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我的叔叔于勒》有感五篇

讀《我的叔叔于勒》有感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我的叔叔于勒》有感五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我的叔叔于勒》有感五篇

篇一:

這個周,我們學習了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這是一部很好的小說,看了以後也會給人很大的回味。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但是它卻是以我的叔叔于勒爲題,主要是因爲于勒是這篇小說線索,而對菲利普夫婦的刻畫也是通過對於勒的態度。

我覺得文中的菲利普夫婦真的是很勢利眼,一開始於勒很窮的時候,就叫他壞蛋,流氓,在於勒有錢了之後又變成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正直的于勒。當在船上看見了變成窮光蛋的于勒,又罵他是討飯的,那個人和流氓。他們夫婦的種種舉動真的很讓人噁心。人家是富翁時,又是正直,又是有良心,變成窮光蛋後就是流氓,討飯的,再說于勒並不是在討飯,而是在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我說你長沒長眼睛啊?更有意思的是一個人看見自己的親弟弟都不認,他能冷血到什麼地步,他還是人嗎?連動物都知道保護自己的家人,而菲利普夫婦看見了于勒,不但不去認于勒,反而走開。而且從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是多麼的冷血,無情,六親不認而且愛慕虛榮。

我敢說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看見的是一個大富翁,他們一定去討好於勒,肯定馬上和于勒相認,而不是走開。這表現了菲利普夫婦極度的貪婪和愛慕虛榮。

但文中的若瑟夫卻是一個正面人物,作者用我的叔叔爲題,表達了雖然父母不把窮水手于勒當作親兄弟看待,但“我”認爲這是”我的叔叔”,作者用這個題目道出了一個孩子的不滿,也表現了作者的希望之所在。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文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這樣的人。

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文中作爲菲利普親弟弟的于勒當初是一個行爲不正,糟蹋錢的人。這在窮人家裏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于勒成爲菲利普一家人的恐懼,菲利普的夫人克拉麗絲,也就是于勒的嫂子更是視他爲瘟神,說他是個流氓、壞蛋,甚至不顧親情把于勒打發到美洲,任其流浪,任其辛苦。然而,于勒到了美洲之後,不久就寫信回來告訴菲利普夫婦,說他賺了點錢並希望償還他們的錢時,菲利普夫婦喜出望外,滔滔不絕地誇讚于勒,說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

兩年後,當於勒第二封信到來時,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爲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這封信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人看,更加欣喜若狂。甚至就連菲利普嫁不出去的女兒也因此而“名花有主”,因爲有一天晚上菲利普一家給那個青年看了于勒的信。

而當菲利普一家去哲爾賽島旅行時卻偶遇落魄的于勒,一個又老又髒賣着牡蠣的老水手,滿臉愁容,狼狽不堪。菲利普夫婦失去了之前的“熱情”,轉瞬間變得更加冷酷,更加無情,“逃之夭夭”,骨肉親情自此再不相認。恰似一幅對聯所述:“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裏豈念骨肉;富貴趨之貧賤避之目中惟有金錢。”該小說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們精神的墮落。小說行文波瀾起伏,情節巧妙真實,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當今社會中,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錢”。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我想,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責任鑄造生命的意義,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爲,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所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纔是最重要的,也纔是最幸福的。

篇二:

馬克思、恩格斯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

自從讀了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那句話。

故事講述了“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爸爸媽媽的工資也十分微薄。家裏還有兩個姐姐,所以,于勒叔叔爲了減輕家庭負擔就到外地去做生意。而且,聽說,他還發了財。所以,我們便焦急的等他回來,好減輕負擔。但是盼望了很久他也沒回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生活好轉,出去旅遊。不料,卻意外地遇見了久久不歸的叔叔,此時,他竟是一個滿身髒兮兮、衣裳襤褸、賣牡蠣的老水手。父母害怕他給我們添麻煩,帶着我們一走了之,從此跟叔叔失去了聯繫。

其實內容很好理解,但不免讓人沉思,你是否把金錢的重要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家庭親情呢?本文的主人公父母,在得知叔叔有錢時,十分想念叔叔,而得知叔叔身無分文,窮苦落魄的時候卻又是另一翻態度------嫌他添麻煩。一個是金錢的誘惑,一個是親情的溫暖。在這個重要的選擇中,主人公父母,選擇了前者。他們雖然生活變好了,但是他們卻失去了世界上最可貴的東西。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在看到可憐叔叔于勒的遭遇後,我們倍感同情,可是,同時我們也感到悲哀。因爲,也許,不久,在這個世界上,金錢真正的統治了人們,而親情卻被人冷落了。

我想,大家也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世界會變得冷漠無情。

篇三:

小說描述的故事是菲利普夫婦面對自己的弟弟于勒(婦女的小叔)的不同態度。一直以來叔叔于勒都是一個不務正業,總是花錢,而且還花掉了哥哥的那一部分財產。因爲這樣,本來不富裕的菲利普夫婦的家庭就更難過了。後來把于勒打發到美洲去了。菲利普夫婦有2個女兒和一個兒子若瑟夫。日子過得很拮据。有一天,接到叔叔于勒的來信,說是在外面發財了,有時間會回去看他們的。這樣,菲利普夫婦有了盼望,總是盼望叔叔于勒的歸來。正因爲這樣,姐姐也有了未婚夫。可是當一家人去遊玩的時候,發現于勒竟然已經落魄了,在船上買杜蜊。菲利普夫婦的盼望變成失望了。恐怖又回來了,沒有敢認于勒。當若瑟夫給杜蜊錢的時候,還給了于勒一些小費。

