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六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六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初步瞭解路邊種樹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作用。

能出顏色、形態等方面感受行道樹的美,並嘗試用線條、花紋、顏色來表現行道樹。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馬路邊的樹”組圖;“行道樹的作用”圖片。

材料準備:畫紙、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等。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馬路邊的樹”,引導幼兒從顏色、形態等方面感受行道樹的美。

——你喜歡圖中的哪些樹?

——它們都長得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這些樹都種在什麼地方?

小結:這些種在路邊的樹,叫行道樹。它們的形態不一樣,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細,有的直直的、有的彎彎的,有的樹冠像一把傘,有的樹冠像一顆球;它們的樹葉顏色和形狀也不一樣,有的樹葉黃、有的樹葉綠,有的樹葉細細長長的,有的樹葉胖胖圓圓的……

出示圖片“行道樹的作用”,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路邊種樹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作用。

1.幼兒自由交流馬路邊種樹的作用。

——爲什麼馬路邊要種樹?

2.出示圖片“行道樹的作用”,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路邊種樹的作用。

——這兩幅圖的路面上有什麼不同?

——你喜歡住在哪一幅圖的環境裏?

——如果你走在空氣灰濛濛的路上,有什麼感覺?

——爲什麼路邊種了樹的這幅圖裏空氣不會灰濛濛的呢?

小結:行道樹可以美化環境、吸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讓空氣更新鮮;可以遮陰和消除噪音等,走在樹下更涼快,住在馬路邊的`人不會感到很吵,讓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還可以讓開車的人看清道路的方向,行車更安全。

發放繪畫材料,鼓勵幼兒繪畫“長長的行道樹”。

1.鼓勵幼兒大膽運用線條表現樹的外形特徵,畫出對行道樹美的理解。

2.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繪畫時突出行道樹的色彩和形態,嘗試多種畫法。(點彩畫、水彩畫、線描畫等)

3.展示全班幼兒的作品,進行分享、交流,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畫。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請家長帶幼兒觀察馬路邊的各種樹木,並用相機記錄看到的街樹,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根據科學活動《爲什麼會響》的活動進行修改。設計思路:《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一、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二、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尋找水果種子藏在哪裏的活動,知道種子都藏在果實裏,瞭解種子的用途。

2、幫助種子找到相應的果實,發現種子的豐富多彩。

3、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認識、品嚐過秋天常見的水果。

2、幼兒收集各類秋天的水果;西瓜、蘋果、葡萄、石榴等水果的種子;水果剖面圖若干張、種子食品若干種。

活動過程:

1、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引發幼兒尋找種子的興趣。

⑴、教師引導幼兒按水果的名稱、生長的地方、形狀、口味等方面逐一介紹果實。

⑵、教師出示部分果實的植物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自己帶來的都是植物的果實。

2、尋找水果裏的種子,瞭解種子的用途。

⑴、教師:你們在吃這些水果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果實裏面的小祕密?(有籽、有核、有硬硬的東西)

⑵、幼兒動手操作,自己去發現果實裏的祕密,邊找邊交流自己的發現。(提供各類果實,部分水果已切開,中間用牙籤連接。)

⑶、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你在果實中發現了什麼?

⑷、教師:小朋友發現的這些都是果實的種子寶寶。種子寶寶爲什麼要藏在果實媽媽的肚子裏呢?

⑸、教師:種子寶寶的本領可大了,如果把它放在泥土裏,它會慢慢地發芽、長葉、開花,最好會結出許多許多的果實。

3、遊戲:種子找果實,發現種子的豐富多彩。

⑴、教師:我這有許多的種子寶寶,它們找不到自己的果實媽媽了,你能幫他們找到嗎?看,果實媽媽都在前面的圖上,它們的肚子裏都有幾個種子寶寶,你要仔細的看清楚手裏的種子寶寶和果實媽媽肚子裏的種子寶寶一樣哦。

⑵、教師引導幼兒對各種種子的顏色、形狀、硬度、光滑度等做進一步地觀察與講述。

4、瞭解、品嚐常見的種子食品,體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教師出示其它的種子)

教師:看,老師還帶來一些東西,(瓜子、花生、黃豆、紅豆、開心果、核桃等)它們叫什麼呢?

教師:其實,這些都是植物種子。種子種子不僅能長成植物,而且還是我們人體的營養寶庫,所以,許多種子也被人們做成了食品。

幼兒品嚐種子食品。

教師:今天,我們認識了水果的種子,還品嚐了一些種子食品,如果以後你還發現了其他植物種子的祕密,再來告訴大家。

活動建議

自然角:每人選擇一種種子進行種植,並進行種子發芽的紀錄。

區角活動:學習剝各類種子的種皮,進一步探索種子的內部結構。

家長共育: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農作物的種子,豐富幼兒有關植物種子的知識經驗。

領域滲透:在美術活動中進行種子貼畫的活動,鞏固幼兒對種子外部形狀的認識。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探索水的基本特性。

2、初步知道水的重要性和缺水造成的惡果。

3、有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水,牛奶,醋,玩水的玩具及製作好幻燈片。

2、幼兒經驗:瞭解水從哪裏來及水的用途。

教學過程:

一、探索水的基本特性

1、動用多種感官感知水無味的特性

(1)給每組幼兒桌上提供一杯水,一杯牛奶,一杯醋。師:知道杯子裏面是什麼東西嗎?你是怎麼知道的?醋是什麼味道?牛奶是什麼味道?水是什麼味道?

