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迴歸》讀後感大綱

《迴歸》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迴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迴歸》讀後感

《迴歸》讀後感1

前天,我津津有味的讀完了《迴歸》這個感動的故事。

我讀完了這篇故事後,才知道媽媽辛苦的掙錢養我們很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對媽媽。

《迴歸》這篇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的父親不幸去世了,媽媽掙錢也就更辛苦了,小女孩一天中最快樂的時間就是媽媽從城裏迴歸的時刻了。

有一次,天漸漸黑了,雨也從天上掉到了大地媽媽的懷抱,可是,小女孩依然沒有看到媽媽回來。

小女孩決定要去找媽媽。走在半路,她看到了自己的媽媽,媽媽一個人在地上躺着,小女孩以爲媽媽太勞累了睡着了,所以,把媽媽的頭放在自己的腿上。這時小女孩才發現,媽媽的眼睛是睜着的,小女孩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

她走在雨裏,唱着《感恩的心》這首歌曲。

從這個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只有母親的辛苦,纔有我們的幸福生活。

我們的母親給了我們雙手,讓我們能夠認真學習;母親給了我們眼睛,讓我們看見世界是多麼的美好;母親給了我們雙腳,讓我們追逐打鬧,走遍世界每一個美麗的地方;母親給了我們雙耳,讓我們傾聽世界上最美妙的歌聲。

我們的母親給了我們這麼多,難道我們就不能回報嗎?能!只要我們從小認真學習,將來能有一份工作爲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對母親最大的回報。

俗話說的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將來我們一定要報答自己辛苦的母親呀!

《迴歸》讀後感2

暑期的時候學校給每位發了本書,以便對老師們有所提高,我拿到了一本《迴歸真教育》,封面上一個大大的“真”字吸引了我。何爲真教育?這是看到這個書名最大的疑問。看到書中篇篇的教育隨筆,文章中作者對各種教育現象的感悟真的是真知灼見、感悟頗深,這才注意到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做樑好的作者,一個挺年輕的教育工作者。

“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就是說並不是每塊地都適合同一粒種子,即使種子顆粒再飽滿,胚芽再茁壯,也並不見得在每一塊土地上都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同理,學生個性不一,智力不一,因而,他們對於教育的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也是迥然不同的。我們絕不能用同一標準要求他們,而要允許他們的差距,允許他們的不同。”

書中的第一部分給我們展示了14篇短小精悍的教育隨筆,總有一粒種子會開花,每棵小樹都有存在的價值,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一個也不能少,每一棵小草都有露珠滋潤。在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富有哲理、充滿着人性溫暖的言語。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個性,讓班集體中的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書中的第二部分:個個爭第一,讓教育走向何處。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而唯一的,他們的發展註定不可能整齊劃一,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孩子的成長,爲孩子貼上看似平等的標籤,其實卻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公。教育應當最大可能地促進每一個孩子的發展,讓每一個孩子成爲他自己。在我們教育者的眼中,“第一”的應當是學生,而不是所謂的分數,這點至關重要!如不然,教育必將誤入歧途。對此,這所“名校”是否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而我們也應當理性的對待學生的成績。

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權,只唯專業的良知,教師要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也只有具有這種專業的自主的意識,教師才能充分認識到自我的價值,體驗到職業的尊嚴,收穫到教育的幸福。書中的第三部分作者給我們老師指出了老師們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自己提高的各種方法,很實際、很貼近我們的實際收穫良多。

《迴歸》讀後感3

當我去選書的時候,我一眼看中了“迴歸真教育”這一本書,其實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個字“真”,什麼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嗎,我究竟在做什麼樣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種種疑惑,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馬上簽字領下這本書,這個假期就讀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麼是“真”教育?馬上翻開書看起來,看着看着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到半夜一點多,已經一半了,第二天起來就愛不釋手的接着一口氣讀完,讀後收穫頗多,感觸很深。

