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爲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爲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沉在水裏而且可以浮在水面?爲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探索,尋找讓物體沉下去的多種方法,體驗實驗快樂

2、實驗中探索怎樣使浮起來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來

3、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音樂、沙子、(棋子、藥瓶、石頭、積木已消毒)溫水、水箱、皮筋、等、ppt

活動過程:

一、音樂律動《科學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麼是浮,認識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認識沉在水裏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麼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沉在水裏呢?

3、實驗小結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沉在水裏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開發想象力,今天我們要去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四、小實驗

1、介紹材料

2、"實驗安全提示"

3、幼兒操作教師、教師巡迴指導

五、回憶錄

1、我知道怎樣可以把沉在水裏的浮上來

2、實驗後整理材料

六、活動延伸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沉與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並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狀態,幼兒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操作,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課時思路清晰,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有小結,小結語言還是很精準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沉與浮的祕密。

但是作爲一個科學活動,需要老師的提問時語言簡練,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小朋友猜想記錄時,可以記錄小朋友的猜想時的個數,並現場做實習,科學活動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動手,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驗,切記不誤導孩子。

總之,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穫,希望下次活動會更好。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2

大班科學活動:紙的力量大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究紙的力量,體驗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的樂趣。

2、能對問題做出假設,並通過“紙能支撐物體”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過改變紙的形狀,增加紙的支撐力,明白只有嘗試纔能有新發現的科學道理。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收集廢舊的A4紙、同樣大小的書本、廢報紙做的高蹺。

2、記錄紙、筆若干,磁條。

活動過程:

1、出示紙張,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不用手扶、不用任何輔助材料,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紙張站起來?

(2)幼兒操作,自由探索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小結:原來,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讓紙張站起來。

2、挑戰行動1:分組嘗試用紙支撐書本。

教師出示紙和書本,提出問題:用一張站起來的紙支撐書本,你覺得有可能嗎?

(1)自由猜測,教師記錄猜測結果。

(2)分組參與實驗並交流發現。

提問:你的挑戰成功了嗎?你是用的什麼方法?

小結: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撐起書,但是先要讓紙自己能站穩,再小心地輕放書本。

3、挑戰行動2:分組嘗試用一張紙支撐更多的書本。

(1)操作嘗試並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提問:你有什麼辦法讓這張薄薄的廢紙支撐起更多的書本嗎?

(2)分組參與挑戰活動,並記錄。

(3)教師引導幼兒小結:捲起來的方法放的書本最多。

4、看廢報紙做的高蹺,知道紙的支撐力還可以服務生活。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3

教材分析

《紙繩力量大》是一節生成活動。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開始增強,爲了訓練孩子們的思維,讓他們有機會探索,我們在科學區投放了各種類型的紙,讓幼兒嘗試進行折、卷、撕、捏等活動,從實踐中發現紙的特性和玩法。順應《綱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 的要求,《紙繩力量大》通過設疑、實踐,激發幼兒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在反覆實驗、動手操作的遊戲中,讓孩子們發現衛生紙裏存在“纖維”這一有趣的現象。孩子們在探究遊戲中感受快樂,獲得智慧。

目標預設

1.通過實驗,萌發探索紙繩承受力的興趣。

2.大膽嘗試,學習製作有力量的紙繩。

3.積極合作,體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快樂。

重點、難點

本活動重點是探索、感受紙繩的承重力。

難點是學習製作有力量的紙繩。

設計理念

在玩紙時,一個孩子偶然做成的紙繩拉不斷,引起了同伴的關注和模仿。我把握契機,生成了科學活動《紙繩力量大》,鼓勵幼兒學習做有力量的紙繩,並進行拎水桶的嘗試,在遊戲操作中感受紙繩力量大。

設計思路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最直接的體驗中學習,在動手中發現。活動中,我選擇了生活中最爲常見的材料“衛生紙”和“水桶”,讓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把有關力的科學知識轉化爲孩子可親自操作的遊戲(如撕麪條比賽、製作有力量的紙繩、紙繩拎一個水桶、紙繩拎兩個水桶、合作用紙繩拎水桶等),依託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正方形衛生紙若干,籃子若干,裝滿水的小油桶16個。

活動過程

1.玩“撕麪條”的遊戲,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們看,這是什麼?(衛生紙)衛生紙可以幹什麼?

(2)今天,我們用衛生紙來玩“撕麪條”的遊戲,比一比,在規定的時間裏誰撕的麪條又快又多。快行動起來吧! (幼兒操作)

(3)聽好哦,時間馬上就到了:5、4、3、2、1,停!互相看看,誰撕的麪條又快又多!

(4)小結:有的小朋友撕的麪條很多,有的小朋友撕的卻很少。這是爲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來找找衛生紙上藏着的小祕密吧。

2.觀察衛生紙的紋路,再次嘗試玩“撕麪條”。

(1)請你們拿一張衛生紙看一看、找一找,發現了嗎?這一條一條線就是衛生紙的紋路。試着用手摸一摸它的紋路,然後放回籃子裏。(教師巡視檢查)

(2)好,誰來幫我找到這張衛生紙的紋路?畫一畫,按照這個方向撕一撕。撕成又細又長的麪條了嗎?換個方向再試試,把上面的紋路撕斷。

(3)出示兩張畫好紋路的紙,讓幼兒明白豎線方向不容易撕,橫線方向容易撕。

(4)幼兒重新拿一張衛生紙“撕麪條”。

3.玩“紙繩拎水桶”的遊戲,初步體驗紙繩力量大。

(1)剛纔我們用衛生紙玩了撕麪條遊戲,我還想把它變成紙繩來玩遊戲呢,你們會把它變成紙繩嗎?誰來試試?(請一幼兒示範)

(2)他用了什麼方法把衛生紙變成了紙繩的?(先卷後擰)

鼓勵幼兒做紙繩,嘗試提水桶。

(3)(出示油桶)衛生紙做成的紙繩能拎起這桶水嗎?

