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5篇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3K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5篇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調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糉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糉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爲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瞭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糉子。

用糉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後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糉葉要把米包緊,紮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糉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活動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裏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爲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着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爲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啓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爲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爲人、爲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爲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着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爲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2

活動準備:角色圖片、背景掛圖、角色頭飾、雨傘

活動過程:一、出示雨傘,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問:1、這是什麼?(雨傘)

2、我們是在什麼時候用雨傘?

3、如果下雨時我們手中沒有雨傘、雨具怎麼辦?(請幼兒帶着最有一個問題安靜的傾聽故事)

學習故事

1、交待故事名稱,教師有表情清講故事一遍。

2、提出問題:(1)故事的名稱是什麼?

(2)故事裏都有哪些小動物?

(3)故事裏講了一件什麼事?

3、利用角色圖片、背景圖片

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一遍。

4、提問:(1)小兔子玩着玩着天怎麼樣了?

(2)小兔子用什麼辦法避雨?

(5)小兔子看到小夥伴被雨淋溼時,它是怎麼樣做的?

5、利用角色頭飾,請部分幼兒表演幼兒,啓發幼兒學說故事中的對話。(引導幼兒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表達)

6、啓發幼兒說一說:“如果下雨,手中沒有雨具,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避雨?”

教育幼兒相互間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名稱、主要角色及對話

2、能用連貫語言講出角色間的對話。

3、教育幼兒同伴間要互相團結。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3

你拍一,我拍一,一隻孔雀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二隻小鴨上河沿。

你拍三,我拍三,三隻企鵝上冰山。 你拍四,我拍四,四隻熊貓吃竹子。

你拍五,我拍五,五隻小貓抓老鼠。 你拍六,我拍六,六隻小猴打悠悠。

你拍七,我拍七,七隻蝴蝶真美麗。 你拍八,我拍八,八隻青蛙叫呱呱。

你拍九,我拍九,九隻小鳥齊飛走。 你拍十,我拍十,十隻小雞捉蟲子。

你拍一,我拍一,一隻公雞喔喔啼。 你拍二,我拍二,二隻小兔練畫畫。

你拍三,我拍三,三隻小羊打鞦韆。 你拍四,我拍四,四隻小狗寫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隻老虎敲大鼓。 你拍六,我拍六,六隻小猴來演奏。

你拍七,我拍七,七條小魚做遊戲。 你拍八,我拍八,八頭小牛吹喇叭。

你拍九,我拍九,九隻小熊齊步走。 你拍十,我拍十,十隻松鼠上樹枝。

小班綜合公開課——想變蝴蝶的毛毛蟲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明白垃圾會污染環境,滋生病毒與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2、教育幼兒從小愛護環境衛生,培養幼兒把垃圾丟進垃圾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垃圾堆圖片、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瞭解垃圾會污染環境,滋生病毒與蚊蠅,危害人們健康。

1、教師放置垃圾桶在教室:

教師:

小朋友來聞聞有什麼氣味?(臭味)你明白難聞的氣味中從哪裏來的?(垃圾桶)

2、教師:小朋友聞到很難聞的氣味有什麼感覺?(難受)

3、出示垃圾堆圖片:

小朋友看看垃圾堆上有什麼在到處飛、到處爬?(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幼兒議論後,教師告訴幼兒:

垃圾堆上有蒼蠅、蚊子、老鼠、蟑螂,它們會傳染各種疾病;還有各種病毒、細菌、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二、明白生活垃圾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各種廢品,教育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愛護環境,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裏。

1、教師:

小朋友明白這些垃圾是從哪裏來的?我們來看看垃圾中有哪些東西?

教師用鉗子鉗出垃圾中的不同東西,讓幼兒逐一說出其名稱:果皮、菜葉、塑料袋、包裝盒等。

2、教師小結:

人們日常生活中不要的、丟棄的東西就變成了垃圾,垃圾就丟在規定的地方,如垃圾桶內,由環保工人統一送到垃圾站,再集中處理,這樣就不會影響環境衛生了。

3、培養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師:

我們從小要講衛生,自己不要亂扔垃圾,督促他人不要亂丟垃圾,這天就來當幼兒園的環保小衛士,跟着老師來檢查幼兒園裏是否有亂扔的垃圾,把牆角、樹下的垃圾用火鉗鉗到塑料袋中,再扔到垃圾筒裏。

教師帶領幼兒到幼兒園裏各個角落檢查。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5

一、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所表現的天真爛漫的兒童情趣。

2.指導幼兒用一問一答的方式熟悉兒歌中間段的內容。

3.啓發幼兒根據自己用的不同碗筷、飯菜等名稱,嘗試更換兒歌中原來的詞,仿編兒歌,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二、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1.操作卡片《逗螞蟻》、電視、影屏展示臺。

2.準備不同材料的碗、筷。

3.配有漢字的螞蟻頭飾。(數量和幼兒人數相同)

(二)知識經驗準備

1.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2.瞭解不同材料的碗筷。

3.熟悉常吃的飯菜名稱。

三、活動過程

(一)欣賞兒歌

1.引導幼兒回憶觀察螞蟻的情景,告訴幼兒:“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朗誦一首叫《逗螞蟻》的兒歌。”

2.教師朗誦兒歌,注意一問一答部分的語音變化,朗誦應富有節奏感。

3.出示圖片,教師操作,提問:

①小朋友叫螞蟻來幹什麼?

