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6篇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6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 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

2、 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瞭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3、 爲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活動準備:

1、輪子、塑料玩具、陀螺、小棒、積木、圓紙片、吸管等

2、綢帶、音樂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師:小朋友,今天唐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來猜猜它是什麼?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2、幼兒探索操作,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師:那除了風車能轉,你覺得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今天,唐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風車、陀螺、電動汽車、紙片、吸管,它們能轉嗎?我們來試一試!

3、幼兒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鼓勵幼兒爲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師: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讓它轉起來的?

小結:用嘴吹,用手轉,用手撥,有手推,還可以藉助輔助材料吸管穿過紙片,用手一轉,紙片就轉起來了等等。

討論: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轉?

教師小結:小朋友真動腦筋,想出來各種各樣的辦法讓籃子裏的.東西轉動起來了,而且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真我驚訝,你們真棒。

(二)藉助綢帶引出身體的轉動

1、出示綢帶

2、幼兒在音樂中自由的玩綢帶轉動,教師巡迴看。

3、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樣讓你的綢帶轉起來的?(用手臂帶着轉,用身體帶着轉)

4、咦,我的綢帶怎麼沒有轉動呢?這是怎麼回事啊?誰來教教我?

(小結:哦我們都發現了,綢帶本身不會轉動,是我們的身體轉動帶着它轉動起來的,原來我們的身體也會轉動,真神奇哦!)

5、師: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跳一個綢帶舞!

(三)運用肢體動作感知轉動

1、師:那我們的身體還有那些地方,哪些部位會轉動起來,請小朋友找一找,轉一轉你的身體部位哦!(幼兒探索)

2、請幼兒交流:誰來說一說,你讓什麼轉動了起來?請你上臺來試一試

(舌頭轉、手臂轉、辮子轉、屁股轉等等)

小結: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麼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起來,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了。

(四)觀看視頻,瞭解旋轉的祕密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些關於旋轉的圖片和錄象,看看旋轉給生活帶來的美感.

(五)拓展: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師:風車的轉動給大家帶來了歡樂,汽車輪子的轉動給大家帶來了生活的快捷,電風扇的轉動給大家又帶來了涼快。各種各樣的旋轉讓生活變的多姿多彩。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轉動呢?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再找一找,把你找到的結果記錄下來,可以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由物體的旋轉—身體帶動物體的旋轉—身體部位的旋轉—觀看一些旋轉的表演,層層遞進,把活動推向高潮。在活動中,我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孩子瞭解用嘴吹,用手轉,用手撥,有手推,還可以藉助輔助材料都可以使物體旋轉,讓幼兒在觀察、操作、交流、遊戲的過程中,發現旋轉的原理。

評析:

笑口常開

本次活動,老師從操作材料到影像資料的提供,無不說明課前準備的精心和盡心,加上課堂中充滿激情的演繹,教師的自我突破顯而易見。若能讓再增加一次探索實踐的機會,則更好!祝賀你,上得很成功!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中班科學:馬路上的車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對富有動感的對象有濃厚的興趣,這些對象極易進入他們的視線。快與慢,所表達的速度現象正是存在於動態過程之中。

環境中的快與慢無處不在,馬路上的車速度有快有慢,動物行走有快有慢,人的運動有快有慢,就連吃飯、洗手、穿脫衣服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綱要》指出,“教育活動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車是幼兒熟悉並喜歡的物體,爲了引發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快慢現象,感知事物的差異性,思考爲什麼有快有慢,於是,我們選擇並設計了此項中班科學活動《馬路上的車》。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多種方式體驗速度的快慢,學習運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區分快慢,初步瞭解快慢的相對性。

2、學習記錄車輛行駛的快慢現象。

3、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與氛圍中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馬路上的車》(一)(二)。

2、學具:記錄盤25個;小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磁性卡片若干;小汽車方向盤模型、摩托車、自行車車頭模型各9個。

