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示例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

我讀完這篇文章後,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於“懸樑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日記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宋濂家裏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複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麼概念!就是爲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現在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爲了玩電腦、打遊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說做些什麼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裏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麼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麼“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老師那兒還得看老師的臉色,老師心情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現在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係”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係”。也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裏,一位老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但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老師是排在爹孃之前的,比爹孃還重要,可現在的學生不是把老師當爹孃了,是把自己當爹孃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說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麼?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於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老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飢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己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爲了理想、爲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己心中充滿快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纔是讀書的精髓!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2

明初的大文學家宋濂小時候酷愛讀書,但是由於家裏貧窮,只能向人家借書來用手抄錄,毫不畏懼求學路上的艱辛。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艱苦卓絕,看到了堅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學習是一件長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勤奮不輟。

說到勤奮,我們應該像宋濂一樣,將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在生活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話說: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命運的改變往往就是從勤奮開始的。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樣的道理。這不禁使我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不是一絲不苟?對待老師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經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這樣想來,發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有時會犯懶,會偷工減料。

保爾曾經說: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也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想,宋濂做到了這一點,沒給自己留太多的遺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有沒有虛度光陰?在以後的時光裏,我一定要勤奮、堅韌,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3

人生就像一場戲,不在乎最終的結局,而是在於體驗這其中的過程。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生命有限。但學習的精神是無限的。如果每個人都沉淪於世,那麼存在就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我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

在一次語文課上,老師在講解《送東陽馬生序》一課時,我對此內容深有感觸。其中一句話爲:“以中足有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於之勤且艱若此。”意爲,因爲我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認爲這句話很有道理。作爲學生,我們是知識的求學者,應該懂得禮貌、謙卑,因爲知識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學習對我們是有利而無一害的。而社會在進步,經濟水平在逐步上升,祖國爲我們提供了優越的學習條件,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學習回報祖國。而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有些同學在校上課不認真聽講,並且公然頂撞老師,這實在令人大爲汗顏。不僅如此,有些同學還互相攀比,這些現象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議大家讀讀這篇文章認真領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惡習,做一個文行並美、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4

他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學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爲“開國文臣之首”。不僅如此,他還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在當時很受歡迎。他是誰呢?他是—宋濂。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與斯人,必先勞其筋骨,磨其心志”。而宋濂恰好驗證了這一句話。宋濂自幼便好學,但因爲家境貧寒,沒有書看;便常常從別人家裏借書看,遇到好的文章便抄下來。無論嚴寒酷暑,他都能準時的把書歸還。因此,很多人願意把書借給他看。所以,宋濂看了很多的書。

從中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講誠信。

宋濂到了中年以後,更加熱愛讀書學習。他在外地求學時,他的吃穿不如別人,他的舍友都穿着綢制華美的衣服,但他仍然樂於其中。同時,宋濂面對老師對他的責罵,閉口無言。看到老師開心時,又拿着經書去向老師請教。在現實社會中的我們能達到宋濂的那個樣子嗎?

現在的我們面對老師的責罵,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和老師頂嘴,還有的辱罵老師。唉!古代雖然沒有現代先進,但是古時的人們、學生尊重老師。現在的學生比父母;比吃穿;比誰家有錢。尊重老師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像宋濂一樣,刻苦努力學習。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想立足,就必須養成‘講誠信,尊重老師’的好習慣。‘不攀比,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也是一種好品質。

宋濂用自己的經歷去勉勵後一倍的人,也勉勵了我們大家。他希望我們能像他一樣優秀。我也希望大家能像宋濂學習,學習他那優秀的品質和他那高尚的人格。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的思想像潮水在涌動,我的心情像波濤在澎湃,我深感,作爲跨世紀的一代,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行,將來才能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作者的求學經歷使我難以忘懷。從文中,我看見宋濂的讀書環境是如此惡劣。天氣十分寒冷,硯臺裏的墨都凍成了堅冰,手指都凍得不能彎曲了,他也不放鬆抄寫,四處求學。

《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有的只是艱難與困苦。這樣的條件下,作者可以成功,而同爲學子的我們在生活條件、讀書環境、教學條件、讀書條件都如此優厚的條件下,爲什麼不能成功?或許如宋濂所言,我的學習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天資不夠聰敏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文章開篇“餘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是此意,要珍惜時間,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我們讀書不再是因“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不是爲“光耀門楣”,更不是爲了“敲開官府的大門”,只是爲了震響那一聲“爲中華之崛起!”