②小朋友請螞蟻吃什麼萊?吃什麼飯?用什麼筷子?用什麼碗?

③螞蟻吃完了嗎?怎麼吃的?

④螞蟻爲什麼是“哼唷哼唷搬得歡”?

⑤你有沒有請螞蟻吃過飯?吃的什麼?

⑥如果你請螞蟻吃飯,想讓它吃什麼?用什麼筷子?用什麼碗?

4.幼兒學習朗誦兒歌1―2遍,朗誦時,教師將幼兒分成兩部分,問答兩部分分開念,以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仿編兒歌

1.準備不同質地的碗筷。

2.組織幼兒討論:“如果你請螞蟻吃飯,吃什麼?用什麼筷子?用什麼碗?”啓發幼兒聯繫自己的日常生活實際來思考。

3.出示各種不同材料製成的碗筷,如:陶瓷碗、塑料碗、木筷、竹筷、象牙筷等,教師示範仿編兒歌的中間4句:“什麼飯?白米飯。什麼菜?炒菠菜。什麼筷?塑料筷。什麼碗?陶瓷碗。”

4.幼兒仿編兒歌,然後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在集體面前朗誦自編的4句兒歌。

5.幼兒自由仿編兒歌,將精彩的4句組合起來,成爲一首新的兒歌。

四、各領域滲透

藝術:畫螞蟻,剪螞蟻,以加深幼兒對兒歌的理解。學會歌唱螞蟻,充分感受此文字中的天真爛漫情趣。

科學:瞭解螞蟻的外形和習性。

五、生活中滲透 在生活中,運用已有知識仿編兒歌。

六、環境中滲透 製作螞蟻手指套,供幼兒平時操作。

七、家庭中滲透 請家長朗讀這首兒歌,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天真爛漫的情趣。

八、活動評價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6

課程目標:

1、在拼擺、組合彩棒造型的基礎上探索單腳及雙腳連續跳躍的多種方法,並進一步提高單腳連續跳躍的耐力。

2、能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分享玩法,體驗探索的樂趣。

課程準備:

1、自制皮筋串聯的雙節彩棒人手一組、音樂

2、場地佈置如圖:在長方形的場地上,以三種顏色的長線爲分組標記,每組間隔擺放四組彩棒。

課程過程:

一、熱身遊戲“請你跟我這樣做”,引起活動興趣。

1、觀察活動場地,瞭解活動內容。 “今天的場地上有些什麼呀?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用這些彩棒玩遊戲。我們來一起玩一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

2、幼兒跟着老師隨着音樂沿着彩棒四周做熱身運動:繞彩棒跑,沿彩棒交錯走,雙腳分開向前跳,單腳左右跳。

二、遊戲“拼一拼、擺一擺、跳一跳”:小組合作嘗試用彩棒拼擺圖形並探索單、雙腳的跳躍方法。

1、認識彩棒

(1)提問:“看我們的彩棒和你們以前見過的彩棒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嘗試彩棒的變形方法,並說出圖形名稱。

2、教師提出要求:幼兒四人一組,自由拼擺圖形及探索跳法。

3、幼兒嘗試探索,教師觀察並指導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跳躍。

4、分組展示與交流玩法。

5、教師小結:跳躍的方法,如:單腳跳、雙腳併攏分合跳等,使幼兒拓展跳躍經驗。

6、幼兒再次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跳躍場地上的圖形。

三、集體遊戲“單腳闖迷宮”,進一步增強幼兒連續單腳行進跳的耐力。

1、教師介紹集體擺迷宮圖形的方法:老師先擺第一個圖形,小朋友一個跟着一個拼自己喜歡的圖形,最後變成一個大迷宮。

2、提出要求:a。單腳跳,另一隻腳不落地。

b。 堅持跳完一整個圖形。

3、反覆遊戲2—3次,教師觀察並指導幼兒保持身體平衡進行連續單腳跳躍。

四、放鬆遊戲:“熊和木頭人”

1、玩法:老師扮熊,幼兒扮木頭人。幼兒一邊念兒歌:“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大門牙。”一邊手持彩棒在熊周圍踏步走。聽到熊醒來的聲音,幼兒和彩棒一起擺出木頭人的動作,不許說話,不許動。

2、放鬆遊戲反覆2—3次。

課程反思:

本次體育活動設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在遊戲中自由的拼擺、跳躍,鍛鍊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了他們的跳躍能力與耐力,同時培養了孩子們克服困難的精神以及同伴合作的意識。整個活動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就讓孩子的跳躍技能得到了提高,真正讓幼兒體驗趣味運動的快樂。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氣球、吸管、小杯子、塑料袋與幼兒人數相等。

2、魚缸裏養一條活魚、土塊兒、三隻短蠟燭、火柴、兩個不同大小的玻璃杯、抹布一塊、一盆水。

【活動過程】

一、 謎語引入

1、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見 摸不到,沒有顏色和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

二、找空氣

出示實驗材料,教師指導幼兒操作,尋找空氣。

1、請幼兒把瘦氣球變成胖氣球,往裏吹氣,氣球吹鼓後問:“氣球裏面有什麼?”讓胖氣球減肥變瘦氣球,將吹鼓的氣球口放開,請幼兒觀察發生的情況(空氣跑掉了,氣球變瘦了)。

2、請幼兒用塑料管往水裏吹氣,有氣泡產生。說明人體有空氣。

3、 師:今天老師再用塑料袋變個魔術,認真看老師手裏的塑料袋會變出一個什麼祕密來?請看塑料袋怎麼樣了?(鼓起來了)誰能告訴我鼓鼓的塑料袋裏有什麼?(空氣)請幼兒用手摸一摸。

師:小朋友,剛纔你們都發現哪裏有空氣呢?(氣球、杯子、水、塑料袋。)

師:那就是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 3f

三、感知活動:空氣的特徵。

師:我們知道周圍到處都有空氣,那麼空氣是什麼樣的呢?

1、請幼兒看一看杯子裏的空氣,身體周圍的空氣。

師:你看見空氣了嗎?(沒有。)

師:說明空氣是看不見的。

2、請幼兒摸一摸身體周圍的空氣。

師:你摸着空氣了嗎?(沒有。)

師:說明空氣是摸不着的。

師:小朋友,剛纔我們用眼睛看、用手摸空氣了,誰能告訴我空氣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四、空氣的作用

師:我們知道了l

3、那麼空氣有什麼用途呢?

(一)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

請幼兒閉緊嘴,捏住鼻子,問幼兒有什麼感覺?(有點兒憋氣,很難受。)爲什麼?(不能呼吸到空氣。)

得出結論:人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人會死的。

(二)空氣還可以幫我們做什麼呢?

實驗:

教師點燃三支蠟燭,用大小不同兩個玻璃杯同時罩住兩支蠟燭,一支蠟燭不罩,看看有什麼變化?(蓋上小杯子的最先熄滅,蓋上大一點杯子的再滅,不蓋的一直燃燒。)

師:你看蠟燭怎麼樣了?爲什麼滅了呢?(空氣進不去,蠟燭就滅了。)

得出結論:火的燃燒需要空氣。

課下在家長的幫助下蒐集信息:那些物品是利用空氣原理製成的。(如:救生圈、風箏、輪胎等。)

活動延伸:

在日常活動中,讓幼兒繼續玩塑料袋裝空氣的遊戲,以鞏固對空氣到處都存在的認識。

【活動反思】

通過實驗和操作,孩子們掌握了空氣的特徵和用途,同時孩子們也喜歡上了科學小實驗,特別是紙放進水裏不溼的實驗,孩子們反覆做了幾遍,才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只是在觀察土塊裏有空氣時,通過投影儀看的不太清楚,如果讓孩子們座次擺成半圓形,做實驗時離孩子近一點效果會更好些。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8

 [教學目標]

1、能發準“蓋、怪、菜”等容易混淆的音。

2、學習集中注意傾聽。

邊念兒歌邊遊戲的形式符合幼兒的學習興趣,此遊戲的關鍵在於合作的人數可以靈活組合,從最初講解,兩人合作玩到最後示範,多人與老師一起玩,要讓幼兒明確鍋蓋只要一人擔任,頂鍋蓋的人數可以不限。

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鍋蓋把頂的人的手指攥緊不放或不回答“燒的什麼菜?”而導致遊戲停頓,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合作遊戲的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材料與環境]

1、有鍋蓋的鍋子一個。

2、幼兒對菜餚名有一定的積累。

 [主要環節]

1、老師做炒菜狀,讓幼兒猜猜燒的什麼菜?

