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因爲是醫生》優秀讀後感大綱

《因爲是醫生》優秀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二〇一四年四月底,暮春,心內科三線夜班結束,我從協和醫院老西門走出,轉王府井,趕在新華書店九點半開門的一刻踏進,買下這本《因爲是醫生》。

《因爲是醫生》優秀讀後感

在回家的地鐵上,我翻開了第一頁,隨即和書中四個內科總住院醫師一起再次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臨牀歷險、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重託、一次又一次感情激盪……直到和他們一起站在舒雪嫺——一位罹患晚期腫瘤的孕婦,爲避免腹中胎兒受到化療影響,選擇放棄治療——的墓前,任仰望星空的雙眼漸漸朦朧。

一、

內科總住院醫師的生活是枯燥而又充滿挑戰的,日復一日的會診、值班,值班、會診,而每一次面對新的病人,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化驗單危機四伏,心電圖胸片暗礁猙獰,每個醫師心裏的一根弦,緊繃!是什麼讓他們能在巨大的壓力下一路向前,仍舊堅持,孜孜不倦?

連吃飯都討論着病人的病情,連 iPad 上打開的都是 Lancet。記得一位總值班和我說過,我們和其他人不一樣,我們下班,只是換個地方工作而已。可能很多醫療圈以外的人覺得很費解,真有如此迷人的東西嗎?可以讓你們忘記壓力、忘記休息、窮此一生去追求?我的回答——有的,只因爲我們是醫生,我們有着對生命科學的崇敬、着迷和追求。

請不要用所謂的「敬業」來降低我們的品格,醫學在我們眼裏是一種充滿魅力的,神性的東西,我們對她是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在本質上和愛情、親情同樣偉大。如果你能理解這種對醫學的愛,那麼,你將會理解,醫生們的瘋狂、執著和不顧一切。

某 C 電視臺記者曾經問我:你認爲從醫是一種職業還是事業呢?我只想說,你還沒有認識到我對醫學的愛。我的一位同事,一直在抱怨收入低、工作累,還時刻警惕針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微信吐槽全是「負能量」,但一旦上手術檯,立即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一臺接一臺,不知疲倦;一旦討論臨牀病情,無不精神百倍,追根到底,旁徵博引,文獻指南滔滔不絕——我只想說,嘿,我知道到你對醫學的深愛。

書中女主角米夢妮奮不顧身爲一名艾滋病患者氣管插管,不幸職業暴露,仍舊堅定的參與搶救直到病人穩定。我確信這是一個有原型的真實事例。醫院裏有無數的例子,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在放射暴露中爲一名患者呼吸支持;輪轉急診的內科住院醫師阿 Gui 直到下班交接一刻才發現自己的體溫比昨夜接診發熱患者的體溫還高……

請不要用所謂的「奉獻」來偏倚對我們的評判。爲什麼我們會這樣?我的回答——只因爲我們是醫生,我們有對每一個病人的無私大愛。正是如此,我們常常忘記了自我。不要覺得我在編故事,不要覺得我很假惺惺,如果你不相信,請到醫院來看看。我們不忍心看着生命的枯萎,我們不忍心看着如花歲月轉瞬即逝——如同書中的舒雪嫺一樣。如果你能理解這種刻骨銘心的對人的愛,你將理解我們的不符合邏輯的舉動。

在一片灰暗的暮春霧霾中,至今,我仍舊相信,對醫學、對人的深愛,是一盞燈,儘管閃爍飄搖,但終不會熄滅。我目送過十多個內科同仁的辭去,轉過身來,我看到更多醫學同志忙碌的身影;我爲很多同行死於醫院暴力流下眼淚,轉過身來,我看到排在我門診外面的病人的長隊。我相信,我們在一同守望同一種東西。

我們可以質疑一切,但我們不質疑我們內心深處的愛,你可以質疑我們的一切,但不允許你質疑我們的堅守。

上個世紀 70 年代的初春,一個詩人對一個扭曲的社會發出振聾發聵的質問,今天,我說出我的回答——卑鄙,終究是卑鄙者的墓誌銘,高尚,永遠是高尚者的通行證。

《因爲是醫生》的英文書名是 OathofAngels,我想作者也是用他的誓言做出了回答。

二、

協和內科總住院醫師制度從 1921 年建院起延續至今,我有幸成爲內科總值班行列的一員,並在此崗位工作一年。我的前面,無數醫學大師從這個崗位走出,我的後面,亦將有無數的醫學新銳加入內科總值班的'行列。國內許多醫院都沒有這個崗位,取而代之的是專科二線。然而協和保留了,而且逐步發展,成爲全面鍛鍊一個醫生在醫療、教學、管理、協調、溝通方面能力的平臺。從競爭激烈的總值班競選,到總值班一年的風雨拼搏,浴血奮戰——從這個平臺走下來之後,很多東西就不同了。