3、場景佈置:操作區、馬路

活動過程:

一、 比一比。引出快、慢,幼兒初步感受速度有快有慢。

1、教師介紹遊戲名稱和玩法:孩子們,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名字叫“摸摸xx跑回來”。老師說摸摸大門跑回來,你們就跑去摸摸大門,看誰最先跑回老師這裏。

2、幼兒遊戲一次後,教師提問:誰最先跑回老師這裏?爲什麼?幼兒說出跑的速度有快有慢。

3、幼兒再進行遊戲二次。

二、 看一看,說一說。初步理解車輛行駛的速度有快有慢。

師:老師帶來了一段有趣的錄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看畫面上有什麼?

1、觀看多媒體畫面(一),提問:

(1)你看到畫面上有什麼?

(2)畫面上的小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在幹什麼?

(3)它們誰跑得快,誰跑得慢,請小朋友先猜一猜,把你的想法和身邊的小夥伴說一說。

2、觀看多媒體畫面(二),提問:

(1)小汽車比誰跑得快?小汽車還比誰跑得快?

(2)摩托車比誰跑得快?

三、學一學,演一演。學習運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區分快慢,進一步感受、體驗速度的快慢是相對的。

1、學一學。

師:我們來學一學這些車是怎樣跑的?它們的速度是怎麼樣的?

教師小結:小汽車跑得快快的,用小碎步快快地前進;摩托車跑得慢一些,打開雙腳跨上摩托車,用稍慢的速度前進;自行車跑得最慢,擡高雙腿用力踩,慢慢地前進。

幼兒用動作模仿不同車的行駛方式,並控制速度。

2、演一演。

老師與五位幼兒自選一種車的'模型,並自由選擇一種與自己不同的車兩兩結成車隊,進行車速表演。其它幼兒當指令員發口令,遊戲結束後師幼共同小結表演情況:小汽車和摩托車比,小汽車快,摩托車慢;摩托車和自行車比,摩托車快,自行車慢;小汽車和自行車比,小汽車快,自行車慢。

四、比一比,記一記。引導幼兒把觀察表演的結果記錄下來。

1、介紹記錄盤、操作材料、操作要求。

師:每個小朋友有一個小簍子和一個記錄盤,小簍子裏有許多的車,記錄盤上有兩條馬路,每條馬路前面有一個小動物,馬跑的快作爲快標記,烏龜跑的慢作爲慢標記。請小朋友把剛纔看到的表演結果記錄下來,先想一想,什麼車和什麼車比,它們誰快誰慢,把跑得快的車放在快標記後面,跑得慢的車放在慢標記後面。

2、幼兒進入操作區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3、請個別幼兒介紹記錄情況。

五、玩一玩。幼兒在遊戲《愉快的旅行》中根據音樂快慢的變化控制車速。

1、幼兒自主選擇一種車的模型。

2、教師介紹遊戲規則,並進行安全教育,幼兒按要求進入場景二——馬路。

師:小汽車跑得最快站在前面,摩托車比小汽車慢,站在小汽車的後面,自行車速度最慢,站在摩托車後面。我們去旅行的時候要注意安全,車要跑在馬路上,並注意保持車與車之間的距離。

3、幼兒根據音樂快慢的變化控制車速進行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與分類活動,瞭解物體立起來與接觸面的關係。

2、大膽探索使物體立起來的多種方法,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悅。

3、交流探索結果,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設計意圖:

在一次上課的時候,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將書平放在桌上認真的看圖說話,而有個孩子卻將書打開撐在桌上,雙手沒有扶書跟着小朋友一起看圖說話,一副悠哉遊哉的樣子…….本次活動就是抓住幼兒的這一“小聰明”,以“平時不能在桌面立起來的物體,使之能夠在桌面上立起來”,爲探索目的。於是,我就讓幼兒去探索爲什麼有的物體能立在桌面上,爲什麼有的物體不能立在桌面上。從而發展幼兒探索的能力,增強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

