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

讀完這本書,自己從楊絳老人一家三口的故事裏面感受到幾個字:愛,幸福,簡單。仔細品味,自己覺得這是每一個想要幸福之人的法寶,如何才能幸福呢?夫妻之間也好,父母與兒女之間也罷。其實,楊絳老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告訴了我們,簡單幸福,簡單愛。整本書沒有寫他們仨有什麼偉大的創舉,也沒有把生活寫的跌宕起伏,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然而他們的幸福卻是讓所有的人都爲之動容的,讓人嚮往的。當然他們的成就足以讓世人爲之敬佩!

自己讀書一直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讀書-----得到自己喜歡的觀點或者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讓自己過的更好。這本書讓我重新思索我的家庭,20xx年到洛陽上大學,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說普通話……由於沒坐過火車並不知道火車上有廁所,結果憋尿13個小時…,不幸的是就在上大學後的一個多月父親去世。20xx年把媽媽、弟弟接到洛陽,那個時候我上大二,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娘仨在洛陽這個城市開始了屬於我們仨的生活。我們仨剛開始在洛陽生活期間我曾經恐懼、彷徨、不知所措,因爲上學的同時還要照顧媽媽與弟弟,那個時候每每面臨困難,自己總是很無助,有時甚至覺得生不如死,想以死去逃避現實……讀完楊絳老人一家三口的遭遇,一家三口的幸福,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內心的強大。那就是無論外面的世界發生什麼,不管遭遇什麼樣的不幸,只要心中有愛,用愛去面對一切,那麼人終將是幸福的。用愛解決家庭瑣事,用愛共同面臨艱難困苦。我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自己都能想起《我們仨》,都能用楊絳老人給予的愛的真諦去面對一切。

其實,我們讀書會的大部分人都是做公司或者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們要面對很多的"我們仨",往上跟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我們仨,往下跟我們的兒子或者女兒組成自己小家庭的我們仨,同樣的,向外與我們的朋友組成閨蜜或者鐵哥們的我們仨,還有我們公司裏與創業夥伴組成的我們仨,甚至更多。我們每天可能都要面臨這些不同的我們仨,那麼,我們的人生也是由我們與不同的我們仨之間的生活與故事組成的。我們的生活要幸福,就要處理好各種我們仨的關係,如何去處理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我個人認爲多讀《我們仨》,簡單幸福,簡單愛。用自己內心深處那份真愛去面對每一個我們仨,用楊絳老人喜歡的一句話來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面對不同的我們仨,用真愛多付出,少索取,只愛不爭,定能幸福。

還有一個多月我的寶寶就要出生了,我的小家也將要開始我們仨的生活,感謝讀書會能在這個時機讓我讀到此書,讓我知道如何面臨即將開始的我們仨的幸福生活!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2

看《我們仨》這本書也是兩個月前,一直準備抽空寫個感想,但擱置懶得動筆。隨着楊絳先生的離去,重又拾起《我們仨》。

這本書就是她寫的她們家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就如一張張老照片在慢慢隨光陰重現。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一個老者每天奔波於丈夫和女兒的病榻前,充當一個聯絡員,把丈夫的消息帶給女兒,又把女兒的情況傳遞給丈夫。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作品,我總體感覺很淡很淡,幾乎沒有豔麗的辭藻做打扮。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楊絳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變成了一條項鍊。她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是《我們仨》的歸納。 這本書談不上喜歡,但字裏行間滿滿溢出來親情如清泉使我的心變得溫柔起來。楊絳先生給我最多的感受是平和,對待動盪時代的平和心態,對待名利爭奪的平和心態,對待丈夫細緻入微照顧的平和,對待女兒教育的平和心態。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看她對爭吵的反思,我學會怎樣對待夫妻意見不一;看她對待對丈夫的包容,我學會怎樣潛心去改變並適應愛人的習慣;看她對家庭氛圍的調節,我學會聰明地處理瑣事;看她處理丈夫和一些朋友之間的交往,我學着做個對愛人有幫助的妻子。但楊絳是個幸福的女子,她本身出身名門是個基礎,她聰明好學,漂亮才情,但錢鍾書對她寵愛一生,錢鍾書爲她做的最大的事似乎就是早飯,做早飯雖然不難,但對於錢鍾書來說就是因爲她是楊絳;錢鍾書是個講話非常刻薄刁鑽的人,但對楊絳卻是百般溫和就因爲她是楊絳;錢鍾書在楊絳生活中經常如孩子,一個男人在妻子面前如孩子一樣撒嬌,這是對一個女人最大的信賴。《我們仨》,就是如一滴一滴水隨屋檐瓦片滴落,透亮宜人,而這生活的細滴,更如一顆顆小小散落的珍珠,晶瑩光澤,楊絳先生把這散落的珍珠輕輕拾起,連成了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珍珠,一個珍珠不起眼,但若串成項鍊就是珍貴的。而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着串珍珠,一旦學會串珍珠,我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3