感悟一:靜待種子發芽

在書中,作者樑好一直反覆強調雖然不同的學生家庭條件不一樣,個體素質能力不一樣,性格愛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是一個個獨特的生命體,擁有着不可輕視的人格尊嚴,我們絕不能用同一標準要求他們,而要允許他們的差距,允許他們的不同,在我們爲其種下的種子沒有在他們的心中及時生根發芽之時,我們不用着急,我們需要等待,也許他們的芽發的慢一些,發的晚一些吧。“總有一粒種子會開花”。真的是這樣,並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這是自然規律。作爲一名教師我願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卻得不盡所有能力讓一個不會發芽的種子和所有不在一個花期的種子種一起發芽,相互難爲着,爲難着。我們應當反思自己:我們種下的這顆種子是否適合這塊土地?我們如何找到適合他們的種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個蘋果裏面都隱藏着一顆美麗的五角星,然而,教師常常關注“蘋果”的形狀,卻很少能走進“蘋果”的內心,去欣賞那美麗繽紛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師看似與學生很親近,從早到晚,一直與孩子們在一起,似乎跟孩子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於瞭解,只有心靈的溝通,才能彼此相融,達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學習爲了什麼

在書中,作者反思瞭如今教育當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學校中“個個爭第一”的口號,讓學生陷入緊張的學習壓力之下;“應試”教育模式,讓教師與學生都爲教育所累。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習到底爲了什麼?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古人學習源於內心的渴望,源於對知識的崇拜,源於個人修煉的需要,學習的目的是:增長智慧,歷練自我,修生養性,僅此而已,唉,我這麼多年毀了多少李嘉誠。左右不了的就別去左右,但是作爲教師卻要儘可能的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儘管前路艱難。而指向高考的學習,指向功利的學習,只會讓學生身累、心累,而這樣的學習終究是學生內心排斥的。那麼,如何迴歸真教育呢?

我在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1、成人與孩子的對話,需要走進孩子的世界,採用孩子的方式。正如書中的故事:對“雷聲”的解釋,爸爸用科學方式的解釋不如奶奶用童話的形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2、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而要足夠的時間消化吸收。正如書中的故事:葫蘆要留下一定的空間,才能讓鹽巴更迅速的吸收。

3、學生需要更快樂,更有探索性的作業。因爲,對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記憶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書面作業,而是諸如找葉子似的快樂探索。

4、教育要給學生努力去夠的'機會,正如書中的故事:養育河馬,食物總在他夠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夠着吃,才能長大。教師只有給予學生努力去夠的機會,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才是鮮活的、生動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書中,作者針對一名教師如何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如何認識自我的價值,體驗到職業的尊嚴,收穫到教育的幸福,爲我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我的體會有:

1、專業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積澱過程,教師要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努力鑽研,踏踏實實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2、每位教師都要學會“見縫插針”,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3、發現自己的優勢,找自己的特長,讓優勢更優,特長更長,在優勢特長上狠下功夫,達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會比別人高出很多。

4、固步自封、墨守陳規、抱殘守缺,只能讓自己被時代拋棄,而具備發展的意識,敏銳的眼光,主動反思的能力,順應時代發展,緊跟時代的潮流,才能成爲一名立於不敗之地的教師。

5、別人的成功經驗,不是不能借鑑學習,而是要辯證的學習,客觀的對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6、專家的引導對教師專業成長十分重要,專家站得高看得遠,專家的引領可以讓教師少走一些彎路,儘快的成長起來。然而,教師應當清楚專業成長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需要在自主的閱讀中構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實踐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結,

7、走出“毛毛蟲”效應,走出“跟隨着”的怪圈,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從自身坐起,從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從大衆。唯此,才能讓我們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8、一條小魚,雖然不能選擇魚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成長,只要自己不斷的成長,當魚缸容不下自己之時,自然會有新的魚缸等着你,即使沒有人替你更換新的魚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魚缸,衝向更廣闊的大海。

《迴歸》讀後感4

近期我學習了《讓教育教學回歸“人的本位”》,“讓教育教學回歸‘人的本位’的意義是什麼?是希望通過提供一個新的教育教學評價的視角(手段層面的意義)和對教學教育本制度理解(內涵層面的意義),最終落實到學生和教師的解放上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上(目的層面的意義),具有系統的意義。

一、它是教師和學生獲得解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

總覺得很多老師們的教學顯得非常“拘束”,被考試束縛住了,被教材束縛住了,被教學進度束縛住了,以至於學生的情緒無暇顧及、學生在課上的智慧沒有時間展示,學生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沒有時間解決……教師和學生雙雙被各種束縛緊緊捆綁,課堂教學怎麼可能有生命的活力!只有當教師真正關注學生的時候,只有教育教學回歸人的本位的時候,只有教育教學回歸人的本位的時候,教師和學生才能獲得解放。