活動準備:

1、教師知識經驗:知道各種物體的材質,瞭解物體立起來的原因。

幼兒知識經驗:瞭解各種物體的名稱及材質。

2、物質材料準備:

(1) 能立和不能立的物體:瓶盒鉛筆水彩筆積木書紙吸管(粗、細)羽毛、

(2) 記錄表每人一份。

(3) 錄音機,磁帶。

3、環境的準備

(1) 活動區投放各種輔助材料,如:插塑積木、橡皮泥、米、沙子、膠帶、皮筋、剪刀、等。

(2) 活動前一週請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物體(盒子、瓶子、羽毛等物體)

活動過程:

1、將物品分類。

(1) 觀察:哪些物體可以站立?哪些物體不能站立。

(2) 操作活動:將簍子內物體分類,並做好記錄。

2、幼兒討論:爲什麼有的物體能站立,有的物體卻不能站立。

3、嘗試用多種方法讓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1) 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使紙立來。

(2) 在使紙立起來的 基礎上,利用輔助材料,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讓其它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3) 幼兒討論:爲什麼利用了這些東西就能使不能立起來的物體立起來。

(4) 小結:只有物體接觸面大才能使物體立起來。

4、遊戲:糊塗的餐廳老闆

有個糊塗的餐廳老闆總是記不住客人點的菜,他想請小朋友幫他想想辦法,讓他能夠記住每位客人點的菜。每組幼兒通過現有的材料做一個簡單的餐桌號牌。

5、成列展覽,相互交流。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探索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

課後找出家裏壞掉不能立起來的物體,通過這個活動也能幫助它們立起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認識眼睛的形狀、顏色、位置及功能。

2.認識保護眼睛的方法。

3.知道看東西需要光線。

4.複習紅色、黃色和綠色。

5.認讀“眼”字。

活動準備

紅色、黃色、綠色的物品。

眼罩。

小鏡子、沒有五官的臉譜、彩筆。

識字圖卡“眼”(見教具)。

與眼睛有關的圖書。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紅色、黃色、綠色的物品,請幼兒蒙着眼睛觸摸物品,看看能否說出物品的顏色。

2.與幼兒一起討論眼睛的功能,以及保護眼睛的方法。

3.大家一起欣賞上述物品美麗的顏色,過一會兒,老師把活動室的燈光調暗,並拉上窗簾,向幼兒提問能否看得清楚物品的顏色(有些幼兒可能怕黑,老師最好站在他身邊)。

4.再把燈光調亮,與幼兒一起討論能再次看清楚物品的原因,然後總結有光纔可以看見東西。

5.請幼兒照鏡子,觀察自己眼睛的形狀、顏色和位置,再在一個沒有五官的.臉譜上畫自己的眼睛。(臉譜留待以後的活動使用。)

6.出示識字圖卡“眼”讓幼兒認讀。

總結分享

請幼兒互相觀察,說說彼此的眼睛有什麼不相同。

活動評價

1.能說出眼睛的形狀、顏色、位置及功能。

2.瞭解保護眼睛的基本方法。

3.知道有光纔可以看見東西。

4.能認讀“眼”字。

延伸活動

請幼兒到“全家福”區,觀察誰的家人戴了眼鏡。

活動建議

1.引導幼兒以多種方式認識保護眼睛的重要性,例如引導幼兒學習一些與保護眼睛有關的兒歌等。

2.邀請兩位戴眼鏡的家長來園,向幼兒介紹戴上眼鏡的原因及帶來的種種不便。

3.在圖書角中投放與五官的漢字認讀有關的圖書,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認讀漢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他們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賞着媽媽的笑臉、可愛的布娃娃、悠悠的藍天和五顏六色的玩具,這些都給孩子帶來了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再長大些,他們就帶着這架“眼睛攝像機”到公園、到動物園、到祖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去遊覽,更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導孩子去發現美、感受美。可是,有時眼睛還會帶給我們錯覺,如旋轉的理髮店標誌燈、變幻莫測的霓虹燈,吸引了一雙雙驚奇的眼睛,難道燈也在長個子、霓虹燈也會跑步、做遊戲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意在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感受、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感知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2.初步培養幼兒對錯覺遊戲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1.教具:①色彩鮮豔的花一束;②兩組圓形組合圖一幅;③花瓶圖片一張;④彩色轉筒一個。