記得看過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感覺百歲老人腦筋那麼清楚,對人生的感悟確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悟。這次在圖書館偶遇楊先生的《我們仨》,仍舊是懷着一種崇敬的心情拜讀的。

這是一本小書,共分三部: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人老了,愛做夢,擔心心愛的人突然離開,楊先生把它叫做“長達萬里的夢”。在丈夫和女兒彌留之際,楊老在女兒的攙扶下堅持每天去看丈夫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驛道。後來,女兒也病了,楊老每天在夢中惦記着女兒。“我每晚都做夢,每晚都在阿圓的病房裏。”“我不敢做夢了。可是我不敢不做夢。”失去女兒的痛是九十多高齡的老人無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在心上流淚。”當丈夫也離開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時,楊老說,“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者那個小點。”“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如果前面兩部給我們顯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麼從第三部開始,楊老開始回憶,以回憶來懷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爲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1935年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同到牛津大學求學。錢先生是一個一心鑽研學問的人,按能力楊先生是不輸錢先生的,但楊先生爲了能和丈夫一起,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獎學金,錢先生一個人的獎學金兩個人省吃儉用。求學期間,生下愛女錢媛。用錢先生評價楊先生的話“以才媛而能爲賢妻良母,又欲做女博士。”

兩人學成後,儘管國難當頭,1938年8月一家三口毅然回國,錢先生到西南聯大任教,楊先生母女倆暫回上海。兩位先生一直筆耕不輟,楊先生還翻譯完《唐吉坷德》上下集共八冊,錢先生寫完《管錐編》。《管錐編》我在學校圖書館見過,但因爲是文言文,未敢觸碰。楊先生說,那是因爲在文革期間,怕紅衛兵不允許,錢先生“乾脆叫他們看不懂。他不過是爭取說話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學問。”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楊先生的語言十分精煉,是我所讀白話文中少有的精緻,很多平平常常的表述,卻絕無一絲的拖泥帶水。我不敢妄評楊先生是否絕代佳人,但楊先生的文章真的可以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來形容。讀這樣的書,哪怕敘述的是家長裏短,也是一種享受,值得像品茶一樣細細玩味。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4

“庚子鼠年,荊楚大疫,名曰新冠,源於食野,恰逢春季,染疾數萬,九州閉關,車馬頓安,萬巷空寂,足不出戶,以隔蔓延因……”,作爲華夏一員,本該全力以赴教書育人,無奈困於陋巷,藉此漫長假期,教育愛子,勤於烹飪,涉獵好書。寒假來臨之際,與好友相約曲師深巷舊書店,經好友推薦,覓得數本佳書,因臨近期末未能先讀爲快,近日居於家中,翻到此書《我們仨》,欣喜若狂。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對他們一家三口(錢鍾書、楊絳、錢瑗)的親情回憶,我們仨,而不是我們三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先生這本著作的風格,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就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一個三口之家的平凡生活。這裏面沒有歌頌愛情但是你卻感覺楊絳先生同愛人你儂我儂,這裏也沒有用太多的篇幅去講家和萬事興,但是你卻真切的感受到了家的偉大。

