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8篇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8篇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1

活動目標:

1、感知秋季樹木的顏色、形狀特徵,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裝扮彩色的樹。

2、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當材料,操作中注意遵守規則。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家長帶幼兒參觀各種樹木,對秋季樹木的變化有所瞭解。

2、銀杏、梧桐、楓樹、松樹等圖片。

3、水彩筆;顏料和棉籤;彩紙和漿糊。

活動過程:

一、通過故事,引發與樹木相關的經驗。

1、師講述故事:在高高的山頂上,有一棵綠綠的大樹。滿樹的綠葉隨着風兒搖擺。有一天,樹葉寶寶們忽然覺得:大樹媽媽總是穿着一件綠衣服,多沒勁兒呀!於是,樹葉寶寶們悄悄讓自己變了顏色。看(出示圖片)大樹媽媽的衣服變成什麼顏色了?

2、提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大樹?(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圖片)

二、觀察圖片,瞭解樹木的相關特徵。

師:原來,樹不僅是綠色的,有的還會變成紅色、黃色等別的顏色。今天,我們來把這些彩色的樹畫出來好嗎?我們應該先畫樹的哪一部分呢?樹幹是什麼樣的?畫好樹幹,再畫什麼?樹冠是什麼樣的?

介紹樹幹、樹枝和樹冠的名稱、操作順序及它們的形狀特徵。

三、、出示繪畫材料並逐一介紹。

每個幼兒畫一棵大樹。

四、活動評價。

將畫好的大樹剪下來,佈置成彩色的樹林。幼兒一同欣賞,說說自己最喜歡哪顆樹,爲什麼。

活動反思:

大家都知道,孩子都喜歡絢麗的色彩,更喜歡用鮮亮的色彩來表現他所喜歡的物體。而孩子又是天生的觀察者,一草一木都會讓他們欣喜和驚訝。當幼兒試圖用他們稚嫩的畫筆去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情感時,往往又缺少必要的方法技能去支持。所以,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旨在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思考的基礎上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徵,掌握繪畫表達的技巧,以提高幼兒的審美表現能力。

在以往的美術活動中,我們常常覺得對幼兒的知識要求太高了。似乎在美術活動前總應該先安排一次科學活動才行。所以,這次在制定目標時,考慮到中班幼兒的.知識能力有限,我們並不要求他們掌握秋季銀杏、紅楓等樹木變化的具體特徵,而是緊緊扣住顏色這個中心,只要幼兒知道秋天的樹有那些顏色就夠了。

在活動準備方面,考慮到繪製的圖片效果失真,所以我採用了先拍照片然後寫真擴印的方法制作了這幾張圖片。該圖片給幼兒帶來了逼真得視覺衝擊,更容易和幼兒的已有經驗相聯結。

本次活動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實施的步驟是引導幼兒瞭解樹木的形狀特徵,掌握繪畫的步驟。這也是我們在備課過程中覺得最棘手的部分。因爲傳統的由老師示範、幼兒模仿的形式已不適應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所以我作出了一個新的嘗試,將原來先講解技巧,再佈置繪畫要求的步驟顛倒過來。因爲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所以我先提出要求:“今天我們就來畫一畫、做一做彩色的大樹好嗎?”然後設置了四個問題:

1、“要畫大樹,應該先畫哪一部分呢?”

2、“樹幹是什麼樣的?”

3、“畫好樹幹,再畫什麼?”

4、“樹冠是什麼樣的?”結合以往的繪畫經驗,幼兒很快了解了繪畫的步驟。同時又通過觀察、比較,順利地瞭解了樹木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形狀特徵。從而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綱要》要求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所以我爲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讓幼兒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美術活動中作品的展示,相信也是老師們頗爲頭疼的問題。用透明膠貼,老師的工作量太大。用大頭釘固定再泡沫板上,不安全。經過多番對比,我們選擇了PC板。顏色很漂亮,幼兒自己用漿糊一貼就行了。不僅美觀實用,更換也非常方便。