2、帶領幼兒一起學念兒歌,注意幫助幼兒發準“蓋、怪、菜”等容易混淆的音。

3、向幼兒講解遊戲玩法和規則。

(1)兩人合作玩遊戲:教師用手掌做鍋蓋,另請一人食指頂着手掌鍋蓋。

(2)必須唸完兒歌,手掌鍋蓋才能去抓頂着鍋蓋的食指,同時食指也要趕緊縮回,不讓鍋蓋抓住。

(3)若被抓住,就問:“燒的什麼菜?”,被抓住者必須說出一道菜名,雙方方能交換角色,繼續遊戲。

4、請3——5名幼兒做頂鍋蓋 的人與教師玩遊戲。進一步講清遊戲規則。

5、幼兒自由結伴,進行遊戲,鼓勵幼兒流暢地講出各種菜餚,迅速敏捷地作出反應。

 附兒歌:頂鍋蓋

頂鍋蓋,油炒菜,辣椒辣了不要怪。

噗!一口風。噗!二口風。噗!三口風。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9

一、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體會兒歌短小精練、詞彙豐富的特點。

2.在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按照兒歌的重複結構結合已有的經驗續編兒歌的後半部分,並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

3.培養幼兒愛動腦筋的習慣,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

二、活動準備

佈置“圓圓”的家,裏面有各種圓形的物體。兒歌範文、投影儀、畫紙、彩筆。

三、活動過程

(一)以玩遊戲的形式,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經驗。邀請幼兒到“圓圓”家玩,讓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活動,體會圓的特點和用途。可以看有關圓形物體的圖書和圖片,和同伴玩球,玩車輪,玩其他圓形玩具。

(二)集體講述,交流玩法和經驗。“圓圓”請小朋友說說,剛纔玩了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怎樣玩的,“圓圓”家裏有些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有些什麼特點。

(三)欣賞兒歌,談談自己的體會。指導語:“兒歌裏說了幾樣圓的東西?他們是什麼?圓的車輪怎樣動?兒歌裏用了哪些動詞來形容它的動作?我們還可以用什麼動詞形容車輪的動作。”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分析,理解兒歌裏新運用的動詞,進一步認識兒歌的結構特點。

(四)學習朗讀兒歌,加深對兒歌的理解與記憶。

(五)續編兒歌,擴展想像力,發展創造力。

1.請幼兒把所看、所想到的有關圓形的物體畫出來。指導語:“還有什麼物體是圓的,兒歌沒有提到的?我們把它畫下來,編成一首兒歌,看誰想得多,編得好!”

2.請幼兒依據自己觀察得來的經驗和畫好的作品嚐試續編兒歌的後半段。鼓勵幼兒用形象、生動、貼切的動詞來描述這些圖形的物體,掌握兒歌的句式特點,要講清楚:圓的什麼,它能怎樣動起來。老師可以利用一些小物體做仿編的示範。

3.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大膽創編。

鼓勵幼兒不把眼光侷限在室內或“圓圓”的家,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大膽想像,創編出與衆不同的獨特的詩句。

(六)結束 讓幼兒把自己續編的部分大聲地在集體面前朗讀出來,讓每個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老師把幼兒的朗讀錄下來,最後放出來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增強自信心。

四、各領域滲透

科學:教幼兒認識圓柱體和球體,瞭解圓形物體的用途。

藝術:用圓形的色紙拼貼各種物體,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及創造性思維。

語言:進行動詞歸類,看看在這首兒歌裏我們用了哪些動詞,還可以怎樣運用。聽故事《圓圓和方方》,瞭解圓形和方形的作用,懂得驕傲、居功是不可取的。

健康:開展“我和圓圓做朋友”的主題活動,鼓勵幼兒利用各種圓形的體育器械創造各種玩法。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0

目標

1.能根據要求活動手指和手臂。

2.提高肢體動作能力的創造能力。

準備

一段節奏明快活潑的音樂。

過程

1.我會做。

――教師用手指着頭部說:“這是我的頭,你能摸到自己的頭嗎?”引導幼兒邊用手指頭部邊說:“這是我的頭。”

――教師手指其他人體部位,提出類似問題。

――引導幼兒閉眼做類似遊戲,如用手摸肩,用手碰背等。

2.向手挑戰。

――你能用盡可能多的辦法活動自己的手指嗎?

――啓發幼兒大膽創造,想出多種活動手指的辦法。如拇指繞圈動作,捻指動作,彈指動作,彈琴動作,用食指和中指做剪刀狀,等等。

――引導幼兒聽指令活動手指。如:你能盡最大可能張開五指嗎?使幼兒體驗手指充分伸展的感覺。

――你能用你的手臂做些什麼動作呢?

――引導幼兒聽指令接受挑戰。如:你能讓手臂像波浪一樣運動嗎?

3.做做手指操。

――在音樂聲中,引導幼兒根據節奏創編、表演各種手部動作,感受、體驗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帶領幼兒做手指遊戲(見附)。

建議

1.引導幼兒活動身體的特定部位,有利於探索人體運動的靈敏性、定向性,提高幼兒身體感知覺能力。

2.可運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幼兒探索人體各部位的遊戲。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1

一、活動目標

1、感知詩歌,學習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朗讀詩歌。

2. 理解詩歌內容。

3、體驗在遊戲中學習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掛圖:四幅。

2、布娃娃。

3、音樂:搖籃曲。

4、頭飾;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

三、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

①、播放《搖籃曲》,教師抱着娃娃做睡覺動作。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仔細聽,認真看,老師在做什麼?

