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教案範文(通用8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教案範文(通用8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對探究葉脈感興趣。

2、培養觀察能力。

3、嘗試對葉子進行分類、計數。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放大鏡若干、每人個橡皮泥、葉子標本若干。

2、葉脈標誌6個;書本標誌6個(上面畫有不同的葉脈標誌)。

3、事先檢查幼兒園西側花園及附近小花園的安全性。

活動過程:

問題引入:小朋友,你認爲葉脈象什麼呢?所有葉子的葉脈長得樣嗎?

小朋友認真地觀察,記錄所發現的葉脈。提醒幼兒注意保護葉子。並用橡皮泥拓印下來。

二、自由探索:葉脈真有趣。

教師引導幼兒看看、摸摸葉脈;比較葉脈的粗細和紋路圖案。並啓發幼兒可以用託印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下來並進行分類,也可用放大鏡觀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葉脈。

1、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所拓印的葉脈,說說它們的花紋分別像什麼?可以分成幾種?

2、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師利用葉脈標誌介紹該類葉脈的名稱。

四、遊戲:小樹葉找朋友。

幼兒自選片葉子標本,觀察它的葉脈類型,進行分類遊戲。

師:今天,風阿姨要跟葉子標本做遊戲,風起時,小樹葉就隨風飄舞,風停時,小樹葉就趕緊躲到它的書本里。

在遊戲過程中,引導幼兒模仿落葉飄的動作,並擴充對葉脈種類的認識。

五、自然結束:幼兒隨着風阿姨飄到活動室做新的遊戲。

幼兒園科學教案2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親自參與活動,知道自己身高、體重的變化,懂得自己的身體是在不斷生長的。

2、培養幼兒能夠關心自己的身體變化,發展自我意識。

二、活動準備:

幼兒入園時的身長圖和體重表。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幼兒剛入園的身長圖和體重表,引起幼兒觀察,並進行討論。

1、這些圖片上的娃娃是誰?(貼有照片的幼兒外形)

2、上面有些什麼?(表示身高的竹子和體重的小稱砣)

小結:這些都是我們剛上幼兒園時保健老師給我們量身高,稱體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個小砣就表示那時我們的身高和體重。

(二)通過操作活動對比,讓幼兒感知其中變化,瞭解自己在長大。

1、小朋友,現在你們的身高和體重有沒有變化?

2、請幼兒現場量身高稱體重,再貼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稱砣。

3、請幼兒在觀察對比,瞭解其中變化。

小結:剛纔我們發現小朋友在原來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長越高,說明小朋友長高了,小稱砣越來越多,說明小朋友變重了。我們長大了。

(三)通過討論,知道我們長大了,學會了許多本領。

“現在,我們長大了,在幼兒園學會了哪些本領?”(從生活自理能力、學習、遊戲等方面去討論)

小結:我們長大了,學會自己吃飯,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會講故事,會念兒歌,拍皮球,玩各種遊戲,今後我們還會長大,學會更多的本領。

四、親子活動

建議家長在家中一角,爲孩子做兩顆生長樹,一棵記錄身高的變化,一棵記錄體重的變化,並定期爲孩子測量。

五、活動評價:

1、知道自己在不斷地長大;

2、逐步學會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

幼兒園科學教案3

活動名稱:

各種各樣的汽車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汽車的類型和特徵。

2.瞭解一些汽車的特殊用途。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PPT課件《各種各樣的汽車》。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我知道的汽車

1.教師:大家平時見到的汽車長什麼樣?

(幼兒的討論)

2. 特殊功能的車(播放PPT1、2、3、4)

教師結合課件,小結汽車的基本特徵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兒歌裏的汽車

1.教師:除了剛剛說到的小汽車,你還見到過哪些車呢?

(1)教師結合幼兒的討論,出示PPT 5、6、7、8、9

(2)這些車有什麼用呢?和之前我們看到的車有什麼不同呢?