美術活動的評價也一直是我們討論的焦點。在最初的設計中,評價就是讓幼兒互相欣賞,說說自己喜歡哪幅作品。但試教時發現幼兒有的沒畫完,有的忙着貼,有的自我欣賞陶醉,誰都不聽別人說。最後有老師建議說能不能在幼兒的衣服上貼星星,讓他可以貼在自己喜歡的作品上。這個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認同。因爲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幼兒成爲評價中的真正的主角。他所認同的,對於他來說,就是好的。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以上是我對這次活動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不過,在實施過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困惑。如:“秋娃娃”這一形象是否有必要,如何更充分地發揮它的教育價值?再如:有的幼兒在分組活動時有所偏向。在試教過程中就發現有的幼兒想畫棉籤畫但沒佔到位置,所以拒絕參加操作的情況。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是應該輸導,還是滿足呢?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尋找答案。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2

活動設計背景

第一部分:春天,陽光曖曖的照到樹林裏面,樹木枝頭開長出嫩綠的芽。

第二部分:到了夏天,森林裏樹林裏,樹葉變得很濃密,一片綠色。而且樹上還住好多小動物。

第三部分:秋天來了,樹葉變黃了,樹上掛滿了好多好多成熟的果實。金黃色的一大片。

第四部分:冬天到了,樹葉掉,樹木變得光禿禿,地上堆了一層層落葉。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對樹木的變化、顏色(綠色,黃色)、以及融入季節的變化、有一定的認知。

2、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四個場景的`轉換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影響到教學效果。

活動準備

準備4張海報。海報內容是不同時節的樹。

活動過程

1、首先老師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不知道森林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裏面長的樹木有什麼不一樣麼?

幼兒會說出許多。老師個別提問,講得對的,給予表揚,老師有順序拿四張海報。讓幼兒來觀察,同時先讓幼兒講一講第一張春天樹木和樹葉的變化。先是提問:春天的樹的特點是什麼?樹葉的顏色,大小。以次出示4張圖片,提問是幼兒看過四張海報後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爲什麼?

2、再次引伸出樹對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以致讓幼兒培養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3、接下來是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每位幼兒都發張白紙,要求幼兒回想一下老師剛纔對於樹木的描寫,同時能用畫紙寫出來。然後要求幼兒用不同顏色來塗出不同的樹木,以此加深幼兒對樹木的印象。

教學反思

主要還是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善於提出問題。

選擇好的場所讓幼兒親自去親近自然,幼兒能自主的去觀察一年4季的變化,同時能讓幼兒瞭解樹變化的同時,對環境保護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3

活動背景

近期我們班正在進行“迎新年”的主題活動。一次無意中,聽到一個小朋友在說:“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媽媽要給我買新皮鞋,我的腳長大了,現在的皮鞋穿不上了。”媽媽說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又長大一歲,我個子也長高了。“我奶奶說我長大就可以幫她洗碗了。”

我們班的孩子們就接着這個話題討論起來。我想:幼兒認爲一過年自己又長大了一歲,過年是我國的喜慶日子,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想借新年這一時機,對未來有着美好的嚮往,有着自己的美好的心願。於是我設計了此次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願意改正自己缺點,爲自己的成長感到自豪。

2、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3、能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缺點。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重點難點

重點:願意改正自己的缺點,爲自己的成長感到自豪。

難點:能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缺點。

活動準備

1.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初步的認識。

2.教師在幼兒保健手冊上查找去年元旦前後幼兒的身高。

環境準備:

1.教師繪製成長樹(貼在活動室牆上)5棵,每片樹葉上貼一名幼兒的照片,並根據幼兒去年的升高貼在成長樹的相應部位。

2.裝有各種顏色、形狀的樹葉(幼兒和教師用卡紙自制)的籃子4個。

3.幼兒人手一張自己的小照片。雙面膠數個。

4.家長和教師用心形紙條寫下一年來幼兒的進步。

5.上端開口的小紙箱1個。

活動過程

(1)請小朋友們在成長樹上找一找自己的那片樹葉

(2)教師:“這片樹葉貼的位置是小朋友們去年這個時候的身高,小朋友們比一比今年你們的身高有什麼變化?”

