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幼兒園社會教案模板五篇

【實用】幼兒園社會教案模板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幼兒園社會教案模板五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耳朵可以聽見聲音,知道耳朵的重要性。

2、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集體討論,掌握一些保護耳朵的方法。

3、形成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準備:耳朵謎語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導入。

師:小朋友,我們來猜個謎語,看看小朋友聰明不聰明。

師:左一片,右一片,到老不見面。

二、引導幼兒創編故事。

1、師:你的耳朵長在哪裏呀?

2、師:請小朋友摸摸自己的耳朵,再看看旁邊小朋友的耳朵,說一說:耳朵是什麼樣子的?

3、師:誰來說說,耳朵有什麼用?沒有耳朵會怎麼樣呢?

三、討論保護耳朵的方法。

1、師:耳朵可以聽見聲音,耳朵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呢?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地交流已有的經驗。)

2、教師小結:不能往耳朵裏放東西,不能隨意地挖耳朵,輕輕地和別人說話,不要對着耳朵喊叫,聽到很響的聲音時,要張大嘴巴或快快地走開,有水進入耳朵,用棉球吸乾,耳朵不舒服要及時去醫院。

四、遊戲:請你猜猜我是誰。

1、師: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看看你的耳朵靈不靈!

2、介紹遊戲玩法:請一幼兒彎腰趴在教師腿上,蒙上眼睛,再請一個幼兒走到他身後輕輕拍他,同時說:“請你猜猜我是誰?”說完立即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後請趴在腿上的幼兒站起來猜一猜,拍他的人是誰?幼兒猜出後,再換幼兒繼續玩猜人遊戲。

(遊戲玩熟後,可以讓說話的人變換聲調,加深遊戲的難度。)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製作"心心相印卡",藉以表達對來自媽媽的關懷的感受以及自己能爲媽媽做的事情。

2.感受母子間的親情。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商議決定爲媽媽製作一張"心心相印卡"(正面是孩子印象最深的一件媽媽關愛自己的事,反面是孩子最想爲媽媽做的一件事)。

2.範例"心心相印卡"一張,心形卡片、油畫棒人手一份,彩色穗子若干。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觀察"心心相印卡"。

師:請你們仔細看看,我的卡片上畫的是什麼。

幼:媽媽在爲孩子燒飯。

師: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反面是什麼呢?

幼:是孩子在端水給媽媽喝。

師:這時候媽媽臉上的表情是怎麼樣的?

幼:媽媽笑了,笑得很開心。

……師:你們知道這張卡片爲什麼要做成心形而且是雙面的嗎?

幼:因爲媽媽很愛孩子,孩子也愛媽媽。

師:這張卡片一面代表媽媽愛孩子的心,另一面代表孩子愛媽媽的心,我們就將它取名爲"心心相印卡",好嗎?

2.幼兒交流各自的構想。

師:等會兒我們也要來做這張卡.請你們先想一想、說一說你會在卡片兩面分別畫上什麼。

(很多幼兒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構想,他們有的想畫爲媽媽疊衣服.有的想畫幫媽媽擦地,還有的想畫爲媽媽捶背捶腿,等等。)

3.幼兒製作賀卡。教師提醒幼兒想好自己要畫什麼,突出主要內容,並注意佈局。

4.繼續爲"親親媽媽愛心盒"添加"愛"。

師:我們把賀卡悄悄地藏在盒子裏,先不要告訴媽媽,等到母親節那天再送給媽媽,給媽媽一個驚喜,好嗎?這可是我們的祕密。

延伸活動:

1.商量並製作母親節活動海報。

2.組織孩子們在舞蹈房佈置活動環境。

3.幼兒分工,準備參加母親節慶祝活動。

活動反思:

教師的勞動是以“靈魂”去塑造“靈魂”,要矯正同學們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的教學法效果,教師首先就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用自己的教育行爲、教育情感影響學生,發現和指導學生心理和行爲上的異常表現。

教學中,我非常注意發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教育學生的同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達到同進步的目的。下面就談一談我是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質,做到與學生心心相印,教學相長的。