提問:剛纔老師在做什麼?(搖搖籃)媽媽輕輕唱着搖籃曲,小寶寶就怎麼樣了啊?(睡着了)

2、初步感知詩歌

過度語: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搖籃嗎?(原來有很多東西可以當搖籃 ,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詩歌,請小朋友們仔細聽一聽,詩歌裏有哪些是搖籃。

①、教師配樂朗讀。(配樂)

提問:詩歌裏有哪些是搖籃?(完整說)

②、教師結合圖片再次朗讀

師:小朋友們聽得真仔細,那我們再來聽聽詩歌裏到底有哪些搖籃,搖籃裏有哪些小寶寶?(出示圖片:邊讀邊操作圖片。)

提問:詩歌裏到底有哪些搖籃,搖籃裏有哪些小寶寶?

3、進一步感知、理解詩歌內容

①、提問:爲什麼說藍天是搖籃?(因爲藍天很大····)

那藍天這個大搖籃裏睡着誰呀?(星星····)

小結:藍天很大,還有白雲,星寶寶睡在裏面很舒服,很溫暖。

②、提問:大海這個搖籃裏睡着誰呀?(魚寶寶)

浪花是怎麼搖的?(浪花輕輕翻,大海就像搖籃輕輕地搖,好舒服,魚寶寶就睡着了。)

③、提問:花寶寶睡在哪個搖籃裏?(花園)

誰來搖花寶寶呀?(風兒)

風兒是怎麼吹的?(風兒輕輕吹,好舒服,風寶寶睡着了。)

④、師:媽媽是手是搖籃,搖着小寶寶,爲什麼小寶寶睡着了。

4、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完整地朗讀詩歌

①、第一遍(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完整讀)。

師:這首詩歌真美,老師請小朋友們一起用優美、輕柔的聲音有感情的來朗讀。

②、第二遍(幼兒聽音樂邊做動作,邊朗讀兒歌)。

師:剛纔小朋友們讀得很好聽,現在我們配上動作一起來朗讀。

③、第三遍(分角色進行朗讀)。

師:那現在我們來分角色來朗讀,老師給你們準備好了頭飾,有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還有小寶寶,你們選好自己要的角色,就去找自己的搖籃。

師:(1)小演員們準備好了嗎?題目大家一起朗讀,接着是藍天、大海、花園、媽媽。(幼兒分組表演,老師在幼兒表演時,一起表演。)

(2)請個別幼兒上來表演。

(本案例參考教師指導用書)

教學反思:

《搖籃》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意境,引出詩歌搖籃,在分角色表演中,讓幼兒多說多玩,鞏固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優美。在活動中,創設意境沒有達到要求,下次活動時要注意。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2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無處不在,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但對於中班幼兒的孩子,空氣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孩子通過小實驗和遊戲,調動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空氣的祕密,使幼兒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2.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積極探究空氣的祕密。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的的特性,即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裝有適量水的透明方形魚缸5個,沙子、粉筆、塑料瓶、方糖、蓮藕適量。

(2)使用過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圖、記號筆若干。

(4)教學ppt。

2.經驗準備

幼兒對教室的平面圖已經有充分地認識。

活動過程

一、以小實驗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今天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師準備的材料裏,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吧!

2.介紹材料,講解操作方法。

(1)介紹小實驗材料。【課件顯示5種實驗材料圖片】

教師:我們的材料有沙子、粉筆、方糖、塑料瓶和蓮藕。

(2)講解實驗操作方法。【課件出現透明魚缸圖片】

教師:請你選擇一種操作材料,放到水裏,看看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

3.幼兒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4.實驗結束,請幼兒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5.教師小結:從實驗材料裏冒出來大大小小的氣泡就是空氣。【課件出現透明魚缸中冒氣泡的圖片】

二、探究空氣在哪裏

1.教師:我們的身邊有空氣嗎?我們能捉住它嗎?

請個別幼兒嘗試用透明塑料袋裝空氣後,教師示範並將袋口放入裝有水的透明魚缸中,請幼兒觀察是否有氣泡冒出。

2.遊戲:捉空氣

(1)教師:除了我們的身邊有空氣,我們的教室裏會有空氣嗎?請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 (2)幼兒在教室活動區內自由遊戲。

3.集體分享:你捉住空氣了嗎?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圖】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在教室平面圖上做相應的標記。

4.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三、探究空氣的性質

1.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

教師:既然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小朋友睜大眼睛看一看,空氣是什麼顏色的?用鼻子聞一聞,空氣是什麼氣味?用舌頭嘗一嘗,空氣是什麼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氣嗎?