(3)教師:“小朋友們比去年長高了多少?(用手指、樹葉等其他物品測量)

(4)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片樹葉貼上自己的.照片,並互相幫助把它貼在現在身高的位置。

進行部分:

1、我們進步了。

(1)教師:“和去年相比小朋友們都長高了,我們除了長高了還有哪些變化?”

(2)教師取出心形紙條,逐個講述每個幼兒的進步。幼兒爲同伴的進步鼓掌加油。

(3)幼兒將唸完的紙條貼在自己的小樹葉旁邊。

2、我們還有什麼缺點

(1)“和去年相比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可在我們身上都還有一些缺點需要我們改正。”

(2)教師首先介紹自己要改正的缺點,並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在一張紙條上。

(3)請小朋友們說說自己的缺點,並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在紙條上。

(4)教師和幼兒將記錄缺點的紙條揉成紙團,放入小紙箱中封好。(5)教師:“明年我們再打開這個紙箱,看看誰改正了缺點。”

結束部分:

小朋友說唱《生活禮儀兒歌》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互相提醒、互相鼓勵,幫助大家改正缺點。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內容的選擇是適合我們中班幼兒現有水平的,活動內容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體驗性,這次活動孩子體驗了自己長大的喜悅,他們開始關心自己身邊的人,他們學會了主動幫助自己身邊的朋友,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嘗試着自己單獨睡覺等。這次活動也更貼近生活,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選材主題是來自於生活,只要是貼近他們的生活,活動的開展必然會受到關注。而且主題確定在於老師平時對孩子的交談,喜好關注,及時抓住他們所關心的熱點,是大部分幼兒感興趣。興趣是所有活動的動機,我們應關注、

尊重並追隨孩子的興趣,不斷創造、探索,感知的平臺,不斷拓展他們的經驗和視野。

通過本次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心裏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幼兒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並願意改正。教學方式我採取了讓孩子主動參與,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說一說、貼一貼、畫一畫,讓孩子在多種感官、多次參與下進行活動,發現孩子很活躍,興趣極高,能積極參與到每個活動中去,幼兒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到了長大了,長高了,有一種自豪感,並渴望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我們還有什麼缺點環節中,教師介紹自己的缺點並用簡筆畫形式記錄在紙條上,教師參與其中既起到了示範的作用又與幼兒建立了平等的師幼關係,幼兒做記錄時,教師指導,教育的內涵在此其中自然而然滲透。同時幼兒也學會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思維結果。

如果再重新上這節課,我要在幼兒平時一日生活中捕捉孩子的點滴進步,用圖片或光盤形式多樣的手法記錄下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在組織教育活動時展現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獲得自信、愉快、自豪的體驗,促進其健康成長!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4

活動設計背景

第一部分:春天,陽光曖曖的照到樹林裏面,樹木枝頭開長出嫩綠的芽。

第二部分:到了夏天,森林裏樹林裏,樹葉變得很濃密,一片綠色。而且樹上還住好多小動物。

第三部分:秋天來了,樹葉變黃了,樹上掛滿了好多好多成熟的果實。金黃色的一大片。

第四部分:冬天到了,樹葉掉,樹木變得光禿禿,地上堆了一層層落葉。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對樹木的變化、顏色(綠色,黃色)、以及融入季節的變化、有一定的認知。

2、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四個場景的轉換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影響到教學效果。

活動準備

準備4張海報。海報內容是不同時節的樹。

活動過程

1、首先老師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不知道森林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裏面長的樹木有什麼不一樣麼?

幼兒會說出許多。老師個別提問,講得對的,給予表揚,老師有順序拿四張海報。讓幼兒來觀察,同時先讓幼兒講一講第一張春天樹木和樹葉的變化。先是提問:春天的樹的特點是什麼?樹葉的顏色,大小。以次出示4張圖片,提問是幼兒看過四張海報後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爲什麼?

