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不跪着教書優秀讀後感範文

不跪着教書優秀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篇一: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優秀讀後感範文

放下手中的書,就想提起筆寫些什麼。原以爲經過幾年的歷練,自己也算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了,但看了吳非老師寫的《不跪着教書》後,不禁汗顏。書中的篇篇隨筆如陣陣波濤,一次又一次地撞擊着我,讓我不得不反省自身的教育行爲。書中說了很多我們想說的話,教了我們許多遇到的一些教育問題的處理方法,有些問題也有作者的無奈。此書又好象一面鏡子,反射出了我們作老師的身份,時時提醒我們肩上擔負的責任。

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在《不跪着教書》裏,我們看到了作者對人和生命本質的全面地關注。對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殘酷的教育,對扼殺生命的專制落後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長嘆,或抑鬱憤慨,惑無情譏刺……

不跪着教書,必須要有站起來的勇氣,要有視野的寬度、知識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深記自己做爲教師的責任。開啓學生的智慧,完善學生的品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針對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師“跪着教書”的現實,吳老師給出了一個良方,就是讀書。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了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吳老師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爲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並深深地啓迪了我。假如是我,會怎麼做呢?我想我可能會對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首先會沒收了她的花,更不會再去摘花給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對小女孩進行一番傳統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損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會唯唯諾諾,並從此開始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慢慢根植積累着一條又一條的大道理,但可能會讓她缺失了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憐憫心。可能今後她知道別人有困難或生病等也會漠不關心了……

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讀完《不跪着教書》,我想這句話應當成爲中國教師羣體每個人的心靈拷問。

【篇二: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去年,師兄送我一本《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是中學語文教師吳非老師的教育隨筆。該書篇幅較長,分爲六部分,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該書收錄的是近年有關教育問題的雜感隨筆,有的是記錄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有的是教學的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

一看書名,我很驚詫,更是迷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開它的真面目。“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封面上的這兩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吳非老師的字裏行間透着點點思想和智慧,給我許多啓發。在《母親教我的歌》中,他寫道:面對最早接觸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總會學習父母的態度。這一點我很有感觸,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親緣關係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着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若父母親缺乏理智,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長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靜,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時性。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其情況可說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爲消滅在萌芽之中。而學校,老師面對着幾十個孩子,只能進行共性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個孩子的特點,易產生顧此失彼的現象,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心理品質,爲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可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

當然這裏只講了很少的一點,這本書還讓我收益頗多,比如讓我明白:教師不僅是園丁,教師自己本身更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學生;教師也不僅是春蠶,其生命在每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他本身就應該站着教書。

【篇三:不跪着教書讀後感作文】

放下手中的書,就想提起筆寫些什麼。原以爲經過幾年的歷練,自己也算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了,但看了吳非老師寫的《不跪着教書》後,不禁汗顏。書中的篇篇隨筆如陣陣波濤,一次又一次地撞擊着我,讓我不得不反省自身的教育行爲。書中說了很多我們想說的話,教了我們許多遇到的一些教育問題的處理方法,有些問題也有作者的無奈。此書又好象一面鏡子,反射出了我們作老師的身份,時時提醒我們肩上擔負的責任。

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在《不跪着教書》裏,我們看到了作者對人和生命本質的全面地關注。對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殘酷的教育,對扼殺生命的專制落後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長嘆,或抑鬱憤慨,惑無情譏刺……

不跪着教書,必須要有站起來的勇氣,要有視野的寬度、知識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深記自己做爲教師的責任。開啓學生的智慧,完善學生的品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針對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師“跪着教書”的現實,吳老師給出了一個良方,就是讀書。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了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吳老師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爲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並深深地啓迪了我。假如是我,會怎麼做呢?我想我可能會對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首先會沒收了她的花,更不會再去摘花給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對小女孩進行一番傳統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損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會唯唯諾諾,並從此開始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慢慢根植積累着一條又一條的大道理,但可能會讓她缺失了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憐憫心。可能今後她知道別人有困難或生病等也會漠不關心了……

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讀完《不跪着教書》,我想這句話應當成爲中國教師羣體每個人的心靈拷問。

【篇四: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在《不跪着教書》這本書中,老師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師的職責,身爲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恆要做到的:

一、要拋棄學科本位的思想:身爲教師,不負責任,那就是老師的悲哀。老師對學生要有正確的評價觀,不以分數爲標準把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事的態度,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人的原則,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優異的學習成績,但他認真,誠信,富有愛心,作爲教師,你應該爲這樣的學生自豪,雖然這樣的學生不會給你帶來所謂的榮耀,但會讓老師的內心變得踏實!

