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生讀後感800字9篇

學生讀後感800字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學生讀後感800字1

把書合上,我閉上眼,淚珠嘩嘩地落下來,數不清這是第幾滴淚水了。在燦爛的陽光下,這滴淚顯得多麼渺小,可它,卻裝載着我的全部情感;它雖然很小,但是它訴說着一個悲慘的故事——《高老頭》。

學生讀後感800字9篇

19世紀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寫下了《高老頭》,我要謝謝他,謝謝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淒涼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陋面孔。

“兩個女兒每人有80萬的陪嫁,而高老頭卻只爲自己留下了1萬法郎。他幼稚地認爲,女兒究歸是女兒,她倆出嫁後,高老頭覺得等於擁有了兩個家庭,哪知天有不測風雲,兩年沒到,這對‘寶貝’女兒雙雙把父親趕出家門……”

看到這兒,我曾經落淚,儘管我流下多少淚水,還是洗不淨這對女兒的卑鄙心理和虛僞的面孔。難道她們忘了父親的養育之恩嗎?難道忘了高老頭一天只吃麪包而換來錢供你們學習嗎……高老頭沒想到,我沒想到,任何人都不會想到:把父親趕出家門的竟然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巴爾扎克用辛辣的筆把她們的卑鄙、虛僞和毫無人性可言揭露的淋漓盡致!還從側面反映出父母的偉大。

“當天下午2點左右,高老頭的病情惡化……臨死前,高老頭哭天喊地地想見自己的女兒,可這絲毫也感動不了女兒們的‘冰山’——心……”

在這裏,也有淚擦過的痕跡,它是爲金錢而落下,因爲,錢埋沒了女兒的良心。高老頭不貪財富,不戀官爵,他只愛一聲:“爸爸!”這有什麼難的?臨死前,高老頭才明白了金錢社會的殘酷……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是很少見的。而像高老頭的女兒如此對待父母就更加罕見,這是唯一值得慶幸的。父母即使有千萬個不對,他們仍舊是你的父母。更不要貪圖富貴!

淚,痛斥的淚,悲傷的淚,怨恨的淚,淒涼的淚……願高老頭的悲劇不再重演!

學生讀後感800字2

《老人與海》不是一篇教導人們如何實現靈魂和諧的小說,而是一種探索和追尋。老人希望用海上的漁獵經歷寄託自身價值的超越。“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無疑這正是海明威的價值觀──被捕殺的大馬林魚的生命是老人的犧牲品,大魚和老人又一起成爲鯊魚的犧牲品,而鯊魚最終會成爲大自然的犧牲品。這是海明威式的固執的悲觀主義情結的反映。如果生命意味着一場犧牲,人類只能無能爲力。

這本書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老人雖然失敗了,但他在與魚鬥爭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氣,表現了一種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勝利,他可以說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書中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鬥智鬥勇的場面,描寫細膩,引人入勝。作者從多個角度描繪了鯊魚的兇狠狡猾。老人拼盡全力爲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捕到的一條大馬林魚。充分體現出老人無畏精神。

雖然最終老人以失敗告終,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爲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爲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因爲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最後說的這句話富含哲理。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這纔是人的本性。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正因爲有像老人那樣的人,敢於向自己困難挑戰,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爲,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爲高貴的自信!

學生讀後感800字3

世界上最流行的管理方法帶給你面對改變與危機的新視角。運用這種方法,你就可以獲得生命中最想得到的東西,也就是書中的“奶酪”——無論它是一份工作、健康、人際關係,還是愛情、金錢……

故事中虛構的四個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用來代表我們的不同方面,即我們簡單的一面和複雜的一面。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些不同的方面,不論我們的年齡、性別、種族和國籍如何。

有時我們的行爲像:嗅嗅——他能夠及早地嗅出變化的氣息。

或者像匆匆——他能夠迅速開始行動。或者像哼哼——他因爲害怕變化而否認和拒絕變化,這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或者像唧唧——當他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時,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