2、再次引伸出樹對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以致讓幼兒培養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3、接下來是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每位幼兒都發張白紙,要求幼兒回想一下老師剛纔對於樹木的描寫,同時能用畫紙寫出來。然後要求幼兒用不同顏色來塗出不同的樹木,以此加深幼兒對樹木的印象。

教學反思

主要還是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善於提出問題。

選擇好的場所讓幼兒親自去親近自然,幼兒能自主的去觀察一年4季的變化,同時能讓幼兒瞭解樹變化的同時,對環境保護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認識秋天樹的顏色形狀特徵,學習運用不同的方式裝扮各種樹。

2、培養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畫有楓樹,銀杏樹,松樹的掛圖一張。

2、蠟筆,水粉顏料,棉籤,紙屑,固體膠。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討論對秋天的認識

1、師:上星期,老師請爸爸媽媽帶小朋友觀察了秋天的樹,請你告訴大家,你都認識了那些樹?,它們由哪幾部分組成?樹幹和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幼兒討論,回答)

2、教師總結並出示掛圖:大樹由樹幹樹枝和樹葉三部分組成,樹幹是咖啡色的,楓樹的葉子是紅色的,銀杏樹的葉子是黃色的,松樹的葉子是綠色的……

二、引導幼兒感知樹的繪畫步驟

1、下面我要把看到的樹在紙上畫出來,(師在投影儀上操作)粗粗的身體做樹杆,細細的手臂做樹枝,肥肥的帽子做樹冠。

2、畫完後請幼兒一起跟着講一遍繪畫步驟。

3、師:可是怎樣才能讓大家知道我畫的是楓樹喃?(引導幼兒說出給它塗色)

4、樹杆是咖啡色的(老師在投影儀上塗色,囑咐幼兒要塗均勻了)

三、師幼討論樹冠的製作方法

1、教師介紹樹冠的三種不同方法,引導幼兒討論它們的製作方法。

師:樹冠的顏色我爲小朋友準備了蠟筆,水粉顏料,有色紙屑,如果樹冠是紅的,只要選用紅色蠟筆圖色,那麼紙屑和固體膠怎麼用?(幼兒討論)教師簡要小結。

水粉和棉籤怎麼用?(幼兒討論)教師簡要小結。

2、幼兒製作,教師指導——下面就請大家把看到的樹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制作出來。(教師各別指導)

四、裝扮教室

師請小朋友將樹帖在前面,一起欣賞。鼓勵做完的幼兒嘗試採用其它方法,然後自然結束教學活動。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活動準備雖然充足,但對於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沒有思考得很充分,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完善。下面我圍繞自己課堂上的表現,進行了如下反思總結。

1、活動前的經驗準備不足:

在這次活動之前,我曾進行過《樹葉貼畫》的美術活動,認爲幼兒已具備對秋天的'樹和樹葉的認知經驗。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雖然觀察了小樹林裏各種顏色的樹葉,不同形狀的樹木,有了情感的體驗,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但是在動手操作用落葉來裝飾樹幹的時候,有一些幼兒把樹葉貼反了,我發現幼兒對樹葉的認知經驗還有所欠缺,這方面我所忽略,需要加強。

2、導入環節沒有極大地調動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

在導入環節上,我出示PPT課件引導幼兒感知秋天的樹,雖然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調動了起來,但是導入應該更具趣味性,更好地激發幼兒主動的觀察和思考的興趣。在我們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很多采用PPT、圖片欣賞、情景導入、談話導入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其實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採取更多的形式。如:視頻的形式,讓孩子觀察秋天的風景,發現秋天的色彩;用特寫的形式,欣賞不同形態的樹。即幫助幼兒發現秋天色彩的豐富性,感受秋天的美;發現樹的獨特性,又建構了幼兒的知識經驗,爲幼兒自主動手操作做準備。

3、遊戲環節上幼兒主體性不強:

在遊戲中,可以採取多種方式讓幼兒表現秋天樹的形態,不僅僅侷限於幼兒自身的肢體形態來表現,還可以多個幼兒共同組合進行表演,這樣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肢體協調的能力,以及分享與同伴共同合作的樂趣。遊戲要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充分發揮,自由想象。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4、評價活動環節上的不足:

活動的評價是提升幼兒經驗,在相互的學習中獲得提高。在評價活動中,我有些倉促,幼兒沒能全部欣賞、討論和評價作品。我應該先請孩子們欣賞朋友的作品,然後說說自己喜歡的作品及理由。主要引導幼兒針對活動目標進行講述。提問:“你喜歡哪幅作品?喜歡它的什麼?”,“哪棵樹最美?美在哪裏?”。這個活動可以設計三個不同緯度的問題。如:“樹漂亮嗎?有哪些形狀?”、“哪些樹最特別?”、“哪些樹最美?”讓孩子有針對性的圍繞顏色、形狀、佈局三方面講述,幫助幼兒經驗的提煉和積累。

在今後的美術活動中我將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活動設計更開放,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在範例的準備上照顧到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特別是能力強的孩子。讓美術活動“活”起來。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6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圖案和線條有規律地對樹葉的中心和邊緣進行裝飾。

2、體驗幫助他人獲得的快樂情感。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1、童話劇表演《樹媽媽的三片樹葉》

2、樹葉範畫三片樹葉(作教具)。

3、水筆、幼兒人手一片樹葉。

活動過程:

一、觀看情景表演《樹媽媽的三片樹葉》

提問:現在樹媽媽身上一片小樹葉也沒有了,怎麼去參加“愛心PART”呢?

(幼兒能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二、出示範例圖片、觀察欣賞

提問:樹葉上有些什麼?他們有些什麼規律?

小結:樹葉寶寶的中間是大大的圖案,旁邊是小小的花邊,這些花邊都是由線條和圖形有規律的組成的。

三、引導創作及指導

1、提問:你打算怎樣來裝飾小樹葉?準備送給誰?爲什麼要送給他?

(教師及時肯定、鼓勵幼兒的想法)

2、個別幼兒示範繪畫

(鼓勵幼兒中間的圖案要畫得大)

3、幼兒作畫

(1)請幼兒用勾線筆在樹葉上進行裝飾。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使用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來裝飾。

(2)將裝飾好的樹葉貼在“樹媽媽”的身上,注意樹葉的分佈。

四、引導講評

以“樹媽媽”與幼兒對話的形式從情感、技能上進行講評。

教學反思:

美術活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激發引導孩子們的想象力,孩子們最大的樂趣也在於幻想,每一個孩子的心都是一個充滿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師的教學應着眼於童心的釋放,鼓勵兒童好奇心的'張揚,童話故事正是迎合了幼兒這一特點,它以豐富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深深地吸引着幼兒,成爲教師與幼兒之間溝通的橋樑。童話劇對幼兒的美術創造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因爲,情緒、情感既是美術創造內容的來源,又是創造活動動力之所在。老師正是運用了孩子喜愛童話故事這一特點運用童話劇表演激起了幼兒情感,使他們的心靈始終處於活躍狀態,創造的靈感就會產生了。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對樹木的變化、顏色(綠色,黃色)、以及融入季節的變化、有一定的認知。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3、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四個場景的轉換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影響到教學效果。

三、活動準備。

準備4張海報。海報內容是不同時節的樹。

四、教學過程。

首先老師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不知道森林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裏面長的.樹木有什麼不一樣麼?

幼兒會說出許多。老師個別提問,講得對的,給予表揚,老師有順序拿四張海報。讓幼兒來觀察,同時先讓幼兒講一講第一張春天樹木和樹葉的變化。先是提問:春天的樹的特點是什麼?樹葉的顏色,大小。以次出示4張圖片,提問是幼兒看過四張海報後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爲什麼?

再次引伸出樹對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以致讓幼兒培養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接下來是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每位幼兒都發張白紙,要求幼兒回想一下老師剛纔對於樹木的描寫,同時能用畫紙寫出來。然後要求幼兒用不同顏色來塗出不同的樹木,以此加深幼兒對樹木的印象。

五、教學反思。

主要還是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善於提出問題。

選擇好的場所讓幼兒親自去親近自然,幼兒能自主的去觀察一年4季的變化,同時能讓幼兒瞭解樹變化的同時,對環境保護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小百科:樹木是一種高大的木本組織植物, 由“枝”和“杆”還有“葉”呈現,可存活幾十年。

幼兒園中班樹的變化教案8

活動目標:

1、試用點彩畫方式,表現樹葉的色彩變化。

2、耐心作畫,體驗用不同繪畫方式表現樹林的樂趣。

3、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4、在創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5、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活動準備:

樹的圖片2張(枝幹、茂盛的),完整範例點彩畫一張,作畫工具。

活動過程:

一、圖片引入,引導幼兒感受樹的美

1、小朋友們,還記得上次課老師講的樹真好的詩歌嗎?