2、欣賞兒歌:

(1)教師:今天我們要來學一首新的兒歌——車,我們先來聽聽。

3.教師:兒歌裏都說了哪些車?它們長什麼樣?各有什麼作用?

三、學念兒歌

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邊看PPT邊逐句學念兒歌《車》。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瞭解濃度和水之間的關係,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教師:紅色的飽和糖水、透明水。

幼兒:抹布人塊

第一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份)、糖(每組份)勺子(每人個)

第三次操作:紅色的飽和糖水(每組份)、糖(每組份)勺子(每人個)普通的紅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份)

活動過程:

教師表演魔術,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導入,幼兒猜測。

教師:今天謝老師要給小朋友表演個魔術,請你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把手裏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2、教師實驗。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慢慢的將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能不能變成兩層?

二、幼兒嘗試探索實驗。

1、試試。

教師: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神奇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2、討論:

教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

教師:爲什麼你們沒有成功呢?(想想,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說。)

三、出示神祕的添加物“糖”,幼兒再次進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師:因爲老師的水裏加了種的東西,而你們的水裏沒有,是什麼呢?(糖)

教師:老師的水裏加了糖,可是你們看到糖了嗎?糖去哪了?

總結:糖都溶解在了水裏,所以我們看不見。

2、幼兒進行探索實驗。

教師:這次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來試試吧!

3、討論。

教師:孩子們,這次你成功了嗎?

@成功了。你是怎麼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沒有成功。爲什麼加了糖還是沒有成功?(幼兒討論)

總結: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紅色的飽和糖水。幼兒進行探索。

1、出示飽和的紅色水,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老師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紅色的水是什麼樣子的?(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老師的水很粘稠。

2、幼兒實驗。

教師:讓我們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變得粘稠的時候再來試試吧!

3、討論。

(1)教師:這次成功了嗎?

(2)教師:爲什麼加了糖紅色的水會沉下去呢?(幼兒討論)

小結: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麼多的糖溶解在水裏,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紅色的水裏放了糖能變成兩層。如果放入鹽會發生什麼呢?如果在透明的水裏放入糖又會發生什麼呢?回家和爸爸媽媽起試試吧!最後,自己把桌子收拾乾淨。

幼兒園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能觀察比較不同性質紙的吸水性。

2、懂得進行簡單的實驗記錄,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3、積極探索紙的祕密,體驗發現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

已認識過各種各樣的紙、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質準備:

(1)蠟光紙、報紙、宣紙、牛皮紙。

(2)滴管、碗、泥工板、臉盆。

(3)記錄表、勾線筆、投影儀。

(4)摺紙小船、毛巾。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師:小螞蟻要到河的對岸參加比賽,可是小河上沒有橋。請小朋友幫小螞蟻想想要用什麼辦法過河。

師:小朋友們真棒!幫小螞蟻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很多小朋友都認爲可以用船來幫助小螞蟻過河。

過渡語:老師帶來了四種不同材料的紙船,哪種紙船纔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呢?

二、介紹材料,引發猜想。

師:我先來看看這幾隻紙船是什麼紙做的。你們覺得用報紙、宣紙、牛皮紙、蠟光紙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夠幫助小螞蟻過河呢?爲什麼呢?誰來說一說?

過度語:到底哪個紙寶寶做的小船能夠幫助小螞蟻過河呢?讓我們用這些紙先動手試一試。

三、幼兒探究操作,觀察紙張的吸水性。

1、介紹記錄表,提出操作要求。

師:到底哪些紙能幫小螞蟻過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時滴幾滴水在每張紙寶寶的身上,滴完之後用你們的小眼睛來看看每張紙寶寶發生了什麼變化,什麼紙會吸水,什麼紙不會吸水。

(2)將觀察結果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在記錄表裏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灑在桌子上,記得用毛巾來擦一擦。

3、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1)分享交流探索結果。

(2)師:水滴在紙上,紙發生了什麼變化?那種紙不怕水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

(3)教師小結。

師:生活中的紙有的會吸水、有的不吸水,當水滴到紙的表面上,水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滲透進去了,那這些紙會吸水的,就像宣紙和報紙一樣;當水一直停在紙的.表面上,那這些紙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剛纔發現的蠟光紙和牛皮紙一樣。

四、遊戲:不會沉的船。

(1)遊戲玩法及要求。

師:我們把這四隻小船放到水裏面,你們來觀察看看最後誰能帶着小螞蟻過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裏後,用眼睛觀察,不能用手去拿水裏的小船。

(2)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師:誰來告訴我,你剛剛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隻船把小螞蟻帶過河了?

