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彙總5篇

【熱門】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彙總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彙總5篇

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 篇1

活動日標

開展系列拍球活動,使幼兒喜歡拍球.提高拍球的技能,並在活動中滲透小班數學教育內容,發展幼兒一一對應、點數、比多少的能力。

活動材料與相關環境設計

球若干。記錄個人拍球次數所需要的小笑臉若干,記錄圖表。創設主題牆飾DD《快來拍球吧!》,其中包含了幼兒拍球練習的照片。幼兒的個人拍球記錄,集體的拍球彙總。

活動準備

教師應該在開展拍球活動前對本班幼兒進行一次拍球能力的前測,瞭解幼兒的現狀,做到心中有數,爲以後有針對性地制定分層指導策略做準備。

活動過程

1.活動的引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遊戲的形式,或者在觀察到本班有幼兒開始關注時引出拍球活動。

2.教師和幼兒一起嘗試拍皮球,以瞭解孩子拍球的現有水平。

(根據孩子們的表現,我們決定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指導策略。於是,我們先對每個幼兒進行了初測,並按照幼兒的不同水平和體能達標的標準劃分了四個層次。

層次一,不會拍球的幼兒有7人,佔班級總數的24%。他們基本上沒有建立拍球的概念,就是把球往地上一扔,根本沒有想到要伸手拍球。還有的幼兒受到手眼協調能力的限制拍不到球。

層次二,不連貫地拍一兩個球的幼兒有12人,佔班級總數的41%。球彈起來後,幼兒在拍球的時候總是不知道怎樣控制手的力度,不是把球拍高,球跑了,就是拍得太輕,球彈不起來。

層次三,能連續拍5個以內的幼兒有6人,佔班級總數的2l鬈。本層次的幼兒掌握了拍球的基本技能,但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受到周圍環境、同伴干擾,或是自身對技能掌握得還不牢固等,不能很好地把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層次四。能連續拍球5個以上的幼兒有4人,佔班級總數的14%。他們能夠熟練掌握拍球的技能,有的甚至能夠連續拍三四十個。

3.調整難度。分層指導

層次一:請兩個會拍球的小朋友表演。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拍球的方法DD皮球落在地上以後,馬上用手找到皮球,用力地拍,小皮球就會不停地跳起來。

(在反覆練習中,雖然該層次的幼兒還沒有掌握拍球的技巧,但是已開始具備了拍球的意識,完成了最初的拍球動作,這在他們原有基礎上是一大進步,教師要及時表揚。對於手眼協調能力較弱的孩子,教師要手把手地和他們一起拍球,告訴他們眼要看着球彈起來的方向,手也要往那兒伸。爲了迅速地提高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在教室的活動區域中可同時投放練習手眼協調的玩具。)

層次二:進行拍球動作的分解。先讓孩子們把球用力扔在地上,在球上彈的'時候嘗試用手接住球。經過這樣的反覆練習,使幼兒感受球的上彈,掌握上彈的距離。在看到幼兒能夠比較熟練地接住上彈的球以後。教師提示幼兒不再用手接球,嘗試用手掌拍球。

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摸、捏、聞、聽、做,豐富對泥巴的感知,瞭解泥巴的可塑性。

2、通過聽說交流,豐富對泥土的聯想,建立對泥土的情感,對大自然的熱愛。

3、通過玩泥巴,刺激泥塑慾望,鍛鍊動手能力。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瞭解,並初步認識體驗泥巴的特性,感受捏泥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2、教學難點: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動、形象、有趣,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準備:

師:泥巴、教學課件一個、泥塑工具五套(教師一套,學生每組一套)、水桶

生:圍裙、毛巾

七、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感知泥性

老師在你們的抽屜裏放了一樣挺好玩的東西,找一找。每人拿一塊放在桌上,看看誰先和泥巴成了好朋友。

2、體驗泥性,探究方法

(1)摸摸揉揉泥巴,用你的感覺去體驗,把你的感覺告訴同學。

(感覺:冰冰的,涼涼的,涼爽,很舒服,很柔軟。)

(水多了很沾手,水少了太硬)??

班級交流對泥巴的手感,再互相說說自己的感覺。

(2)用鼻子聞一聞,體會、想像泥巴散發的氣味。(器官體驗,逐漸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參與體驗)

用鼻子聞時,一定要用心去體驗。

聞聞泥巴,把聞到的氣味告訴小朋友。

班級交流:你聞到了什麼味?(泥土味、臭味、草根味、青草味、泥土的香味,還有稻香、菜香、果香味??)

(3)親親泥巴,用小耳朵聽一聽,體會、想像泥巴在說什麼?親親泥巴,可以縮短學生與泥巴的距離,讓學生喜愛泥巴。(思維與想像體驗,培養學生對泥巴的情感,逐步認知泥土與人類的關係) 小組、班級交流:用小耳朵聽聽泥巴在說什麼?

a教師引導:從泥巴與水、泥巴與陶器、泥巴與植物、泥巴與環境的關係去討論、思考和體驗。 b小組討論:你聽見泥巴在說什麼。

c班級交流:我聽見泥巴說??