2、樹真好,樹有很多很多的用處,可以讓我們在夏天很熱的時候乘涼,對不對?那如果樹變成這樣——你們覺得會怎麼樣啊?(出示只有枝幹的樹)我請小朋友來說說看。

3、小朋友們觀察的真仔細,這棵樹是不是都沒有葉子啊?所以看起看來就不好看,森林的小動物都很傷心,想着樹要是像他想的綠綠的就好了。所以他們許了個願望讓樹變得很好看,我們來看一下啊。(出示茂盛的陽光下的樹)

二、教師示範點彩畫,強調注意點

1、小朋友們,你們覺得這幅綠綠的樹的畫上,樹葉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啊?

2、是不是像一個個點一樣的啊?那這幅畫(枝幹)光禿禿的沒葉子是不是不好看,那小朋友們一起來許個願望讓他長出葉子好不好?

3、請閉上眼睛,等老師說睜開在睜開眼睛哦(出示完整點彩畫範例)!看,這幅畫現在是不是長出葉子來了。

4、教師演示點畫斑斑點點樹的方法。

三、幼兒描繪春天的樹林

1、要求每個幼兒用點彩畫方式繪製一棵樹。

2、教師提醒幼兒點畫時要用力均勻,不能太稀疏,但也不能很密集。

3、教師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通過局部示範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作品。

4、教師把幼兒的作品拼貼在一起,將其匯聚成一片春天的樹林,帶領幼兒一同欣賞,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中班孩子對色彩很感興趣,用色彩表達意願非常強烈,針對中班孩子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的特點,我設計了美術活動《斑斑點點的樹》。色彩是構成點彩畫的重要因素,讓孩子們把各種單純的色彩一點點地以小圓點形式排列在畫面上。以此瞭解點彩畫的繪畫原理、親身體驗點彩畫色彩的對比與分割所產生的光色效果。整個活動我以“樹林真美——-點彩畫真神奇——-春天的'樹林”來引導幼兒感受自然界的樹林之美。

一、對比賞析、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上課一開始,我出示兩棵不同塗色方法表現的樹,讓幼兒觀察:“這兩棵樹有什麼不同?”幼兒在對比中找出,一棵是平塗法,一棵是點彩畫。接下來我再出示彩點點畫(藍點+黃點)的樹,“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幼兒能從樹葉中找到藍色、黃色,還能看到它們的間色——綠色。在只有用到藍點、黃點的樹葉中能看到綠色這一奇妙的現象,讓幼兒初步感受樹木的變化,讓幼兒對點彩畫的學習探究的有了興趣,我此時揭示課題。

二、初步嘗試練習、感受美、體驗成功。

幼兒的美術教學,要重視孩子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讓幼兒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方法,使孩子們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規律。在導入環節中瞭解了藍色與黃色產生間色綠色這一規律後,我接下來安排了幼兒進行混色遊戲,讓孩子們在嘗試遊戲中認識藍與紅、紅與黃的間色紫色、橙色。在嘗試練習中,我鼓勵孩子們在畫中觀察樹葉顏色的變化。然後我再把孩子們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向孩子們講授點的疏密、主次與樹葉色彩的關係。

本次活動主要是通過對比欣賞、探究,感受色彩重疊的奇妙變化,讓幼兒自主嘗試運用重疊點彩畫法繪畫彩色的樹林。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在教學指導中,我就有意識地讓孩子從色彩上進行觀察,讓幼兒感受色彩的變化,感受到了藝術的美,激發了幼兒創作的慾望。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們的作品各有不同。可能由於時間的關係,部分孩子的樹點的彩點不夠多,給人的視覺衝擊力也不強。我與孩子們商量,孩子們主動要求在課後繼續豐富。通過這次的活動,讓我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平時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要與幼兒平等交流對話、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動探索的機會,相信他們會更加的樂意主動去探索周圍的事物,還會與教師交流自己的發現,從而有更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