二、它是實現“教學的教育性”的根本途徑所在。讓教育教學回歸“人的本位”,不論是關注學生人性的豐富性還是尊重學生人性的本質,歸根到底是要將學生作爲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人來培養,更確切地說,就是要講學生人性的豐富性和人性的本質特徵也作爲教育教學的目標。

三、它爲教育教學評爲提供了另一個重要視角。建議今後研究課堂需要從兩個視角進行分析:一個是知識的理解,另一個是人的其他豐富性內涵的發展。

一直關注和實踐“人的本位”教育理想,卻總是“被考試束縛住了,被教材束縛住了,被教學進度束縛住了,以至於學生的情緒無暇顧及、學生在課上的智慧沒有時間展示,學生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沒有時間解決……”近日,教材進度完成的差不多,發現時間還比較充裕,給自己的課堂足夠的空間,發現語文課堂是那麼得幸福美好。

放慢腳步,很真誠地鼓勵他們的努力結果,收穫的不僅是孩子們好心情,更收穫了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收穫孩子仔細認真的學習態度,收穫孩子精益求精的勤奮學習精神。

放慢腳步的課堂屬於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其中,收穫其中,都是幸福的。

《迴歸》讀後感5

《迴歸真教育》這本書,從書名感覺它一定是最真實、最基礎、最貼近生活實際的好書。

《迴歸真教育》總共五輯。第一輯,總有一粒種子會開花,收錄了樑老師的十四篇教育隨筆。這些隨筆,似乎應該與樑老師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經歷有關,記錄的是他對那些微弱的、容易受傷的孩子的一種悲憫情懷。悲憫,本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份情感,這種普遍關注人性的人道主義情懷,也應該是教師職業的本能,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情懷已經在功利教育的擠壓下,一點點地離開了我們。樑老師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點點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這份情感,並在有意無意中告訴我們:悲天憫人其實是師愛的本源,一個對學生沒有悲憫情懷的老師,永遠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愛。

第二輯,“個個爭第一”讓教育走向何處,總共21篇隨筆。這些隨筆,更多地注入了樑老師對教育的深入思考:從一所課改名校的宣傳口號,他感受到了當今教育的擁擠與傾軋,冷靜地告誡我們“真正的教育應該追求‘學生第一’,而非讓學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裏,‘第一’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所謂的分數”;從工作羣的一次交流,他發出了“教育之累何時不再有”的感嘆;從一次監考,他發出了“學習到底爲了什麼”的質疑;從到一所學校參觀,他發出了“別讓統一抹殺了學生個性”的諫言;從觀看一檔電視節目,他斷言“起跑決定不了勝負”……他是一個思考着的老師,身邊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會引發他對教育的思考。這份思考,讓他站在高處審視教育,並不斷觸摸教育的真實。

第三輯,打破關住自己的門,21篇關於教師成長的隨筆。很多時候,我總是感覺與樑老師的傾心相交似乎是源於共同的經歷。他和我一樣,都是在最貧瘠的村辦中小學開始的起始教育,也和我一樣有很長一段的農村教育經歷,我們成長的土壤一樣沒有營養。同樣的草根生長模式,讓我們都對教師的成長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感受。只不過,他對教育的理解要比我靈敏的多,從他文章中的那些貼切的故事來看,他應該有着極其深厚的閱讀。這些閱讀,在不知不覺中滋養了他的教育靈魂,幫助他在借鑑與反思中完成了一種迴歸,而這種迴歸,本身就是教師成長的最好註解——回到原點,尋找教育的根基。

第四輯,尋找高效管理的標牌,21篇隨筆涉及學校管理的細節和姿態。從一位校長在校園內隨手亂扔菸頭,樑老師想到了更多的“菸頭”:校長的口頭禪,對學生問候的熟視無睹,無意間對學生的失約……並進而想到了學校管理,發出了“切莫讓‘菸頭’燒燬了教育”的告誡。教育無小事,學校的管理並不在於那些鴻篇鉅著的管理制度上,校長的一言一行,對於學校來說就是最好的管理。這就是樑老師的獨特之處,從細微之處,他可以發現大教育,而這些大教育似乎都隱含在某些不需要言說的樸素之中,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回到生活之中去發現和打磨。

第五輯,向上的種子成就魅力教師,仍然是21篇隨筆。這些文章,無一例外地寫到了他對一些大教育家教育理念的追隨和解讀。無論是陶行知,還是陳寅格,都給作者以教育的啓迪和向上的力量。而這,也恰是樑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教育觀:無論大師,還是匍匐於教育實踐的普通教師,都需要守住樸素的教育心,對教育的真實心懷敬畏。

“總有一粒種子會開花”真的是這樣,並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這是自然規律。家庭條件,生活環境,成長氛圍,個性特點,衆多因素造就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不同,怎麼定統一標準。作爲一名教師我願意等,我不着急,但是,我卻不得盡所有能力讓一個不會發芽的種子和所有不在一個花期的種子一起發芽,相互難爲着,爲難着。什麼樣的種子?適合什麼時候發芽?