注尊重,就是師生之間互相尊重。教材中指出:“自尊自信的人,知道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相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我班揚曉璐、王心黎等同學,經常不交作業,批評教育後,仍屢教不改。幾次個別談話後,他終於說出原因。王心黎其實前兩次作業他做了,但未能按時交,而我的當衆批評使他覺得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心目中已不是個好學生,乾脆就不寫作業。這件事使我懂得,老師工作的疏忽和粗暴的訓斥,只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教師不能總以教育者自居,處處要求學生,必須放下架子,注意尊重學生,以疏導、幫助、關愛和信任的教育行爲來贏得學生的尊重。

互寬容,就是師生之間要互相寬容。教材中指出:“以寬容維護友情。”今天的學生已不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讀書郎”,他們不僅希望教師成爲他們步入科學殿堂的引路人,也希望老師能成爲自己真誠、坦率、無話不說的摯友。維護師生友情,需要老師有豁達大度的胸懷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有適應學生的心理髮展和需要的良好品質。教師要有一顆寬容心,要理解學生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只有這樣,學生纔會把老師當朋友,喜歡老師,師生情才能長久。師生關係的融洽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正是成功的前提。記得張儀上課開小差,沒注意聽課,我剛講完練習,他馬上就問怎麼做,口乾舌燥的我氣不打一處來,馬上批評他,誰知這位張儀同學不僅不知錯,反而把筆往桌上一扔,乾脆不寫了。這一行爲可以說更是火上加油,但我也意識到此時爲了“出氣”“解恨”,用教師擁有的權威和權利,繼續批評教育,不是明智的選擇,我冷靜下來。過後,我先是幫助張儀補上未聽的內容,然後與他談心。通過溝通,我瞭解到他做了錯事,一般心理總是不安,有些後悔。如果教師當時進行斥責,會使他從自我譴責中解脫出來,從而產生對抗情緒;導致不良的教育後果;如果教師採取寬容不計較的態度,反而有助於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反省自己的行爲,激起他的自我譴責和自我教育。我爲自己的明智之舉感到慶幸,否則矛盾必然激化,談何師生情。

要矯正同學們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效果,就應該持之以恆,這樣師生才能心心相印,教學相長,取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初步學會制訂出遊計劃,基本能按計劃準備物品。出行能聽從指揮,遵守交通規則,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

2.能連續行走 1.5~2 公里(途中可適當停歇),能堅持走到目的地。

3.通過觀察秋遊地的環境,感受秋天的美好景緻,體驗遠足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根據當天天氣穿着合適的衣服和鞋子,有條件的最好穿着統一的園服或帽子,便於在公共場合辨認。

2.每人一個書包,裝有紙巾、水壺、一小包零食、一個垃圾袋。有條件的可讓幼兒自帶簡易相機。

3.幼兒閱讀幼兒學習資源③第30-31 頁。

活動建議

1.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制訂出遊計劃。(根據實際,此環節可提前一至兩天進行,便於幼兒和家長準備),討論出遊事項。

(1)教師提出秋遊計劃,引發幼兒遠足的興趣。

(2)教師分別提出要求,請幼兒分組討論後記錄在幼兒閱讀幼兒學習資源③第 30~31 頁中。如外出需要準備的物品、外出時間、想玩的遊戲、想去的地方、需要注意什麼等。

(3)每組請一位幼兒代表發言, 說出討論結果,教師在大紙上記錄, 可請有不同意見的幼兒補充。

(4)教師小結,說明外出時間, 請幼兒準備的物品。如:水壺、紙巾、衣服(或與園服),合適的鞋子, 一小包零食(儘量不要膨化食品),垃圾袋等。有條件的也可請幼兒自帶相機。特別說明外出安全,如不掉隊、不隨意跑出隊伍、行進中不打鬧、看信號燈過馬路等。

2.組織幼兒出遊。

(1)檢查幼兒準備的物品是否齊全、合適,清點人數,再次提出安全要求,按 1:4 或 1:6 的比例配備老師或家長志願者隨隊出行。

(2)行進中教師隨時注意觀察幼兒跟隊情況,按信號燈指示行進, 並可現場跟幼兒說明。如:黃燈亮, 我們要等一等;綠燈亮,我們要抓緊過馬路;遇到車輛讓行時,組織幼兒快速通過,並引導幼兒向讓行司機致謝。視情況安排幼兒途中適當休息。