92歲老人,夫逝女亡,靜思往事,雖孤獨一人,但全書哀而不傷,讀來心生暖意,令人感動,雖爲文學大家,但是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卻不帶絲毫文人氣息,散文如行雲流水般,筆隨心動,思念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見他們一家三口這一生相扶相持、相親相愛、感情至深,以至多年之後楊絳先生還對過往經歷如此清晰,愛之深無以言表,借一文書以表思念之情,猶如親人仍在身邊……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錢鍾書總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瑗相伴相助,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讀這段的時候,顯然覺得楊絳先生在向我們“炫耀”她有一個幸福的家,但是並不惹人生厭,反而真心羨慕他們有這樣一個平凡而幸福的家庭。對於她來說相守就是上天對他們最大的眷顧,這段話看着像回憶錄,細看又覺得像一封“情書”,只是這封“情書”很特別,把虛無縹緲的情話變成了現實,夫妻兩人在生活上一個共同體,相扶相持;在思想上又是獨立的個體。真的讓人好生羨慕。

“精神上的富足纔是真幸福”。現在越來越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他們仨不只是他們仨,而是更多的人,他們是亦親,亦友,亦師。他們滿足於精神食糧,所以在精神上富足的,之所以不追名逐利,是因爲他們在內心深處是無私的,當然他們也是自信的,國之自信,家之自信,文化之自信,僅僅這些就足夠他們享用一生。

讀完這本書以後,深深地被他們一家所圈粉,被他們溫文爾雅的氣質所吸引,被他們博學多才的才情所感染,羨慕於他們溫馨有趣的家庭生活,淪陷於他們簡單粗暴的愛國情懷。在此,我想呼籲現代的年輕人,做行動上的巨人,放下手中吞噬時光的“怪獸”,拿起上下五千年的文學名著,多看多思多悟,讓這些名著指導着我們擁有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疫情慢慢退去,你我相聚那天,希望看到更好的你……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5

近年,隨着楊絳先生的離世,她作爲錢鍾書先生背後的.女人,也漸漸爲人所知,她寫的書也成爲了大家追捧的對像。這兩天粗粗看完了她寫的《我們仨》,總體感受就是這個家“溫暖有趣”。家庭氛圍的營造與女主人密不可分,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楊絳先生的大女人智慧和小女人情懷。她內心住着一個女孩、一個女人、一個男人,非常的豐富有趣。

一是注重生活的儀式感,有着少女心態,讓生活變得有趣。這其實源於對生活的一種熱愛。書中描繪的大作家錢鍾書一家的生活其實也是清貧的,輾轉搬家、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常有,但他們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仍堅持早上和晚上飯後的“探險”——去走走沒走過的路,撿撿不同的石頭;雖然清貧,但他們堅持養貓,和每一隻貓都合影。尤其是他們全家參觀動物園,楊先生描繪的“河馬怕醜、遠遠地朝遊客射尿”等場景,分別就是一個少女靈動的筆態,楊先生的靈魂該是多麼的有趣呀!

二是對家人知冷知熱,有着母愛情懷,讓生活變得溫暖。比如,書中描繪錢先生繫鞋帶左右不分,她就幫他系;女兒和先生分別住在北京城的兩大醫院,她就拖着八十多歲的身軀送湯湯水水,把一家人團在一起、裝在心裏,毫無怨言。字裏行間都是她對這個家的愛意與柔情。

三是與丈夫共同進步,熱愛學習,有着男人的獨立與追求,讓自身成爲孩子的榜樣。書中寫道她家中有兩張書桌,早飯過後兩人便一人一張,伏案讀書。這等舉案齊眉的場景是給女兒最好的愛與學習的薰陶。

四是懂得示弱,注重儀表,讓男人有一種存在感,讓感情變得甜蜜。比如她怕走夜路,先生就讓女兒在他不在的日子裏照顧好媽媽;比如她喜歡睡懶覺,每天早飯先生都會做好。其實她很能幹,但她一定會在某些方面留一些缺角,讓先生補齊,讓先生有存在感,這是一種女人的智慧。男人需要通過付出行動讓女人滿足來獲得成就感,女人一定不能太能幹,把男人獲得成就感的機會剝奪掉。再看她出現的照片,都是收拾得整潔優雅,美麗的外表永遠是女人的武器。

