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說《水滸傳》的讀後感

小說《水滸傳》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水滸傳》揭露了北宋末年當時社會的黑暗,果真是一本文學鉅著。接下來小編整理了小說《水滸傳》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參閱。

小說《水滸傳》的讀後感

  《水滸傳》的讀後感1

“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路見不平一聲吼呀,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翻開那本厚厚的《水滸傳》,伴隨着激昂高亢的歌聲,那種豪氣凌雲的感覺立馬出來了。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施耐庵寫的,介紹了梁山伯好漢上山到下山的全過程,到最後隱居山林的故事。書中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神態和動作都描寫的惟妙惟肖,體現出了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

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武松。因爲武松剛強勇敢,不怕危險,而且拳腳功夫甚是了得,赤手空拳就可以打死一隻大青蟲。正是武松這種英雄的形象,纔在我心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然而,綜其所感,對於這本書,我可以簡單的概括兩個字:忠和義。

忠,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組國要忠心,對身邊的朋友、親人們也要忠心。《水滸傳》中,宋江對自己的國家盡心盡力,這就是忠。而在現代社會當中,很少人會爲朋友兩肋插刀,有的人甚至爲了個人的利益,還不顧朋友的生死,直接背叛了朋友,最終兩個人的仇恨還拉到了下一代。

雖然有大部分人能做到忠,但這個義,恐怕是沒人了吧!就這麼簡單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書中一百零八位好兄弟爲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就是爲了做到這一點——義。不要小看這個“義”字,雖然只有寥寥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譜寫啊。義,它需要一個人擁有相當大的勇氣,甚至是要有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從這本書中,我還學會了要如何對待朋友。宋江就是我的榜樣。宋江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也沒有什麼獨門絕技,但是他的朋友卻很多。那是因爲他交朋友全憑一個“義”字,平日裏仗義疏財,廣結義友,“及時雨”稱號非他莫屬。其他兄弟們都打心底了佩服他呢。

然而,現代社會卻有人因爲利而迷失了自己,幹出了令人不齒的事情。本來一對很要好的朋友,見利忘義,最後他們把義氣都拋到了九霄雲外,走向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義”何等的重要!

這本《水滸傳》真是一部經典著作,一個“忠”、“義”、“勇”完美結合體。每當我翻開它,一個個故事跌宕起伏,一個個人物義氣十足,總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每讀完一段,我小小的身子裏卻熱情洋溢,一種壯志凌雲的感覺油然而生,滿腔熱血衝破天。往往這個時候,我也會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首歌:

“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路見不平一聲吼呀,該出手時就出手。”

  《水滸傳》的讀後感2

說到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恐怕沒有什麼人是不知道的吧?這《水滸傳》裏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是這本書的主要亮色。他們個性鮮明,有老謀深算的,亦有勇猛豪放的,他們的性格將故事裝點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毫無疑問,他們都是正義的。他們是英雄,是敢於與封建社會作鬥爭的英雄,是敢於救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的英雄。

書裏最著名的一出場景當是武松打虎了。記得好像是因爲武松嫌店家給的酒太少,多喝了幾杯,又不願留宿在此地,結果就碰上老虎了。對於這件事,我們基本可以看出武松這個人物的性格。他認爲自己的酒量好,又不相信店家的話,可見他是一個有點自大,還不太聰明的莽夫。可沒關係,他有膽子和力量啊!連喝十八杯酒都不醉,還能打倒老虎,一個全面鮮明的武松的形象就此展現在我們眼前,並且他還挺招人喜歡的,因爲他不把規矩放在眼裏,義無反顧直接頂撞黑暗勢力。

再來說一下玉麒麟盧俊義吧。此人因爲出身大戶人家,武藝又十分高超,因此養成了自命清高的性格。這從他被帶到梁山做草寇卻依舊不從可以看出,另外在戰爭中即使自己身陷困境,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樣,他還是一個臨危不亂,極度冷靜的人。在自己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還能果斷斬殺敵方一名大將,足可見他的無雙智慧和勇氣。

最後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花和尚魯智深,他是一個智慧兼勇敢的正義化身。比如說野豬林那一次,董超要殺林沖,明明與他無關,他卻把林沖給救下了,就是因爲他看不慣董超的奉命殺人,冷血無情。試問一個普通人能做到對陌生人捨命相救,不惜得罪對方的滔天勢力嗎?不行的。唯有他,慈悲憐憫的魯智深,纔可以做到。

