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練型父母》有感

讀《教練型父母》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本書作者朱建忠對教練技術、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神經語言學學科都有深入研究。他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指導孩子的親身實踐,創建的《教練型父母》培訓課程,令許多家庭和孩子受益。書中一個個關於家庭教育的小故事、教練的小案例,會讓讀書的人茅塞頓開。]

讀《教練型父母》有感

[教練是關注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過去的錯誤。教練的本質,是將孩子的潛能激發出來,幫助他們達到最佳狀態。]

和大家分享書中的三個內容。無條件的愛才能夠欣賞到孩子的優點;有效溝通才能順勢指導;讓“要我學”,變成“我想學”。

01 無條件的愛才能欣賞到孩子的優點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過得更好,因而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怕他們輸給同伴和同學,用各種層出不窮的獎勵方法,激勵他們考第一,最後卻收穫不大。附加條件的愛,我以爲的愛,百分百對他的將來負責行爲,孩子感受不到,因爲那不是真愛。

是父母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的對孩子的愛。即使付出再多也是無用的,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才能收到你的愛。這一步,說難也不難,陪伴是走進孩子內心最好的方法。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與生俱來的,無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麼疼她,也無法替代父母的陪伴,錦衣玉食的生活,永遠無法替代安全的、健康的、快樂的童年。

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收到父母無形的,像水一樣柔軟有力的愛。他沒有了叛逆,優點就會越來越多,如果這時,家長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優點上,讚美他,鼓勵他,他的能量就越來越積極,進步的動力也會越來越足。

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你看人之大,天下無不可用之人;如果你看人之小,天下無可用之人。

02 有效溝通才能順勢指導

一般家長和孩子溝通,說得最多的就是“正確的廢話”。說得再多也說不到孩子心裏去,對孩子沒有絲毫作用,相反他會討厭你,不想跟你說話,正確的做法是少嘮叨,多聆聽。

孩子就像回力標,你花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去傾聽他、關注他,他就能給你多少的迴應和互動,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如何?就看兩個數字,80%和20%。如果你用80%的時間和精力聽孩子說,只用20%跟他講道理,那麼恭喜你,你做的很好,你跟孩子的關係,通常都會融洽。如果倒過來,用80%的時間跟孩子講道理,20%的時間聽孩子說話,那麼80%的道理,孩子基本上是收不到的。說通俗一點就是,你和他關係很好,說什麼他都願意聽;但當他不認可你時,你說的每一句話他也嫌煩。所以做父母的,與其做一個滿腹經綸的演講家,不如做孩子永遠的聆聽者。

和孩子講道理前,先講情和愛,而不是故意設計一些說教和溝通的套路。這樣孩子纔可能說出他想說的東西,表達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時候順勢引導孩子,孩子會在溝通中學會自己去面對,去選擇,並學會承擔後果。

03 讓“要我學”變成“我想學”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時期都有十萬個爲什麼?當孩子問父母時,父母不要直接給答案,也不要埋怨孩子問題太多,要引導和啓發他自己找答案。同時,告訴他父母的知識有限,學校的老師和書本,纔會給他所有的答案。讓他愛上學校、愛上老師、愛上讀書和學習。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找到他的閃光點,鼓勵他、欣賞他。讓他最大程度發揮學習潛能,當孩子獲得成就感時,就更有學習的動力,真正變成“我要學”。

鼓勵和欣賞,也是要有方法的。一位優秀的英語老師,當着全班同學鼓勵考48分的同學,是這樣欣賞她的:這次英語考試,介詞填空這道題,全班做對的只有一個同學。但同學們把驚訝和羨慕的目光投向這位同學時;在慌忙壓住試卷上的48分時,這位同學迸發的是考高分的念頭……

[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爲更好的自己,但需要父母們放下“我以爲”,直面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