另外,她也有着一些普通人的小心機,讓我多次會心一笑。比如爲了逃過開會這等無聊的事情,她不想做編內員工,只爲清閒;比如爲了省自己留學的錢,她以陪讀的身份進行出國,吃穿用都和先生一起,省了一筆開支,開心得不得了。

大師其實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的優點與弱點。只是她堅持不斷向上向善,再加上大於常人的格局,所以才能讓她在人生低谷時更堅強,在人生高潮時更冷靜;而這一切,都源於她讀過的書、經過的事、見過的人,以及自我的反思、沉澱和昇華。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6

起初有讀《我們仨》的慾望,是因爲這個溫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整本書讀完,覺得書的內容和它的名字別無二致。

這本書激起了我對人生的一種思考,讓我更進一步確定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想過一種怎樣的人生。“我們仨”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在國外留學時承受了生活上的種種不適和沉重的課業負擔,回國後與大家庭的相處也多有磕絆,文革時期更是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最終,還遭遇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酸。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們此生都未必會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讀了《我們仨》之後,我感受到的仍舊是他們生活中的溫暖和愛,恬靜的、不亂分寸的流淌在艱難生活的每一天當中。這份溫暖和愛,就是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早已與他們經歷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毫無關係。

我也想成爲他們一樣恬淡的人,有一生所愛的人,有一個想要保護的家庭,和一兩件怎樣也割捨不下、願意終生堅持的事,這便是最好的人生。

“我們仨”都是出類拔萃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有野心,他們畢生所努力追求的,不過是做好本職工作。他們從來都不爭取什麼,即使被安排在了並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崗位上,也選擇默默接受,並不反駁或做格外的要求。對於名利,他們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視名利爲禍害,爲累贅。錢鍾書因《圍城》而出名,楊絳在本書的末尾處寫到“他並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擾和煩惱。假如他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淨”。

知識是有重量的,它能夠拉着人的心往下沉。書讀多了,心便沉靜下來,對於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們仨”能夠過得這樣溫和,處變不驚,與世無爭,與他們嗜書如命有着極爲直接的關係。讀書對於他們來講是終極幸福,是生活的動力。楊絳在書中談到“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爲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那些將讀書視爲升官發財的途徑和手段的人,並非真的喜歡讀書。

直到錢媛年近六十歲患病不能起牀的時候,她寫給父母的書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溫暖的暱稱,這是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他們從年輕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瞭解的小快樂中:出門“探險”,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對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們感到知足。

楊絳在書中好幾處都談到,錢鍾書給人的印象是驕傲的,有時也是呆板木訥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楊絳的話語中明確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賞他,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伴侶”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難找到能夠理解自己的人,而錢鍾書和楊絳無疑都是幸福的,因爲他們找到了一個能夠“看”到自己的人。

多麼想也這樣過一生。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7

20xx年5月25日凌晨,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願終於回家了,她就是楊絳。各地媒體紛紛表達了對楊絳先生離世的關切與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憶錄《我們仨》。

當我讀《我們仨》的時候,我深深陷入了書中的情感裏,每次感受到書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孤獨和淒涼,都不禁潸然淚下。

這是一本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該書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個部分,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記述了最後幾年一家三口的時光,有相聚的溫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淒涼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樸實又不乏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婦二人去英國牛津留學到一九九八年歲末錢鍾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們的日子充滿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中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溫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們,也會做媽媽的保護神,他們三個人之間打打鬧鬧,說說笑笑,不亦樂乎。正是他們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才使這個家庭溫馨而豐富多彩。