後進生,潛能生,待優生,課改之後似乎看不見“差”了,幾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這樣嗎?教育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是必須的,目的是爲了學生更好發展,爲尋找一個學生更適合的教育方式,這其中包含把學生劃三六九等嗎?後進生,潛能生,待優生是不是等級,然而把學生劃三六九的唯一標準是什麼呢?學生成績,照這樣算,部分孩子將永遠是……

《迴歸》讀後感6

現代人很少關注自己的呼吸,除非生病咳嗽或喘不上氣來纔會意識到呼吸的存在和重要性。一說到“練呼吸”,一般人可能會說,呼吸誰不會啊?還需要練呼吸麼?

書中說,所謂練呼吸,就是覺察到呼吸的存在,並把呼吸當成身體與意念(或說身與心)之間溝通的橋樑。藉由呼吸的轉化,透過不同頻率的呼吸調整,來平衡人的身體,乃至平衡人的生活。

對於這一點,我個人深有體會。從小是個功課好自我要求嚴格的好學生,工作以後也常常給自己壓力做事追求完美,生活中又是個急性子。常常生活在壓力和焦慮中,用書裏的理論來說,就是負責壓力反應的交感神經大量運作,總是處於“被狗追”的應激狀態。幾年前終於感覺身體快要出大狀況了,於是辭去律師工作休養生息,找了一份收入低但相對輕鬆的工作。這幾年來,一直在用各種辦法調整自己,除了堅持打坐外,還學習古琴、太極拳,進入暄桐教室學習書畫。這些調整都是在發揮自律神經系統翹翹板另一頭,負責能量滋養的“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補充能量,舒緩休息。而所有的一切都有共同點——關注呼吸,專注當下。

雲門有一出特別的作品“行草”,就脫胎自書法,又跳脫了書法。書中說,舞者平日也在書法老師的帶領下運筆揮毫,“那一按一提、一筆一畫,不只是手腕、手臂的動作,更是全身的氣息吐納。”

的確,通過調整和控制呼吸,吐納身體的鬆與緊,雲門舞者感受彼此完美配合,行雲流水般幻化出絕美的身體與心靈語彙,造就了雲門舞蹈作品某種特別的質感和境界。

我在暄桐這幾個月也體會到了呼吸對於練習書畫的重要性。下班回家吃完飯收拾妥當後,不能馬上寫字,一定要坐一會兒,或者站站樁,收神斂氣,呼吸平穩均勻以後,再開始提筆。一旦發現手不穩了,呼吸不勻緩了,筆下的線條筆畫一定就沒有質量了。這可能是因爲念頭散亂走神了需要調整,或者是因爲身體累了需要休息,這時就要停下來,或者靜坐調勻呼吸,或者通過站樁、雲手和走步步禪來放鬆舒緩身體。大概由於近月來堅持打坐和練習太極拳,我的身體比以前更放鬆,氣血更通暢,呼吸更勻緩,基本都能堅持每天寫字畫畫,而且常常一寫就不知不覺寫一兩個小時。

特別喜歡書中本堂課的最後一句話:經由呼吸,可以傾聽自己的身體,感受自己的身體。在生活中,在波浪中,永遠有一個安定的力量。

《迴歸》讀後感7

暄桐書畫課的第1堂課,糊糊就講了“戒定慧”是整個課程的支撐基礎,要求每天靜坐至少15分鐘。第2堂課講了蔡扈的《筆論》,糊糊在各種場合常常提到的:“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已。”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默坐靜思”是暄桐書畫課最爲重要的一部分,不光在課堂上大家一起在磬聲的陪伴下靜坐20分鐘,要求回家每天靜坐,之後的課上糊糊還教了各種各樣的靜坐和呼吸方法,有瑜伽呼吸法,有動中禪內觀法等等。