小結:原來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紙做的小船,它把我們的小螞蟻帶過河去參加比賽了。

【活動延伸】

師:你們知道生活中有什麼東西也是用紙做的,它也不怕水呢?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再來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材料的準備上不夠合理,不能體現出探索紙的吸水性的目的。在幼兒的自主探索實驗操作方面上,我會趕着給幼兒總結性的答案,沒有讓他們在探索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記錄表格,形成一問一答,干預了幼兒的自主性的想法。在實驗結論,“那些紙會吸水那些紙不會吸水的時候”忘了在大記錄表上做好總結結論,漏掉了這個大環節,很不應該。小結語也將有待提高,要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在下次的活動上,操作材料要考慮周全,運用各個感官去感知物體,能夠做到不緊張,不漏環節,帶動活躍的活動氛圍。知識經驗的準備要充分,各個活動的環節有趣並能夠層層遞進,小結語中要具有針對性的內容,語言要嚴謹。

幼兒園科學教案6

設計意圖:

幼兒在活動中常常會操作各種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會帶來物品不同的運動狀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力”已經有了許多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聯繫幼兒的生活,對於大班的幼兒可以提升到粗淺的科學知識、以合適的方式讓幼兒形成“力”的概念。基於這樣的認識與需要,我們設計了“神奇的力”的活動,讓幼兒在反覆操作中體驗探索帶來的樂趣,瞭解“力”的初步知識。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遊戲,幼兒初步感受物體的運動狀態、形成與力的關係。

2、在探索活動中幼兒能與他人分享玩具和合作交流。

3、激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和形變的現象,探索其原因。

活動準備:

皮球、毽子、橡皮筋、小汽車、鉛球、絨球、油泥、拉力器、彈弓等。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或形變需要力,提出“力”的概念

1、導入: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好玩的東西,等一會兒你自己拉一拉、拋一拋、推一推,看看這些物體會怎樣。現在請你選擇一種玩具,找一處空地玩一玩,玩過後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2、幼兒自由選擇並第一次嘗試。(教師參與並巡迴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剛纔玩的是什麼,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

4、運用運動與靜止的對應關係引導幼兒發現“力”。(集體把玩具放在桌上)

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麼不動了呢?(因爲只有手和腳用力了,玩具纔會動)

5、教師邊操作邊小結:如果物體運動或發生形變,那麼它一定受了某種作用,這種神奇的作用就叫“力”。

二、再次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過渡與導入:小朋友,剛纔我們玩了一種玩具,發現了“力”。現在請你們再選擇一樣不同的玩具,不過這次你要試一試,輕輕地用力它會怎麼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麼樣。玩過之後,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並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幼兒自由選擇並第二次嘗試。(教師參與並巡迴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發現了什麼。(你輕輕地用力,它會怎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樣)

4、教師邊操作邊小結:我們用力大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運得快,形變幅度就大……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形變幅度就小……

三、自由玩玩具,引導幼兒感受、發現用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過渡與導入:小朋友,剛纔我們都是一個小朋友玩一種玩具,現在請你選擇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一起玩一種玩具,想一想、試一試,你們怎麼使這些玩具向不同的方向運動或形變?

2、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使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運動。(教師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選擇夥伴,並巡迴觀察)

3、幼兒集體討論:你和誰玩的,怎麼玩的,物體是朝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的。

4、教師邊操作邊小結:我們向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

四、活動總結

師: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叫“力”,它能使物體形狀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用力大,物體就動得快,形變就大;用力小,物體就動得慢,形變就小。我們朝哪個方向用力,物體就向哪個方向運動或形變。“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們身上的力能使物體運動以外,“力”還藏在哪裏呢?

