂隊的地方,才能聽懂演員的說話,他聽不見樂器和歌唱的高音。

假如他的座位稍遠一些,人家柔和的說話聲能勉強聽到一些,人家大聲叫喊時,他簡直痛苦難忍,這種悲劇是個愁苦。

在他的一部分作品中,能表現出來奇怪的是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有憂鬱的情緒,還有許多樂曲反映了青年人的天真,貝多芬在悲傷中創造的樂曲是美的,也正是這些樂曲給他帶來了希望,對生活充滿了信心,爲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美的樂章。

托爾斯泰是個著名的法國作家,在他的小說裏描述了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的痛苦和他在痛苦中得來的和諧,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與安德烈是精神的解脫,他令人感到生命的結束與開始全在騷亂中,托爾斯泰如他在開始時一樣,停留在一波未平一波即起的階段中。

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反映了在腐朽的社會中有敢於實現理想的人的悲慘,他們在努力中得到成功,給他們帶來希望,使他們繼續奮鬥!

合上《巨人三傳》,心中不禁爲爲人讚歎,也許是堅持才讓他們成功的吧!

《巨人三傳》讀後感4

是巨人,亦是英雄。

他們,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小說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

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們爲尋求真理和正義,爲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悲慘的遭遇,或由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疊加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使他們窒息,可他們仍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因爲"無論天空多麼陰霾,太陽一直都在的,不在這裏,就在那裏,因爲它長了一雙會飛的翅膀。

貝多芬供大家欣賞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琪羅留給後世的不朽傑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

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裏,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們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諧,藉以播送愛的種子,傳達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上帝生存的人";"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纔能有幸福存在".

羅曼·羅蘭把他們稱爲"英雄".

什麼是英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羅曼·羅蘭所指的英雄,只不過是"人類的忠僕",只因爲具有偉大的品格;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爲能傾心爲公衆服務。

他說:"人生艱苦。

而對於不甘平庸凡俗的人,則是一場無休止的戰爭。

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缺乏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戰爭。

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過於怨嘆,人類中最優秀的和你們同在。

汲取他們的勇氣作我們的養料;倘使我們太累,就把我們的頭在他們的膝上休息片刻。

他們會安慰我們,在這些神聖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慈愛,像激流一般飛涌迸發,支撐支撐、溫暖着我們與命運抗爭。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英雄。

《巨人三傳》讀後感5

固然才智天賦,若無災患磨礪,如何意志跨越憂患,靈魂掙脫困頓?難受是偉大的註解! 一一題記

“巨人三傳”被世人稱爲“三大英雄

傳”。稱頌的三位英雄分別是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貝多芬一一他們都是忠誠的“人類公僕”。

不經過激烈鬥爭就輕易捨棄,那是虛僞至極的!這是貝多芬傳給我的啓示! 貝多芬傳爲三傳中最短的一傳,在我看來也是最引人深思的一傳。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昂一所破舊簡陋房子的小閣樓上。他的父親是個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最初嫁給一個官臣之家的男僕,丈夫死後嫁給貝多芬的父親。父親想挖掘貝多芬音樂的天賦,用暴力逼着他學習各種樂器,把他累得死去活來,那時候的他簡直是恨死音樂了!一個沒有溫暖的家庭,怎麼會培養出如此出色的音樂家?十二歲的貝多芬就成爲宮廷古鋼琴與風琴師,負起了養家的重任。而十二歲的我們,在幹嘛? 貝多芬母親不久後就去世了。天妒英才!不幸的命運再次降臨在貝多芬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一個音樂家沒有了聽覺,多麼可悲啊!貝多芬隱瞞着所有人,變得越來越孤僻。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隨着年齡增大,貝多芬身體愈來愈差,可是他始終與命運做鬥爭,沒有屈服!就像一株頑強的草,在狂風暴雨中揚着頭,帶着笑!