2.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氣體。

四、感知空氣的本領

1.教師:你見過的、玩過的什麼玩具裏有空氣?【課件顯示球、游泳圈、充氣堡壘圖片】 2.和空氣做遊戲

教師:一位聰明的哥哥還想到了一個和空氣做遊戲的的新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播放遊戲玩法視頻】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輔導材料和你表現動物或人物。

2、初步嘗試自己的泥塑動物及人物上色。

活動準備:

1、玩具小動物,動物圖片、泥、泥工板、輔助材料(雪花片,牙籤、小珠子等)油畫筆,顏料。

2、幼兒已有使用油畫筆的經驗。

3、參觀動物園,對一些常見的小動物的外形有所瞭解。

活動過程:

一、和幼兒一起回憶參觀動物園的經驗。

你喜歡哪個小動物?它是什麼樣子的?身上的花紋是什麼顏色的?

二、請幼兒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玩一玩。

1、仔細看看它是什麼樣子的?(重點請幼兒觀察頭、身體及其他特徵明顯的部位)

2、看看它身上有哪些顏色?

三、請幼兒說一說畫畫中的泥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如果你在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可以怎麼解決?(可以看看玩具,圖片也可以請老師幫忙)。

四、幼兒嘗試製作。

1、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輔助材料。

2、幼兒完全製作好了再上色。

3、提醒幼兒上色時,注意保持小動物形象特徵的清新。

4、鼓勵幼兒捏一個以上的泥塑作品。

五、幼兒相互交流作品。

六、活動評價。

1、能用泥捏一個動物或人物。

2、幼兒能用顏色給自己的泥塑小動物或人物。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在欣賞的過程中,瞭解有關圖書的基本知識,激起幼兒動手製作的興趣。

2、學習將紙正反四等分,並用畫連環畫的方式表現自己最喜愛的故事。

3、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分享同班的故事,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供幼兒欣賞的圖書(幼兒自制的彈簧故事書一本,大開本圖畫書一本)

2、一盒錄音帶(課前錄製好的幼兒講述自己的彈簧故事錄音)

3、稍厚且有韌性的長條形白紙,油畫棒,勾線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欣賞小朋友製作的彈簧故事書,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1、出示幼兒自制的彈簧故事書。

教師:這是一本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故事書,想不想聽聽書中的故事?(想聽)

2、教師播放故事錄音,幼兒安靜傾聽。

3、教師:故事好聽嗎?(好聽)剛剛有沒有聽清那位小朋友叫它什麼書?(彈簧故事書)想不想自己動手製作一本?(想)

二、欣賞圖畫書,瞭解圖畫書的基本知識。

1、教師:我們先來了解下圖畫書。這是什麼?(圖畫書)這是圖畫書的什麼?(封面)封面上有什麼?(書名、作者、圖畫)最後是什麼?(封底)封底上有什麼?(條形碼,小圖標等等)

2、中間是什麼?(內容)用什麼來表示?(圖畫)右下角有什麼?( 頁碼)

三、討論彈簧故事書製作的方法。

1、教師:小朋友覺得它像彈簧一樣會彈起來,所以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彈簧故事書。

2、教師:製作一本彈簧書看看需要準備些什麼?(一張長條形紙)

3、怎樣把這張長條紙折成這樣?(正反四等分)教師講解:

a、將長方形的兩條長邊對摺再對摺成相等的四等分。

b、將四等分的紙翻轉放在桌面上。

c、提起最上面一等分沿痕跡反折,完全重合在其他三等分紙上壓平,成W形狀。

4、教師:什麼地方可以做封面?封面上有些什麼?(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書名、作者,老師可拿出甘心雯小朋友的做範例。)什麼地方做封底?封底需要畫什麼?(條形碼、標價等。)

5、教師:裏面還有幾頁?(4頁)怎樣把一個故事分成4頁來畫?(以小朋友的彈簧故事爲例)每頁需要畫些什麼?(開始、發展

一、發展二、結束)

四、幼兒製作“彈簧故事書”

1、老師:你想畫什麼故事?需要先做什麼?(設計封面、封底)後做什麼?(將故事分成四個部分來表現,不會寫故事名字的可叫老師幫忙寫上。)

2、指導幼兒進行彈簧故事書的繪畫和製作活動。

五、展示和評價

教師:說一說你的書上畫了什麼?你最滿意的地方在哪裏?你最喜歡哪一本書,哪一個故事?爲什麼?

前言

以下這些是我個人在教學活動“愛的故事書”課後的反思、頓悟,以及改編的原因和細節。在教學的不斷實踐和總結中,我明白,教學是個常思常完善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完善、改進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從“愛的故事書”到“彈簧故事書”

3月4日上午第二個活動是美術“愛的故事書’.因爲最近有點私事沒來得及提前備課,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教材。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知道小朋友會喜歡上這個手工兼繪畫的活動。

活動按書上的教材一步一步地進行着,小朋友也的確如我所料的一樣——趣味盎然。但在第四步“幼兒製作愛的故事書”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教材書上只是說將紙正反折成四層,並沒有怎樣具體教幼兒的操作方法。因爲正在上課,來不及細想,拿起紙來,就教小朋友正一下反一下地對摺。結果最後一層明顯比前三層少了許多。再看看小朋友的,機靈一點的正反折成了四層,最後一層多出了或少了部分的馬上嚷嚷開了“老師,多出了怎麼辦?我這裏少了許多……”;反應遲緩一些的小孩如卷席子般將紙朝一個方向捲成了四層。看到這些,直罵自己的馬虎,課前應該認真備課。沒辦法,暫時我只能告訴幼兒這是我們的第一本書,試驗品。抽時間老師再重新教他們做過一本,這會兒就這樣摺好就成。

