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人是如何學習的》有感2200字

讀《人是如何學習的》有感22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2K 次

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是與孩子們分享彼此生命的細微感受,結伴同行於成長的旅程。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擁有的知識儲備與教育理念可謂不少,但落實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該採用何樣循序漸進,細緻可行的步驟,卻不時成爲困擾我的難題。除卻不斷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外,我亦捧起了手邊充滿油墨馨香的書——《人是如何學習的》,嘗試着沉潛心靈地閱讀,聯繫實際地思省。

讀《人是如何學習的》有感2200字

閱完此書,給予我最深印象、最多思考的是:人的知識是怎麼建構起來的?我認爲學習就是人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在體驗和探究中主動的建構,這個過程離不開老師正確的引導,更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充分地體驗。

無疑,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長期建構知識的過程。孔子曰: “溫故而知新”。學生已有的知識對自己的學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什麼是好的學習,怎麼樣纔算教的好呢?好的學習一方面與教師給予學生靈活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是離不開的,同時給學習者更好的機會去建構也至關重要。有一個經典的兒童故事即說明了這一點。

一隻青蛙給魚講外面的世界,而在魚的頭腦中的各種物體都跟魚差不多,牛是四條腿的魚,鳥是長着翅膀的魚。魚終究是魚,這也提醒我們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新知識中,創造性的機遇和危險並存。因此,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受參與探究學習,這樣建構的知識是深刻的,能長期影響學生。如果我們把那條魚帶離河流,讓它去親眼看看牛、鳥,去聽聽他們怎麼叫的,也許魚的頭腦中的鳥等就是正確的印象了。

因而,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學生對學習任務感興趣;同時簡化任務方法,減少解決問題的步驟,這樣學生便能處理加工成分,並確認達到任務所要求的時間;與此同時,激發學生的動機和確定活動的方向,維持學生對目標的追求;標示出學生所採用的與理想的解決方法之間差異的關鍵特徵;控制好解決問題時所遇到的挫折和風險;展示所要從事的行爲的理想模式。

只有做到這些,學生的體驗和探究才能深入。不管是什麼教學,都必須從學生的發展特點出發,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在體驗和探究中建構新的知識,不斷的學習。

課堂如一方舞臺,教師同學生協作參與其中,各自承擔角色任務。設計何樣教學活動,採用哪種教學方法,運用什麼教學設備,內中蘊藏的,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透露的,是教師的智慧。然而,一切付出,所有設計,其精當處,不在乎讓教師的個人“表演”繪聲繪色,恰應爲點燃學生的熠熠光芒。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深入文本,由表及裏,去獲取知識,拓展思維的過程。錘鍊提問技巧,挖掘問題深度,乃教師提供學生更寬廣學習空間之必需。在具備思考價值的問題統攝下,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探究,合作學習,並適時提供輔助引導,於彙報交流時,給予積極評價,方可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他們用智慧火花的碰撞,用表達的準確生動,鑄造出課堂的精彩。

語文教學的形式,應是豐富多樣的,其本源乃爲調動學生“學”之積極性,開拓學生“讀”之獨見性,引導學生“思”之深入性。亦曾嘗試以“辯論賽”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活動。如在學習“尊嚴”這一主題單元時,便結合《嗟來之食》這篇拓展閱讀課文,讓學生就“那個最終因飢餓而死的人究竟應不應該吃黔敖施捨的食物”展開激烈的辯論。學生於課前自讀了文章,並查閱蒐集了類似的故事,如《胯下之辱》、《臥薪嚐膽》等。開課伊始,便以小組內的預習檢查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把握文意。接着讓學生分組展開辯論,推薦出能言善道的優秀辯手。最後,是一場全班性的精彩辯論展示,由教師與觀看的學生爲雙方代表打分。如此一來,學生呈現出自我讀文思考的全過程,且每一步驟,皆有不同形式的得分評價,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展現着思維火花的碰撞,秀出了自我的巧舌如簧。

與數學這樣邏輯性顯見的學科相較,語文的各樣知識點散碎卻又相互融會貫通。因故,在教學時常會有“力不從心”之感。哪怕一個重點段落,即可挖掘出詞語搭配、句式積累、段意概括、語序感知等等語言訓練點。以往教學時,爲追求面面俱到,體現對教材研讀的深度,總欲將諸般能力一股腦傳授學生,結果樣樣皆“淺嘗輒止”,反因只涉及“皮毛”而得不償失。閱讀《人是怎樣學習的》一書後,再回顧自己的課堂教學,方如夢方醒般認知,明確一節課所欲解決的重點問題,着重於落實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積累,某項技能的掌握,方能達成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因而,於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確需學習拿捏關鍵,抉擇取捨。

“教,是爲不教。”此爲教育教學之最高境界。掌握閱讀方法、習得作文技巧,可謂小學語文課堂之目標,且應潛移默化滲透於課文的品讀學習過程中。幫助孩子保持對書籍的“好奇心”,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是所有教學方法的旨歸。要讓無論何樣能力水平的學生皆能在閱讀中尋找並感知到樂趣,願意用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來進行自信的表達,如此,語文教學方爲成功。

種滿了各樣“奇花異草”的孩子的心靈,正可謂一方廣闊無涯的天地,一處藏滿祕密的花園。這一方天地,需要暖陽地照耀;這一處花園,需要雨露地滋養。蘊涵於文字之中的天地大美、誠摯情感和獨立思辨就是那精神的養分,心靈的陽光,帶來對成長的喚醒與無聲潤育。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滿溢人文氣息的語文學科,本就應激盪學生的心靈,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引領他們一步步走進文學的殿堂,使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鋪展爲一次次文字和情感的體驗之旅,在向內地思悟與往外地傾瀉中,去展現精彩,獲取智慧,收藏生命的詩意與美好。

如此這般,小課堂內藏大世界,在豐盈真摯的情感體驗中,於開放有序的自思羣論裏,讓學生生命的河流躍動瀲灩水光,短暫的課堂時間,即會予人餘韻悠長,回味無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