書中,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米開朗琪羅。他的藝術天賦無人能及,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藝術,獻給他的夢!他追求真善美之表現力的執着更是感人。米開朗琪羅無愧於那個時代,無愧於巨人的稱號。

在十九世紀,托爾斯泰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撫慰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爲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爲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真誠、坦白和善良。最終他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

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走下去,有一天,你也可以是英雄。

《巨人三傳》讀後感6

花了一個星期,重讀了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

偉人大概起初都沒有立志成爲偉人的,只是他們自己執着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比常人更堅忍不拔,更富於犧牲精神,不知不覺便成了偉人。大多數偉人的人生其實充滿着很多痛苦與不幸。貝多芬一生遭受耳疾折磨,儘管才華橫溢卻不能與愛人終成眷屬;米開朗基羅青年時期就成就卓著,但一生屢遭他人誣陷;托爾斯泰創作了傳世經典,卻一生飽受內心困惑的煎熬。他們的一生雖然功成名就,但同時他們的一生又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幸。他們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們以自己的痛苦給人類帶來快樂,以自己的不幸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精神陶冶和享受。

羅曼。羅蘭筆下的偉人,不是世俗意義下的偉人,不是那種靠強力獲取巨大權力的偉人,不是那種以殺人無數而號令天下的偉人。羅曼。羅蘭從不爲君王皇帝歌功頌德,從不寫元帥將軍的氣勢磅礴,從不寫巨賈大商的競爭較量,更不寫政客閣僚的權謀心機。這樣的人,很多都是在虛榮和野心的驅使下爲人類造成巨大災害的人。而像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卻是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爲尋求真理和正義,爲人類的真、善、美而付出了畢生精力的人。貝多芬創作的不朽音樂,是他用自己的痛苦給人類留下的歡樂。米開朗基羅的傳世傑作,是他代表人類的深沉思考。托爾斯泰的小說,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對人類的愛和對人類的信心。他們之所以是偉人,那是因爲他們“一切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上帝生存的人”,是因爲他們真正地把自己 當作“人類的忠僕”,真正地具有偉大的品格,自覺自願地傾心爲公衆服務。

這樣的偉人有如崇山峻嶺,常有風吹雨蕩他,雲翳包圍他,而當風雨停歇時,雲翳破散時,他便更顯得偉岸挺拔了。羅曼。羅蘭把這樣偉岸挺拔的高山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時時望見他們險峻的側影而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讓我們更加真實地感到 永恆。當我們從山下回到人生的廣原時,我們便更加充滿了面對一切的勇氣。

《巨人三傳》讀後感7

如果你想要了解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人的生平、成就及名著,只需到百度百科快速瀏覽一下全部的內容,外帶隨便的幾張不知哪裏摘來的圖片畫像。沒有讀書時,我便以爲《巨人三傳》只是這三位大師人生經歷的百科式集結。

可是我錯了。這本書沒有像其他我所讀過的人物傳記,將三個人一生的逐個事件按時間順序一一列舉,也沒有在藝術作品的角度着太多筆墨。如果你不知道貝多芬是因爲什麼而出名,那麼看完此書,你也不會對此有太深的印象。在羅曼·羅蘭的筆下,貝多芬不再是一個被冠以“鋼琴家”之名的音樂大師,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用自己飽受苦難的靈魂在白紙的字裏行間跳躍、歌唱。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人物所處的環境、大背景,渲染出緊張狂熱的戰亂時期、或是平和柔美的鄉間生活。這是一種情感的基調,讀起來會感到文字的色彩在逐漸滲透,和人物的經歷、遭遇、情感都交錯在一起,跌宕起伏。

這本書不長。如果不算譯者的大量註解和編者的配圖,也許三傳加起來也只有薄薄一冊。但它又是豐滿的,它的文字深入人的心靈,刻畫了藝術家們不爲人知的另一個側面。他寫貝多芬受病痛折磨時的堅強,但是也寫他最初的絕望、甚至尋死;他寫米開朗琪羅的天賦異稟,也寫他精神的摧毀與苦楚;他寫列夫·托爾斯泰著作的精華;也寫他晚年與妻子關係不和、最終離家出走,病死車站的慘淡結局。這是靈魂的高度,就像我在本文最前摘引的那段話一樣,“固然才智天賦,若無災患磨礪,如何意志跨越憂患,靈魂掙脫困頓?受難是偉大的註解。”