例如:壺裏的水原來不動,燒開後水爲什麼會在壺裏翻滾?電風扇爲什麼會轉動?

反思:

1、從教師方面看:教師熟悉活動的內容與流程,瞭解本班幼兒園的水平和個別差異,活動準備充分、細緻;組織活動精神振奮,教態大方,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活動設計目的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具有獨創性;教師利用幼兒熟悉的玩具導入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層層深入的三次探索活動,有效地調動和保持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活動過程中能適度地給幼兒以幫助並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指導。

2、從幼兒方面看:幼兒在活動中能夠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投入探索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地傾聽老師及其他幼兒的講解和回答;絕大多數幼兒能和同伴合作交流,發現規律,探索問題的答案,並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3、從教學效果看:絕大多數幼兒通過探索活動了解了“力”的基本知識,在活動中獲得了鍛鍊能力的機會,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結伴活動,培養了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園配合,激發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4、不足之處:由於本次活動幼兒有幾次自由操作的過程,故場地較難佈置。課堂上幼兒需動靜結合,故教師的現場控制能力還有待提高。活動前教師的知識儲備還應增加,這樣臨場應變能力會提高,對此課堂會更駕輕就熟。

幼兒園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的顏色、形狀,獲得有關影子的具體經驗。

2.對探索影子的活動產生興趣,提高細緻的觀察力和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一個美麗的布娃娃。

2.幼兒已獲初步經驗,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3.時間安排:有陽光的日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發幼兒對影子的探索興趣。

1.教師:你們認爲人有影子嗎?你的影子在哪裏?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請你把它畫下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

1.教師: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呢?

2.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幼兒在陽光下做各種動作,觀察影子的顏色和形狀變化。

3.藉助布娃娃玩具,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師:美麗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教師:布娃娃舉起雙手,她的影子怎麼變化了?

(三)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師:你和你的影子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

(四)繪畫記錄,請幼兒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畫下來。

1.教師提醒幼兒思考怎樣畫出自己的身體和影子。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是哪個?

3.教師和幼兒討論:影子在身體的什麼位置?

幼兒園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小鳥,認識其外形特徵及結構。

2.萌發幼兒喜歡親近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小鳥數只,課件。

活動過程

1.聽自然界鳥叫錄音,引導幼兒進入鳥的世界,激發幼兒興趣。

猜謎語: 身穿黑長袍,尾巴像剪刀,愛在屋檐下,捉蟲喂寶寶。(燕子)

有種鳥兒本領高,尖嘴會給樹開刀,壞樹皮全啄掉,勾出害蟲一條條。(啄木鳥)

2.組織幼兒觀察小鳥,描述它的外形特徵。

(1)讓孩子近距離觀看小鳥,讓幼兒說一說是什麼樣的感覺?(小巧可愛),小鳥是什麼顏色的?

(2)描述小鳥的樣子:鳥兒有沒有耳朵?是什麼樣子的?幾隻眼睛?嘴巴是什麼樣子?尾巴是什麼樣子?

(3)幼兒討論:你喜歡小鳥嗎?爲什麼?

(4)教師根據幼兒的交流介紹幾種鳥,森林醫生啄木鳥--捕鼠能手貓頭鷹--學舌高手鸚鵡--預測天氣燕子

小結:鳥是人類的朋友,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很大的益處。有的鳥能爲莊稼除害蟲,有的能夠爲樹木治病,有的能準確預測天氣的變化,有着漂亮的羽毛和動聽叫聲的鳥兒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們小朋友要保護它們,千萬不要傷害它們。

3.瞭解小鳥的生活習性,親近小鳥。

(1)讓幼兒自主學一學小鳥是怎樣飛的。

(2)請幼兒餵養小鳥,萌發幼兒對小鳥的喜愛之情。