(2)教師小結:水是沒有味的'。

2、感知水無色的特性

(1)引導幼兒觀察三種東西的顏色。師:醋是什麼顏色?牛奶是什麼顏色?水是什麼顏色?

(2)小實驗:透明的水。方法:將三顆鈕釦分別放進三個杯子,讓幼兒分別觀察。師:能看見醋和牛奶杯子裏面的鈕釦嗎?爲什麼?能看見水杯裏的扣子嗎?爲什麼?

(3)教師小結:因爲醋和牛奶有顏色,所以,杯子內的東西看不見,因爲,水是沒有顏色的、透明的,所以,能看見杯子裏面的東西。

3、出示水盆和玩具,感知水能流動和具有浮力。師:水還有一些祕密藏在水盆裏,只要小朋友仔細觀察,開動腦筋,就會發現其中的祕密。

(1)幼兒玩水,老師參與幼兒的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玩具浮在水上、用手指把玩具向下按,有什麼感受?水能從這個杯子流進另一個杯子)。

(2)集體交流自己的所見、所感。師:剛纔,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3)教師邊演示邊小結:水可以流動,水有浮力。

二、觀看幻燈片,瞭解水的來源

1、談話教學:水是從哪裏來的?(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已知經驗)

2、觀看幻燈片,瞭解水的來源。

3、教師小結:天山下雨,雨水彙集到河裏、水庫裏,就形成了很多的水。

三、觀看幻燈片,瞭解水的用途

1、談話教學:水有什麼用處?(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已知經驗)

2、觀看幻燈片,瞭解水的廣泛運用。

3、教師小結:(省略)

四、觀看幻燈片,瞭解缺水給人類造成的惡果

1、談話教學:沒有水會怎麼樣?(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已知經驗)

2、觀看幻燈片,瞭解缺水的嚴重後果。

3、教師小結:(省略)

五、延伸教學:環保小衛士

1、談話教學:怎樣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宣傳教學——環保小衛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園實地探尋螞蟻、觀察螞蟻,對螞蟻的生活環境、蟻穴感興趣。

2、感受尋找螞蟻、觀察螞蟻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找到一處螞蟻較多的地方,準備好一點餅乾屑。

2、螞蟻生活環境的圖片。

3、幼兒用書第3冊第4-6頁。

活動過程

(一)螞蟻在哪裏?

教師提議去幼兒園裏尋找螞蟻、

教師:我們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螞蟻,你們知道螞蟻生活在哪裏嗎?(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螞蟻到底生活在哪裏呢?今天,我們一起去幼兒園的空地上,找一找螞蟻的家吧!

(二)螞蟻的`足跡

1、實地觀察螞蟻

教師:這附近有許許多多的螞蟻,現在請小朋友和自己的同伴一起來找一找小螞蟻,看一看小螞蟻住在哪裏。老師這裏有一些餅乾屑,等下請小朋友們分組找一塊空地,撒在空地上。過會兒,你就能發現螞蟻,並跟蹤到它們的家在哪裏了。

2、幼兒分自由觀察,教師巡迴指導。

3、提醒幼兒愛護小螞蟻,不要踩到小螞蟻。

(三)我的螞蟻朋友

1、回到教室,討論觀察結果

教師:剛纔我們小朋友都發現螞蟻的家了嗎?它們的家到底在哪裏?

2、分組上前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提醒幼兒用完整的句子來講述,並引導幼兒簡單描述螞蟻的生活環境。如:小螞蟻生活在洞裏,洞口是一個拱起的小土士丘,像火山那樣中間有個洞。洞的旁邊都是小草,旁邊的泥土非常乾燥……

3、教師小結:原來,小螞蟻喜歡在地下挖洞築果,它們的家有好聽的名字叫一蟻穴。它們通常把家安在比較幹十燥的土壤中,我可以在樹根草從、在地方找到它們的家。

(四)螞蟻的家園。

1、 觀察幼兒用用書,進一步認識地下螞蟻王國。

2、 螞蟻在底下的家,到底是麼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第6頁,說說蟻穴的內部形狀又如有許多的小房間,鼓勵幼兒大膽猜每個“房間”的不同用途。)

3、小螞蟻在裏到是怎麼引活的呢?這一個個的小“房間分別是什麼用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找答案,下一次我們來分享答案,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裏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1、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裏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裏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裏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告訴你們一個祕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裏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裏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裏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老師巡視觀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裏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裏只能放綠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紅顏色盆子裏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藍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2、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怎麼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麼?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裏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浮起來了嗎?是哪個盆裏的東西讓它浮起來的?那你們現在知道老師開始時的三個杯子裏哪一隻也加了這個盆裏的東西?

四、揭示謎底,小朋友通過兩次實驗,發現了(X)顏色盆裏的'東西能讓土豆浮起來,這個盆裏的奇妙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來端起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是什麼?(鹽)對了,這個奇妙的東西就是平時媽媽做菜用的鹽,小小鹽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調味還可以讓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來,它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呢?我們下次再來玩一玩,找一找,好嗎?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太倉促。雖然我不斷的給孩子們用實驗來啓發他們,但是孩子還是有一些朦朧感。

不過在此次活動中還是讓孩子知道了鹽的來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