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粥》讀後感500字大綱

《粥》讀後感5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既然“中國消息人士”把這碗《粥》端到境外報刊、電臺,鬧得紛紛揚揚,掀起了“轟動效應”;而作家木人也在境內報刊“破破例”一再話說這碗《粥》,這情狀就像廣東話所說的“攪成一鑊粥”那樣,那麼,我們也來說說這碗《粥》。大概也不能算是“趨時”,不能算是“湊熱鬧”吧。

《粥》讀後感500字

其實作家《話說這碗<粥>》中的許多話,早在10月中旬香港某報的“特稿”中就說過,只不過又在國內的刊物再說一遍就是了。不過,無論如何,承認是一篇幽默諷刺小說。有寓意,總算是有了“進步”。衆所周知,寓言是有寓意的,有時也會有“解釋產生歧義”的現象。但諷刺寓言對所描繪的形象,傾向非常鮮明,是褒是貶,白紙黑字。是很難“活動變人形”的。舉例言之,譬如《中山狼傳》自然是諷刺那中山狼忘恩負義,故後人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成語;也諷刺東郭先生迂腐、是非不分。以致救狼貽害。作品中的形象褒貶傾向是不可能改變的。你總不能說對中山狼是歌頌;自然,也不能說對東郭先生是歌頌,雖然他是那麼“善良”。

作家說他這篇幽默諷刺小說是批評食洋不化的兒子,偏於保守的徐姐、不負責任的爸爸,侈談民主的堂妹夫。這些。也許都是事實吧。(不過,作家還“漏掉”了一個主要人物“媽媽”,不知作家準備給媽媽戴上頂什麼帽子)然而。寓言小說所寫的那個家庭,稀粥如此堅硬,永世改變不了的稀粥,關鍵問題在哪兒呢?爺爺在寓言中確如作家所說的,是寬厚、慈祥、開明、從善如流的人物嗎?那麼,我們不妨從作家“遺漏”了的,寓言將結束處對媽媽主持膳務的.描寫,看看作家的傾向。媽媽每頓飯前照例要請示那幾個老問題,做湯呢不做呢?切肉片還是切肉絲?這些都得由爺爺拍板。雖然說了不準備過問,但仍得去問,即使回答不要問我,也算有了回答。這又才能心安理得去完成炊事。而問爺爺的時候還得“誠惶誠恐”;做好飯喚人家來吃飯時,心情是“東張西望如坐鍼氈”,特別要“揣摸”(原文如此)“爺爺的臉色”。這是“和穆親切的人情味”嗎?這是“寬厚、慈祥、開明、從善如流”培養出來的心理狀態?另外,爸爸買什麼茶葉、做不做湯等等也一概去問爺爺,打老爺子的旗號,這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還有,寓言中寫的:“是否認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