在這本書中,我還感受到了楊絳先生文人的傲骨和愛國的情懷。記得書中的那一段話:“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裏行間流露出楊絳先生在苦難中的尊嚴與精神,對獨立人格的捍衛,對文化的熱愛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在這本書中,我更感受到了楊絳先生在生離死別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勞,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丈夫和愛女的接連離世,對楊絳的打擊可想而知,但她沒有悲觀,沒有消極,“哀而不怨,悲而不傷”,以淡然面對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平凡簡潔的文字蘊含着巨大的張力,樸實的語言蘊藏着動人的情感,在飽嘗生活磨難後依舊有淡然通透的品質,這給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8

楊絳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們仨。

知道我們仨這本書,是在楊絳先生走後。知道楊絳是在錢鍾書先生走後。這時候我想起了魯先生的爲了忘卻的紀念。

沒看此書,一直覺得我們仨寫的是和朋友圈一樣秀恩愛,秀家庭溫暖和諧的回憶小說。書的封面是古樸的,內容也是古樸的。而最讓內心感覺淒涼的卻是封面背後的那句話__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看完卻發現,裏面有溫暖有恩愛,但卻生生通篇是流水賬,一個敘述得不行雲流水的依舊是家長裏短的流水賬。內容平實低調得如述家長裏短,鄰里鄉外。裏面沒有淒涼,沒有抱怨,沒有吵鬧,沒有哀傷,彷彿是一個食人間煙火,卻沒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裏面有愛情,有親情,有道德,有禮儀。更有呵護,有尊重,有思念,有擔當。有家國的選擇,有忠孝的抉擇。

楊絳的流水賬又似乎是不同的,裏面是豁達的,對社會的豁達,對國家的豁達,對家人的豁達,對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達。

楊絳敘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頑皮的,頑皮得就是三個孩子在一起過家家,只是這個過家家過得有些認真了些,認真得一直到老,但他們一直沒老過。鍾書先生說,只有死別,沒有生離。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彷彿任何大風大浪與他們無關,任政治風雲變幻,我仨自巋然不動。

寫回憶中寫夫妻恩愛者居多,而把三口渾然一體者少之又少。曾看過一個學者寫道,中國幾千年的穩定和道德傳承來自於一個個的大家庭,那種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雖然幾代同世依舊在,但同堂幾度聞?小家一成立,就馬不停蹄的逃離了大家,從此沒了長幼卑尊,你媽是你媽,你爸是你爸,媽家是媽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徹底已經延伸到了每個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獨立的法人,也有了獨立的道德體系。

每個癡迷的無用的書呆子後面必然站着一個強人。錢鍾書就是這樣一個食人間煙火卻不管人家煙火的書呆子,他鑽進書裏就不再出來。而楊絳就是站在這個書呆子後面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得了桌椅蓋得了樓房的強人。強人是無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強說能的,總不能讓一個更不能的書呆子去說能吧楊絳的字裏行間是有錢鍾書的風格的,或者說也未必遜於錢鍾書的,但無論是生活多麼愁苦,楊絳從沒有要把錢鍾書從書堆里拉出來,愛一個書呆子,就要愛讓呆子在書堆裏呆着。道理是簡單的道理,有幾人參透,參透的那幾個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爲了大家,就是無論多紛擾的事情在那裏都很簡單,簡單得如孩子,簡單得如白紙,簡單得每個人都會認爲很複雜。有初心,堅持初心就好。任風雨飄搖,你自不動就好。

讀完我們仨,就一直覺得楊絳是錢鍾書後面的錢鍾書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9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爲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爲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0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邁,獨居一角,靜靜翻閱歲月裝訂而成的書。我一個人,將那些瑣碎重拾。你們着舊時的衣裳,夜夜入夢來,那沓書稿上,還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塵。啓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後世,盡綿綿相思。