《水滸傳》給我帶來了愉快的閱讀體驗,也教會了我怎麼去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最最重要的是,在這本書裏,我能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支持着我走向遠方。

  《水滸傳》的讀後感3

讀了《水滸傳》這一本厚厚書之後,最大的感受便是書中的英雄們的那種豪情壯義,忠義兩全。《水滸傳》一書記敘了以宋江爲頭的108好漢從被逼無奈聚義梁山泊,到被朝廷招安,再到爲宋破遼兵,最後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在我腦海中印下了兩個字:忠、義。

一個“忠”字就包含了對自己的國家、親人、朋友的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宋江在重重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只效忠於自己的國家,可謂是忠心耿耿;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面對高俅之子的調戲寧死不屈,最後上吊自殺,這也是忠的表現。

“義”字包含了很多內容,108個好漢爲兄弟赴湯蹈火,兩肋插刀,這就是義;爲人民、國家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義。在108個英雄中,我認爲最能做到“義”的是一個黑大漢,他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爲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但是他路見不平就拔“斧”相助的精神,令那些喪盡天良的惡人們聞風喪膽。他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民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皁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爲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也應該有義氣,擁有強烈的正義感,爲了正義,爲了真理能奮不顧身。

  《水滸傳》的讀後感4

《水滸傳》這本書講述了北宋末期,宋江、晁蓋等人建立水滸寨,與江湖好漢們結爲兄弟,一同上山聚義。由於晁蓋在曾頭市中箭,宋江成爲寨主。他們受了招安,向北宋朝廷投降。經過平王慶、田虎,消滅方臘後,一百零八位好漢僅剩二十七位。餘下的人卻被奸臣迫害,這隊轟轟烈烈的起義軍竟落了個悲壯的下場。

讀了《水滸傳》後,我認爲宋江這個山寨之主,有三點做的不是很好。

其一,宋江投降招安的綱領路線,不是一條好路線。

北宋小朝廷是一個十分昏庸腐敗的王朝。不僅這個“君”是昏君,天子的手下寵臣,還全都是奸臣,陷害忠良,重用小人。宋江若投降,後果就會使被奸臣陷害,只能落得一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若是像李逵一樣,嚷嚷着“奪位當皇帝”,以宋江的軍事力量,有可能成功,但他與方臘,卻不免會有一場惡戰。想當皇帝的,又會有好幾個,但皇帝位子只有一個。怎麼辦?那就只好打!打到剩一個爲止。然而,宋江卻沒有當皇帝的魄力,他便只好選擇了投降。投降又有什麼好處呢?無非就是想青史留名嘛!如果當好了皇帝,國泰民安,救民衆於水深火熱之中,百姓還會感激你的!

其二,宋江把“忠孝節義”四字看得過重,導致他起義失敗。

自從孔子主張道學後,“忠孝節義”四字已經變得比生命還重要了。然而,古話說得好:物極必反。“忠孝節義”氾濫的背後,禁錮了不少人才的思想,演繹了不少悲劇故事,不少人被活活“憋”死。“只要聽話的飯桶,不要叛逆的人才”,成了封建主義者的宗旨。宋江也走不出這個“老框架”,當了以“忠孝節義”爲代表的封建思想的犧牲者。歷史上,當了皇帝,成就霸業的人,都不怎麼講“忠孝節義”。例如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置自己的女婿的兒子——周靜帝的生死而不管,還將他殺害,並沒有什麼道學精神。“忠孝節義”可以用,但也要注意用法與輕重。如果像宋江這樣用,死心塌地的投降招安,那就是“愚忠”。宋江只是梁山泊中的一個小小草寇,就把“忠孝節義”放得如此高,豈不犯傻?

其三,宋江打方臘,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打仗有兩個目的:第一,擴大自己的地盤,充實自己的兵馬;第二,使別人降服自己。如果像宋江打方臘,人馬從一百零八人減到二十七人,帶着一羣殘兵敗將,跑回去領賞,那就是拿自己的隊伍開玩笑。打方臘,實質上也是從招安開始的。投降,相當於去當朝廷的走狗。走狗的任務,就是幫獵人逮獵物。以盜治盜,這種封建統治者的慣用伎倆,宋江竟糊塗到看不出來?

宋江犯的以上三個錯誤,基本上就是他起義失敗的原因。如果一味地只知道像綿羊一般,任由奸臣們這批狼宰割,除了兔死狗烹這個下場外,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