現在,社會飛速發展,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在向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要成爲新世紀的人才,必須豐富我們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經過長時間努力追求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主動學習,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我們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掌握一些知識後,便自命不凡,“欣欣然”起來。殊不知,學無止境,知識永無窮盡之日。對知識,我們必須抱有謙虛的態度,宋濂寫到“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這不就正體現了他謙虛的品質嗎?身爲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理所當然地要以謙虛求實之心,勇於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峯。

有人認爲只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便不用去追求那些繁瑣的東西了。我不以爲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爲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我們的責任與角色同在,我們揹負的不僅是振興中華的使命,還要發揚優良的傳統道德。

古人教子就注重德的培養,從細節上看,《送東陽馬生序》中不正有:謙虛、誠信、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等優良品質嗎?

可能有人會說,在當今社會,知識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我們何苦再被教條所限。我認爲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識的社會。沒有知識怎能成功?學習知識路上怎能不付出艱辛?

不要再說讀書苦,讀書累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古訓應牢記!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努力讀書吧!則民族的振興,祖國的騰飛,指日可待。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6

火紅的太陽在西方慢慢地落下了。我也始終相信,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管怎麼樣都會是一個擁有智慧的人,而只要擁有了智慧,那麼,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因此在我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始終把媽媽的教導記在心上;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7

一天我翻開《歷代散文選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簡潔清新的詞句所吸引。“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深爲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尚能借書,“手自筆錄,”而我們今天的學習環境比他們好,既無凍餒之患,又無奔走之勞,更應嗜學。

我們有些同學在學習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們學習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卻強調其他客觀原因,如家裏無人輔導、手頭少書、時間太緊等。而宋濂青少年時是如何學習的呢?“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嘗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宋濂不顧天寒凍手,堅持抄書。遇到問題,跑到百餘里之外,請教別人。我們今天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在學校問老師,可以查參考書,也可以同學之間討論,即使到老師家中去,總也不至於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見,學習要靠自己的勤奮。

還有些同學認爲自己學習條件比別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這是不對的。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再差也無法與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樣刻苦學習的例子在古代是不勝枚舉的,如車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偷光……他們都是家境貧寒,學習條件極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們今天的條件和他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們學習成績再不好,誰之過?正如宋濂所說“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資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看來,搞好學習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奮。高爾基說得好:“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它燃燒起來的就是勞動再勞動。”只要我們勤奮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經驗,循序漸進,學習再學習,就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8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爲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小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中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但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

學乃樂事:學者樂,懂者樂,識者樂,用者樂。——題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說。

宋濂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追求着真理與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時候,家裏窮,沒有多餘的錢專門去買書來看,只好四處奔波。借書,看書,抄書,還書……長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時候,他更是爲了拜師請教遠赴千里,俯身傾耳而請,一請不得,還要二請、三請,直到老師解答,自己把問題弄懂爲止。

這種韌性,這種堅持,比較之下令我慚愧不止,同時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種沉醉於學習中的心性。試問:在一羣華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幾個?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也許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癡迷和熱愛支持着他,成就了他“開國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許因爲時代不同,我們和宋濂各自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式相差許多,可他這種精神卻絕對值得我們世世代代流傳、借鑑。

對我而言,學習的過程有樂,學會了有樂,理解了有樂,懂得了有樂。當你可以自如地運用時,那更是一件樂事。

在讀完全文的一瞬間,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絲奇異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學習這件樂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