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六篇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六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麼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麼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麼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麼。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麼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後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麼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徵,瞭解蜜蜂的生活習性。

2.知道蜜蜂對人類的貢獻,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學過程

 一、認識蜜蜂的外形特徵

教師說謎語:一隻小小蟲,飛到花叢中,又採花粉又採蜜,人人誇它愛勞動。

誰來告訴大家,這隻小小蟲是什麼?

二、課件演示

1.我們來看看小蜜蜂長的什麼樣呀?

幼兒觀察圖片並講述蜜蜂的特徵

(1)蜜蜂的身體分爲哪幾部分?

(頭、胸、腹)

(2)蜜蜂的頭上有什麼?

(眼睛、觸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幾對翅膀?(兩對)

(4)蜜蜂的有幾對足?看看三對足長的一樣嗎?

第三對足跟前面兩對有什麼不一樣?(三對足,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長什麼?

小結:蜜蜂的身體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一對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兩對翅膀、下面有三對足,蜜蜂全身長着細細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導幼兒討論:

(1)蜜蜂是怎樣採蜜的?

教師講解:蜜蜂從植物的花中採取含水量約爲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個胃中,在體內轉化酶的作用下經過30分鐘的發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內溫度經常保持在35℃左右,經過一段時間,水份蒸發,

成爲水分含量少於20%的蜂蜜,存貯到巢洞中,用蜂蠟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裏?

(3)蜜蜂的家族裏都有誰?

2.蜜蜂是人類的好朋友?知道它對人類有什麼好處嗎?

課件演示:蜂產品

四、認識蜂窩

課件演示

1.你們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嗎?蜜蜂的房子叫什麼?

2.蜂窩是什麼形狀的?

3.蜂窩是蜜蜂用什麼造的?

知識講解:蜜蜂的蜂窩構造非常精巧、適用而且節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兩個房孔之間只隔着一堵蠟制的牆。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而是尖的。

這個底是由三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

兩個鈍角都是109°而兩個銳角都是70°。

五、品嚐蜂蜜

六、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情況分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針對中班的幼兒已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能正確地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徵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因此,我設計了《漫遊魔術王國》的活動,讓孩子在遊戲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並通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感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徵。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能夠區分三種幾何圖形。

2、通過創設愉悅的遊戲情節,運用多種感觀來調動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3、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活動方法:

以遊戲法爲主,結合操作法和講解演示法。

活動重點、難點:

圓形和方形的認識和區分。

活動準備:

1、三種幾何圖形若干。

2、幾何圖形拼組成的圖畫。

3、魔術箱、魔法棒。

4、小鴨、小狗、小蜜蜂的教具。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帶幼兒做手指遊戲,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魔術王國去,那裏啊,會變出好多好多有趣的東西,好了,我們先來做個小遊戲,看哪個小朋友表現得最好。”

(教師做示範):“捏攏,放開;捏攏,放開;小手背起來。”

(二)中間部分:用遊戲的方式讓幼兒認識三種幾何圖形。

1、遊戲:摸一摸“魔術箱”

師:“小朋友們,魔術王國到了,魔術王國裏有一隻奇妙的箱子,你們看,就是這隻魔術箱?(出示魔術箱)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麼祕密嗎?好了,我們來看看這隻魔術箱會給小朋友們變出什麼有趣的東西。

(1)教師念兒歌:“魔術箱子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看是什麼?”摸出一本長方形的書,問:“這是什麼?(書)它們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爲什麼說書是正方形的?問: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是正方形的?(啓發幼兒說出)

(2)再念兒歌:“魔術箱子東西多,請某某小朋友來摸一摸。”

當幼兒摸到後,要求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物品?遊戲反覆進行。

(3)教師總結:魔術箱裏的東西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邊說邊指相應的物品)

(4)你怎麼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

(5)老師總結:圓形:圓溜溜,沒有角,滾來滾去真能跑;