親近泥巴,探究使泥巴聽話的方法。

玩玩泥巴,可以使用泥塑工具。你用哪些方法讓泥巴聽話,泥巴願意做我們的好朋友,你多親近親近它,讓它聽話,看誰的辦法多,先試一試再與同桌同學互相說說。

班級交流,展示讓泥巴聽話的方法:搓、揉、壓、團、沾、捏、切等方法。

3、自主選擇內容,體驗泥塑方法

(1)老師這裏有一個事先做好的小泥人,你們想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嗎?教師示範怎樣做泥人。除了做泥人以外,還可以做小動物,器皿都可以做。課件展示一些泥巴做出來的作品。

(2)小組討論準備做什麼作品,動手嘗試。可以獨立完成,可以小組合作。

4、展示作品,觀摩評價

告訴大家你們組的作品什麼地方最豐富,最有創意,最精彩。你認爲別人作品中有什麼地方最有創意?你能給今天的泥塑課作一個小結嗎?

與同學互相觀摩討論,找出有新意的地方。

評出興趣獎,情感投入獎,合作學習獎,學習習慣獎,作品製作獎

(造型獎、精美獎、創意獎??)

5、課後延伸

“泥彩繪”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

今天同學們用了這麼短的時間,用一雙靈巧的小手,製作出了自己喜歡的作品。時間雖短,但收穫卻不小,老師希望同學們把今天的活動作爲一個起點,以後可以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和同學們結成興趣小組,在業餘時間創造主題作品來提高技能、總結一些經驗,如果有同學想在這一領域有所成就還可以通過學習、深造來繼承泥塑這一民間藝術,在這一基礎上不斷的去探索、創新,將它發揚光大,一代代傳下去。

教學反思:

泥巴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並不陌生,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我們從小和父母在田間與泥土打交道,挖泥土、捏泥巴、玩過家家,對泥土的可塑性及其用途有一些實際生活的知識。我記得我小時候就經常和門口的幾個小孩一起用水和泥巴,玩過家家,可以說泥巴至少和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本課採用體驗性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觸、嗅等體感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泥巴的體驗與感悟中去,形成了學生體驗、情感投入的專注態度,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通過操作、製作而學習,貼近生活,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做中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的剛開始,我事先在學生的抽屜裏放了一塊泥巴,讓學生找,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摸、聞、親、聽來探究泥巴的特性,特別是聽

這個環節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泥巴的特性以後,我再來讓學生利用泥巴做一件喜歡的物件,題材不限。當然,我事先肯定先示範,然後讓學生欣賞一些其他的小朋友製作的泥巴作品,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動手製作 ,最後評價作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激發興趣,感知泥性,體驗泥性,探究方法,欣賞作品,自由討論。動手嘗試展示作品,觀摩評價,體驗泥塑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文化的情感和弘揚民間藝術的願望,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協作品質。教學本身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過程,產生優質教育的前提應該是讓教材去合理、優化地適合學生,而這中間的紐帶就是教師。新課程改革主要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應該創造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創造個性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以及和同伴交流的平臺。爲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而教師在研究教學的同時,也應該不斷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造性的組織課堂教學。

《聽話的泥巴》這節課的內容安排稍覺過多,學生的激情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被充分滿足,有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沒有很好的參與進來,教師應該鼓勵創造、大膽誇張,讓學生享受創造的樂趣,快樂的投入角色。

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 篇3

託班體育活動:走腳印

目標:發展幼兒平衡能力,體驗遊戲的樂趣。

準備:

1、用泡沫塊或硬紙板剪成20釐米長,10釐米寬的大腳印多個,塗上好看的顏色。

2、一封信,並佈置一個小白兔的家。

過程:

1、引出課題。

師:小朋友,你們瞧,老師這裏有封信呢,我看看,是寄給誰的?(師念信)誒?是寄給誰的啊?誰寄來的?

2、看看信的內容。

師念信後,提問:小朋友,小白兔想請我們去她家幹嗎呀?爲什麼要請我們過去?(因爲小白兔今天過生日)

3、遊戲:走腳印。

(1)師:瞧,那裏就是小白兔的家了,可是這裏有一條河呢,我們怎麼過去呢?(幼兒自己想辦法。)

(2)師示範走腳印。(引導幼兒慢慢的走過河中間的石子路。並提出要求:能一個一個踩過去。)

(3)請一個幼兒先示範,然後一個接着一個排着隊一起走到河對面。

4、跟小白兔一起過生日,唱生日歌。

5、回家按原路返回。

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 篇4

活動背景:

在引導孩子進行區角遊戲“撕紙”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孩子們對撕紙動作感興趣,喜歡把撕下的紙撒在地上,再用腳去踩。當教師引導他們把地上的紙屑撿起來時,他們卻不願意;當教師把碎紙撿起來團成一個小紙球時,他們又興致勃勃,爭相模仿,於是,就有了活動“玩紙”。

孩子的已有經驗:有撕手工紙和廣告紙的經驗,有在戶外玩球、扔球的經驗。

活動目標:

1、通過撕紙、拋紙、團紙、扔紙球等活動鍛鍊小肌肉和大肌肉的動作。

2、樂意參加集體活動,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各種質地、大小的紙張。

2、大紙箱一個,質量較好的大塑料袋兩隻。

3、在活動室上空吊掛紙盤(內盛滿碎紙,一拉就會飄下許多碎紙);地上撒一些撕碎的小紙片。

活動過程:

一、撕紙1、教師邊撕廣告紙邊說:“大紙變小嘍,又變小嘍,變得很小很小嘍,真好玩!快來,快來,我們一起來把大紙變成小小紙吧!”

2、孩子們自由撕紙,教師巡迴觀察,幫助力氣小的孩子撕紙,鼓勵孩子合作撕紙。

二、拋紙1、教師把地上的碎紙用力向上拋,吸引孩子們玩碎紙。

2、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拋紙。

3、引導孩子把紙拋向懸掛着的紙盤,鼓勵個別孩子去拉繩子,使碎紙飄落下來,啓發孩子想象這一情景與生活中的哪些情景相似。(放鞭炮、下雪等。)三、團紙1、教師將碎紙片團捏成小紙球,扔向孩子的小屁股,以吸引孩子參與。

2、孩子們自由地團紙球,扔紙球,教師巡迴觀察,並適當幫助不會團捏的孩子。

3、這裏還有一個大紙箱呢!讓我們把球扔進去吧!

4、我們把大筐裏的小球變成兩個大球,好不好?來,讓我們一起裝。(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把筐裏的紙球裝進兩隻塑料袋並紮緊袋口。)四、延伸活動將大紙球放置在有坡的草地上,讓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或體育活動時繼續玩,還可以提供其他材質的大球,讓孩子們體驗滾動不同材質的球的不同感受。

五、反思:

這個集體活動由“撕紙DD拋紙DD團紙”三個環節構成,這些正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分別在三個環節中滲透了以下教育內容:

在“撕紙”環節中,教師提供了各種不同大小、厚薄、硬度的紙張,讓孩子們在鍛鍊小肌肉動作的同時積累有關不同紙張的經驗。

在“拋紙”環節中,教師在引導孩子們宣泄情緒的同時關注對生活經驗的回憶與表達(如把空中飄落碎紙想象成放鞭炮、下雪等),引導孩子們感受和體驗有趣的現象。

在“團紙”環節中,教師針對不同能力的孩子分別提出團小球和團大球的要求,指導孩子們用手指或手掌捏紙團,並將紙團扔進紙箱,鍛鍊孩子的大肌肉動作。最後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將紙箱中的小紙球倒進大塑料袋,變成“大球”,將遊戲推向高潮。

幼兒園體育活動教案 篇5

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用多種方法玩鞋盒活動的快樂

難點:探索出鞋盒的多種玩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組織幼兒玩走、跑、跳、爬等各種技能動作的遊戲

物質準備:每人一隻去蓋的成人鞋盒;與幼兒人數相等塑料水果;筐子4個、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

手持鞋盒做準備操。

1.曲線跑→跑成螺旋形→圓形→蹲着走→踮起走;

2.放在地上當鼓敲→放體側敲→轉身敲→高舉歡呼。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活動。

師: “剛纔我們用鞋盒舞龍又敲鼓,用鞋盒還可以怎麼玩?請小朋友想出各種玩法,比一比,誰想得多、想得好,和別人的不一樣。注意在玩時不能把鞋盒弄破,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

2.幼兒自由探索鞋盒的玩法。

3.集合成馬蹄形,請個別有創意的幼兒示範並請其他幼兒學習。

4.學習“大腳”帶着鞋盒向前跳的動作。

①教師示範“大腳”向前跳的動作。

②注意事項:提醒幼兒雙腳併攏,不可以跳得過高。

③幼兒分散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5.遊戲“運水果”。

①教師示範玩法: “大腳”向前跳到目的地拿一個水果,再跳回來放在筐內,拍一下第二個小朋友的手,再排到隊伍的最後。依次輪到最後,最先完成的組爲勝。

②集體遊戲一次。

③小結遊戲情況,肯定幼兒遊戲。

三、結束部分

1.師幼自然圍坐在一起:

“運了水果真累,我們一起靜靜聽音樂放鬆放鬆,拍拍手、揉揉腿、捶捶背,用鞋盒當扇子扇扇涼。”

2.幼兒把鞋盒當盤子運水果回家。

【活動延伸】

讓幼兒把鞋盒帶回家制作成小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