對於寫字畫畫,安靜太重要了,內心安靜,呼吸勻緩,書寫纔是有質量的。更重要的,安靜,你才能聽到世界,聽到自己,讓身心常喜悅,讓生活有新意。暄桐教室的主旨之一就是讓人有一顆迴歸調伏安定的心靈,在靜默專注和談笑玩賞中,有來自心靈源頭的愉悅和智慧見地。某種程度上,暄桐教室和雲門舞蹈教室有着契合相通的地方。

要時時做到安靜卻是不容易的。書裏有句話說得很好,“安靜,並不是指沒有聲音或動作,而是一種狀態、一種心情”。這是說,一個人看上去安靜(不發出聲音或不做出動作),不等於內心安靜。而一個人可能在說話、有動作,內心的狀態卻是安靜的,心情是平和愉悅的。

另一方面,也並不是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內心才能安靜,很多人即便身在幽靜的大自然或獨處密室,內心也一樣如滾滾波濤洶涌起伏。而有的人即便行走在嘈雜的鬧市或被人羣環繞,內心一樣能安靜平和。當然,不能否認環境對於安靜有一定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在我看來,安靜不僅是一種狀態、一種心情,更是一種能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安靜,和前面講到的呼吸,是有很大關係的。關注呼吸,自然就能安靜下來;而安靜時,呼吸也一定是均勻舒緩的。但除了關注呼吸,其實用很多其他方法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任何時候只要你想,並且掌握了這些方法。書中舉例,就像端起杯子來喝水,你專注在動作裏的每個細節,那往往能幫助你靜下來。

上面所說的“專注在動作裏的每個細節”,就像內觀修行的“動中禪”,也是糊糊課上教過的方法。這是一種觀照肢體移動時的動和停的內觀方法,藉助於知道肢體的動和停來培養覺性。在這個觀照的過程中,你能歷歷分明地覺知自己的一舉一行,以及心念的起伏。這種狀態下,內心自然是安靜的。

我自己近來就常常在走路、坐車以及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自己去練習和培養這種能力,就好像有一個“我”跳脫出來,在旁邊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在說話的時候也試着去觀照自己。很難,尤其是說話的時候,但值得學習並去不斷地嘗試和實踐。

此外,我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也時時體會到安靜的力量。每次練習,都覺得時間不知不覺過得很快,身體鬆靜而輕靈,內心澄淨而愉悅。無論是站樁、雲手、走步步禪,還是每一個招式,老師說都要做到全身放鬆,意存丹田,無思無慮,內觀自在,外觀八面。這裏就包含着太極中的“靜定”之功。當心不能靜定,身必定散亂。所謂“無極而太極”,寂然不動,復得無極真機。最後才能達到無微不覺、豁然貫通的狀態。

《迴歸》讀後感8

最後一點,我想談談專注。書裏寫了一個叫周俊勳的圍棋高手的故事,我看了深有感觸,也想談一點自己的經歷。

我小時候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甚至在很多方面算是笨的,想問題直來直去不太會拐彎(現在也是),但還算是個比較專注安靜的孩子,大概環境使然。我沒有兄弟姐妹,很多時候也沒有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甚至沒有什麼玩具,除了一副彈子跳棋(那個年代很受歡迎的棋類,大人孩子都喜歡,幾乎家家都有),和兩盒陪伴了我很多年的積木。

但我的童年仍然是快樂的,大人上班去了,留還沒上小學的我一個人在家,我可以下跳棋下一整天。我會想象自己在和一個甚至幾個“空貓貓”(家鄉話,類似空氣的意思,呵呵)下棋,同時操作6種顏色的棋子,一盤棋下來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並且還會仔細琢磨每一種走棋佈局的可能性,對比優劣利弊,這個過程真是其樂無窮。到後來以至於周圍幾乎沒有一個人包括大人可以贏我,不是因爲我聰明,而是因爲長期專注的練習。

在暄桐學習,專注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沒有辦法完成每天1-2小時的作業量(開始幾個月甚至是3個小時),這種學習反過來也可以促進一個人專注力和定力的培養。就像前段時候線描《永樂宮壁畫》,很多同學都體會到,那些仙人根根分明的滿臉鬍鬚、繁複無比的衣襟裝飾,要想對臨下來,真的是要全心一意,拿出一整個晚上,甚至幾個晚上的時間,專注地畫完那一條條或長或短、或直或彎的線條。稍有分神,筆下的線條就粗細不勻,甚至完全走樣了。