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像座小山立得牢;

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方方正正本領好。

2、遊戲:誰的本領大

(1)教師用魔法棒“變”出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組成的圖片,請幼兒找出其中的圖形寶寶。

師:“小朋友們,魔術王國裏還有好多有趣的東西,你們看,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會變出好多的東西。變!變!變!咦!魔法棒變出什麼了?(邊說邊出示其中的一幅圖畫)原來是一幅漂亮的'圖畫。現在,小朋友們來找一找,這幅圖由哪些圖形組成,比比哪個小朋友的本領大。

(2)教師用魔法棒依次“變”出另外的幾幅圖畫,請幼兒分別找出各種圖形。

3、遊戲:小動物找家

師:“魔法棒的本領可真大,它還會邊出小動物呢!變!變!變!(“變”出三種小動物)小朋友們,你們看都是誰啊?”

幼:……

師:“咦!這三個小動物好像再哭,我們來問問他們怎麼了。”

“小狗、小鴨子、小蜜蜂,你們怎麼啦?”

(教師模擬小動物的聲音)“我們找不到家,見不到媽媽了!”

“小朋友們,我們來幫小動物找家吧!你們願不願意啊?”

幼:……

師:“你們看,這些都是小動物的房子,現在我們來幫小動物找找家。”(把三種幾何圖形的卡片發給幼兒)

師:“小動物說它們的房子都是有形狀的,小鴨子說,它們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朋友們看到正方形的‘房子’了嗎?”讓幼兒把正方形的卡片舉起來。

師:“小朋友們做得真好,都幫小鴨子找到家了。小狗說,它們的房子是三角形的,小朋友們看到三角形的‘房子’了嗎?”讓幼兒把三角形的卡片舉起來。

師:“小狗也找到家了,小蜜蜂說,它們的房子是圓形的,小朋友們看看圓形的‘房子’在哪裏?”讓幼兒把三角形的卡片舉起來。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也幫小蜜蜂找到家了”。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都幫小動物們找到家了,小狗、小鴨子、小蜜蜂可高興了,唱着歌快快樂樂地回家去了。”(把三種小動物分別“送到”相應的“房子”裏)

(三)結束部分:讓幼兒鞏固對三種幾何圖形的認識。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魔術王國認識了好多的圖形寶寶,小朋友們說說它們是誰啊?”(依次出示三種幾何圖形的卡片,讓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

師:“魔術王國裏還有好多好多奇妙的東西,下次老師再帶你們去,好不好?我們也唱着歌回家吧!”

活動延伸:

1、讓幼兒把小動物的‘房子’分類放到區域角中。

2、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的圖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區分上午、下午,並嘗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上午我在幹什麼,下午我在幹什麼?

活動準備:紅、綠各一個小房子

幼兒一日生活圖片

幼兒一日生活的課件

活動重、難點:區分上、下午,並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活動過程:

一、手指遊戲

1、大胖子睡了,二胖子睡了,高個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大家都睡了,公雞喔喔叫,太陽出來了,大胖子醒了,二胖子醒了,高個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大家都醒了。

2、公雞喔喔叫,太陽出來了,是什麼時候?(白天)

二、談話導入

1、白天小朋友幹什麼?(上幼兒園)

2、上了幼兒園先幹什麼?(上課)

3、上完課了,我們坐的有些累了,我們要去幹什麼呢?(做早操)

4、做完操了,我們要幹什麼去了?(回教室)

5、這時候,我們覺得口渴了,要幹什麼呀?(喝水、看電視)

6、看完電視了,宋佳老師和大家一起幹什麼呢?(唱歌、跳舞)

7、這是,我們覺得肚子餓了,要幹什麼去呀?(吃飯)

8、吃完飯了,我們要幹什麼了?(睡覺)

9、睡醒後我們又幹什麼呢?(喝水、吃午點、滑滑梯、滾皮球)