二、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一個老師不能一味用語言教育學生,身教重於言教,老師良好的行爲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老師,你希望學生善良,那老師的內心就要柔軟和慈悲,你希望學生正直,那老師就要誠信,你希望學生積極向上,你老師就要不畏困難,你希望學生陽光朝氣,那教師就要樂觀開朗,老師要知道,若干年後,在你的學生身上會折射出老師的影子,我們希望,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執着的方向:在當今人心浮躁的社會,老師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釣譽,要能經受住一些誘惑。我們要明確,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老師的着力點在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站立的“人”是我們永遠努力的方向,身爲教師,千萬別把心思花在人際關係的內耗上。

《不跪着教書》這本書展示了老師的氣節和氣度,它是一本讓老師補鈣,讓老師醒神的好書,值得一讀。

【篇五: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不跪着教書》,我很驚詫,但同時也被它深深吸引了。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作者以幾個時代豐富的教育人生體驗,以一個教師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審視着當今教育的種種弊端,以一箇中國人具有的愛國情懷呼籲每一個教師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當一盞能夠長久地照耀學生一生道路的明燈!

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首先,教師的人性要豐滿。教師應成爲情感健全的人,應向學生廣施仁愛、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學生具備仁慈善良、互助友愛、節儉樸素、自尊自愛的心靈,只有給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的學生將來不管身處何等惡劣的環境,都能在心中盛開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師應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胡適與魯迅是同時代人,他們的性格與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教育風格也不同。胡適熱情,好爲人師,循循善誘,他總是教育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魯迅冷峻,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出路。而毫無疑問,他們不同的風格都影響了一大批後來有成就的學生。

第三,教師要教育學生讀好書,要通過文學閱讀淨化學生的心靈世界,要儘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讓學生有精力去讀經典名著,從前人文化中吸取營養,要避免產生有文憑而沒文化的學生。一本好書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蒙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充實,高貴,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像一個人一樣地活着。

第四,教師的人品應站着。教師要遠離權貴,要和家長保持適當距離,要遠離粗俗和惡俗,要自覺抵制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保持人品的純淨。

長期以來,有一種思想在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教學過程就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獲取得越多越好。“記憶,保持,再現”成了我們一貫遵守的教學法則,孩子們的頭腦中積累了許多的詞彙,卻很難變成自己的思想輸出去,那些詞彙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並沒有變成掌握新知識的手段,沒有變成思維的工具。作爲一個老師,應當善於在學生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思想用合適的詞彙表達出來,體味思維的快樂,享受創造的幸福,把知識變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

我們雖然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領袖或總統作爲一種奢望,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在我們習慣用戒律式的言語總告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還有一種更健康的教育方式,那就是——用勇氣和堅強塑造孩子的心靈。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教育必須得先有鐵骨教師,才能鑄造出翱翔藍天的雄鷹。

【篇六: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是吳非的一部教育隨筆,由於是隨筆,閒暇時讀的很輕鬆,在輕鬆的文筆中,透着作者點點思想和智慧,給我許多啓發。作者寫道:面對最早接觸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總會學習父母的態度。這讓我很有感觸,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很大作用。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讓人匪夷所思。案例:小A是一個平時少言寡語的小女孩,打扮得卻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聽話,上課從來不講話,卻也從不發言。可是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她竟然接連好幾天沒做作業,考慮到她性格內向,開始我讓她回家補上就行了,老師不批評。可沒想到平時那麼聽話的她竟然只補了一小部分。問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這孩子怎麼了,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應該問問家長怎麼回事?”於是讓她請家長來一趟,結果等了三天都沒來,而且每一天她都會撒一個在我們成人看來十分可笑的謊。事情更嚴重了,我於是親自在放學時到校門口請其家長來談談。她媽媽到辦公室後,我剛跟她媽媽說了一句:“小A這幾天作業一直沒有完成。”我話還沒說完,她媽媽就衝上前,“啪”地使勁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馬上也紅了眼眶。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小A還只是一個小學生呢。她犯了錯誤自然不敢跟媽媽承認,老師要請她媽媽來,她爲了逃避,自然要撒謊,而爲了圓之前的那個謊,她又不得不編出更多的謊,這無疑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在對兒童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着關鍵作用,由於這種關係,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合諧統一。做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教師要經常與家長聯繫,反映學生在校情況,瞭解在家表現,針對情況制定措施。作爲家長更應該主動到校瞭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於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可一部分家長往往是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後很多了纔來關心,表現爲被動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讓我們爲共同的目的一道擔負起對孩子的教育吧!作文

【篇七: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我一直覺得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先要保持一個頂天立地的獨立的靈魂。而作爲一名教師必須首先在做人品格上要站着。

吳非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不跪着教書》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後受益匪淺。“在讀的時候,我也摘抄了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就像吳老師說的,也許這些資料除了自己以外,可能沒有一個人會感興趣,但這是自己讀書的經過。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封面上的這兩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年,個別家長看我是一個年輕老師,有些想法,每次考完試就給我打電話說:“鄭老師,我的孩子怎麼考的這麼不好啊?”還有的家長直接到學校找我,一學年結束後和我說:“哎呀,鄭老師啊,我孩子的數學怎麼從來都沒考好過”。我們校長吃到這件事後找我談話,和我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校長說:“我們當老師要不卑不亢”。是啊,我盡心盡力的去教每一個孩子,那些考不好的孩子習慣不好,家長也沒有用心去輔導他們,考得不好了就埋怨老師,哪有這樣的道理?我們只要問心無愧就好了,以後再有這樣的家長就要反問她爲孩子付出了多少?我們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說的,得要站直了教書,得要有鐵骨!