2.幼兒錯覺遊戲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轉傘、陀螺、風車、扇子、硬幣、色盤、小鳥和籠子雙面轉片、動畫遊戲等。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指指點點”形式導入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指指點點”的遊戲吧!

師:“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兒隨指令馬上指點相應感官。

(評析:教師以輕鬆、愉快的“指指點點”遊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進入活動狀態。)

二、體會、瞭解眼睛的用途

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變出一束花,問:

1.我變出來的是什麼?你用什麼看到我變出來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還看到過什麼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東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動物園看見了大象;我在幼兒園看見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見了公共汽車;我在公園裏看到了許多的花、樹和草坪;我和爸爸、媽媽去旅遊看見了大海……

(評析: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神祕地變出一束色彩鮮豔的花來吸引幼兒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兒體會了解眼的作用並進行發散思維,擴展生活經驗,產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體驗。)

三、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錯覺現象

師:看見花兒紅的是眼睛,看見草兒綠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請你睜大眼睛仔細瞧,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1.觀察兩組圓,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初步體會錯覺。

①圖上有兩組圓,兩組圓中間的兩個圓是一樣大呢,還是一個大、一個小?

幼:左邊中心的圓大,右邊中心的圓小。

②將兩個中心圓重疊對比,是一個大一個小嗎?

幼:哦,原來兩個圓一樣大呀!

教師小結:由許多小圈圍繞着的中心圓看起來比較大,由許多大圈圍繞着的中心圓看起來比較小,通過對比得知,原來兩個中心圓是一樣大的。這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2.觀察花瓶圖案和彩色轉筒,進一步體會錯覺現象。

①出示花瓶圖案。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幼:一個藍色的.花瓶、杯子、馬桶、檯燈……

師:如果只看黃顏色部分,你能發現什麼?

幼:哇!我看到了兩個對臉說話的小人兒。

教師小結:小朋友只看藍顏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檯燈、馬桶,只看黃顏色部分時,卻發現了兩個說話的小人兒,這也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②觀察彩色條紋的轉筒。

師:看一看轉筒上面有什麼?

幼:轉筒上有彩條……

教師正反兩個方向轉動轉筒,問:看看彩條有什麼變化?

幼:彩條一會向上跑,一會向下跑……

教師小結:對,老師轉動小筒的時候,小朋友看到花紋一會兒向上跑、一會兒向下跑,這也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評析:教師以詩一樣的語言總結眼睛看到的現象,並提出疑問: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適時出示兩組圓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兩個中心圓的大小,初步體會錯覺現象。接下來分別觀察花瓶圖案和轉動起來的彩條轉筒,進一步發現、體會錯覺現象,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操作探索慾望已被充分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試一試,難道眼睛真的會看錯嗎?爲下一環節的操作探索做了極好的鋪墊。)

四、操作、探索,發現錯覺現象

師:眼睛變的魔術真有趣,這裏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請小朋友動手玩一玩、試一試,用小眼睛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1.教師逐一介紹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轉傘、硬幣、轉筒、魔扇、水果、動畫遊戲……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操作、探索。

2.請幼兒談談自己的發現。

師:小朋友玩得真開心,觀察也很仔細,現在大家一起來談談自己的新發現!