跟一個朋友聊天,他很難理解我天天下班回家寫字臨帖,或者願意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個晚上,去臨一幅線描,他認爲既然知道自己並沒有寫字畫畫的天賦,練習多年也不太可能成爲書法家或畫家,爲什麼還要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力去做這件事呢,何不做一些更有成效的事情。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有代表性。在當下這個社會,崇尚效率,追求結果。他不能理解的其實是,如何能沒有目的地投入去做一件看起來沒有結果的事。

“有願心,無目的”,恰恰是糊糊的人生哲學。暄桐教室教的是一些看起來“無用”的東東,一羣天資平平藝術零基礎的成年人聚在這裏學習書畫、中醫、茶課等等,都不是爲了日後以此爲業,成名成家。暄桐的理念是,推崇一種非功利的學習態度,紮實精進且享受當下。每一門學問和才能的累積,意味着推開一扇窗,爲的不是看到外面的風景,而是純然通達的心地光明。糊糊說,“無用”,不是沒有用,而是說你有一個不向外求的源泉,在你的內心,這就是“無用之美”。

所以,不管周圍的人是否理解,我們還是會專注、投入在這裏,並且樂在其中。就像書裏所說的,當一個人專注時,不論是大人、小孩,都好美、好亮!讓我們一起找回專注力,那不只是競爭力,也是好好生活的能力。

《迴歸》讀後感9

作者宋新宇博士把自己親身經歷的管理經驗和感悟融入了這本書中,用故事講管理,易讀易懂。作者認爲,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員工的潛力,達成企業的目標。企業的目標是什麼?爲客戶提供一流的價值。如何爲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本書主要通過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管理決策、管理授權、管理人才幾個方面實現讓管理迴歸簡單,每一個方面都不可缺失,都是對管理的結果有着重大的影響。從這本書中讓我學到了實用、簡單明瞭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方法。

第一:讓我認識到管理者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第二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安排足夠的時間做,以保證質量和效率。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設定最後的期限,這樣纔不會拖延。這與早年在管理培訓班上講的“大事獨攬、小事不管、選拔幹部、使用人才”是相通的。

第二:讓我認識到管理者還需要在工作過程中找到並制定部門員工每個人的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可以量化的,合理的,並且能完成的目標。就像宋博士說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錯誤的方向上,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在正確的方向上,即使慢也有達到目標”。因此一定要給員工一個正確的方向,不能讓員工偏離軌道。

第三:讓我學到了什麼時候該管理過程,什麼情況下該管理結果。用哪種管理方式取決於被管理的人和被管理的事情的成熟度。對於成熟的人可以只管理結果,但對於不成熟的人必須管理過程。對於成熟的事情可以只管理結果,但不成熟的事情必須管理過程。對於目前融和互聯信息部的情況來講,新人比較多,所有在管理中更多的需要介入他們的過程完成情況。對正在實施的 ERP、OA 項目,軟件開發代碼來講,做的還不夠成熟,因此需要花大力氣介入過程的完成情況,而不能只管結果。

第四:深刻體會到管理者的職責不僅僅限於給下屬制定合理的目標,還需要幫下屬找到完成目標的方法,幫助下屬改進,儘快達成目標。要做到這些,管理者還必須提升自己的素質和眼界,培養做計劃的能力以及根據計劃的執行情況修正計劃的能力。

其實除管理目標、管理授權,管理組織、管理決策、管理人才也是我們做爲一個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以上是我的幾點體會,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家人批評指正。

《迴歸》讀後感10

香港,在英國殖民者統治百年後終於迴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在這百年中,香港的人民無時無刻不想念,遠在祖國疆土的親人們,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只能隔海相望,97年的7月1日香港終於向祖國母親,投向那個期待百年的擁抱。

今天,是香港迎來回歸10年的大慶,在這個大日子中,全中國人民和全海外的同胞共慶這個期待好久的日子,在個舉國歡渡的日子中,全國人民歡歌載舞共同迎來香港迴歸10年大慶,在這10年中香港經歷了許多的困難,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每遇到一次危機,中央伸手幫助香港渡過難關,中聯辦都親歷其中。每一次的危機”母親”時刻都沒有忘記這個晚歸的兒子,香港在這些危機中,一直有一種毅力在支撐這它,這種毅力就是全港人的精神力量。

10年了,有一個老爺爺是這樣說的,”10年前我們慶祝回家了,10年後我們慶祝我們回家10年了”,相信這一句話也是全香港人先說的心裏話吧,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歡渡,在個迴歸10年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