總值班的訓練帶會來的一種嗅覺,一種難以描述的深入骨髓的對危重病情判斷的嗅覺。或許這種嗅覺,會讓你提前預判一種病情的惡化,讓你在「敵方」步步緊逼、全面進攻前進行提前反擊。內科總值班們經歷過月黑風高,病兇帶刀,大風大浪中熬過來了,或許專業知識不如專科醫師,但大局觀有了,心理承受力強了,在日後的臨牀工作中就有底氣了。或許進入專科之後,他們大內科的知識會遺忘,會落伍,人畢竟能力有限,而醫學進展無限,但大內科的基礎知識、學習方法、思維脈絡將永久保留。面對疑難,抽絲剝繭,也許就靠這種綜合性的思維了。

一年的總值班生涯,免不了多方扯皮,雞毛蒜皮,撕破臉皮,一種溝通、協調、妥協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就造就了。在擔任內科總值班的一年裏,在成功氣管插管之後,病人穩定了,我趴在呼吸機上,微調參數,喘口氣,四顧無人,一時也有橫刀立馬的氣度。離開這個崗位好久了,最近複習那時候的筆記,有時還驚歎,連這都懂!——現在都忘乾淨了!

我的一位老領導常說,沒有當過總值班的主治醫師,在某些關鍵時刻,會暴露他的歷史。我無法否認這一點。

協和醫院號稱國內綜合實力第一,我想,內科總住院醫師制度肯定做出了貢獻。

三、

從文學批評的角度,陳大師的大作《因爲是醫生》同樣可圈可點。

小說由一個個獨立的故事組成,用四位內科總值班的經歷串聯,看似跳躍跌宕,而事實上結構精嚴。幾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全書。

首先是一個「傳承」的主題。從開篇楊總對總值班新手——男主角程君浩交班,到一位被稱爲移動百科全書的往任總值班用一首英文詩描述總值班的感覺,再到篇中幾次蘭教授對年青總值班傳授經驗,到最後已經久經磨鍊,經驗豐富、身懷絕技的「老人」程君浩對新上任的總值班姚熙交班。一條傳承的線索清晰呈現。這無疑是一種醫學知識、臨牀責任的傳承,一種協和醫院新陳代謝,代代相傳的體現。這明晰的線索,作者又處理得不動聲色,讓讀者品味,又恰好契合小說的一種起承轉合,前後呼應,果然是大師手筆。

如果「傳承」僅僅體現在醫學、責任上面,那就太小看這小說了。生命的傳承,同樣是一種脈絡。不過這脈絡更爲隱晦,或許僅僅是我的過度解讀。體現這種生命傳承的突出故事之一是舒雪嫺將生的希望留給腹中的胎兒,而選擇死亡——放棄化療。母體的生命傳承給嬰兒。另一個故事是狂犬病死亡的青年的父母同意屍檢,用一具冰冷的屍體,傳遞一種生命的火熱,正如蘭教授所言「孩子生前未能診斷的疾病,我們可以在孩子的遺體上找到答案,而這個答案將來或許會幫助到更多的人……」

第二,是「選擇」的主題。這主題非常清晰,開篇第二章即以醒目的標題呈現——未選擇的路,隨後通過一首英文詩歌展開,之後貫穿全書。總值班們選擇了醫學,選擇了義無反顧的搶救,而舒雪嫺選擇了死亡,而將生的希望留給胎兒——這是全書的終篇高潮,同樣也是我落淚再三的主因,我將反覆論及。書中主角們的選擇,也是現實中我們的選擇嗎?這是一個沉重的命題。

「嬰兒」是文學作品中的常見意象,通常代表新生、希望、愛和美好,很多優秀的詩歌、話劇、小說均通過對嬰兒意象的合理運用達到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此書也不例外。當然,嬰兒在此書中是作爲一種新生命、新生力量的代言出現的。這是本書的第三個主題「新生」。不用贅言,舒雪嫺剖宮產出一個健康的嬰兒,給予四位總值班一種信心、愛和希望。同樣,新一屆的總值班在最後一章上任,代表醫學新銳前赴後繼,踏着前人的足跡堅定前行。

正如作者寫道「我知道,他是北京熙和醫院新一年的內科總住院醫生,他,代表着優秀。」反覆閱讀這段文字,我常激動不已,心潮澎湃。新生力量,總是令人振奮的。或許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負面,但漆黑暗夜中嬰兒的一聲清脆的啼哭,一定宣告一個破曉的降臨。

此外,本書文字之功力不同凡響,令人折服。我一向對文字要求甚高,對平庸之作常嗤之以鼻,也常自詡業餘詩歌散文寫作難覓出我右者,但陳大師的小說實在令人欽佩。並期待陳大師的下一本力作。曾經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說,醫院宣傳處希望能有科普和人文相結合的佳作出現。

我曾以爲這是一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陳大師將這種要求變成了現實。全書除了包含人文深度之外,還通過每一章結束的臨牀感悟進行了科普教育。人文和科普完美融合,並且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進行了患者教育和溝通,這是高手大筆,「氣宗」內功深湛。而且,書中對臨牀專業術語的腳註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起到藝術上旁白和客觀抽離的效果,避免讀者入戲太深,留給我們客觀思考的空間。唉,評論至此,只有點讚了。

最後,謝謝陳大師在小說中讓我在開篇和終末出場兩次,並配發臺詞。楊總想說:「程君浩,恭喜你,你的小說要大賣了。我還有很多擔任總住院醫師期間攢下的心得,留給你寫前傳的時候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