(4)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可以,到底怎樣,我們來試試吧!

(5)請小朋友用剛纔的方法將衛生

紙做成紙繩,然後來到這裏拎起水桶。

注意,手不能碰到桶。做好了就可以上

來試一試了!將兩邊的水桶拎到中間。

4.討論紙繩的祕密。

(1)請拎起水桶紙繩沒有斷的小朋友站這邊,紙繩斷了的小朋友站那邊。

(2)我給你們準備的是同樣的衛生紙,爲什麼有的紙繩沒有斷,有的紙繩卻斷了呢?

拿兩根鬆緊不同的紙繩引導幼兒觀察,尋找原因。

(3)什麼原因呢?大家討論一下。誰來說說?

(4)究竟什麼原因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從兩組幼兒手中各拿一個紙繩)

(5)你們發現了它們有什麼不同?出示兩根紙繩(一根沒有斷,一根斷的)。

(6)我們試着按卷的方向撕一撕。

斷的紙繩撕一撕,怎樣?這樣做成的紙繩,看,1、2、3,紙繩斷了。

沒有斷的紙繩撕一撕,沒有斷。這樣做成的紙繩怎樣?不容易斷。

原來,容易撕的擰成紙繩就容易斷,不容易撕的擰成紙繩就不容易斷。

(7)現在你們會做有力量的紙繩了嗎?誰來告訴大家。(再次鞏固)

(8)知道了這個祕密,我們再來試一試。記住,找準方向,擰得越緊紙繩力量就越大。

(9)和好朋友拉一拉,看你的紙繩是不是夠力量。如果紙繩斷了,趕快找出原因,重新做一個有力量的紙繩。(請幼兒用有力量的紙繩把水桶拎到活動室的兩邊。)

5.嘗試拎兩桶水。

(1)小小紙繩可神氣啦!它說還能拎起兩桶水呢!行不行?誰來試試?

(2)一幼兒用一根紙繩拎兩桶水。(如果沒斷,說明紙繩力量大;如果斷了,說明什麼?)

小結:是啊,一根紙繩的力量有限,團結起來的紙繩力量會更大!

6.經驗拓展,玩“運水桶”比賽。

教師介紹遊戲規則:將幼兒分成兩隊,運水桶接力比賽。

可以增加難度——合作運水桶。(找一個好朋友,把兩根紙繩變成一根,兩人合作運兩桶水。)

7.活動延伸。

師:紙繩雖小,它的力量卻很大!我們帶它到外面去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拎起比水桶更重的東西,好嗎?

帶上你的籃子,撿起地上的垃圾,拎起水桶,出發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4

【教材分析】

世間萬物都離不開空氣,空氣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大班幼兒對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充滿好奇,經常玩一些與空氣相關的小遊戲,在玩中很多問題會引發他們的猜想,如:爲什麼塑料袋會鼓起來?裏面到底有什麼?一連串的“爲什麼”激發了幼兒探究“空氣”奧祕的興趣。爲了讓幼兒親身感知到空氣的存在,本活動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在操作實踐中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流動的特性,探索空氣的祕密,體驗空氣壓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目標】

1.知道空氣的作用及會流動的特點,瞭解空氣流動形成了風,空氣能傳播各種氣味,空氣壓力作用能產生各種有趣的現象。

2.能運用吹、扇、裝、聞等多種方法探究、發現空氣的存在,主動探究、自主發現空氣是有力量的。

3.萌發“從我做起,淨化空氣”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大型吹氣玩具(如塑料吹氣動物)、塑料袋、氣球、吸管4?5根、水1盆、硬紙板等每組1張、空氣清新劑1瓶。

2.“幼兒學習材料”——《身邊的科學》。

【活動建議】

1、玩遊戲“親親小臉蛋”,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

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迅速打開大型吹氣玩具的氣孔,對着幼兒的小臉蛋輕輕放氣,引導幼兒體驗氣流吹在臉上的感覺。

提問:臉上有什麼感覺?猜一猜,是誰在親你的小臉蛋兒?

2、引導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尋找空氣,感知空氣的流動。

(1)提問:你知道空氣在哪裏?你用什麼辦法證明它的存在?引導幼兒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尋找空氣。

(2)用塑料袋找空氣。將塑料袋張開口,然後猛地紮緊,塑料袋鼓了起來,說明空氣跑了進去。

(3)用氣球找空氣。吹氣球,氣球鼓了起來,說明空氣跑了進去;將氣球對準幼兒的臉蛋慢慢放氣,幼兒會感到一陣風,這說明空氣又跑了出來。

(4)用吸管找空氣。將吸管在空中吸一下,迅速插人水中,產生的泡泡說明空氣來過了。

(5)用硬板找空氣。對着硬紙板吹氣、吸氣,臉上會有一陣風吹過,這就是空氣流動形成的風;扇動硬紙板,請幼兒再次感知空氣的流動與存在。

小結:原來空氣就在我們身邊,空氣無處不在。

3、引導幼兒通過嗅覺感知空氣流動能傳播各種氣味。

(1)請幼兒感受空氣的流動爲生活帶來的芳香氣味。

在活動室裏悄悄地噴上空氣清新劑,引導幼兒聞一聞、說一說:你聞到了什麼氣味?你最喜歡空氣爲我們帶來哪些香味?如:花香、飯菜香、糖果香、水果香……

小結:原來空氣是流動的,能夠爲我們傳播各種氣味。

(2)請幼兒回憶生活中遇到過的難聞的氣味,討論出現難聞氣味的原因,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提問:生活中你有沒有聞到過難聞的氣味?出現難聞氣味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減少這些難聞的氣味?