10、玩的有些累了,我們去哪兒呀?(教室)

11、回教室幹什麼呢?(洗手、洗臉、喝水)

12、這個時候呀,你看誰來了?(爸爸、媽媽)

13、爸爸、媽媽接小朋友回家了,你跟老師說什麼呀?(再見)

二、觀看小朋友一日活動照片

1、小朋友在幼兒園一天的活動,老師把它變在電視機裏邊了,你們想不想看呀?(想)

2、出示PPT,介紹幼兒在園活動情況,並用完整的話說

三、變魔術

1、小朋友看看,老師今天給你帶來了什麼?(大大的房子)

什麼顏色的呀?(紅色的,綠色的)

2、小朋友在幼兒園又是做操,又是滑滑梯,有這麼多的事,現在呢?老師把它從電視裏變出來,信不信呀?

3、依次出示幼兒一日活動圖片

4、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上午小朋友上幼兒園

上午小朋友在上課

上午小朋友在做操

5、老師呀,告訴你一個祕密,睡午覺以前叫上午(把上午兩字貼在紅色的房子上),那睡午覺以後叫什麼呀?(下午)

6、上午小朋友做了好多事情,下午,我們做什麼了?

下午小朋友在玩皮球

下午小朋友在滑滑梯

下午爸爸媽媽接小朋友回家

7、總結

剛纔,我們說了睡午覺以前是上午,睡午覺起來是下午。小朋友說說,現在是上午還是下午?爲什麼呢?

四、送圖片

每位幼兒一張圖片(上午或下午圖),先觀察,再說一說,圖片上的幼兒在什麼時候幹什麼?(大生的告訴爸爸媽媽,說對的小朋友把圖片送給爸爸媽媽)

活動反思:

作爲新手的我,在教學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我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一、充分了解託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認識上午、下午的經驗

託班幼兒的`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帶領幼兒回憶一天的生活情況,上午小朋友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上午小朋友跟老師一起跳舞……;下午小朋友滑滑梯、下午爸爸媽媽姐小朋友回家……學生有一些瞭解,這就是本課的一個知識基礎。

二、幫助幼兒構建知識框架

(1)學生的生活經驗一般是感性的、點滴的,老師需要通過一節課把這些點滴有條理有層次地串聯起來,爲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在這節課中,我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爲主,抓住幼兒感興趣的圖片,讓幼兒在圖文並茂的結合下,認識上午小朋友在幼兒園幹了什麼,同時,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表達。

(2)在逐步、具體的構建知識框架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幼兒認識下午。通過幼兒對上午的認識,大部分幼兒掌握了其特點,在表達下午小朋友將幹什麼時,不用教師提醒就可以較完整的說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把點滴生活經驗變成系統數學知識目的在於使其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爲主,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聯繫生活實際,讓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出自己上、下午在幼兒園分別幹了什麼。

時間概念的初步建立,這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活動中教師說出一個內容,請幼兒說一說是上午還是下午,但是籠統的描述孩子不好接受,感覺到區分上午與下午對於孩子來說有些難度,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區分,雖然告訴孩子們在睡午覺之前是屬於上午,睡醒覺之後是下午,但部分幼兒不能夠準確的說出來,所以活動中調整的活動形式,教師出示各種一日生活圖片,請幼兒爲圖片區分上午與下午,這樣孩子能夠較容易的分出上下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氣體。

2、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理,培養幼兒發現事物、探索事物的習慣。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空氣的存在和重要性。

3、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

難點: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氣球、白色塑料袋、玻璃杯、紙、一盆水、蠟燭、打火機

2、自制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氣球導入

教師出示氣球,請一位小朋友來把氣球吹起來。小朋友們現在看一下氣球鼓起來了,那哪位小朋友知道氣球裏面是什麼呀?(空氣)下面老師就和小朋友們一起看一看空氣的祕密。

(二)展開

1、實驗一:

杯子裏面放進去了一張紙,把杯子放進水裏紙卻不溼,爲什麼?