幼:我發現小鳥飛到了籠子裏;我發現小傘這樣轉,就變大了,那樣轉,就變小了;我使勁搓這兩個硬幣,發現變成三個硬幣了;這個陀螺上有紅色和黃色,可一轉起來就變成橘子的顏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了……

教師小結:小朋友發現的這些現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錯覺,也是眼睛變的魔術。

(評析: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發現錯覺現象。各式各樣的玩具爲幼兒所喜愛,孩子們興趣濃厚,探索慾望得到了充分滿足。孩子是天生的發現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的動兒創設了寬鬆的談話環境,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們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新發現,體驗錯覺遊戲的奇妙,共享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五、觀看錄像:生活中的錯覺現象

師: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錯覺現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分享一下吧!

師幼交流、分享,體會錯覺現象帶來的美妙感受。

結束語:生活中我們看到的許許多多錯覺現象,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還給我們的視覺帶來了美的感受。當你在周圍的生活中發現錯覺現象時,請及時告訴你身邊的人,讓他們也來和你一起欣賞、分享吧!

(評析:教師把幼兒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對常見的事物現象、變化規律產生興趣,使其用一雙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尋找,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點評

隨着《綱要》的進一步落實和實施,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日益凸顯。活動中教師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準確把握孩子們探究的方向,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爲孩子們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着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活動中幼兒能大膽操作遊戲材料,勇於探索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慾。

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探索操作遊戲材料時,個別幼兒有一定難度,如果採用小組合作形式會更有利於幼兒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遊戲帶來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用語言表達對不同物體的觸覺感受:軟、硬,光滑、粗糙,冷、熱等。

2.知道用手觸摸是感知物體的一種方法。

3.引導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大積木塊、海綿、鋸沫板、鏡子、布娃娃等,螞蟻頭飾每名幼兒一個。

2.學具:幼兒人手一個操作小筐(內放木積木、海綿塊、小鋸木板),每位幼兒兩杯水(一杯染紅色裝熱水,一杯無色裝涼水)。

3.環境佈置

請幼兒自帶一件物品,佈置活動室——不同質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車、毛絨玩具、鵝卵石等)。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小螞蟻學本領》引入課題:

教師、幼兒戴頭飾扮螞蟻,在木地板、海綿墊上爬,讓幼兒用手觸摸、按壓,感知並說出這兩種物體的硬、軟。 (師)原來,我們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軟的東西,我們的手真能幹!當看見一個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時,可以用手摸一摸,這是一個好辦法!

二、在觸摸——發現——再觸摸中感知物體特性,並表述出來:

(一)摸一摸:

1.請幼兒聽口令從小筐中拿出硬的'東西(木積木),使勁捏捏、按按,(師)你捏得動積木嗎?(生答:捏不動)按捏不動的東西是硬的;同樣拿出軟的東西(海綿),摸一摸,捏一捏,還可以擰幾圈,海綿是柔軟的。

2.幼兒摸摸鋸沫板,感受正反兩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說出一面扎手,摸起來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雙手分別握住熱、冷水杯,並說出哪杯水熱、哪杯水冷。

4、小結:我們的手不僅能摸出硬的、軟的東西,還能摸出冷的、熱的、粗造的、光滑的東西。

(二)選一選: 請幾名幼兒到臺前來,任選一件喜歡的物品,告訴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軟的、光滑的、粗糙的,還是熱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帶領幼兒在活動室裏邊摸邊問,哪些物品是硬的、軟的、冷的、光滑的等,讓幼兒逐一說出感覺。

(四)說一說: 平常還摸過什麼東西,是粗糙的、柔軟的、熱的?

(五)小結: 手能摸出硬的、軟的,冷的、熱的、粗糙的、光滑的東西。但是有些東西不能摸:如電源插座、開水、旋轉的電風扇葉等,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三、分組遊戲:

《小螞蟻搬東西》 聽口令把小筐中軟的東西送過來,或把硬的東西送過來。

活動結束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東西,說出自己的感覺或和父母一起玩摸東西的遊戲,讓家長協助以豐富幼兒的詞彙,如溼漉漉、毛絨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