小結:空氣的流動也會傳播難聞的氣味,如工廠煙囪冒出的煙味、垃圾味、農藥味……這是因爲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污染了空氣。保持空氣新鮮的方法有很多,如不隨便扔垃圾、不亂排放髒水、多植樹種花、少開車多步行……

4、瞭解空氣的作用,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1)請幼兒閉上嘴巴,捏緊鼻子,感受憋得喘不動氣的感覺,引導幼兒討論爲什麼會喘不動氣。

小結:因爲身體裏缺少空氣,所以纔會有這樣的感覺,說明人離不開空氣。

(2)幼兒經驗遷移:除了人類需要空氣外,還有什麼也需要空氣?

小結:除了人類需要空氣外,動植物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需要空氣。

5.引導幼兒完成實驗“倒不出來的水”、“浸不溼的手帕”,感知空氣是個“大力士”。(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邊講解演示邊引導幼兒討論。

先往玻璃杯裏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

提問:會有什麼現象發生?鼓勵幼兒大膽猜測並動手操作實驗。

小結:將卡紙蓋在倒滿水的杯子裏,把杯子倒過來水也不會倒出來。

(2)出示一個放有手帕的.空杯子,引發幼兒猜想。

提問:如果把杯子扣到盆中,手帕會不會溼?爲什麼?

鼓勵幼兒動手嘗試,要求幼兒把手帕塞到杯底,杯子要垂直放到水中。

小結:杯中充滿空氣,當杯子垂直放入水中時,杯子裏的空氣把水頂了出來,所以杯中的手帕不會溼。空氣可真是個“大力士”!

【活動延伸】

結合《身邊的科學》第11頁,引導幼兒繼續探究、記錄空氣的祕密。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發現紙盒懸空的現象,體驗探究的樂趣。

2.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感知紙盒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3.初步瞭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4.學會保持愉快的心情,培養幼兒熱愛生活,快樂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動重點: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

活動難點:感知紙盒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活動準備:

1.自制紙盒娃娃、音樂。

2.輔助材料:石塊、木塊、塑料。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出示紙盒娃娃,引題:有一個很特別的雜技團要在我們班作精彩演出。他要給我們表演雜技--懸空,你們猜他能成功嗎?

2.教師演示成功的"紙盒娃娃的雜技",提示:他能用這麼少的部分把身體懸空,你們的紙盒娃娃會不會懸空呢?

二、發現紙盒的懸空現象

1.設問:你們的紙盒娃娃能懸空嗎?

2.幼兒探索(教師提供"木塊"讓幼兒自發嘗試懸空的方法:紙盒一頭放在桌子的邊沿,一頭懸空)

3.交流:你是怎麼讓他懸空的?

三、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

1.設問:用什麼方法能讓紙盒懸空最多?

2.幼兒探索(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運用現有材料,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體驗到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有關。)

3.幼兒交流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

4.小結:木塊在紙盒頂端能讓紙盒懸空最多。

四、比較藉助不同材料後的懸空現象。

1.設問:每種材料都去試一試,你能發現什麼?

2.幼兒探索。(引導幼兒比較藉助不同材料讓紙盒懸空最多現象,發現懸空現象與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3.交流:你用三種材料比較以後,發現了什麼?

4.小結:紙盒裏的東西越重,紙盒懸空越多。

五、遷移經驗,感受身體重心

1.導入:紙盒娃娃的表演完了,現在輪到我們小朋友來表演雜技《椅子上的單腳舞蹈》

2.要求:只用一隻腳站在椅子上,另一隻腳懸在椅子外,肢體表演各種動作。

3.幼兒表演並體驗單腳懸空的感覺。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層次清晰,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說一說、猜一猜、試一試、記一記、比一比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活動氣氛非常活躍,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我充分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把主動權留給孩子,而我則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引導者。活動一開始,我就以提問“爲什麼兩個紙盒娃娃懸空的程度會不一樣”充分調動幼兒的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孩子們說出的猜測有些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見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在猜一猜的過程中允許孩子有不一樣的意見教師及時進行記錄,這樣當孩子探究過後也可以有一個比較。而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動手嘗試藉助各種材料讓紙盒娃娃懸空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都能積極嘗試各種材料,並細緻觀察結果進行記錄,對於大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已經有較好的觀察、記錄的能力了,所以在今後的活動中我們將盡可能多爲幼兒提供記錄的機會,幫助幼兒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

結合我的個人子課題《探究式活動中問題的提出》在活動中我以開放式問題“爲什麼兩個紙盒娃娃會懸空的不一樣多呢?”探討式提問“你們覺得哪些誰能讓紙盒娃娃懸空最多?”進展式提問“這邊都記錄好了,那這一格中應該怎樣記錄呢?”,通過這一些列的提問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和支持者,當孩子們經過自己的操作、觀察發現不同材料可以讓紙盒娃娃懸空到不同程度並記錄下來時,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他們學習的過程,即在解決問題中獲取經驗的過程。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6