這一環節過來,幼兒在進行愛心故事的繪製上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幼兒因年齡差異,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大一點的孩子知道幫助、關心別人或別人關心幫助自己都是愛。可有的小朋友卻認爲愛就是自己想畫什麼就是什麼(即便是課前我們曾討論過有關愛心故事的話題)。幼兒這樣,我加以指正,他面露難色:“老師,我不會。”就無興趣再畫下去,另一個被指正的'孩子也跟着如此。(其實想想,“愛的故事書”的繪畫內容對於孩子來說,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和侷限性,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怎樣才能讓他們有興致的繪畫完作品呢?

我想前提必須是幼兒自己感興趣,願意主動去繪畫。平時小朋友課間休息時間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拿筆畫畫,那會兒從沒聽誰說過不會。於是,當即我就把繪畫內容拓寬了:幼兒可以畫自己親身經歷的愛的故事,也可以畫自己想象的故事。“哦,知道了!”小傢伙們活躍起來,剛剛幾個說不會的小傢伙這會兒也忙乎。

一段時間後,小傢伙“愛的故事書”問世了,有作者、有內容、有頁碼……象模象樣的。有幾個會寫字的還給自己的書寫上了書名。像熊佳祺的“會飛的鞋子”,諶佳馨的“我會飛”…..

嘿嘿,小朋友們並沒有因時間過長感到到疲倦和厭煩,反而個個笑開了花,爭着給老師看。瞧他們那份自豪感!看着他們這樣,內心的那份愧疚更加重了。從今往後決不能以任何事情爲藉口馬虎的對待工作,同時也許諾小朋友下週教他們製作過一本故事書的。

活動結束後,我再一遍認真地翻閱了教案。覺得他們編輯的教案也有不足之處,需要完善。

稍後一星期,單位出通知:縣教育局舉行送課進私立幼兒園的活動。突然想到這個活動,如果按自己的思路把教學過程重新設計一下或許不錯,同時也想看看私立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存在哪些區別。於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離送課的活動還有些時間,於是我開始按自己的想法着手設計教案了,因爲涉及到幼兒最後繪畫的表現,“愛的故事書”範疇較窄,不利於孩子想象力的發揮,我把活動目的2改爲:學習用連環畫的方式表現自己最喜愛的故事,這一改動就豐富幼兒的繪畫創作內容。

有了這一更改,標題“愛的故事書”就顯得過於硬梆,必須有一個既有童趣又讓幼兒印象深刻的題目。那天,我把玩着手中一本幼兒的“愛的故事書”,甘心雯小朋友走過來問:

“劉老師,你在幹什麼?”

“甘心雯小朋友,你說這像什麼?”我提按着故事書。

“像彈簧,媽媽睡的牀就是這樣壓下去,又彈起來的。”

思緒豁然開朗,“彈簧故事書”多有趣味!我抱起甘心雯小朋友響亮的親了一下,

“謝謝你,寶貝!你幫老師解決了一個難題。”

“彈簧故事書”這一活動名稱便孕育而生。

接下來活動過程也需要重新編排一下。原教材第一步驟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講述關於愛的故事。幼兒大部分只會人云亦云:爺爺早上開車送我來幼兒園,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了,奶奶給我蓋被子了……有些小朋友等不及你請他說,便自顧自地和身邊的夥伴聊開了。老師爲了課程需要又必須硬性地讓幼兒回到活動內容上來,幼兒情緒上不免有些起伏。而且這部分內容現在也不適合我的活動標題,所以我決定捨去這部分,改爲我增設的一個活動內容。

出示我班幼兒的成品“彈簧故事書”,讓小朋友欣賞並傾聽他的“彈簧”故事(課前我錄製好故事錄音)。我想小朋友聽完後,肯定會露出羨慕的表情,併發自內心的想自己動手製作故事書,這也是我增設這一內容的目的。

幼兒有了自己想動手的念頭,爾後我就直接用了書中的第二步欣賞圖畫書,瞭解圖畫的基本知識。幼兒迫切地想製作故事書,這一環節他們會很認真地傾聽,想知道圖書裏故事外,還有哪些他們不知道的知識。

隨後很自然地過渡到原教材的第三步:討論愛的故事書(彈簧故事書)的製作方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已有感觀經驗基礎上(剛欣賞過我班幼兒的彈簧故事書),進一步把圖書的基本知識進行了一番梳理,又明白製作所必須的材料和製作步驟。同時也加深了印象,製作就不會落下哪一個環節。

活動的第四步就是幼兒製作彈簧故事書。在這一步,原教材只有將紙折成四層,並沒有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欠一個將紙等分的說明。已上了的活動經歷讓我明白必須自己琢磨出一個摺紙的方法,且要組織好語言,通俗易懂,讓幼兒一聽就明瞭。怎樣將紙折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四層呢?

