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死亡詩社》讀後感大綱

《死亡詩社》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死亡詩社》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讀後感

《死亡詩社》讀後感1

看完《死亡詩社》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裏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爲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着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裏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如果說,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

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 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着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

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爲“毒害”學生思想爲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着,但這裏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裏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死亡詩社》讀後感2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教育的意義。也是影響到我的人生終極理想要去當一名歷史老師。

中國現在不缺的是教書匠,而缺的是老師。

對於現今中國教育的僵化體制和陳舊的教材內容,就像是書裏那座佈滿清規戒律的老校園,如果沒有引航者(如書中的基廷),人們多半會迷失到一條循規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個佈道者,而不是作爲統治階級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佈的道因該是給學生傳播現代公民意識,愛的觀念,自由的理念,契約精神,閱讀習慣,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而不僅是培養他們的記憶力!

給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讓他的學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換一個角度去看,換一個高度去看,換一個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個口號“開眼看世界!”

書的結局以校長諾蘭爲代表的傳統勢力不斷向學生和基廷先生施壓,最後死亡詩社便在這座學校物質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滅)。不知道面對着而僵化的教學體制,應試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頭腦有思想的願意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不知道面對着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優勢待遇的教師羣體,而普世的社會價值已經到“一切向錢看齊”的社會怎樣能夠留住一批有抱負的年輕人?

《死亡詩社》讀後感3

第一次看《死亡詩社》是在南師學習期間,當時邊做功課邊看,不是很專心,加上是純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師約翰·基丁與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讓學生撕掉書上枯燥的對於詩歌的割裂開的數字化的評價方法,運用充分調動起學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進而創作詩歌,充分尊重了詩歌的本質和學習的本質。再比如:他讓學生站到講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遠,更客觀。他提倡他們要堅持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誦的詩句那樣:“兩條路在森林分叉,我選擇人少的那條。”

這次再看《死亡詩社》,除了對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於衝破傳統,崇敬他能真正爲了學生的發展服務,崇敬他的智慧和幹練……)更多的是對現實殘酷的一種感懷。尼爾是一個有夢想但卻完全屈服與父親威嚴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他揹着父母去演出話劇,他年輕的生命藉着“仲夏夜之夢”的精靈飛揚。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終於,不幸的事發生了,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着冰涼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尋覓自己的夢想……這讓人感到顫慄和無奈,現實就是這樣強力地阻撓着有夢想的人,最後基丁被以灌輸給學生消極思想而撤職,他的教育夢想也許和尼爾一樣。人的夢想和激情就是這樣被現實擊碎的。

終於明白了爲什麼人——尤其是孩子們,爲什麼天真爛漫、活潑快樂、滿懷希翼地來到世界,來到校園,最後大多沉悶、古板、麻木空虛地離開。沒有夢想和激情就沒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錮,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幫助,這纔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狀態。

《死亡詩社》讀後感4

看了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的的是開學的一些場面和基廷老師講的三節課。 開學尹始,學校校長向新生說出學校的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種信念驅使下,學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學子。所以以後當老師的話,特別是當班主任,要給學生灌輸一種理想信念,並督促學生積極力行,如果有幸當上校長的話,要努力營造一種學校氛圍,努力營造一個尚學崇學的學風,這樣在應試體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績,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總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撐生活,所以當老師的話,無關學生成績,給學生一種信念,能讓學生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

第一堂課,英文老師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並引導學生告誡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告訴他們這樣將學會品嚐文字與語言。當今應試教育體系下,能夠出高分人才,但鮮有做出積極創新之才,關鍵還是缺乏獨立思考,以後作爲老師的話,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積極思考能讓自己詩意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中。另外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這也是一種獨立思考,這樣對學生才公平。

第二堂課,基廷站在講臺桌讓大家上講臺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並告訴學生我們是人類中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這些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須條件,而詩、美、浪漫、愛,這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後當老師的話,不光要給學生知識,還要給學生積極陽光,讓他們明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引導他們積極闡述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詩意快樂中學習,讓他們健康成長。

第三堂課,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着實爲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着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

總之,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要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及時行樂”,莫負好時光。另外一個老師對學生的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如果要當老師的話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好老師。這是我看完這部影片後的感受。

《死亡詩社》讀後感5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爲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爲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爲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裏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集會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讀後感6

《死亡詩社》這部反應上世紀中葉發生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一件“傳統教育和反傳統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這部上半場充斥着喜劇元素、下半場瀰漫着悲劇色彩的教育片,電影劇本根據作者托馬斯·舒曼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一所位於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

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歷久彌新,一次次對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憤怒的質問。特別在正處於課程改革的社會主義中國,一切服務於考試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無數學子的憤怒與無奈感。這部小說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無疑對這些水深火熱中的學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時對廣大課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這部小說在一片喜慶的開學典禮中拉開了帷幕,作爲一所有着光榮傳統的預科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迎來了又一批“大學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還是幸運的是,它也獲得了擁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睞。

這所擁有着不錯升學率的學校一開始就定下了它“保守傳統”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這種填鴨式教育蠱毒多年的學生已經心甘情願地成爲了它的奴隸!無數學生屈服於現行的教育模式,拋棄了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把一切質問的權利統統丟到了垃圾桶中!爲了所謂的分數,甘願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教科書這“一畝三分田”上,儘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麗的蒼穹,他們卻寧願在插圖中觀察別人吃剩下吐出來的“精品思想”。