活動目標

1.探索製作圓柱螺旋彈簧玩具的方法。

2.體驗科技小製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根約30釐米長的細鐵絲,一根食指粗的圓木棍或筆身爲圓形的鉛筆。小兔彈簧玩具範例一個。

2.白板紙、約3釐米長的塑料吸管雙面膠、剪刀、橡皮泥等材料。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小兔的彈簧玩具,激發幼兒的興趣。

2.打開玩具外面的包裝,請幼兒觀察玩具裏面的祕密:原來小兔的身下有彈簧。

3.教師示範彈簧的做法,請幼兒嘗試製作玩具彈簧。

(1)教師左手拿圓木棍,右手拿細鐵絲,將細鐵絲的一端固定在木棍上,然後開始一圈一圈地往木棍上繞鐵絲。注意:每圈鐵絲螺旋式上升,每圈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不要太密。纏好後,將木棍從中間抽出,彈簧就做好了。

(2)請幼兒自己嘗試製作彈簧,教師巡迴指導,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提醒幼兒注意安全操作。

4.請幼兒將做好的彈簧固定在橡皮泥底座上,製作喜歡的小動物形象。

(1)可以取白紙板,畫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然後將其剪下,粘貼到塑料管上。

(2)將吸管插到彈簧上,玩具就做好了。

(3)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創作,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經驗。

5.組織幼兒以組爲單位交流自己的製作經驗。

活動延伸

可以請幼兒將做好的玩具賣給“超市”,做角色遊戲用。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瞭解中國地圖的輪廓特徵,能在地圖上找到中國的位置。

2.感受到祖國地域遼闊,增強民族自豪感。

3.能友好合作,能利用多種材料製作中國地圖。

活動準備

中國地圖若干張、世界地圖若干張、彩泥、紙皮、彩紙、色筆等

活動過程

1.中國在哪裏。

(1)小組合作,尋找中國在哪裏。

教師:小朋友們,這是一張世界地圖。把一個地方縮小畫在紙上就成了地圖。請你找找中國在哪裏。

(2)觀察中國地圖的輪廓。

教師:中國地圖的外形輪廓像什麼?用筆畫國境線,瞭解祖國疆土的輪廓。

教師:這是什麼地方?形狀像什麼?(臺灣的位置)

(3)廣東在哪裏。

師:我們現在生活、學習的地方叫什麼名字?屬於哪個省?請指出它在地圖上的具體位置?

小結:中國在地圖上的形狀就像一隻大公雞,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叫XXX,屬於廣東省。

2.中國真大。

(1)找找中國的鄰居。

師:請找一找,中國的鄰居都有哪些國家?(請幼兒用彩筆將中國鄰國的輪廓勾勒出來。)

(2)對比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大小。

師:請你們將中國和中國的鄰國比一比,然後說說你的發現。

3、製作中國地圖

提供彩泥、紙皮、彩紙等不同的材料,幼兒小組合作,每一小組利用手工材料製作中國地圖。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投放中國地圖拼圖,供幼兒操作。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8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無處不在,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但對於中班幼兒的孩子,空氣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孩子通過小實驗和遊戲,調動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空氣的祕密,使幼兒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2.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積極探究空氣的祕密。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的的特性,即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裝有適量水的透明方形魚缸5個,沙子、粉筆、塑料瓶、方糖、蓮藕適量。

(2)使用過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圖、記號筆若干。

(4)教學ppt。

2.經驗準備

幼兒對教室的平面圖已經有充分地認識。

活動過程

一、以小實驗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今天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師準備的材料裏,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吧!

2.介紹材料,講解操作方法。

(1)介紹小實驗材料。【課件顯示5種實驗材料圖片】

教師:我們的材料有沙子、粉筆、方糖、塑料瓶和蓮藕。

(2)講解實驗操作方法。【課件出現透明魚缸圖片】

教師:請你選擇一種操作材料,放到水裏,看看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

3.幼兒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4.實驗結束,請幼兒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5.教師小結:從實驗材料裏冒出來大大小小的氣泡就是空氣。【課件出現透明魚缸中冒氣泡的圖片】

二、探究空氣在哪裏

1.教師:我們的身邊有空氣嗎?我們能捉住它嗎?

請個別幼兒嘗試用透明塑料袋裝空氣後,教師示範並將袋口放入裝有水的透明魚缸中,請幼兒觀察是否有氣泡冒出。

2.遊戲:捉空氣

(1)教師:除了我們的身邊有空氣,我們的教室裏會有空氣嗎?請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 (2)幼兒在教室活動區內自由遊戲。

3.集體分享:你捉住空氣了嗎?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圖】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在教室平面圖上做相應的標記。

4.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三、探究空氣的性質

1.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

教師:既然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小朋友睜大眼睛看一看,空氣是什麼顏色的?用鼻子聞一聞,空氣是什麼氣味?用舌頭嘗一嘗,空氣是什麼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氣嗎?