“評價一個老師的工作: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多好的評價標準,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應該用這三點約束自己,即使這不是自己學校的評價標準,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到了,學生和我們自己都會受益匪淺。

羅素曾經說過:你教的學生開始懷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這裏的“懷疑”內涵是“思考”,並不等同於“什麼也不相信”。在分析中展現獨到的推理,新穎獨到的見解,常在於對事物的大膽懷疑。因此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質疑,而且要教會他們大膽的假設。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懷疑”精神。

最後我想說:《不跪着教書》真是一本好書。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謝吳非老師,他給我帶來了觸及靈魂的感悟。爲了愛的教育,爲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這樣的美好,追求高遠,內涵豐厚,人格高尚。而達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篇八: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近日,讀了吳非先生的《不跪着教書》,內心頗有感觸,進而又覺得當下的教育豈止是在“跪着”,更是於“跪”後又“伏身於地”,任人踐踏了。

吳先生在這本書中強調了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尤其是獨立精神與品行意識。在我看來,這兩點恰是當前中國教育的絕對空白。

不得不承認,在絕大多數的教師眼裏,除了“作業要獨立完成”一句中強調了“獨立”外,學生是沒有“有獨立性”的必要的,而即使是這幾乎是獨剩的所謂“獨立”,也不過是獨立做出符合教師意旨的無限接近標準答案的答案。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被教導“要聽老師的話”,這在培養遵章守紀的模範的同時,確確實實是對“獨立精神”的扼殺了。都說中國學生缺乏質疑思辨的精神,且善長於無頭腦的盲從,以至於中學教師在課堂上百般啓發,我們可愛的中學生也只是一味心思地捉摸教師心中的“標答”。從小就沒有“獨立”意識的灌輸,耳朵裏充斥着不容分辯的“錯!坐下!”之類,又怎能指望我們的中學生能和師長平起平坐地“坐而論道”呢?坐而論道只存在於理想之中,現實是“你說我聽,你講我記,你考我背”的尷尬。

眼前,學術界的混沌,剽竊抄襲成風,且能搬出紀昀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來自我麻醉,這樣的“極致”學風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國教育所賜。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究其根源,與中國教育也不無關係。我們的教育中,德行的教化又幾乎是個空白。中國的學校裏有“品行教育”嗎?

中學的課目中,有一門可能和“品行”沾邊——思想品德課,又好像叫“政治思想品德”課,但據我所知,其中,政治是第一位的,而品德放在了第三位上,以致於這門課被普遍地簡稱爲“政治”課。國外有評論家說過“政治家是高級流氓”的話,我無法考證這話是從哪裏流傳出來的,但若是針對外國的政治家,國人還是基本可以認同的,而在我國,卻完全不能適用。要不然,何以致我們的中學生還在稚嫩的年齡便早早地學起了“政治”。對國家政體先進性和科學性的宣傳是必要的,但政治畢竟不應超越人性。政治離百姓遠,人性的教化纔是中學課堂的首要任務。

我幾年前曾到北京,起了大早趕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儀式。的確莊嚴,令人心血澎湃。然而儀式結束後,人羣散去,地上卻是散落的早點包裝袋塑料兜,這樣的愛國場面令人嘆息——國人只知空喊愛國,卻不知不亂丟垃圾也是愛國。

爲什麼?學校裏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我們的老師沒有多餘的課時來教化學生,在這些小事上耗費時間,被絕大多數教師認爲是“無意義”的,而且是會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而考試成績是學生的“命根”。即便是“政治思想品德”的考試,真正的有關“品德”的試題有能有幾道呢?其他科目的教師更是帶着“關我何事”的超然心態,“只教課,不教人”。如果在考試卷上無分可得的內容,比較現實的教師大可以不必再教了。大家都有了相同的“關我何事”的心態,或跪或伏於“分數”大棒下,唯“分數”是瞻。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不跪着教書”似乎是屬於少數的另類甚至是異類了,而在任何社會環境下,另類總是易受排擠的,而異類的結局可能更加悲慘。

所以,作“不跪”的另類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吳先生的這部《不跪着教書》可以算是一聲吶喊,於當下的教育界有着非凡的意義。然而一部書終究只是一部書,即使有開化啓迪之用,也未必能擔得起引導教育理想化的重任。教師“不跪着”,關鍵仍要靠教育決策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爲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應該是吳先生著書的真正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