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情深,萬象皆深》有感範文

讀《情深,萬象皆深》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讀林清玄先生寫的《情深,萬象皆深》,每一個小故事中字裏行間折射出的情感,都能引起我心中的共鳴,其中最讓我觸動的,是那篇關於飛鴿的故事。文章用第三人稱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兒和哥哥在山間捕鳥的故事,書中設計得極其巧妙的是他用插敘的手法穿插講述了南京大屠殺中的動人情節。二者在文中的呼應對比,從無盡廣闊的自然,到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故;從微不足道的弱小生命,到狠遭劫難的平民百姓;從無知孩童的無心之舉,到有心軍官的殘暴屠戮;再從良知的善意救贖,到對敵國的博大悲憫。無論是用怎樣的方式犯下的罪惡,林清玄先生都以這種平淡無奇卻充滿力量的文字向我們詮釋——何爲寬容與平等。

讀《情深,萬象皆深》有感範文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殘暴的日本兵大舉入侵南京城,三十萬的中國老百姓,包括婦女和孩子,都未能逃脫日寇沾滿鮮血的罪惡雙手,慘死在血泊中。回顧歷史,即便幾十年過去了,南京大屠殺留給後人的震驚、悲痛和憤怒卻絲毫沒有因時間長河千遍萬遍地衝刷而有所褪色。那片被鮮血浸紅的土地,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僅是冰山一角,日寇對近代中國所犯下的殘酷駭人的惡行,那個烽火悲歌的年代給當代人心理的重創,豈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體會得到的?

所以,這樣深的仇恨,又怎樣去原諒?

文中小男孩兒的父親生活在日據時代晚期,十七歲,他被迫加入“臺灣總督勤行報國青年隊”,跟着日軍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抗戰勝利日軍投降後,父親也跟着一起投降了,而實爲臺灣籍日本兵的父親,卻被以“日籍臺灣兵”的身份遣送回臺灣。在我們看來,那些曾參與這場屠戮的人們,都該接受以命償命的懲罰,父親收到的結果未免太過草率和不負責。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並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侮辱,我們只有對他們被納粹軍閥所愚弄所驅迫而表示憐憫,使他們能自拔於錯誤與罪惡。”文中的歷史老師這樣說,“如果以暴行答覆敵人以前的暴行,以奴辱來答覆他們以前錯誤的優越感,則冤冤相報,永無終止,終不是我們的目的。”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寬恕和包容!

面對這樣大的仇恨,中國選擇了用寬容以求和平。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生命用什麼面目呈現,都有其屬於自身的價值。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也是一樣的,爲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損害另一方的利益都是不公平的。

《小時代》中顧裏說的一句話給我的印象頗深,她說:“每個人,包括我,都有一次被原諒的權利。”是的,世上沒有什麼錯誤是大到不可原諒的,沒有什麼仇恨是無法化解的。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寬容是沒有原則的,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會被永載史冊,被永遠銘記,這是血的教訓,也是痛的領悟,我們對日本的寬容也僅在維護兩國友好和平發展、正視歷史的前提之下。

不僅是對人,對大自然的一切生靈都應懷有慈悲之心。所以在文末,小男孩兒聽完老師的課,第二天天未亮就摸黑找到哥哥關鳥雀的地方,將他們放回到大自然,看着它們振翅飛往天邊第一縷金黃的晨曦。我想,小男孩兒眼眶裏涌動着的不只是閃爍的朝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