2.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氣體。

四、感知空氣的本領

1.教師:你見過的、玩過的什麼玩具裏有空氣?【課件顯示球、游泳圈、充氣堡壘圖片】 2.和空氣做遊戲

教師:一位聰明的哥哥還想到了一個和空氣做遊戲的的新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播放遊戲玩法視頻】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探索組裝書架的過程,學會利用凹槽進行拼插連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嘗試中掌握連接的操作要點,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3.瞭解連接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2人提供一組書架,按幼兒人數準備若干組多用三合一書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圖、操作步驟視頻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導入,引出主題

1.師:再過兩個月,小朋友們就是一名小學生了。進入小學,你們會有很多書。(出示圖片)我們來看看這個大哥哥是怎樣整理、收放他的書的?他把書放到哪裏了?加深幼兒對書架用途的感性認識。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書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環節:觀察感知——瞭解書架的基本構成。

1.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小書架。小朋友們看一看,這個小書架是用什麼做的?

2.師:這些塑料板的形狀有什麼特點?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隨機出示7塊板的分解示意圖,引導幼兒認識書架的底板、前板、後板、隔板。)

3.師:這個小書架一共由幾塊塑料板組成的?(7塊。)

第二環節:操作探索——掌握拼插連接的操作要點。

第一次操作:自選2塊塑料板,嘗試進行連接,重點引導幼兒找到凹槽及凹槽的開口處。

1.師:這些塑料板之間是靠什麼連接起來的呢?我們先來試試其中2塊板的連接。請每個朋友去挑選2塊塑料板,試試看,能否把它們連接起來。

2.幼兒操作嘗試。

3.講評介紹。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是怎麼連接的? (幼兒介紹.教師引導幼兒重點觀察凹槽處。)

4.師:請小朋友來找一找,哪幾塊板上也有這樣一條條凹槽的?(底板、前板、後板。)

總結:原來塑料板之間就是通過這些凹槽來進行連接的。

5.師:找到了凹槽,怎麼把板插進去呢?誰願意來試一試。

重點強調操作要點:找到凹槽的對接口,即開口處。

(評析:在觀察書架的基礎上引出主要問題——“這些塑料板是怎麼連接起來的”,以此激發幼兒主體建構的內在積極性,爲幼兒創設一個解決問題的氣氛,讓幼兒在一個明確的任務環境中,自信地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兒兩兩合作,操作嘗試拼接完整的書架。

師:找到了這個拼接的祕訣,那我們也來試着拼一個完整的小書架,好嗎?這次的任務請2個朋友合作完成。

幼兒兩兩合作,操作嘗試。

3.講評介紹。

師:剛纔拼接的時候,你遇到什麼困難了? (與幼兒探討失敗的原因,教師隨機選幾個典型問題與幼兒展開討論。)

① 隔離板倒置。討論:你覺得這個書架問題出在哪兒?

② 缺底板,裝不進去。

討論:底板應該在什麼時候裝?(視頻演示。)

師:看了剛纔的視頻,我們知道了拼接書架第一步要做什麼?

③ 前板或後板裝不進。討論:誰有好的方法?

重點強調操作要點:拼插連接時必須同時對準凹槽的4個口子(圖片演示。)

(評析:不給幼兒任何安裝步驟的提示。目的是讓幼兒在充分討論、嘗試失敗中學會梳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經驗獲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給幼兒來得更爲深刻,更爲有效,正所謂“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

4.總結拼接書架的整個過程。

師:原來拼接書架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是我們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麼?第二步呢?……(結合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安裝圖示說明。)

第三次操作:比賽拼接書架,感受成功的快樂。

1.師:好,現在我們來個小比賽,看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拼接好書架。

2.師:今天我們學習拼接的是3格書架。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見過幾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來,難度也不同哦。我們還可以去嘗試挑戰。)

(評析:通過問題討論、觀看錄像,幼兒對書架拼接有了一個完整的經驗梳理,這時採用比賽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對幼兒認知、思維、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戰,同時也能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第三環節:經驗拓展——感受拼插連接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在我們生活中,除了書架,還有哪些東西也是利用凹槽進行拼插連接的呢? (結合幼兒回答隨機出示圖片,如:花片積木、杯蓋與杯子、木凳、中國館的構造等等。)

(評析:通過生活中多種拼插連接的物體的再現,讓幼兒充分感受連接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同時也是作爲一個延伸探索,使整個活動形如流水,一氣呵成。)

三、結束部分:尋找生活中的連接現象

師:拼插連接只是連接中的一種方法。關於物體的連接,還有好多種方法。今天就請大家回去找一找哪裏有連接?是怎樣連接的?這些連接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一些動物常行爲與氣象變化之間的關係。

2、體驗與同伴分享自己調查成果的快樂。

3、幼兒能積極參與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意識。

4、願意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進行了動物是天氣預報員的調查。

2、動物常行爲圖片。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播放天氣預報廣播。

2、這是什麼?出示卡片"天氣預報"。

3、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知道天氣的信息?(觀察天氣、動物;電視、報紙、電腦等)

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看報紙、聽廣播、上網知道天氣情況,還能根據天空中雲的變化、小動物們的特殊行爲知道天氣的變化。

價值分析: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本環節在幼兒原有的經驗基礎上激發了幼兒繼續探索氣象祕密的願望。

(二)小小天氣預報員

1、最近小朋友們也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了一些這方面的研究,今天就請你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來和夥伴們分享一下好不好?

2、我發現你們調查了很多動物,有水裏遊的、天上飛的、地上走的,今天我們就分成這三組把調查的結果彙總一下好嗎?