苦難是折磨人的,也是塑造人的,就像“鍛”、“煉”兩字最初的文本意思,即放在熔爐裏燒灼。大師們掙扎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裏,他們並非聖人,也不是無惱無憂,有些坎坷甚至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也未能逾越。但是,他們的靈魂因滄桑而美麗,心靈因徹悟而高貴,這樣的美麗和高貴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在旋律、雕塑和文章中——鏗鏘有力的節奏、剛毅明朗的線條、犀利勁道的文字。這種滄桑過後,留下的往往是精華,是經歷一遍遍洗濯之後的可用之才。

儘管距離三位大師生活的時代非常遙遠,但是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竟不曾感受到精神層面的空虛。是羅曼·羅蘭的文字,他華麗又不失親切的語言、細膩而耐人尋味的刻畫和感同身受的描寫,把我帶回到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是一本傳記,沒有太多吊人味口的情節,但是我卻非常享受地一直讀了下去。

我也不住地贊同譯者的標題——《巨人三傳》。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他們不是什麼所謂的曠世奇才、藝術名家,只是靈魂的偉人、思想的巨人。但是,在此之前,他們首先是人,擁有人最基本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因爲他們是人,甚至是再普通不過的凡人,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被束縛、思想被羈絆。然而,最終成功掙脫命運的指派的,也是他們。這是一羣不服輸的人,逆境、痼疾、貧窮、寂寞都不能阻擋他們的步伐。他們跌跌撞撞地在苦難中掙扎以求解脫,成功與否並無定論,但他們自己在這個寶貴的過程中,已歷練成爲巨人。

人是會死的。我總是在想,當我們生命終結的那一刻,會不會有這樣高貴而飽受磨礪的精神流淌在血液裏?會不會有這樣攝人心魄、超凡脫俗的文字留在世間?會不會在經歷過許許多多之後,能夠心靈蛻變而成長爲強大的巨人?或是,在這之前,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思想高度,去坦蕩地直面死亡?

這是《巨人三傳》留給我的思考。人是在不斷成長的,苦難是高傲的註腳,閱歷是才華的基石,思想與靈魂的偉岸高貴,必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巨人三傳》讀後感8

昨日,我去書店買了《巨人三傳》和《湯姆·索亞歷險記》。回到家,我便先看起了《巨人三傳》……很快,《貝多芬傳》看完了。我心中對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貝多芬19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萊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裏。父親是男高音歌手,嗜酒成性,一無是處。而母親是廚師的女兒,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艱苦。貝多芬從小就被強迫練琴,但他卻出乎人意料地從沒有憎恨音樂,反而對此十分熱愛。17歲時,母親離開了貝多芬,他擔負起養活全家人的重任。童年悲慘的貝多芬隻身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他的新生活。

但事與願違。儘管貝多芬創作了許多經典樂曲,回報卻少得可憐。他依舊過着清貧的日子。

災難來臨了!26歲時,貝多芬的耳朵漸漸失去聽力。他失聰了!這對一位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試想一下,失去聽力的音樂家如何創作,如何生活?但貝多芬沒有氣餒,沒有抱怨,繼續他的音樂創作。之後,他創作了《月光曲》、《第五交響曲》、《歡樂頌》……

從《歡樂頌》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當中,不難看出貝多芬心中的快樂。面對困境貝多芬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堅強樂觀,步步走向人生與事業的頂峯。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向貝多芬學習。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該輕易放棄,應要無所畏懼,樂觀向上,勇往直前,克服困難與挫折,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到貝多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堅強地寫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在逆境下生存。

“通過痛苦,得到歡樂”貝多芬的這句話就是他的人生寫照。這句話永遠鐫刻在我們心中,如他的歌聲永遠在我們耳邊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