2、“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楊絳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們仨”的生活用文字輕輕描摹。想是思念費神,不必刻意遣詞造句,這是順回憶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說:"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爲這也是我們的樂趣。’她與錢鍾書先生在不安的年歲裏幾經波折,家,從未是一個固定的居所。兩位老人掛着年邁的容貌載着一顆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遊走,住處的流竄,從未影響那一疊厚厚的書稿,鋪滿每一個新居。我想正是他們對治學的嚴謹,鑽研,熱愛,使得這個家瀰漫着學者氣息,縈繞着揮不去的書香氣。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書中體悟最多的,是“我們仨”於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錢鍾書先生顫抖着寫下著作,我看到“我們仨”在分離時記下小小的瑣事,然後將這些“小石子”投擲彼此。我看到錢瑗一人承擔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們互相請教,贈與暱稱,看到楊絳先生帶着行動不便的錢鍾書先生去附近“探險”。看到他們各自守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嚴謹治學。他們不曾沾染名利的氣息,即使名聲蜂擁而至,楊絳先生也只是用謙和的笑輕輕推脫了。他們未落凡俗,獨享別緻的學者氣息。他們將日子過得樸素,物質世界的匱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還好,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爲,成爲楊絳先生那樣沉靜的人,懷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將回憶舒緩的寫出。想成爲,成爲錢鍾書先生那樣的人,攜着獨特傲氣,做世間獨有。

文學,是美妙的事。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1

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前段時間因爲楊絳女士仙逝,忍不住又重溫一次她的《我們仨》。這本書是她寫來懷念逝去的愛人和女兒的。很敬佩楊絳女士,一個女人在80多歲高齡時失去摯愛的親人,傷痛之餘,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用愛寫出了這本書,讓親人們在她點滴的回憶中漸漸鮮活起來,陪她繼續走下去,也讓旁人看到了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我想,在這本書裏,除了看到楊絳女士的堅強睿智,還能學到些什麼?

人的一生要有熱愛的事業。

錢鍾書先生和夫人楊絳女士從年輕時就熱愛文學,熱愛讀書,而且他們對待文學不僅僅是停留在興趣的層面,而是當做畢生的事業來追求,在出國留學的時候,在有了他們的女兒的時候,在抗日戰爭時期,爲了討生活而奔波的時候,在解放後有了安定的環境的時候,在xxx那個人人自危,扭曲了人性的時候……無論順境逆境,他們都堅持讀書,並且是有計劃的讀書,寫書。他們有着這麼豐富的精神世界,且也正因爲有着這麼豐富的精神世界,才支撐着他們從容地渡過坎坷的一生,支撐着楊絳女士在家人離去時仍然堅強,並且文學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尊重愛人,子女,給家人自由選擇的權利。

曾經在出國的輪船上,錢鍾書和楊絳只因爲一個法文讀音而吵了一架,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兩人都覺得不開心,而且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規定,於是他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後來在錢鍾書工作的問題上雙方發生分歧時,楊絳女士是這麼說的“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而在女兒的大學學校的選擇,就業的選擇,結婚的選擇,楊絳也都是這麼做的,充分尊重了女兒的決定,而女兒也沒有辜負父母,爲着自己的理想奮鬥了終生。

楊絳的精神也時刻鼓舞着我,因此,每個人都應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於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哲人其萎,所謂增哀思者,乃是爲了明天更好地活着、活着,堅強、充滿希望地活着。“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着。前人植樹後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後代必會受益。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時,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爲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爲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爲了生計與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纔是真”。

我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爲對於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爲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3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爲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着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爲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爲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檯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爲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情、有愛,何嘗擔心沒有幸福呢?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4

《我們仨》,此書是楊絳女士在20xx年發表,那時楊絳女士的先生錢鍾書先生離開已五年時間,愛女離開六年時間。楊絳女士將他們三人的平淡生活通過這本書,以快進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裏行間裏表達了楊絳女士對於丈夫於女兒的思念,對於他們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懷念。另一方面,通過寫自己的生活告訴我們,生活唯有簡簡單單纔是真,有了親人的陪伴,纔是幸福。

對於楊絳女士與錢鍾書先生的崇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當時的亂世時代,他們博學多才,爲我國文學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對於我個人一直以來,我的文學功底特別不好。本就是個理科生,從初中到大學畢業,文學方面基本沒有什麼進步。所以,對於他們文學的寫作我是不能從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閱讀了《我們仨》,我深深的被他們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動。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兩老愛女圓圓的博學多才,對父母的關心與體貼照顧。讓我覺得對於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子能夠擁有這樣的才華,不愧是錢楊二老的愛女。此書值得多次閱讀,對於我這樣一個沒有文學功底的人來說,閱讀一遍,根本體會不到楊絳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義。