要求:分成三組,把自己的調查結果記錄在紙上,然後一起彙總在統計表上,再與小組同伴互相交流你們的調查成果。

3、幼兒分組彙總研究成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4、以小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每組請1位小朋友做代表來介紹一下你們這一組研究的結果。

小結:原來氣象員叔叔可以利用氣象儀器測出氣溫的高低、風速的小等天氣情況,小動物們也可以用自己不同的行爲來告訴我們天氣的變化,小動物這種用自己的行爲預告天氣現象就叫物象天氣預報。

價值分析:請幼兒介紹自己研究的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推斷天氣情況的成果,以增加幼兒的成就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三)"天氣預報"我知道

1、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麼多的物象天氣預報,那麼接來我們一起來進行一次競賽好不好?

2、要求:分兩個環節進行:第一環節,必答題,每隊成員輪流回答,回答正確得一分,回答錯誤不得分;第二環節,搶答題,聽到鼓聲開始搶答,答對得一分,答錯扣一分。

3、統計哪個小組得分最多。

小結:得分最多的小組說明你們已經瞭解了物象天氣預報了,現在可以成爲小小氣象預報員,可以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象變化爲別人預報天氣了。

價值分析:這個環節以競賽遊戲的形式,使幼兒的知識經驗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和鞏固。

(四)、活動延伸

以後你們看到了動物的常行爲就可以推斷出天氣情況,做一個小小天氣預報員,把天氣預報給爸爸媽媽或者其他小朋友。

附錄:能預報雨水的小動物

螞蟻成羣出洞,預示雨降臨。俗話說:"螞蟻成羣,明天勿晴。""螞蟻壘窩全天將雨,""螞蟻擋道,雨即到。螞蟻搬家,雨要下。"雨前,空氣中水汽加多,蟻穴變潮,致使螞蟻不能安居而離巢穴。

蜻蜓低飛,不是風就是雨。雨前,氣壓低,昆蟲多在低空浮游,蜻蜓爲了覓食。往往在離地二三米處的空中飛行。這是即將有風雨的徵兆。

春夏季節,青蛙叫聲而密,預示不久就會下雨。諺語說:"蛤 蟆聲叫,必有雨到。"蛤 蟆爲兩棲動物。雨前氣壓低,水汽多,蛙類感覺呼吸不暢就哇哇叫。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體驗聽診器可以使聲音放大的現象,產生操作興趣。

2、產生探索科學的興

準備:

聽診器1-3個,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線,回形針。

過程

1聽聽說說:引導幼兒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覺心臟的跳動。

引導幼兒趴在同伴的胸前聽一聽心臟跳動的聲音。

鼓勵幼兒戴上聽診器聽一聽同伴,老師心臟的跳動聲。

——“用聽診器聽到心臟的跳動聲和趴在前用耳朵聽到的心臟跳動聲有什麼不同?”

小實驗:教師提問。

——“我們能運用桌上的材料來做一個傳遞聲音的實驗嗎?”

教師示範製作方法:在倆個酸奶杯低各挖一個小洞,用線穿過,再用回形針卡住。

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打電話遊戲:

用自制電話通話。教師引導幼兒用手握住線。

——“你發現了什麼現象?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教師小結:

聲音是通過線來傳播的,如果把線握住,聲音就傳不過去了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2

一、活動內容:

科學:紙站起來了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尋找讓紙站立與疊高的方法。

2.通過操作,瞭解簡單的力學原理。

3.主動參與討論,並樂意在集體中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三、活動準備:

ppt圖片數量多的紙相機記號筆四、活動過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有一個人我不知道小朋友認不認識,今天我把他的照片帶來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好嗎?

出示劉謙的圖片,這是誰呀?(劉謙)你知道他最大的本領是什麼嗎?(變魔術)請幼兒來說說看他所知道的關於劉謙的事。他厲害嗎?(厲害)你想和他一樣厲害,變成一個出色的魔術師嗎?(想)老師也想。要不今天我們也來變一變魔術,好嗎?(好)那我們就一起開始吧。

二、引入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

出示一張白紙,"今天我們就來變一變關於紙的魔術。"讓幼兒觀察白紙,說出白紙的一個特點——軟,立不起來,好象沒力氣一樣的。"軟軟的紙站得起來嗎?(站不起來的)那現在請你自己動動腦,動動手,來試一試,變一變,讓紙站起來,好嗎?"1.幼兒第一次嘗試。

2.嘗試後交流,教師記錄幼兒將紙站立的方法。

提問:①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紙站立在桌子上的。(請幼兒進行解釋和示範)。

②爲什麼這個方法能讓紙站在桌子上呢?

③我剛纔看見有幾個小朋友也用這個方法讓紙站起來,但是後來又倒了,這是怎麼回事?

④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⑤他這個方法和剛纔的有什麼不同?

3.幼兒第二次嘗試剛纔小朋友想出了幾種讓紙站立的方法,現在老師請小朋友用這幾種方法都去試一試,待會你來告訴大家,哪一種方法可以讓紙在桌子上站的最穩。

4.嘗試後交流①你覺得這幾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可以讓紙在桌子上站的最穩?

②爲什麼?