3.到達目的後,清點人數,教師組織幼兒休息飲水,說明活動範圍,組織幼兒活動。

(1)請幼兒欣賞周圍的景緻, 找一找認識的樹,說說發現的新樹種,說說新樹種的樣子、葉子有什麼不同等,可撿拾喜歡的樹葉帶回。

(2)組織幼兒集體遊戲,也可請幼兒和好朋友一起自主遊戲。

(3)請幼兒和自己的好朋友選擇拍照地點,教師和家長幫助拍照, 也可請幼兒自己嘗試選景拍照。

(4)分享小食品,提醒幼兒將吃小零食後的垃圾放入垃圾袋帶走或送垃圾箱。

4.組織幼兒返回,清點人數, 提出返程要求。

5.回園後,教師將秋遊照片在電腦中播放,幼兒回憶、講述、分享秋遊活動以及路途中的見聞。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將收集的樹葉製作成標本,以《秋遊》爲題進行意願畫, 回家給家人講述秋遊見聞。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故事內容,知道"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2、在故事中感受"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故事的PPT、錄音

活動過程

1.看圖引出課題。

(請幼兒看圖)師:小朋友們,你看看圖畫上的是誰呀?(大公雞、小弟弟)今天老師要講一個大公雞和小弟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雞和漏嘴巴》。咦,漏嘴巴會是誰呢,難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嗎,聽一聽故事就知道了。

2.傾聽與理解故事(1)第一遍完整欣賞(錄音)師: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賞(結合PPT)師根據PPT引導幼兒說出圖片內容,提問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裏幹什麼?②小弟弟碗裏的飯爲什麼撒得到處都是?③大公雞來了說什麼?然後做了什麼?④大公雞爲什麼說小弟弟漏嘴巴?⑤大公雞唱的是什麼兒歌?⑥小弟弟爲什麼哭了?⑦奶奶對小弟弟說了什麼?⑧後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3.引發討論,體會故事主旨(1)幼兒討論: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麼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師總結:漏嘴巴是一個壞習慣。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同時將幼兒的討論結果編成一首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4.活動延伸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反思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說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一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並富有重複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本次活動主要有三大環節:

環節一是導入。我以看圖的形式引出故事的兩大主人公:大公雞和小弟弟,並且開門見山說出故事的題目,引發幼兒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這個"漏嘴巴"呢?請幼兒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故事的欣賞與理解。這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讓幼兒有聽故事的興趣。

環節二是故事的欣賞與理解。該環節是接下去第三環節的鋪墊,只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纔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因爲是小班幼兒,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賞採取錄音播放的形式只是爲了讓幼兒有一個簡單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賞爲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賞時同時採用了PPT資料,並且隨故事進展設立問題讓幼兒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內容。活動中幼兒通過看圖以及回答問題較好地理解了故事內容,對於故事的主旨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環節三是討論環節。由於這是一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上一環節對於故事的欣賞和理解只是該環節的一個鋪墊。幼兒通過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個不好的進餐習慣,那麼在進餐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爲此特引發幼兒討論,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在日後的進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這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將文學作品迴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以提問:"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麼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爲切入,並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先自己探討出好的辦法,最後我及時地將幼兒的回答小結成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活動的延伸活動則是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1、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皮膚很黑,有的人皮膚很白,有的人臉上長着痣,有的人臉上長滿了痘痘,有的人戴着眼鏡,有的人喜歡留長頭髮,有的人喜歡留短髮。

2、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地方,即使是雙胞胎只要你仔細觀察他們也會有小小的不同,體會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都是“獨一無二”的。

(二)說說同伴“獨一無二”的地方

1、用耳朵聽辨:猜猜是誰的聲音。

2、用眼睛看:每個人的五官、長相,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3、說說班上小朋友“獨一無二”的地方。

(三)討論交流:哪些地方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發現

每個人的愛好、性格等也是“獨一無二”的,但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現。

三、交流各自最喜歡做的事情

1、每人在紙上用簡單的圖像畫一畫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

2、看看說說大家的獨一無二:

(1)看一看同伴的畫面,說一說他的獨一無二。

(2)猜一猜朋友的獨一無二,從畫上證實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3)找一找哪些朋友的畫面相同,說一說他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例如:都是愛彈鋼琴,但是有的愛舞曲,有的愛搖籃曲等)。教師念開頭和結尾,幼兒用“我喜歡……”“我和別人不一樣”創編中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