對於閱讀後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只是通過書中內容知道,他們一家在面對生活痛苦的平靜淡然,面對榮譽的低調。爲人處世是那麼的真誠,只求問心無愧,事實將就跟着自己的內心去走,在那個亂世中,他們的思想不被現實生活的殘酷所左右。

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平凡的生活,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高貴。這種生活纔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羨慕的生活吧。對於一個文學作家,文學研究家用這樣簡單而樸白的文字寫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進一步的說明楊絳他老的用心。既而,我們再多的語言也無法表達出她老人家本要表達的本意。那讓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吧。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後,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於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爲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爲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5

一家皆才子,楊絳與錢鍾書是清華學子,在校園一見鍾情,滿腹詩書的楊絳甘爲錢先生的竈下婢,看他賦書寫詩,爲他添衣問暖,愛他一致如初,這就是才子佳人的愛情,和普通人的一樣,相濡以沐。

和想象地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爲書香家族都是紀律嚴明,人人板着一張撲克臉,說話吐字都要斟酌三分。

後來,我看了楊絳寫的《我們仨》,書裏詳細記錄了錢先生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看的過程中我時常癡癡發笑,原來文人也如此有趣,我甚至會羨慕他們都這種相處方法,他們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叛逆期,他們自己也是知事達理的父母,看完之後,餘韻猶存。

書的開頭就有一封楊絳寫的信,是用毛筆寫的,下筆有神,落筆歡快,雖不似大書法家的墨寶,卻也舒暢自然。書的第一部標題是“我們倆老了”,這一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主要是講晚年的老先生們經常多愁善感,夜晚總是會做夢,夢見相棄而去,醒來之後,又相擁而眠,太害怕失去纔會做這些夢吧,可想而知,他們倆愛之深沉。

書的第二章是“我們仨失散了”。開頭便是父女兩人在打鬧,調皮的不是錢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錢鍾書,他們仨人打着鬧着,好像已經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後來,組織上通知錢鍾書去開會,一輛來路不明的汽車,開往不知道哪裏去,這是楊先生的擔心,來自妻子的關心,錢媛是個大學教授,剛一下班回到家便忙着和母親一起去找父親,她們一起到了客棧,一起到了古驛道,在船上相聚,雖只分別幾日,卻還是思念地緊,楊絳說如果沒有錢媛,她一個人絕對不可能找到這裏。後來,錢媛走了,楊絳還是會做夢,夢見圓圓生病住院,十分嚴重,我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覺得這還像並不虛假,阿圓病了,即使病了還時刻思念這父母。章節的最後,楊絳說,家已經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棧了。

第三章講的是錢楊二位先生相識到結婚到牛津求學的故事,出國在外,二人不免戰戰兢兢,但有兩人做伴,也可相依爲命。白天上課,參加各種有趣的社團活動,夜晚散步,生活平淡有味。一九三六年,二人隨着共產黨參加行動,後來又到巴黎求學,這一年,他們有了孩子,大夫問錢鍾書要男孩女孩,錢先生說,要最好的。女兒出生之後,他們便不再是兩個人,而是“我們仨”了,楊絳說,圓圓特別像爸爸,聽話懂事,錢鍾書也說此生有此女足矣,若是再生一個孩子,就會把對圓圓的愛分給另一個孩子,那樣對圓圓不公平。後來,錢鍾書到上海,三人第一次分離,錢鍾書一路上對女兒思念不已,而那是的錢媛似乎還不知道思念爲何物。圓圓自小聰明伶俐,八歲就過目不忘,識得到子讓大人們驚訝,後來回國,分別已久的父女倆相見,也是樂趣連連,就連自家爺爺都說圓圓是家裏唯一點讀書種子。

時間漸漸流逝,三人漸漸老去,最先走的是錢鍾書,其次是錢媛,就像楊絳說的那樣“自此,三人沒有生離,唯有死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