三、引導幼兒綜合利用剛纔的辦法,將紙搭建的更高。

1.教師:剛纔我們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讓紙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討論了哪一種方法可以讓紙站得更穩,現在老師爲每個小朋友準備了很多彩色的紙,幹什麼呢?老師要請你利用這些紙來變變變,搭房子,看看誰是神奇的魔術師,房子搭得又高又穩。

2.幼兒嘗試3.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交流剛纔在搭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困難,你是怎樣解決的。

(1)教師:誰來介紹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師將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來)

(2)你向小朋友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搭房子的辦法。

(3)你剛纔在搭房子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困難,你是怎麼解決的?誰有更好的辦法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

四、延伸活動:幼兒合作搭建剛纔小朋友搭的都很好,都是神奇的魔術師,待會我們到教室裏大家一起設計圖紙,和劉謙一樣用更多的紙來變變變,搭更高的樓房好不好?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3

課程目標:

1、樂於參與活動,積極探索A4紙如何變成圓圈的方法。

2、能獨立製作圓圈,並能夠大膽進行猜想與嘗試。

3、體驗“鑽洞洞”的樂趣。

課程準備:

1、與幼兒人數相對應的兒童安全剪刀。

2、A4紙若干。

3、PPT。

課程過程:

1、引出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出示小玩偶,想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鑽洞洞,可以鑽什麼洞洞呢?

幼兒思考。

出示A4紙,幼兒思考如何用A4紙製作洞洞供小熊鑽呢?幼兒思考,並大膽進行嘗試。

引導幼兒觀察如何可以剪出更大的洞洞,小結:邊留的越細、越窄,洞洞越大。

2、出示更大的布偶,表示也想參與遊戲,可是A4紙那麼小,哆啦A夢怎麼樣才能鑽過去呢?

出示步驟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學習製作圓圈的方法,教師講解並示範。

3、幼兒回到座位進行操作。

幼兒獨立進行製作,並大膽進行嘗試。教師來回巡視指導。

4、對幼兒的作品進行點評。

對於成功的幼兒進行表揚,並體驗穿過洞洞的樂趣。

對於沒有成功的幼兒,在旁指導,並鼓勵幼兒進行多次嘗試。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弓箭的歷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與彈性有關。

2、發現弓弦和弓臂有彈性。嘗試用各種小物件智造出有彈性的玩具

3、體驗玩弓箭活動的樂趣,產生探索彈性的科學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在玩弓箭中發現弓箭彈性的存在

難點:嘗試用各種小物件智造出有彈性的玩具

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玩弓箭的初步經驗。

2、物質準備:兒童玩具弓箭若干、皮筋、線繩、鈕釦、視頻、紙條,青蛙圖片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瞭解弓箭歷史文化

師:大家好,我是從查幹湖畔的蒙古族幼兒園來的小韓老師。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樣有趣的玩具,這個有趣的玩具就藏在電視裏。

幼兒觀看視頻

師:小朋友在視頻裏看一看這個有趣的玩具是什麼呢?

幼兒:射箭

師提問:

(1)通過觀看視頻你們知道弓箭最早是做什麼用的嗎?

(2)蒙古族人常使用弓箭做什麼?

(3)現在我們用弓箭做什麼?

3、師:“現在弓箭是國際比賽項目,也是蒙古族那達幕的傳統項目。今天我們一起來玩射箭吧!

二、玩一玩 建構弓箭的彈性經驗

1、嘗試射箭感知彈性

全體幼兒嘗試射箭,師指導個別幼兒做示範。

師:請小朋友們看一看持弓射箭的方法――我們要站在起射線上,左手向前握弓臂,右手捏箭搭弓弦,拉弓瞄準放手射。”

幼兒嘗試射箭活動

師提問:

(1)剛纔你是怎麼射箭的?

(2)你的箭射得遠嗎?

(3)你的箭怎樣才能射得更遠呢?

(4)爲什麼弓弦拉的開纔會射得遠呢?

2.分組比賽感知彈性

師:“現在分成兩組進行射箭比賽,看看哪組的弓箭射得更遠?”(一組使用用麻繩做的弓弦,用紅色標記弓箭,一組使用彈力繩做的弓弦,用黃色標記弓箭。請一位老師來當裁判)

第一組幼兒比賽。

師:誰的弓箭射得遠?裁判舉旗示意

他的弓箭爲什麼射得遠呢?

第二組幼兒比賽

師:“哪個弓箭射得遠?爲什麼黃色弓箭射得遠呢?”

3.比較操作驗證彈性

(1)動手觸摸比較兩把弓箭發現弓弦有彈力

師:“請小朋友們看一看、拉一拉這兩把弓,會有什麼發現?黃色的弓箭爲什麼能射得更遠一些呢?”

幼兒逐一觀察,進行討論

師提問:“你怎麼發現它有彈力的?或者這個弓弦要怎樣纔能有彈力呢?”

(2)比較弓弦,驗證彈性的特徵

師:“這是製作這兩組弓箭使用的弓弦皮筋和線繩,大家動手拉一拉,看一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變化?

幼兒比較後表述自己的發現。

師:“皮筋的彈力從哪來的?要怎樣做才能發現皮筋的彈力?爲什麼皮筋有彈力?”――幼兒討論

師小結:“很多物品像剛纔的皮筋,我們拉一拉,它的形狀會變化,手鬆開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是皮筋的彈性。產生的這個力量就是彈力。有彈性物品纔會有彈力。

師:大家猜一猜,弓臂有沒有彈性

壓一壓弓臂會彎曲,鬆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弓臂加上弓弦的彈性,這把弓箭才能射得更遠一些”

三、做一做探索玩彈性的興趣

師:1、“剛纔我們玩的弓箭是一種利用彈性製造的玩具,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物品與彈性有關?”我們可不可以用小物件智造出彈性來呢(教師爲幼兒投放鈕釦,線繩、皮筋、踢的口袋、彈簧、彈弓、、、、、)