我們不能否認在標準的教科書上,有一些內容確實經得住時間的考察,但是知識是一種抽象的思維,它不僅僅只有那可憐的唯一一種表達方式!在基廷老師的第一次課上,他完美詮釋了這一理念,爲了從物質上祛除學生對於“權威教材內容”的懼怕迷信,他要求學生把前言撕去。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種行爲首先強制性地將這羣可憐的“機器人”從對教材的淺井中解救了出來。縱然這與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大環境相悖,但是正確的東西爲什麼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請學生踏上講臺、用高遠的視角來理解問題,“誘惑”他們成立古詩人社、用那種最清麗無華的語句來淨化自己迷茫的心靈,鼓勵事事聽從於父親的內爾爲了自己的演員夢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個專注於夢想的男人才最可愛。

終於,基廷先生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班上的學生那暗淡而無神的雙眸中有了一絲爲了自己、爲了內心的那個夢而奮鬥的閃電!教育不應該死板,否則與進行流水線作業的汽車公司有什麼區別?

如果教育僅僅是爲了教導學生考試,那麼我有理由相信這又是一個“八股封心,科舉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們的學生僅僅在課堂中學到了考試讀書,忘記了思考討論的重要性,那麼這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與逆境不屈抗爭,以無畏的氣勢面對敵人;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圍,要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

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爲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覺得自己懂得,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同樣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想想你自己怎麼看;

真理就像一牀總讓你雙腳冰涼的毯子/你怎麼扯,怎麼拽,總也不夠/踢也好,打也好,它總也蓋不住我們/從我們哭着降生/到我們奄奄一息/它只會蓋住你的臉/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這些原生態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話,我相信你在教科書上是難以找到它們的。因爲應試教育的考試內容不包括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試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課堂中將這些道理、思想灌輸給他的學生,不帶有一絲功利化的念頭。我覺得,在我們以後的教育中,也應該主動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最質樸又可貴的道理,讓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場革命,最先站出來的那批人總會挨槍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爲學校的領導所不容,他們就藉着內爾的死將他逼離了教育崗位。嚴格來說,內爾的死是新舊兩種教育理念碰撞的犧牲品。內爾的父母接受的就是這種古板的填鴨式教育,他們就想當然地決定了內爾以後要走的路,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

當你奮鬥一路,最後的時刻卻發現,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卻偏離了理想的航線,那樣你一定會抱着後悔與無奈於最後的日子裏。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有義務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讓我們放開思維、用開放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探索出自己的“繆斯”吧,就讓教育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門工作吧!

最後,讓我們爲基廷先生這位“虛擬的教育者”致敬,向廣大爲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死亡詩社》讀後感7

現在回想本學期的第一堂課,悄然走進我們視野的就是這部名爲“死亡詩社”的電影,安靜地看完,可是看完以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爲基廷老師的與衆不同而充滿興趣,因爲老師告訴同學們撕下教科書的一頁而驚奇,看到老師帶着學生們在教室外以不同的方式學習而興奮,在看到基廷老師在課堂上對安德森的奇妙指導,即讓他閉上眼睛,然後一連串的追問使安德森毫不畏懼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時,我很激動。當看到學生們重新恢復了“死亡詩社”,我很嚮往。當看到尼爾的死亡時,我爲此深深的遺憾。

當我坐在安靜的教室裏,三節課的時間,一直看到了小說的結尾,忽然覺得眼眶發熱,有一種想要流淚卻又不是悲傷地感覺,腦海中迴盪的是基廷老師的話,是最後學生們站上桌子,用認真地充滿思想光華的眼神看着即將離開的基廷老師所說的那句“Captain!my captain!”

我從中看到了認同,看到了堅持,看到了精神的虔誠,看到了基廷老師的教育帶來的結果——教出了一些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個性和追求,有正直的堅持和執着,眼中充滿光芒的學生。

我對教育有了一些思考,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教育是一種傳達思想的過程,是充滿和創新和熱情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要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堅持不懈,永遠保持正直,不循規蹈矩,強調自身的獨立,強調靈魂的追求。我非常喜歡基廷老師,非常喜歡看基廷老師給學生們上課的情景,和學生們對話時的氣氛。

在深深的敬仰基廷老師的同時,我非常渴望自己也能遇見一位這樣的老師,因爲當看到安德森對發言的畏懼時,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也是從前就不能大方地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來慢慢發展,覺得面對問題自己似乎已經沒有了想法,大腦和心靈同時呆滯了,我覺得這樣很可怕,很悲哀。找不到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一個有生命的實體,也變得千篇一律了,這樣的生命真的得不夠燦爛和有意義。想到,如果也有這樣一位老師,引導我找到自信,找到不顧一切表達自己的思想的那種感覺,那該有多好啊,尤其記憶深刻的就是基廷老師對安德森說的“記住你現在的感覺”。

我也明白了那樣的感覺,是勇敢的自信的感覺。

《死亡詩社》讀後感8

看完《死亡詩社》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裏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爲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裏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於家裏的關係,他父親只想他成爲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傾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可以實現,而且認爲那纔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裏面學習,然後上大學,對於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裏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爲他自己講了也白不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後面的悲劇的發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瞭解孩子,並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纔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衆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鬆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彷彿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爲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衆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着,我們爲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爲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爲生活的奴隸。而他們並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爲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着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纔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