這一環節,對於幼兒來說,掌握折成大小相等的四等分容易,但後者就不是件易事。說實話,我自己琢磨了許久才頓悟:

①、將長方形的兩條長邊對摺再對摺成相等的四等分。

②、將四等分的紙翻轉放在桌面上。

③、提起最上面一等分沿痕跡反折,完全重合在其他三等分紙上壓

爲了驗證摺紙方法的可行性,我抽空在班上試驗了一下。班上45名幼兒,其中只有2名幼兒不會,比起以前上的那節課,效果算不錯的。

這一難度被攻克,幼兒最喜愛的故事繪製就不成問題了。大班幼兒具備一定的相像力,雖說幼兒個體的差異會影響到故事繪製內容的簡易,人物的多少。但我覺得這一點大可不必深究,重在幼兒極大的發自己的主動性,從中獲得了愉悅、成就感。

活動過程最後一步依舊採用了原教材的“展示和評價”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期待着自己的作品會得到老師、夥伴的讚揚與肯定。但在這一環節,老師必須更好地照顧到那些相對弱勢的幼兒,鼓勵他們,讓他們保有信心。

整個活動過程時間持續會比較長,但我想孩子的態度是積極的,明朗的,因爲最大限度的挖掘併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已上的“愛的故事書”也證明了這一點。

我堅信,並期待着這次活動的到來!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扮演孫悟空的角色,學習投擲的基本方法。

2、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品質和合作意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3、提高幼兒正確的投擲方法並擊中目標物的能力。

活動準備

紙球若干、紙棒若干、平衡木三條、鐵圈三個、樹六條、妖怪圖畫三張。

活動過程:

(1)聽口令,做動作:立正!向前看——齊!

(2)準備活動。師:“你們看我是誰”,(孫悟空)“對,我是猴王,你們來做小猴子,好不好?你們知道本大王的祕密武器是什麼嗎?(金箍棒)我們用金箍棒來活動活動筋骨,好不好?

(3)引導並介紹動作要領。

師:猴兒們你們看,今天大王帶來了一樣好玩的東西,就是紙球。今天我們用這個紙球學習一個本領,叫投擲。

猴兒們要認真的看大王怎樣做:兩腳前後開立(左腳在前)面對前方,右手拿東西向後向上放,上體稍向後屈,重心落在右腳上,右腳用力蹬地,同時右臂向前上方揮動,把球扔出去。

(4)練習動作:

師:現在我們來練習投擲,我們分兩組進行,比一比看誰投得遠!注意:前面一組投出去、撿完紙球回來,下一組聽到口令才能投球,一定要聽口令、注意安全,不能打到別的猴子。第一排聽口令,我數到三就投出去,一、二、三!第二排準備……

(5)師:猴兒們真棒,本領練好了!看,那邊來了幾隻妖怪,我們一起去消滅它們!在消滅它們時我們要走過小橋、鑽過山洞、繞過樹林,注意了,找到妖怪消滅它。來到距離妖怪五、六米的地方拿起一個紙球站在線外面向妖怪投去,然後從兩邊跑回來,站到隊伍的最後面。

(6)幼兒示範一遍。那隻猴子願意先去探路?注意:路上有一定的危險,過橋時一定不能掉到河裏,時同打妖怪時不能離得太近,小心受傷!準備!行動!

(7)教師觀察示範的幼兒動作掌握情況,小結示範情況並糾正動作:“走過小橋、鑽過山洞、繞過樹林,找到妖怪,相隔一定的距離瞄準目標,打過去!”

(8)全班分三組遊戲。師:你們想不想去打妖怪呀?(想)好,兩隊一組,集合,準備!行動!

(9)師小結:剛纔,猴兒們打妖怪的時候都非常勇敢。(表揚一下自己。但是本大王發現有的猴兒打妖怪時,沒有站在線外面,差點被妖怪抓去了,還有的猴兒,回來的時候是從中間跑回的,這樣對不對呀?(不對)那要從哪裏回來呀?)

(10)現在,我們做好準備,這次一定要把妖怪給打死。準備!行動!

(11)鳴哨前師:猴兒們,快看,妖怪被我們打死了,耶!我們勝利了!(小朋友歡呼)

(12)鳴哨,整隊(分成六組)

(13)今天,猴兒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真能幹,給自己鼓鼓掌!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消滅妖怪的?路上遇到了什麼困難?你害怕了嗎?鼓勵幼兒大膽表達。那我們以後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一起想辦法解決。能做到嗎?

(14)師:現在我們都累了,我們一起來放鬆放鬆身體吧!

(15)師:我們回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