師:下節課我們小朋友接着用小物件智造玩具。

活動總結

活動開展中,幼兒積極參與,能夠大膽的進行交流,發現了彈性的祕密。並在製造彈性玩具的過程中幼兒大膽的發揮,對彈性認識的經驗構建的豐富起來。充分體驗到了科學探索的樂趣。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5

一、幼兒課前學習活動設計

在生活中存在着許許多多的科學現象,它爲我們的生活抵賴了很大的方便。大班幼兒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有着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已經不滿足於觀察其表面現象,他們更多的喜歡動手去操作,在活動前讓幼兒在家中尋找可沉浮的物品並進行操作試驗,與初步的經驗,爲本次活動打基礎。

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科學《讓硬幣浮起來》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

2、大膽猜想並進行驗證,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將操作材料進行分類。

3、體驗交流、分享經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活動難點: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活動準備:一元硬幣、小桶(人手一份)積木、橡皮泥、塑料玩具、瓶蓋、紙船、課件、背景音樂、記錄表、幹抹布。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與兒童探討生活中的硬幣,然後通過問題法,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2、演示法:通過教師的現場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表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觀察指導法: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幼兒的學法有:

1、操作法:教師爲幼兒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部有參與的機會,體驗操作與探索的樂趣。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元硬幣,請幼兒猜想,這枚硬幣放進水裏會發生什麼現象,然後進行實驗驗證。

1、師:今天米妮帶來了一枚硬幣,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這枚硬幣放進水桶裏,它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

2、師:剛纔有的小朋友說硬幣會浮起來,有的說會沉下去,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

3、小結:實驗結果和大部分小朋友猜想的一樣,硬幣放進水裏就會沉到水裏,那是不是所有的硬幣放在水中都會沉下去呢?有的硬幣會不會像剛纔小朋友猜想的一樣浮在水面上呢?

4、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呢?二、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

二、請幼兒初次探索,感受輔助材料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師:剛纔小朋友想了很多好辦法,今天米妮帶來了一個百寶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麼?(積木、塑料玩具、瓶蓋、紙船)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浮在水面上?老師這裏有一張實驗記錄表,上面有和我們一樣的輔助材料,請把你們剛纔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剛纔小朋友們說紙船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那我們呢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呢?(小朋友)哦!我也想到了個符號表示成功幫助(√)不成功用(×)來表示猜想和記錄。等試驗的時候請你們每個人拿一張實驗記錄表,按照記錄表上的順序一個一個進行試驗並把試驗後的結果像我這樣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或者圖形表示出來。老師每組桌子上放了兩個小盤子,盤子上貼有√、×兩個標記,請把你實驗後能幫助硬幣浮上來的物品放在/的盤子裏,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物品放在×的盤子裏,全部操作結束後,請回到老師的身邊把你的記錄結果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幼兒分享、交流記錄結果,教師進行整體記錄。

4、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三、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1、米妮遇到難題了,橡皮泥對我說:“米妮米妮,我也想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請小朋友們想想辦法?”幼兒再次動手操作試驗,探索怎樣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分享、交流自己的新發現

3、師:誰用橡皮泥成功的幫助硬幣浮在了書面上?請你來試一試

4、小結:原來有些物體改變形狀後就會浮起來,比如橡皮泥。

四、迴歸生活,遷移經驗

在我們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如:不會游泳的人藉助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特款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但是造成了船以後,船就會浮在水面上,

五、課後延伸活動設計

請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現象能借助物品浮在水面上,明天來和大家分享好嗎?

課後反思:

我把本次活動分爲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五個部分,分別爲:猜測硬幣沉浮現象—激發興趣、試一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說一說——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運用一一活動延伸。

第一部分:猜測硬幣沉浮現象(分爲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猜測硬幣沉浮現象,並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先通過談話、提問、現場演示,充分激發幼兒好奇心。

第二環節貓想、操作、引發幼兒探索的慾望,然後通過啓發性問題“誰有好方法能讓硬幣浮起來?老師帶來的材料中哪些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第二部分:試一試一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這一部分是突破重點的關鍵。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找答案並引導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過現場操作,幼兒對自己的翁行了現場驗證,並將結果記錄下來,對操作材料進行分類,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隨後教師進行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最後活動延伸:活動的最後讓幼兒帶着問題回家進行探索,獲取相應的知識經驗爲下節教育活動做鋪墊。

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性非常高,積極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喜歡當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環節中大部分的幼兒能安靜的當一名探索者,認真操作、驗證、記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個別幼兒驗證後發現自己的驗證結果和猜想一致十分開心的和同伴進行交流這影響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應在探索活動前提出相應的活動要求,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明確活動要求。孩子們在實驗、分享環節中能積極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已有經驗,完成操作體驗到了實驗的成功感。但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設計合作的環節,這樣缺少了幼兒合作的機會,應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因爲孩子們即將升入小學應注意加強幼兒之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他們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引導幼兒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讓他們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展交往、協作能力,爲升小學班做準備。這是我環節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調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環節面對橡皮泥,孩子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用團、壓等方式將橡皮泥的形狀進行改變,但是放入水中後還是會沉下去,在這個環節我引導的時候主要是提示幼兒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兒變成小碗、小杯子等,開拓孩子對形狀的瞭解。在幼兒回答問題時幼兒應是活動的主導,在這個環節中我卻是主導,沒有讓孩子們用語言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在活動中老師應多引導,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應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我也願意與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