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棚屋讀後感

棚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棚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棚屋讀後感

棚屋讀後感1

開學初學校組織南下杭城買教學參考書,擁擠在書店裏買了一本《棚屋》,吸引我的仍然是它的懸疑。

故事簡介:三年前,小女兒梅西在山間那個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跡斑斑的紅裙子如影隨形時常在麥克眼前浮現……就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風雪天裏,麥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來信,邀他去棚屋見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們對上帝的稱呼。這是殺害梅西的兇手精心設計的陰謀?是一場不懷好意的邪惡玩笑?還是真的來自上帝的邀請……

原本以爲故事的情節會很刺激,結果有些失望。裏面只是頻頻出現對話,根本沒有任何懸疑。

上帝邀請麥克到棚屋相會,棚屋也就是麥克的小女兒梅西遇害的地方,對麥克來說這是他的“巨慟”。再次到達棚屋的麥克內心是痛苦的。麥克極度地恨,極度地想找出兇手進行報復。

在棚屋,他和上帝、耶穌生活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上帝與他過着人間生活,通過呈現各種美好的事物,向麥克解釋梅西的死。曾經充滿仇恨的麥克在上帝的感染下 竟 放下了恨,學會了寬容。因爲他懂得,只有寬容,自己才能面對以後的生活,才能像跟上帝一起生活一樣快樂。

《潘多拉的救贖》中蘇菲梅耶失去女兒選擇了報復,最後導致所有的人痛苦;《棚屋》中麥克選擇寬容,他相信遠方的女兒生活得很開心,於是他以後快樂地生活着。

生活在紛繁的現實世界,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或者確切地說我們一直在爭鬥。很多人爲了生活,爲了金錢,爲了權力,精疲力盡。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確實,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這個社會中,很多東西需要我們自己的去爭取,但是很多人在爭取的過程中是不是丟失了什麼呢。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巨慟”,每個人經常面對着“杯具”。

笑着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開心是一天,鬱悶也是一天。何不以一顆寬容的心,開闊的視野看看這個世界。

作家紀伯倫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有時候我們不能改變什麼,也沒有什麼能改變自己,關鍵是自己的心態。

學會調整心態,學會寬容,再大的“巨慟”也會融化。

棚屋讀後感2

答應了美國友人寫這篇東西,作爲一個瘋子寫出來的讀後感,大家意思意思看一下就是了,《棚屋》讀後感。我也知道大夥也不會太當真,呵呵。以下內容涉及劇漏。整個故事,則在短暫回憶的幸福過後,以一個悲劇作爲回憶的結束。男主角經歷着內心多次的掙扎,來到棚屋,隨後以內心深深對上帝的不滿爲開始,經歷一次從內在的心靈之旅。這段歷程,男主角通過天父,耶穌以及聖靈的.幫助下,誠實地面對着自己內心的不滿甚至憤怒。而最令人覺得舒服的是,沒有過多的神學道理,而是將與神的關係,以擬人化的出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覺得天父,耶穌以及聖靈是何等的接近,簡直就像自己的一個朋友,一個親愛的長輩,讀後感《《棚屋》讀後感》。

三位當中,彼此相親相愛的描寫,讓讀者可以略體會到那融洽並無條件接納的愛。最不可思議就是將天父擬人化成一個黑人大媽的形象,這超出一般想像的比喻,也的確提醒了我們神的形象是超乎我們一船人的想像。整個與神相遇的過程,用了許多基督徒以熟能詳的例子。像是男主角在水面上與耶穌一同行走。又或被邀請在的寶座上審判被男主角認爲不公的上帝。再者就是對苦難的解釋,對善與惡的理解,三位一體等,讓一些神學性的觀念溶入了男主角的救贖中。而在這一系列的過程與對話當中,男主角一直被愛,被接納。同時他自己亦不斷地認識自己的內心,承認自己的內。原諒了自己,甚至最後原諒了兇手。與神相遇後,回到現實,亦改變了男主角的生命,同時帶來了其他人生命的改變。故事的最後沒有給出一個結局,但那結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角的救贖以及釋放,讓人去體會到,神並不是那遙不可及,而是伸手可到的程度。本書的確如後面書評所說到的,是現代版的《天路歷程》。有基督教背景的讀者,看起來可能會更爲親切。而不太瞭解的話,可能看着會有點辛苦甚至混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