老師找一位小朋友再將玻璃杯口傾斜,出現了氣泡,爲什麼?

2、實驗二

教師把蠟燭點燃,然後找一位小朋友用玻璃杯把蠟燭罩上,看蠟燭怎麼了?並討論蠟燭爲什麼會滅。

得出結論:火的燃燒需要空氣。

3、用各種感官感知空氣

教師用塑料袋變個魔術,讓塑料袋鼓起來,並討論鼓鼓的塑料袋裏有什麼?

請幼兒看一看塑料袋裏的空氣,摸一摸、聞一聞身體周圍的空氣,讓幼兒自主討論空氣是什麼樣的。

小結: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

4、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請幼兒閉緊嘴,捏住鼻子,問幼兒有什麼感覺?爲什麼?再請幼兒深呼吸,問幼兒有什麼感覺?爲什麼?

小結:人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人會死的,動物也一樣。

5、播放課件

討論:剛纔我們看到了很多污染的空氣的事,這些事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小結:如果我們吸入被污染的空氣,就容易得感冒、氣管炎、哮喘病,嚴重的還會導致肺癌,對我們身體危害很大。

6、懂得保護我們的空氣

教師:小朋友們平時的時候要怎麼減少空氣污染,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呢?

小結:種植花草樹木、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不隨便亂扔垃圾、讓爸爸媽媽少開車、不要騎摩托車等等。

7、結束

鼓勵幼兒爭當“環保小衛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氣的行爲,讓空氣變得更潔淨。

(三)活動延伸

教師:現在每人拿一個塑料袋,咱們到外面找空氣去!(讓幼兒繼續玩塑料袋裝空氣的遊戲,以鞏固對空氣的認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意圖:

幼兒知道用線來放風箏,用繩作跳繩、遊戲…… 但是孩子缺乏一定操作經驗,故開展了本次活動。旨在提升孩子探索與學習多方面的生活經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自講、互講、滿足幼兒表達的願望。

活動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線和繩,能夠比較各種線和繩的不同特點,初步瞭解它們的用途。

2.感知線和繩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活動準備:

1.佈置豐富線繩原材料的活動室。

2.收集各種各樣的線繩,探其用途。

3課件《我和我的外婆》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教師:先請小朋友聽一個故事,聽聽、看看故事裏講了什麼。

2、聽故事後,教師提問。

教師:故事裏講了什麼?都有什麼是長長的?(電話線、馬路標線、毛線、陽光線)可請幼兒反覆聽幾遍故事,加深理解。

二、尋找線和繩

教師: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線和繩,我們來找一找吧!

1、尋找身上的線和繩

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上和同伴身上哪裏有線和繩,如:衣服上的線、鞋上的繩、女孩系在頭髮上的'鬆緊繩等。

2、尋找活動室中的線和繩。

引導幼兒觀察、尋找活動室裏有哪些線和繩,如:電線、運動時用的跳繩、玩具上的天線等。

三、感知、交流

1、向幼兒逐一展示各種各樣的線和。

教師:小朋友們看一看,這些是什麼?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引導幼兒比較它們在長短、粗細、軟硬等方面的不同。

3、引導幼兒說說它們可以用來做什麼。

教師:說一說,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線和繩?它們都有什麼作用?

如:毛線—織毛衣用,紙繩—包東西用,網線—上網用,彩繩—包裝禮品用,絲線—刺繡用等,讓幼兒充分的討論各種線和繩的用途。

4、引導幼兒根據以往的經驗說說自己還在哪裏見過什麼樣的線和繩。如:鐵絲線、包裝用的繩等。藝術品中有哪些是用線和繩做的。

四、操作遊戲

1、指導幼兒嘗試玩翻繩遊戲。

2、指導幼兒用線和繩擺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

3、指導幼兒彎折電線,大膽設計各種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