不管我們選擇哪一面,我們都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需要在迷宮中找到我們自己的道路,幫助我們在變化的時代獲得成功。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一個關於“變化”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迷宮中,有四個可愛的小生靈在迷宮中尋找他們的奶酪。故事裏的“奶酪”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種人際關係,可以是金錢,一幢豪宅,還可以是自由、健康、社會的認可和老闆的賞識。或許它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寧靜,甚至還可以只是一項運動,如馬術、高爾夫球等等。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們追尋它,想要得到它,因爲我們相信,它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而一旦我們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會對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成爲它的附庸;這時如果我們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們將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

故事裏的“迷宮”代表着你花時間尋求着的東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效力的機構,你生活的社區,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種人際關係。

我們都知道,工作與生活就像不斷翻滾的浪花,各種變化都在時時發生。生活在其中,的確使人感到緊張不安,除非有一種辦法能使我們關注到這些變化,並且能夠從中得到啓迪。有一條找到這種辦法的途徑,那就是走進“奶酪的故事”。請相信我,這則簡短的寓言只需花費你不多的時間,但它帶給你的影響將是深遠的。我希望你們能歡欣於你們從故事中所發現的道理,並能享受到這一發現的樂趣。祝你們一切順利。請記住一句話: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

學生讀後感800字4

今天,我懷着驚訝的心情,讀完了昆蟲記。《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更是他創造的一個偉大的奇蹟,贏得讀者聲聲的驚歎!

作者法布爾用人性化的方式觀察蟲子,向我們展現了昆蟲的生活。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是作者細心觀察的結果,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着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爲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裏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着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顯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能寫得這麼引人入勝,都源於他的仔細觀察,讓我驚歎的是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爲“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有沒有恆心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裏,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着大學問呢!

學生讀後感800字5

霍金,影響世界進程的大科學家,國際物理學界的超新星,被喻爲是“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從研究黑洞出發,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大爆炸理論。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

面對着霍金如此巨大的成就,我們每個人都不禁要問:“他的成功來自何處?”

霍金用他的行動給了我們答案。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漆黑的夜空,那麼,因爲他堅強的意志,生命變得繁星閃爍,熠熠發光;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乾枯的水井,那麼,因爲他堅強的意志,生命變得泉涌不斷,水光接天;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荒寥的沙漠,那麼,因爲他堅強的意志,生命變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衆所周知,霍金在很久以前就被限制在輪椅上,體重還不到40公斤,不僅不能夠站立、活動,連說話都是要靠特製的計算機語言系統,是帶有金屬腔調的講話,其命運無比悲慘。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活動範圍還不到一平方米的人,他思索的卻是浩瀚的宇宙:它的起源、結構和本質。如果霍金沒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不去追求宇宙的根本問題,他能夠活下去嗎?正是因爲他堅強的意志、執着的追求和人生的鬥志,才使他的生命大放光彩,成爲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科學家。

雖然霍金全身癱瘓,但是他憑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寫出了着名的《時間簡史》,登上了當今科學金字塔的頂峯。推動了科技的飛速發展,爲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的,人生的鬥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人生的鬥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鑲嵌。

記得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了一個無比尖銳的問題。她說:“霍金先生,難道您不爲只能被固定在一個輪椅上而感到悲哀嗎?”然而,霍金鎮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鍵盤上敲出了這些字:“我沒有感到悲哀,相反,我卻很慶幸,因爲上帝雖然把我固定在一個輪椅上,但是卻給了我足以想象世間萬物、足以激發人生鬥志的能力。其實,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的確,他戰勝了命運,戰勝了自己。

朋友們,你們是否也被霍金的這種堅強和自信所折服。也許,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挫折,但是,只要我們想想霍金,他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成爲如此偉大的科學家。比起霍金,我們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夠克服的呢?我們要堅信,命運由自己掌握,讓我們懷着堅強的信念,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我們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們的理想吧!

學生讀後感800字6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爲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爲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爲,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爲席,以蒼穹爲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學生讀後感800字7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學生讀後感800字8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遊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裏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

只因爲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比如說,《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借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爲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爲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爲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屍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說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爲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兇,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爲行兇殺人。

只因爲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麼是妖怪,什麼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

《西遊記》這本書對我的啓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學生讀後感800字9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裏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爲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閱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裏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其中有一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裏,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纔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裏,追求自由就猶如沙漠裏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爲享受到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