這些看起來是小說中讓人覺得很正常的一些事情發展與改變,可是它也揭示了當時資產階級改革後的法國人民的思想,每個人都充滿着金錢利益。菲利普夫婦因爲金錢的關係從厭惡于勒到盼望于勒到對於勒失望,都是因爲金錢,但是因爲于勒的貧與富。而小說中姐姐的未婚夫也是因爲看了于勒給菲利普夫婦的那封說他發財了並且會回去的信,纔會和姐姐在一起的,這不是也爲了金錢嗎那時候的人們的心靈彷彿除了金錢,什麼都沒有了。但是當若瑟夫給了于勒杜蜊錢的時候還給了他一些小費。或許在當時的社會,只有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最善良的,他還是很在乎親情的,對於他來說還沒有金錢利益的這個概念。

現實中有句話是: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或許真的是這樣吧!是的,誰不需要錢呢,沒有錢能做的了什麼呢說實話,我確實也很喜歡有錢的生活,有了錢,可以做N-1件事。對於金錢雖然喜愛,但我絕不敢丟下良心,那是萬萬不能的。把錢看淡一些,畢竟金錢能做的`,是N-1件事,而不是所有事。希望在現在的人中,金錢利益少一些,多學學小孩的純潔善良。不要因爲金錢而對別人改變看法。沒有什麼東西,是比良心更重要的。少一些菲利普夫婦,多一些若瑟夫。

篇四: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一家由原來討厭、怨恨于勒,到後來聽說于勒發了財又喜歡、崇敬于勒,直至在於勒貧困潦倒時又遺棄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面目。

在小說中,作家以辛辣的笑觸諷刺了菲利普夫婦的貪婪吝嗇,嫌貧愛富。當於勒花光自己應得遺產並大大戰勝了菲利普應得的那部分時,他們視之爲“混蛋”、“無賴”;當於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賺了點錢時人們立即對於勒寄以厚望,甚至每個星期天都去海灘等候于勒回來,爲的是從他那裏得到甜頭,但當發現于勒不僅沒成爲富翁,反而淪落爲賣牡蠣的小販時,菲利普夫婦的市儈面目便暴露無遺,連善良的約瑟夫出於同情多給於勒十個銅子也要遭到克拉麗絲的斥罵:“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流氓!”最後,他們悄悄地離開于勒而去。

這面鏡子照得多麼清晰透徹啊!它照出了菲利普夫婦卑鄙的靈魂,更照出了資本主義的“廬山真面目”。走過一個世紀,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究竟如何呢?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在美國個小孩拾了一萬美元鉅額,把它交還了失主。但他不僅沒有受到社會的讚揚,反而被稱爲“最傻的人”,理由是拾到的錢應該歸自己,不應該交還失主。這簡直太荒唐了!然而這事實!這充分說明,“人不爲已,天誅地滅”、“金錢至上”是資本主義社會天經地義的準則。“老”資本主義也好,“新”資本主義也罷,無一例外。

《我的叔叔于勒》確實是認識資本主義的一面鏡子,它使我認清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也從另一面激發我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篇五:

這是一篇莫泊桑著名的的短篇小說。故事很簡單:發生在法國西北一個拮据家庭中的小插曲。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婦、于勒還有若瑟夫——也就是文中的“我”。文章通過“我”和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的途中偶遇于勒的經過和菲利普夫婦在發現于勒其實並不如想象中闊綽的反應,深刻地揭示和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純粹的金錢關係。

讓我們看看故事是如何發展的。首先作者寫了主人公一家的拮据生活。“家裏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這閒閒的兩筆讓讀者深刻的瞭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況。等讀者瞭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況,作者筆鋒一轉:“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從而巧妙的引出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要人物——于勒。于勒是什麼樣的人呢?一開始他“行爲不正、糟蹋錢”,“不僅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於是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到美洲去。請注意,這裏作者用了“慣例”一詞,這暗示了當時社會中人們普遍的金錢關係。後來呢?于勒來信說他賺了點錢,於是,“大家都認爲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每天都在盼望着于勒歸來。前後對比之強烈,人們之間以金錢維繫的親情可見一斑。再後來,因爲二姐的婚事,一家人要到哲爾賽島遊玩。作者寫一家人很自然的上船、很自然的想吃牡蠣,在“自然”中一步一步慢慢地將故事推向了高潮——父親發現那個窮苦的賣牡蠣的年老水手竟然是他們日日夜夜盼望着的于勒!讀到這裏,相信每個人都會爲之驚訝。可是,這種結果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最後,“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盼”、“贊”立即轉爲“怕”、“躲”,讓人讀來又增添一絲失落和對當時人們金錢關係的失望。

這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主題、複雜的情節,而是用平淡、自然地語言敘述簡單的故事。可是其中一些看似簡單的細節描寫卻尖銳的諷刺了人們的金錢關係。例如:當於勒據說賺了大錢的時候,菲利普太太說“這個好心的于勒”,“他真是個有辦法的人”;當他又成了窮光蛋的時候,這位太太馬上把他說成了“這個東西”,“這個賊”,“有辦法的人”馬上成了“決不會有出息的”。在情節發展方面,作者的筆調也是平淡的,不慌不忙地慢慢展開敘述,絲毫不見刻意的鋪墊,卻讓讀者的心無法平靜下來,一定要一口氣把這篇文章讀完不可。這兩點,是我最爲欣賞的。

總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平淡而極精巧的、值得玩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