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追問大歷史:史記可以這樣讀》有感

讀《追問大歷史:史記可以這樣讀》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史記》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影響了一代代炎黃子孫。然而當下時代在不斷變化,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中,老曲新彈,也許韻味更足。近來閒暇有幸看完了王立羣先生的《史記可以這樣讀》,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歷史人物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讀《追問大歷史:史記可以這樣讀》有感

王先生解讀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

王先生解讀史記,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都可以看到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王先生解讀的人物,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

王先生解讀史記,讀出了《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王先生解讀史記,也以現代人的眼光審視了歷史人物,尤其是對人性的基本面分析,對於當下的教育也有着很強的現實意義。僅就王先生就讀的項羽和劉邦,更加深了一些對當下一些事的理解。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特質斷定了項羽這一生成就不了統一中國的帝業,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讓給劉邦。姑且不論項羽霸業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但是讀完此書後,覺得項羽乃至楚漢爭霸對學生的教育有如下啓示:

一是情商很重要。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主動的抱團能力很重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古語在項羽和劉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前者是失敗的淋漓盡致,後者是成功的淋漓盡致。劉邦身邊人才濟濟,文有張良、陳平、蕭何等,武有韓信、樊噲、彭越等,也正是這些文臣武將充分彌補了劉邦個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型團隊,最終成就了帝業。而反觀項羽,絕對是當時的單打冠軍,名副其實的霸王,但身邊真正派得上用場的得力助手又有幾人。我們能記住的好像只有“亞父”范增和“堂叔”項伯,前者說實話也不是什麼高水平的謀士,後者更是“吃裏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機的“親家”劉邦。我們教育學生,不僅要有智商,情商同樣重要。

2、性格很重要:項羽是霸業的創造者,同樣也是霸業的摧毀者。由於自身能力超強,所以在項羽的眼中和心中幾乎看不見能人,幾乎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項羽的“不容逆耳”、“剛愎自用”、“心胸狹隘”、“所封不當”早就婦孺皆知。這裏只想特別指出他性格上的一個致命弱點:易發怒。縱觀《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用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怒”和“大怒”。整

個《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烏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實際上,項羽身上的弱點同樣在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無論如何,即使昨日如何偉大,如何成功,都應該有一個平和的性格,失敗基本上都是從不理智而來,微笑面對,從容面對,理智面對,纔是成功的基礎。

3、學習力很重要。論個人天賦,項羽應當強於劉邦。但爲什麼二流的劉邦最終戰勝了一流的項羽,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劉邦的“三善”:善聽、善用、善賞罰。翻譯成現代漢語,劉邦是一個從諫如流、善於傾聽、非常善於學習的人。而反觀項羽,這三個要素沒有一項能得“及格分”。因此,最終的勝負可想而知了。我們在學校進行的學生素質教育,不應該只是僅僅強調片面的單方面的學習成績,學生的綜合素質纔是最重要,高分低能的現象再也不能延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